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訓練及答案跡府篇

來源:才華庫 3.28W

跡府

文言文閱讀訓練及答案跡府篇

公孫龍,六國時辯士也。疾名實之散亂,假物取譬,謂白馬為非馬也。

孔穿,孔子之裔也。穿與龍會。穿謂龍曰:“臣居魯側聞下風高先生之智說先生之行願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見然所不取先生者獨不取先生之以白馬為非馬耳。請去白馬非馬之學,穿請為弟子。”

公孫龍曰:“先生之言悖矣。龍之學,以白馬為非馬者也。使龍去之,則龍無以教;無以教而乃學於龍也者,悖。”

孔穿曰:“先生之所以教穿者,似齊王之謂尹文也。齊王之謂尹文曰:‘寡人甚好士, 以齊國無士,何也?’尹文曰:‘願聞大王之所謂士者。’齊王無以應。尹文曰: ‘今有人於此,事君則忠,事親則孝,交友則信,處鄉則順,有此四行,可謂士乎?’齊王曰:‘善!此真吾所謂士也。’尹文曰:‘王得此人,肯以為臣乎?’ 王曰:‘所願而不可得也。’”

“是時齊王好勇。於是尹文曰:‘使此人於廣眾大庭之中,見侵侮而終不敢鬥, 王將以為臣乎?’王曰:‘鉅士也?見侮而不鬥,辱也!辱則寡人不以為臣矣。’ 尹文曰:‘唯見侮而不鬥,未失其四行也。是人失其四行,其所以為士也然。而王一以為臣,一不以為臣,則向之所謂士者,乃非士乎?’齊王無以應。”

“尹文曰:‘今有人君,將理其國,人有非則非之,無非則亦非之;有功則賞之,無功則亦賞之,而怨人之不理也,可乎?’齊王曰:‘不可。’尹文曰: ‘臣觀下吏之理齊,齊方若此矣。’王曰:‘寡人理國,信若先生之言,人雖不理,寡人不敢怨也。意未至然與?’

“尹文曰:‘言之敢無說乎?’王之令曰:‘殺人者死,傷人者刑。’人有畏王之令者,見侮而終不敢鬥,是全王之令也。而王曰:‘見侮而不鬥者,辱也。 ’謂之辱,非之也。無非而王非之,故因除其籍,不以為臣也。不以為臣者,罰之也。此無非而王罰之也。且王辱不敢鬥者,必榮敢鬥者也;榮敢鬥者,是而王是之,必以為臣矣。必以為臣者,賞之也。彼無功而王賞之。王之所賞,吏之所誅也;上之所是,而法之所非也。賞罰是非,相與四謬,雖十黃帝,不能理也。’ 齊王無以應。”

“故龍以子之言有似齊王。子知難白馬之非馬,不知所以難之說,以此,猶好士之名,而不知察士之類。”(選自《公孫龍子.跡府》,有刪減)

(補註:公孫龍傳說戰國時期人,名家的代表人物,其主要著作為《公孫龍子》,提出了“白馬非馬”等論點,即白馬不是普通所說的馬。主要研究了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以及事物的共性和個性所具有的內在矛盾,最後得出違背常理的結論。)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孔穿,孔子之裔也 裔:後代 B.交友則信,處鄉則順 處:相處

C.言之敢無說乎 說:根據 D.上之所是,而法之所非也 是:肯定

6.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A.疾名實之散亂 凌萬頃之茫然

B.唯見侮而不鬥,未失其四行也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C.雖十黃帝,不能理也 雖取捨萬殊,靜躁不同

D.所願而不可得也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

7.下列用“/”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

A.臣居魯側/聞下風/高先生之智說/先生之行願/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見然/所不取先生者/獨不取先生之以白馬為非馬耳

B.臣居魯側/聞下風/高先生之智/說先生之行願/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見然/所不取先生者/獨不取先生之以白馬為非馬耳

C.臣居魯/側聞下風/高先生之智/說先生之行/願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見/然所不取先生者/獨不取先生之以白馬為非馬耳

