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西山隱者不遇》翻譯賞析

來源:才華庫 2.08W

《尋西山隱者不遇》出自唐詩三百首全集,其作者為唐朝文學家邱為。古詩全文如下:

《尋西山隱者不遇》翻譯賞析

絕頂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叩關無僮僕,窺室惟案几。

若非巾柴車,應是釣秋水。

差池不相見,黽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鬆聲晚窗裡。

及茲契幽絕,自足蕩心耳。

雖無賓主意,頗得清淨理。

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前言】

《尋西山隱者不遇》是唐代詩人丘為(一作邱為)的作品。此詩描寫隱逸生活情趣,其重點不是寫不遇的失望,而是抒發對隱居環境的迷戀,表現了有心去尋、無心相見的飄逸。詩的前八句,寫隱者獨居高處,遠離塵囂,尋訪者不辭山高,等到叩關無人,才略生悵惘,於是猜想隱者乘車出遊,臨水垂釣,表現隱者的生活恬適雅趣;後八句宕開一層,寫周圍的草色鬆聲使尋訪者陶然,結句暗用了著名的晉王子猷雪夜訪戴的故事來自抒曠懷,因而尋訪不遇亦無所謂,使其悟出隱者生活的情趣。全詩構思新穎,意蘊深遠,堪稱佳作。

【註釋】

⑴茅茨:茅屋。

⑵扣關:敲門。僮僕:指書童。

⑶唯案几:只有桌椅茶几,表明居室簡陋。

⑷巾柴車:指乘小車出遊。

⑸釣秋水:到秋水潭垂釣。

⑹差池:原為參差不齊,這裡指此來彼往而錯過。

⑺黽勉:勉力,盡力。仰止:仰望,仰慕。

⑻“草色”二句:這是詩人經過觀察後亦真亦幻地描寫隱者居所的環境。

⑼“及茲”二句:及茲,來此。契,愜意。蕩心耳,滌盪心胸和耳目。一本無此二句。

⑽“雖無”二句:意謂雖沒有受到主人待客的.厚意,卻悟得了修養身心的真理。

⑾興盡:典出《世說新語》晉王子猷雪夜訪戴的故事。

⑿之子:這個人,這裡指隱者。一作“夫子”。

【翻譯】

高高的山頂上有一座茅屋,從山下走上去足有三十里。輕釦柴門竟無童僕回問聲,窺看室內只有桌案和茶几。主人不是駕著巾柴車外出,一定是到秋水碧潭去釣魚。錯過了時機不能與他見面,空負了殷勤仰慕一片心意。新雨中草色多麼青翠蔥綠,晚風將松濤聲送進窗戶裡。這清幽境地很合我的雅興,足可以把身心和耳目盪滌。我雖然還沒有和主人交談,卻已經領悟到清淨的道理。玩到興盡就滿意地下山去,何必非要和這位隱者相聚。

【賞析】

整首詩可以分為兩部分,前八句寫尋隱不遇,似露失望惆悵之意,後八句則宕開一筆,寫隱者的高雅情趣與所居環境的閒靜優美,將他的志趣與詩人自己的追求訴諸於筆端,表現出了一種倚世獨立的精神境界。

詩的前兩句寫隱者居所的高、遠、簡,“絕頂”言其高,“茅茨”,為茅草屋,指其簡,“三十里”則語其遠,如此,作者卻要“直上”尋找隱者,可見詩人對他的欽佩之情,必欲見之而後快。這樣的鋪陳渲染,便讓讀者對隱士為何等高人充滿了想象與期待。

“扣關無僮僕,窺室惟案几。”寫詩人好不容易到了目的地,卻連個僕人也沒有遇到,屋裡亦是空空如也。《尋隱者不遇》中“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詩人雖未見隱者,但也有童子可問,知其所去。而本詩中詩人未見僮僕。依筆者看來,隱者可能只有一、兩個僮僕,出門時帶去了,或者根本就沒有。詩人敲門時,無人應答,門上無鎖,可推門而入。直觀其室,室內只有案几,無任何奢華之物。這樣,隱者又何必用僮僕呀?真正的隱者是要剔除物慾、反觀內省的,由此可見,該隱者必是真高人雅士。

五六句中,是詩人的想象。隱者不在,詩人不免要推斷他的去向,或砍柴或垂釣,都是人與自然的交流,都脫離了人世的紛擾與欺詐,尤其是“垂釣”古人更是把它當作一種閒適脫俗的生活,“閒來垂釣碧溪上”“獨釣寒江雪”等詩句便是明證。詩人如此寫,更突出了隱者的超然。

七八句,寫了詩人不遇的心情:錯過了與隱者相遇的機會,就只能失落地在心裡默默地對他表示無盡的景仰了。詩人不辭辛苦、跋山涉水去尋隱者,不得相見,此時的失望與憂鬱不免要溢於言表了。

“雨中草色”“窗裡鬆聲”,色極悅目,聲極悅耳。九十句描畫了這裡空氣清新、草色青翠、青松掩映的優美環境,頓時便讓讀者從詩人所渲染出因不遇產生的惆悵之情中脫離出來。

不能相見,或為缺憾,但在這優雅的居所裡,詩人卻感到與隱者的幽情逸緻產生了契合,身心也如被清水盪滌了一般變得澄澈清明,雖然沒有賓主相見的興奮,但卻也深深地體悟到了清淨無為的禪理,而這正是此行真正的目的,目的達到,便可欣然下山,又何必等著與隱者相見呀?詩的最後六句直接陳述了自己的想法,表現了詩人灑脫不羈的心性和追求。

在筆者看來,詩中句句在寫隱者,也時時在寫詩人自己,寫他對隱居遁世、恬淡怡然生活的追求,而最巧妙的是以“不遇”來表情達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