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香的端午作文

來源:才華庫 9.67K

1端午節作文

棕香的端午作文

轉眼又是一山粽葉綠,贛州的街頭巷尾,已飄起了粽葉的清香,那粽兒飄香季節,悄然來到了我們身邊。扳起手指一數,離開家鄉已十五載,在城市的鋼筋水泥間,家鄉的粽葉,如同家鄉的的端午節,早已被歲月拉成了長長的記憶。

記憶中,採摘粽葉是端午節的前奏。那時,親戚、鄰居、朋友,全村的人都忙起來了,燒草灰制鹼水,採洗粽葉淘糯米,大家忙在一起,有說有笑,那是我記憶中難忘的鄉村生活情景。節日前幾天,我們小夥伴們便相約到山澗採粽葉。村莊附近的山上是沒有那種植物的,我們要步行很遠一段距離,到深山的清泉邊採摘。

採粽葉是不易的事,不僅要爬山越嶺,還要經受蚊叮蟲咬,相當辛苦,但一想到那香噴噴的金黃色的粽子,我們就興奮無比,唱著歌撒著歡,如小兔般跳躍在林間,尋找著粽葉。找到之後,小心翼翼地將這種紡錘形的粽葉摘下,一枚一枚疊放好。採完粽葉回來,我們往往是衣衫襤褸,蓬頭垢面,但扛著一編織袋粽葉,小夥伴們都有一種收穫的喜悅,雖然腰痠背痛,卻依然嘰嘰喳喳個沒完。

採完粽葉回來,奶奶就把又寬又長的青翠粽葉,一紮一紮捆好,泡在水裡,用大鍋煮透,此時,濃郁清香便瀰漫滿屋,把過節的意味薰濃。端午節頭天下午,奶奶從米缸裡舀出白白的、珠圓玉潤的糯米,裝在水桶裡,清涼明澈的水細細地清洗糯米中的雜質,再摻上幾把紅棗,紅的白的,格外醒目。包粽子時,我就迫不及待搬了小板凳,坐在盛滿了糯米和粽葉的鍋盆前,等著和奶奶一起包粽子。說是“一起”,其實,用奶奶的話說,是“瞎摻和”。但奶奶卻從不阻止我,哪怕我包得還未及開煮就脫線散架,或者樣子奇形怪狀四不像,都不會被指責半句。不一會兒,一大盆粽子就包好,一個個精神飽滿,可愛極了,還沒煮就有一股隱隱的清香。

吃完晚飯後,在灶里加些木棍雜柴,把粽子倒進鍋裡,翻騰幾遍後,大人們便放心地休息,而我則聞著粽香,心裡如翻滾的粽子,興奮,難眠。煮了一晚上的粽子熟了,清香四溢,輕解開來,那嫩黃色彩的粽肉,升騰著蒸氣,散發出一股特有的粽香。輕咬一口,過節的滋味就從舌尖瀰漫到全身。

冰心說:“童年呵,是夢中的真,是真中的夢,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在我真中的夢裡,飄著粽葉的清香,飄著粽子的甜香;在我夢中的真裡,有一片令我永遠回味的粽葉,那粽葉裡包裹著美好的節日,包裹著節日裡奶奶的笑臉,還包裹著童年的無憂與歡樂。

又到粽葉飄香時,城裡的繁華,擋不住我思鄉的情緒,我決定利用假期,馬上回到家鄉尋找粽葉。是的,我尋找的不僅僅是粽葉,我尋的是那段有著粽葉香的歲月與情懷:質樸而沉靜,悠遠而綿長……

2端午節作文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節不久就到了,想必大家對去年過端午節的情形仍記憶猶新吧!現在我就介紹一下我家鄉的端午節吧!

我的家鄉?永昌,位於祖國的大西北,是座古城,歷史悠久,可如今也只是知道者微乎其微的小鎮而已。在彼,人們留心於早晚的雲蒸霞蔚,四時的風花雪月,並不太在意小小的端午節;在此,人們嚮往著都市的燈紅酒綠,生活的紙醉金迷,而忽略了小小的城鎮。他們都喜歡心目中美好的東西,卻不知在此邊陲小鎮中,端午節也是熱鬧非凡的。

家鄉的端午習俗可謂多種多樣。插茱萸。在端午的前幾天,人們就弄一枝茱萸(或一柳條)插於門楣之上,據說可以驅妖避邪。戴香包。大人們用布縫製成小布包,並將艾、蒼朮、板藍根等草藥包於其中,讓孩子或戴於項下,或繫於腰間,可增強免疫力。我的家鄉由於缺水,所以並不像江南等地划龍舟。在我家鄉,最典型的風俗便是吃粽子了(有些地方吃油糕)。將糯米洗淨,並配一把包,用棕葉寶成三角錐形,蒸熟,便成了香氣四溢、味甘可人的粽子了。在永昌吃粽子有一個講究,那就是在吃之前先祭屈原,在祭祖先,然後才能吃。

我最愛吃粽子。每逢端午節,我總要吃個夠,直到再也吃不下為止。媽媽做的粽子十分可口。輕輕將棕葉撕破,便露出了又白又嫩的糯米糕,忍不住吃一口,甜汁溢入口中,那感覺簡直妙不可言。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吃慣媽媽包的粽子,吃起別人包的,總覺得有些乾澀,不如媽媽包的香嫩。