D.臣居魯/側聞下風/高先生之智說/先生之行願/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見/然所不取先生者/獨不取先生之以白馬為非馬耳

8.下列各句對原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公孫龍是先秦時能言善辯的一個名士,他提出了“白馬異於馬”的著名學術觀點,而且他認為自己的學術成就就在這個方面。

B.孔子的後人孔穿對公孫龍非常仰慕,想拜他為師,但他成為公孫龍的弟子的前提條件是公孫龍必須放棄“白馬異於馬”這個觀點。

C.公孫龍提出的“白馬異於馬”的觀點,無非是喜好 “士”的名稱,但他卻並能真正明白“士”的概念的類別。

D.文章中孔穿借齊王與尹文的對話,取譬喻理,旨在說明公孫龍的“白馬異於馬”的`學術觀點的荒謬性,並闡明這個觀點是不符合邏輯的。

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先生之所以教穿者,似齊王之謂尹文也。(3分)

(2)鉅士也?見侮而不鬥,辱也!辱則寡人不以為臣矣(4分)

(3)今有人君,將理其國,人有非則非之,無非則亦非之。(3分)

答案:5.B 6.D 7.C 8.C

9.(1)先生用來教訓我的東西,是有點像齊王對尹文所談的那樣。

(2)哪裡是個士人呢?遭受欺負而不敢爭鬥,多麼恥辱!受人侮辱而不知羞恥的人,我是決不會用他為臣的。

(3)現在有位君主,打算治理他的國家,人民有過錯便處罰他,沒有過錯也要處罰他。

【解析】5.試題分析:B項,處:對待。對此類題的解答一定要學會推斷,推斷的方法很多,最根本、最實用的是語境推斷。無論是做實詞選擇題還是翻譯題,考生都要有強烈的語境意識,即把這個詞放在句中解,把句放在文中讀。只有建立並強化了這個意識,推斷才有保障。具體可採用聯想(聯想課文語句)推斷、語言結構推斷、辨析詞性推斷、語法分析推斷、語境分析推斷、鄰字(同義複詞、偏義複詞)幫助推斷等方法。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6.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意思和用法。應結合虛詞在句中的位置和其前後詞的詞性進行解答。D而:轉折A之:取獨;定語後置的標誌B也:句末語氣助詞表肯定;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C即使;雖然。因為大學聯考虛詞的考查多采用課內外相結合的方式,課內的例句多是一些較典型的用法,應是考生熟知的,所以我們只要知道課內例句中虛詞的用法,將它代入另一句中去檢驗,就可以推斷用法是否相同。《考試大綱》中列舉了應掌握的18個文言虛詞,應熟練掌握。可用已知詞代入未知句中,聯絡上下文具體語境看意思是否一致。有時可通過虛詞在句中的具體位置來判斷。。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7.試題分析:做好本題,要掌握文言斷句的基本原則: 1.要通讀全文,仔細體會詞、短語以及句子之間的聯絡。2.要先易後難,把會斷的句子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斷開。3.要重視內容,斷完後根據句子的含義、文章的內容再核對一遍。臣居魯,側聞下風,高先生之智,說先生之行,願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見。然所不取先生者,獨不取先生之以白馬為非馬耳。

【考點定位】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8.試題分析:C項,這是孔穿的觀點。此類題一般以選擇題的形式考查,選項按原文順序,依次對內容進行分析、概括,其中一個錯誤項的錯誤設定有隱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體正確的前提下設定一些與原文時間、地點、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內容、詞語。做題時要仔細推敲,認真比對。此類題目選擇肢中設錯型別可分為資訊錯位、錯解詞語、強加因果(或因果倒置)、無中生有、顛倒是非將文中未然的資訊說成必然等。解題時考生應審準題幹,依文索義,正確分析。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譯文:公孫龍是戰國時期著名的邏輯學家。他痛恨當時事物的名稱與實際相脫離的混亂現象,提出了“白馬異於馬”的命題。

