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清明節的國小生作文10篇

來源:才華庫 1.11W

過清明節的國小作文1

三月三,清明未雨。

過清明節的國小生作文10篇

不再是往常的朝雨迷濛,暮雲籠蒼。遙望遠山青黛,波翻細麥;萬里無雲未雨,花落未掃猶在。

拎幾束鮮花,登上山去,觸控著被崢嶸歲月浸沒的山壁,時光的青苔已漸漸地籠罩了壁端,蔥蘢而又蓊鬱。撫著已被滄桑之錐鐫刻下的斑斑鏽跡,我黯然地感嘆:這是人生的第幾個清明?

青春的氣息在我的靈魂中汩汩地、氤氳著,為何我還是如此迷惘失落?我不能擁有一份香茗的沉穩,也不可能擁有一份笙聲的淡泊,我想,在歲月的風語和蕭聲中,我已漸漸地淡逝了。

在急促而又焦灼的生活中,我已多少次疲軟地伏在窗櫺上,徒想那苑中那馥郁芬芳的紫堇。歲月與時光已多少次在我手中倏忽地溜走,而我卻一無所措。人生如此脆弱,試問我自己,多少次曾無助地向牆隅以流涕,聞畫角而生哀。歲月,時光,沉默地從我頭上穿越,在一圈而又一圈的枯等裡瑀瑀而行。碎汞一般的往昔在飛鳥裂日的罅隙裡抬頭,記憶的疑問者在夢與現實交替中質問著我,我驚恐地張大了嘴巴,唏噓了那空流年華。

立於先輩的墳冢面前,我竟無法抬頭正視。人生幾載,為何我竟將仄仄的年華付諸東流?曾昔的年少輕狂,桀驁不馴一下子斥滿了我的腦海,歲月的笛,已吹枯了我的三魂七魄,讓我無知地將時光窮費,爾後又無臉地讓我斥責自己。

大好的青春已浪費於佳釀頻儷,歌闌箸落之中,先輩的墓碑卻告誡我,不可沉緬於極享圖樂之中。時間,時間,還是時間。三尺微命,一介書生本當“不聞窗外事,只讀聖賢書”,但我,在時間推杯換盞的頃刻之間,又做了些什麼?

先輩已逝,年華正流。人生能有幾回夢?在光與影的交織中,我已無力去憧憬。在鱗次櫛比中遨遊,我已無心迷戀。又是一年清明時,燃燭,仰拜,在香燭的淡淡香氣中,我感覺我已悟到了什麼。

流水落花春去也,人生已無回頭路。左手的是倒影,右手的是年華。

過清明節的國小生作文2

清明節到了,人們帶著悲傷的心情來到了墓地。那老天爺好像懂得人們的心,也哭起來了。那柳條也低垂著頭……啊!清明節真使人傷心!

我們全家拿著鞭炮、紙錢……帶著悲傷的心情來到公墓,一進門,就看見人山人海,聽見了炮聲濃濃,找到了地方,我們就開始掃墓。

爸爸點燃了蠟燭,正正地放在碑的前方,過了一會兒,爸爸又拿起一塊乾乾淨淨的毛巾認認真真地擦起了石碑,把每一個字都擦得閃閃發光。我突然發現別人的石碑上都繫著一根帶子,我覺得很奇怪,於是我就也買了一根寫著“音容猶在”的紅帶系在石碑上,原來這是為了寄託我們對親人的懷念。接著,媽媽燒起了紙錢,口裡還唸唸有詞,希望外婆過得好,並保佑我們全家幸福!最後,我們還磕了頭,放了鞭炮。

我在回家的路上,心想:“我一定要好好學習,不辜負那些離世親人對我的期盼!

過清明節的國小生作文3

古人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雖說清明是在春天,空氣中卻瀰漫著寒意。清明節一般都是雨天的,可是今年卻沒有遵循這個規矩——今年清明陽光明媚。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個節日之一。

清明節當然要再家裡過了,可以在家裡和家人一起去掃墓,給死去的祖宗請按,給他們拜年,帶一些鮮花和美酒,孝敬他們,讓他們保佑我們平安幸福。

一切都已經準備就緒了,我們一家人坐上了車。馳過坑坑窪窪的泥地,風輕輕柔柔地吹著,彷彿要將人地思念吹到另一個世界。我們終於來到了太公的墳前。在路上,可正是“經歷”了不少,準備了的美酒還在後備箱裡呢,路這麼的顛簸,美酒差點灑出來了。於是,爸爸只好將車速降低,慢得跟老漢推車一樣。可迫不及待的我在車裡左顧右盼,催促著爸爸。

