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商君列傳》閱讀答案

來源:才華庫 3.34W

無論在學習或是工作中,我們經常跟閱讀答案打交道,閱讀答案是教師進行閱卷打分時的參考,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那麼問題來了,一份好的閱讀答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史記·商君列傳》閱讀答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史記·商君列傳》閱讀答案

商君者,衛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鞅少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痤為中庶子。公叔痤既死,公孫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將修穆公之業,東復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寵臣景監以求見孝公。公與語,不自知膝之前於席也。語數日不厭。景監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歡甚也?”鞅曰:“吾說公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遠,吾不能待。且賢君者,各及其身顯名天下,安能邑邑(同“悒悒”,不舒暢)待數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強國之術說君,君大悅之耳。”以衛鞅為左庶子,卒定變法之令。令民為什五,而相收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匿奸者與降敵同罰。為私鬥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數。於是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將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者,衛鞅曰:“此皆亂化之民也。”盡遷之邊城。其後民莫敢議令。

衛鞅說孝公伐魏,孝公以為然,使衛鞅將而伐魏。魏使公子卬將而擊之。軍既相距,衛鞅遺魏將公子卬書曰:“吾始與公子歡,今俱為兩國將,不忍相攻,可與公子面相見,盟,樂飲而罷兵,以安秦、魏。”魏公子卬以為然。會盟已,飲,而衛鞅伏甲士而襲虜公子卬,因攻其軍,盡破之以歸秦。

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人捕商君。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滅商君之家。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幹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昂,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餘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

(節選自《史記·商君列傳》)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語數日不厭 厭:討厭、厭惡 B.軍既相距 距:通“拒”,相距對峙

C.吾始與公子歡 歡:友好,交好 D.民怪之,莫敢徙 怪:感到奇怪

9.下列各組句子中,全都說明商鞅“刻薄”的一組是( )

①故吾以強國之術說君,君大悅之耳 ②不告奸者腰斬,匿奸者與降敵同罰③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 ④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

⑤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 ⑥衛鞅曰:“此皆亂化之民也。”盡遷之邊城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⑥ C.②③⑤⑥ D.③④⑤⑥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商鞅年輕時就研究刑名之學,後來他從魏國到秦國求見孝公,希望一展才能。他在勸說孝公效仿帝王之道無效後,轉而勸孝公富國強兵以成霸業,迎合了孝公迫不及待地想顯名天下的心理,因而被重用。

B.為使法令順利推行,商鞅採取了不少措施。先是設法表明法令決不虛言,繼而又在推行受阻後,將阻撓變法的權貴們嚴加懲處,從而贏得了百姓們的擁護。

C.商鞅率軍攻打魏國,遇公子卬抵抗。他在信中假言和平,暗中卻埋伏下武士,在宴飲之時襲擊並俘虜了公子卬,趁機打敗了魏軍。

D.秦孝公死後,惠王即位,公子虔一夥告發商鞅想造反,派差役捕捉他。秦惠王對他旋以車裂的'酷刑,並滅了他的全家。

11.把第I卷文言言語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數。(5分)

譯:

(2)餘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5分)

譯:

參考答案:

8.A (厭:滿足)

9.C (①說明商鞅善於揣摩君王的心理,進而迎合,為人圓滑,④說明商鞅言而有信)

10.B (“阻撓變法的權貴們”錯,“百姓們的擁護”錯,“秦人皆趨令”實是威權之下的

保身之舉)

11.翻譯(10分)

(1)新法在民間施行了一週年,泰國的百姓到國都訴說新法不利的數以千計。(“行”、“期”、“之”譯對各1分,全句通順2分)

(2)我曾經讀過商君的著作《開塞》、《耕戰》,內容與他本人的所作所為相似。終於他在秦國留下了一個謀反的惡名,這是有緣由的呀!(“卒”、“惡”、“以”譯對各1分,

全句通順2分)。

文言文參考譯文:

商君是衛國諸庶孽公的兒子,名字叫鞅,複姓公孫。商鞅從小就喜歡學習刑法。曾擔任魏國丞相公叔座的中庶子職務。公叔座死後,公孫鞅聽說秦孝公下令在全國招賢納士,將要成就秦穆公的霸業,向東收復侵佔的土地,公孫鞅於是從東面進入秦國,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來拜見孝公。秦孝公與他交談,不知不覺地將雙腿移到席前。兩人長談幾天不感到厭倦。景監說:“你憑什麼討得孝公如此喜歡你?”公孫鞅說:“我勸說秦孝公仿效古代帝王的做法,但孝公說:‘這太久遠了,我無法等待。況且古代賢明的君王,各有各的成名方法,哪裡能夠壓抑自己待到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可以成就帝王的大業呢?’所以我就用富國強兵的霸業勸說孝公,孝公非常高興。”後來,讓公孫鞅擔任左庶長,最終審定改革的法令。法令規定老百姓實行什伍編制,犯法連坐。不主動告發犯罪的人處以腰斬之刑,窩藏犯罪的人與投降敵人同等處罰。私下打鬥鬧事,按各自的輕重程度施以相應的處罰。從事商業和手工業以及懶惰而貧窮的人,全家罰為官奴。

法令已經制定好了,還沒有公佈,(公孫鞅)怕老百姓不相信,就在京城南門豎立一個三丈多高的木頭,招募有能把此木搬移到京城北門的人.獎給他十兩金子。老百姓感到這件事很奇怪,沒有人敢搬移。又說:“能搬運此木的人獎五十兩金子”。有一個人將此木搬移了,就獎給五十兩金子,以表明不欺騙之意。終於下令推行新法。新法在民間施行了一週年,秦國的百姓到國都訴說新法不利的數以千計。正在這時候,太子犯法。公孫鞅說:“法令之所以難以施行,是因為上面的人帶頭違犯。”(公孫鞅)將要處置太子。太子是皇帝的繼承人,不能夠施刑,就處罰太傅公子虔,刺面處罰少傅公孫賈。第二天,秦國人都自覺遵守法令,秦國百姓當初認為新法不利就來建議完善法令,公孫鞅說:“這些都是刁民。”把這些人全部發配到邊城,後來再也沒有人敢議論法令了。

公孫鞅勸說秦孝公攻打魏國,孝公認為這個建議好,就派公孫鞅率兵進攻魏國。魏國派公子卬率兵迎戰。兩軍對峙,公孫鞅給公子卬送信說:“我一開始就與你友好交往,現在各自為兩國的將軍,我不忍心互相攻打,可以與你見面商定結盟,—起飲酒,高興地撤軍,以使秦魏兩國相安無事。”魏公子卬認為真是這樣。兩人會盟完畢,一起喝酒,但是公孫鞅讓埋伏的軍士襲擊俘虜了公子卬,趁機進攻魏軍,大敗魏軍而回到秦國。

秦孝公死後,太子登基。公子虔一夥告發公孫鞅謀反,派人逮捕了公孫鞅。秦惠王將商君處以車裂的極刑來示眾,說:“不要像商君那樣謀反!”於是滅了商君的全家。

太史公司馬遷說:商鞅是一個生性刻薄的人。開始的時候就想用帝王霸業勸說秦孝公,這種淺薄的言論,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並且所涉及的盡是寵臣,等到施用時,處罰公子虔,欺騙魏將公子卬,不聽從趙良之言,也足以看出商君刻薄少恩。我曾經讀過商君的著作《開塞》、《耕戰》,內容與他的所作所為相似。最終在秦國留下一個謀反的罪名,這也是有緣由的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