孔穿是孔子的後裔。孔穿拜會公孫龍,便說:“鄙人住在魯國,在下邊久仰先生的聲譽,羨慕先生的才智,欽佩先生的德行。老早想來受學承教,今天才有幸拜見。但是有點不敢苟同的是您那套白馬異於馬的學說而已,請您放棄的主張,我就甘拜為您的弟子。 ”

公孫龍說:“先生的話未免荒唐了,我的學問,就在於以白馬異於馬這個學術原則,要我放棄它,我便沒有什麼可教的了。讓我沒有什麼可教,而卻要跟我學習,這就荒唐了。

孔穿說:“先生用來教訓我的東西,有點象齊王對尹文所談的那樣:齊王曾經對尹文說:‘我很喜歡士人,可是齊國沒有士人,這是什麼緣故?’尹文說:‘想傾聽大王所謂士的標準是什麼?’齊王一時說不上來。尹文接著說 :‘現在有這樣的人,效勞君主很忠誠,奉侍父母很孝敬,結交朋友很誠實,對待鄉親很和順,有這四種德行的人,可稱為士了嗎?’齊王說:‘那太好了!這正是我所謂的士了。’尹文說:‘大王如果得到這樣的人,願意任用他為臣下嗎?’齊王說:‘那是我求之而不得的呀!’

當時齊王提倡勇敢戰鬥,於是尹文便說:‘假使這樣的人在大庭廣眾之中,受到欺負而始終不敢搏鬥,大王還肯用他為臣嗎?’齊王說:‘嘻!這還算什麼士人?遭受欺負而不敢爭鬥,多麼恥辱!受人侮辱而不知羞恥的人,我是決不會用他為臣的。’尹文說‘雖然受到欺侮而不爭鬥,可是並沒有失去這四種德行呀!既然沒有失去四種德行,那末人並沒有失去作為士的資格!然而,大王一下自想用他為臣,一下自又不肯用他為臣。那麼請問:您剛才所說的“士”的標準,不算數了嗎?’齊王啞口無言了。”

“尹文接著說:‘現在有位君主,打算治理他的國家,人民有過錯便處罰他,沒有過錯也要處罰他;有功勞便獎賞他,沒有功勞也要獎賞他。這樣管理他的國家,卻反而埋怨人民不好管理,對嗎?’齊王說:‘這當然不對羅!’尹文說:‘以我的淺見看來,下面官吏治理齊國的辦法,就象這個樣子!’ ~(~ 齊王說:‘寡人治理國家,倘若象先生說的那樣,人民即使 不服管理,我也不敢埋怨的。不過我想情況不至於那樣吧!’

尹文說:‘ 我那樣說豈敢沒有根據?大王的法令規定:“殺人的處死,傷人的判刑”。人們有威懾於大王法令的,受到欺負侮辱而始終不敢起來爭鬥,這是維護與遵守大王的法令啊!然而大王卻說:“受到欺負侮辱而不敢起來爭鬥的,太恥辱了!”大王說這種行為是恥辱的,就是宣佈它是錯誤的,本來並沒有過錯而大王卻加以譴責,因而國家取消了他作官的資格,不用他為臣了;不任用為臣就是一種懲罰,這是無罪而被大王懲罰了!既然大王鄙視不敢爭鬥的人,必然讚揚敢於爭鬥的人;讚揚敢於爭鬥,就是宣佈他 是正確的,也就必然起用這種人為臣了。必然起用為臣,就是最大的獎賞。這種人毫無功勞而大王卻大加獎賞。這樣,大王所獎賞的,正是官吏所要誅罰的;君主所讚揚的,卻是法律所禁止的。賞罰是非,四個方面互相矛盾。這種與治國之道背道而馳的情況,即使有十倍於黃帝本事的人,也 不可能治理好國家。’齊王無話可答。

如上所說,所以我認為您的話,是類似齊王的言論。您只知道駁斥‘白馬非馬’的命題,卻不懂得邏輯‘反 駁’是怎麼一回事?因此,您跟齊王一樣,只知道喜好‘士’的名稱,卻不明白“士”概念的類別(一般與個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