尋西山隱者不遇閱讀答案

來源:才華庫 1.08W

尋西山隱者不遇

尋西山隱者不遇閱讀答案

丘為

絕頂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關無僮僕,窺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車,應是釣秋水。

差池不相見,黽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鬆聲晚窗裡。

及茲契幽絕,自足蕩心耳。

雖無賓主意,頗得清淨理。

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註釋:黽勉:勉力,盡力。仰止:仰望,仰慕。

14.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以“尋西山隱者不遇”為題,到山中專程去尋訪隱者,是出於對這位隱者的友情或景仰,而竟然“不遇”,作者由此抒發了自己的無限失望、惆悵之情。

B.開首兩句寫隱者獨居於深山絕頂之上的“一茅茨”之中,離山下有“三十里”之遙。這兩句似在敘事,但實際上意在寫這位隱者的遠離塵囂之心,兼寫尋訪者的不憚艱勞、殷勤遠訪之意。

C.“若非巾柴車,應是釣秋水。”這兩句是寫尋訪者停在戶前的踟躕想象之詞:主人既然不在,到哪兒去了呢?若不是乘著柴車出遊,必是臨淵垂釣去了吧?這裡不是正面去寫隱逸之士閒適雅趣的生活,而是借尋訪者的推斷寫出,比直接對隱者的生活做鋪排描寫反覺靈活有致。

D.“草色新雨中,鬆聲晚窗裡。及茲契幽絕,自足蕩心耳。雖無賓主意,頗得清淨理”,由訪人而變成問景,由失望而變得滿足,由景仰隱者,而變成自己來領略隱者的情趣和生活,表明了作者是一位胸懷曠達,習靜喜幽,任性所之的高雅之士。

15.本詩最後兩句“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很有深意,請賞析這兩句的精妙之處。(6分)

14、A解析:“作者由此抒發了自己的無限失望、惆悵之情。”理解錯誤。這首詩雖寫“不遇”,卻偏偏把隱者的生活和性格表現得歷歷在目;卻又借題“不遇”,而淋漓盡致地抒發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曠達的`胸懷,似乎比相遇了更有收穫,更為心滿意足。

【點睛】詩歌選擇題考查範圍很廣,既有形象的鑑賞,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語言的賞析,如煉字、煉句、詩眼、語言風格,還有表達技巧的鑑賞,如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手法,也有詩歌內容的理解,如背景、題材、作者等。常見的設題誤區主要有以下幾個:意象意境分析不當,基礎知識運用錯誤,詞句解說曲解原意,主題情感分析不當,手法分析張冠李戴等等。解答此類題目,讀懂詩歌是關鍵,要關注標題、作者、註釋以及關鍵詞等;審清題目要求,細讀選項劃出要點,即切分關鍵資訊,最後正選排除巧妙用。)

15、“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玩到興盡就滿意地下山去,何必非要和這位隱者相聚(2分)。暗用了著名的晉王子猷雪夜訪戴的故事。(1分)詩人採用這一典故,來自抒曠懷。訪友而意不在友,在於滿足自己的佳趣雅興,淋漓盡致地抒發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曠達的胸懷。(3分)

【解析】本題考查鑑賞詩歌的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回答本題,要在讀懂詩歌大意的基礎上,調動知識儲備,判斷出用典的手法,然後結合詩句分析用典的作用。

用典,也叫用事,使事,是古代詩人常用的一種修辭手法(或表現手法),它指的是對前人語句、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的引用。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兩種。用事是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個人的意緒和願望等等,屬於借古抒懷。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目的是加深詩詞中的意境,促使人聯想而尋意於言外。使用典故可以使詩歌的內容更加豐富,委婉含蓄地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其形式一般有:直引前人語句;點化前人語句;引用神話傳說;引用歷史故事。

晉王子猷雪夜訪戴的故事出於《世說新語·任誕篇》,記王子猷居山陰,逢雪夜,忽憶起隱居在剡溪的好友戴安道,便立時登舟往訪,經夜始至,及至門口又即便返回,人問其故,王子猷回答說:“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