因為想到在山上放煙火,可能會引起火災,於是就買了許多紙錢。我們把紙錢放在墳墓前,把事先買好的鮮花放好。爸爸把美酒取出,大人們都拿起碗,各自到了滿滿一碗的酒,而我就負責將一碗酒倒在墳墓上,就表示給太公敬酒了。我拿著香在墳墓前拜了幾拜,在心裡默唸:希望太公祝福我學習向上,全家生活快樂,身體健康,學業有成。酒也敬了,拜也拜了,接著就是燒紙錢了。先拿出來一些紙錢,將它們點燃。奶奶在那裡說道:“爸爸啊,你已經離我們而去很久了,年復一年我們都回來見一下你。”說著,奶奶拿了一些紙錢給我,大概是讓我也來為太公敬孝……

這樣的清明,總是給人以一種悲傷的情緒,這些或許令人反感的習俗,卻又怎能不是令人悲哀呢!

太公大概在我還未出生之前就已離去,我連他張什麼樣都不知道,他可能十分的勤勞,十分的有才華。每當清明,心中不免有一絲的悲傷,大概是因為想起那些為了中國犧牲的烈士,和太公吧。

清明節的空中洋溢著的思念,如飄飄揚楊的雨絲,天堂的人們,過得是否安詳?用手輕輕撫著風,那彷徨在街頭不安的靈魂,這風,是不是你給思念的人們的回答?

過清明節的國小生作文4

透過綿柔的雨絲織就的如煙的春紗,我望著那些打著傘、匆匆避雨的行人,不由得想到:為什麼要躲藏呢?讓我們的身心一起來感受這春雨帶來的清涼吧。於是,我收起傘,走進雨中,細小的雨滴打在身上,一點也不覺得冷,只有一種親切、清新的感覺……

可那種“萬般愁緒湧上心頭”的感覺,卻在四處蔓延。這是自然。有誰會在清明的時候大肆祝賀些什麼呢。即使真有,大家也會覺得比往日少了寫什麼,又多了些什麼。

抬頭望著天空,不禁朦朧了雙眼。曾經那麼疼我的曾祖父現在可還好?他,也有在想我們嗎?記得小時候大人們會說,人走後,會化作深邃夜幕裡繁星中的一顆。星,總在不停地閃爍著,感覺,離我們越來越近,越來越亮。讓你睜不開眼睛。可是,那種感覺,很親切,如同離去的人重新又回到自己身邊一般。

望著夕陽的最後一抹餘輝沉了下去。空氣異常的凝重,像積滿了灰塵的古屋,凝重、悽清、幽暗。微風在樹枝上纏繞著,像是淘氣的孩子,弄得早春的嫩葉瑟瑟發抖。一切都是溼漉漉的,擁擠的街道,門前的自行車,懸掛的條幅,還有那些表情凝重的人們。就像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裡說的那樣:“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雨,斷斷續續地下著,回過神來,才發現臉龐不知何時已留下兩道淺淺的淚痕……

過清明節的國小生作文5

幾分傷心幾分錢,一方冢墓一方天。魂幡只為招無主,猶有生死墳頭煙。

清明,一個淒涼冷清的詞語;清明,一個聞之斷腸的節日;清明,一個無法言語的意象。清明,看著這兩個字,我的思緒竟不知不覺的飄忽起來……

清明自古以來就是祭祀祖先和亡人的節日,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又逐漸多出了踏青這一種新的內涵。然而,在我的印象裡,清明始終是祭祀的代言詞,是對祖先和亡人進行頂禮膜拜的日子,更是生者和死者進行靈魂交流的時刻。“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是的,斷魂,就是清明給人的感覺!試想,一叢密林,一條小徑,一方墳墓,一顆碎心,兩行清淚,幾株稀草,周圍清幽的樹木伴著紛紛灑灑的細雨,加上空氣中瀰漫的淡淡地杏花香,那是一種怎樣的意境?