不知怎的,每次吃粽子都會有同一種感覺。滿口噴香的糯米,氤氳香氣中,彷彿升騰起成敗英雄不滅的屈原,自己也彷彿回到了失落千年的楚國。不禁對靳尚、張儀與鄭袖的卑鄙無恥嗤之以鼻,為屈原的氣節所折服。何為英雄?生死契闊,氣吞山河?金戈鐵馬,仰天長嘯?都不是!而是喜笑悲歌氣傲然,九萬里風鵬正舉!隱隱的,似乎可見你將那無盡的沉淪拋進滾滾汨羅江,只有那涓涓流水重複著永不改變的晨昏。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你的心胸可吞日月,可囊星漢!整個世界因你而美麗!折斷柳條留不住的,是歲月的裙袂,挽短羅衣留不住的,還有你追尋真理的腳步……

忽然,一切都消失了,,只剩下幽雅的餐桌。原來,手中的粽子已盡,才明白富貴名祿過眼雲煙,君王霸業恆河沙數,最終空留嘆嗟,沉淪不已……

粽子在口,母親在身邊,家鄉在心中。

3端午節作文

時間軸輪飛快地運轉著,我們又迎來了一個充滿艾葉的清香和粽香的節日——端午節。今年的端午節,奶奶照常要自己動手包粽子,但這回加上了小助手我。

端午節前一天晚上,奶奶將糯米、餡料、粽葉和粽繩一一擺放到餐桌上。我一看,知道奶奶要包粽子了,趕緊洗洗手,過去幫忙。當我看到一大盆浸泡在水裡的粽葉和粽繩時,感到疑惑不解,向奶奶問道:“奶奶,為什麼要把粽葉和棕繩泡在水裡呢?”奶奶笑著說:“這你就不懂了吧。粽葉泡水後會變得更加柔軟,而粽繩泡水後則會變得更有韌性,不易斷裂。明白了嗎?”我使勁點了點頭。

正式開始包粽子了。第一步是將粽葉捲成漏斗形。我看到奶奶輕鬆熟練地完成了這一步,心想:這也沒多難嘛,我也會!可當我手拿著粽葉時,我卻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到底要怎麼卷,朝哪兒卷呢?一連串的'問題擋在了我面前。唉,沒想到第一步就將我難住了呀!看到奶奶已經在往粽葉裡放糯米,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我把粽葉上下翻轉了幾次,終於找準了方向,將粽葉一卷,完成了第一步。我長長地撥出了一口氣。

第二步是填上餡料和糯米。我用湯勺把糯米舀進粽葉裡,再放進餡料,最後鋪上一層糯米。哈,成功了!正當我沾沾自喜時,突然手一鬆,“嘩啦啦……”餡料和糯米全撒了,身上,地上,到處都是。我望著地上的餡料和糯米,一臉尷尬,默默地嘆了口氣——唉,只好重新再做了!

第三步是摺疊粽葉。這是最困難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我吸取了上一步的教訓,握緊了粽葉,生怕重蹈覆轍。我在奶奶的指導下,小心翼翼地把粽葉向前折去,又把多餘的粽葉向右邊疊去,趕緊抓過一條粽繩,一頭咬在嘴裡,一頭用手在粽子上捆了幾圈,打結。雖然樣子很彆扭,但這畢竟是我手中包出的第一個粽子。我心裡美滋滋的。

隨後,奶奶將包好的粽子放入鍋中水煮。起鍋時,整個屋子裡都瀰漫著粽葉的清香,也瀰漫著濃濃的節日氣息。

這個端午節,一定充滿了濃濃的粽香和喜悅吧。我想到。

4端午節作文

今晨起得很早,想去早市買些菜蔬,隨手關門的時候,竟在門楣上方發現了一束繫著紅繩的艾草,哦,我恍然想到,又是一個粽葉飄香的端午來了。也不知是哪位善意的友鄰,給我在門前掛了驅邪的艾草,滿心的感激又不知和誰道謝。

細細想來,中國的每個傳統節日都充滿了厚重的人情味,互贈禮物,互表心意,已成為每個節日的潛則,這些叫人心生溫暖的小舉動,串連起了國人傳統美德的延續,禮儀之邦的盛名也遠播海外,這也是許多外國人神往炎黃文化的所在。

每逢端午節來臨,孩童們的手腕上都繫著五彩繩,有的胸前還佩著香囊,等端午節過後,便把五彩繩扔進河裡,大人們說:“這樣做可以驅避邪氣,帶走百病,讓人健康好運”。這樣的說法雖有些迷信,但也是節日的一種習俗特色,把節日氛圍營造得更加濃烈。端午節的清早,家家戶戶的門楣上,都插上了碧綠的艾草,忘了插艾草的人家,總有好心的鄰居給插上,這時,悠長悠長的巷子裡飄起了濃濃的粽香。

東北的粽子不像南方那般精緻。我小的時候,包粽子的材料也只有江米和黃米兩種,條件好的用江米,而農村用的基本都是黃米,粽子包的雖然簡單,但蘸著甜甜的白糖,吃起來還是口齒留香,餘味難忘。如今,粽子已經是中國傳統美食的經典,大江南北,口味繁多的粽子,誘惑著我們的味蕾,但是卻再也吃不出兒時的心情和味道了。

關於端午節的傳說有很多種,我只記得其中的一二。《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他抱著忠於故國的玉碎之心,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實現了“士當以死報國”的未了夙願。後人“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為深遠。

在這粽子飄香,艾草青青的夏日,在我們品嚐美味與家人團聚的時刻,讓我們向那些浮沉在歷史星河中的英靈們,敬上一盞淡淡的雄黃酒,奉上一枚甜甜的糯米粽,他們那些美好的傳說故事,似一座豐碑,永遠銘刻在世人的心裡,正所謂:“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人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