不得不說,清明真的讓人斷腸,而且是那種靜默中滲透著徹骨悽然的斷腸。清明時節,站在雜草叢生的墳前,看著那一方土丘似的墳塋,感受著那一種無言的淒涼,內心無限感傷!從來沒有想過,一方墳塋會隔開兩個世界——生與死。“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死者已矣,而生者,卻在對其的緬懷中一點一點的'追憶。死者生前的音容笑貌,言行舉止,在現在看來,卻已經變成了一道供生者一邊追思,一邊痛哭的傷痕。而且這道傷痕永遠都不會磨滅,它將會在每年的同一天裂開,用淋漓的鮮血來警示生者不要忘懷,這一天就是清明,讓人斷腸的清明。

回憶著,開始悲傷起來。腦海裡開始浮現出了太婆的樣子。屈指一數,和太婆隔世已經將近六年了。六年前的我,還是一個懵懂無知的孩童。那時的我,對於太婆的去世,並不知道意味著什麼,以為只是暫時的分別,將來的某一天還會與太婆再次重逢。可是,等待了六年,那場重逢確實是來了,然而,卻是在清明節的墳墓前,太婆在裡面,而已經長大的我,卻在外面,淚流滿面。在太婆的墳頭,我恭恭敬敬的給她老人家插上了三枝魂幡,燒了三堆紙錢,也點上了三炷香。我知道這無法全部的表達出我對她老人家的追憶和緬懷,然而,當時我能做的,也只有這些了。站在太婆的墳前,看著冉冉飄起,縈繞於墳前的青煙,我的心竟感傷不已。恍惚中,我感覺自己的靈魂彷彿與太婆的靈魂進行了一次飄渺幽遠的交流,我感受到了一份厚重慈祥的關愛和一種難以割捨的血緣……隨著青煙漸漸地散去,我才緩緩的魂歸現實。看著墳頭那隨風擺動的魂幡,接受了迴歸的現實,不覺茫然起來。

“桃花粉紅杏花白,雨打花枝樹樹開;行人面上悄悄下,幾家墳頭哭聲哀。”,清明,註定是一個斷腸的節日。那淅淅瀝瀝的春雨,嫋嫋渺渺的青煙,若有若無的哭聲便是明證。腸斷清明,思緒飄零!

過清明節的國小生作文6

聽媽媽說,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和冬至。它的原意是大自然已經到了轉暖的時候,萬物開始復甦,可以春耕播種了。中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後是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清明節更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是一年一度中國人對自己祖先表達敬意與感謝之意的節日。

早上,當我揉開惺忪的睡眼,爬起來後,站在院子裡。凝望著未來的日子,一點一滴成為現在。院子裡的杏樹,已經伸出了院牆,一朵又一朵,一片一片包裹著嫩粉的內心。空氣中,瀰漫著芬芳。天空萬里無雲,純淨的藍色洗刷了一切。中午時分,太陽早已氣喘吁吁地爬上天空。天空也好像被鍍了金。

我隨家人去拜奶奶和外祖母,小時候我最喜歡的就是她們,如今只有在清明時分才能相遇。走在路上,到處都是人,有人的地方到處是鮮花。很多人跪在公路邊,高樓前,公園裡,廣場上……默默地,或是大哭,撕心裂肺的那種。我感到一抹深沉的悲哀。我的心頭彷彿佈滿了鉛重的陰雲。風起了,吹走了那灰燼,紛紛揚揚;雨開始下了,淅淅瀝瀝,澆滅了那火焰,青煙消逝。

清明,清明,年年清明,今又清明。我走在路上,欲,斷,魂。

過清明節的國小生作文7

清明,給人的印象總是一片灰濛濛的,彷彿這才能更好地顯出它淡淡悲哀和絲絲憶念的味道。

幽嶺浸環起紫煙,瀟灑自如空來去,雨萍風荷點山春。手捧白菊,滿把悠情寄后土。惶惶空山依依情,點點清淚悠悠愁。遠山隱在雲霧裡,近樹籠罩在青煙前。好一個寂寞的旅行,好一個悽迷彷徨的畫面。抬頭遠望,墓地隱然見:百墳拱起,千碑林立。一片荒涼,一片悽迷,一片死寂。

風雨愁煞人,懷土帶愁,雜草笑貌,竟無言以對,唯有心底瀰漫幽幽的愁緒和淡淡的哀愁。死者長已矣,存者永懷悲。

為什麼“斷魂”?因為“古墓花影白楊樹,盡莫生離死別處。”古往今來,人性中的某一些總是共同的美好的感情。人事也會有代謝,往來成古今。生者總是會不斷地成為逝者,而逝者往往對世間有所眷戀。

有人對我說過,對別人的思念會隨著時間地流逝,越來越淡。我想,或許對親人的這種思念恰恰與之相反吧。即使過了再長的時間,腦海中再次浮現他們的笑容,心中總該會有酸酸涼涼的感覺吧。哪怕是十年,N十年以後,這感覺仍不會減弱。也因如此,清明成為了一個流傳千年的日子。

對親人的綣綣思念,灑下所有的淚,回憶就不僅僅是生活的負擔。再次體會到人世間的溫暖,拼合破碎的心,微笑著重新揚起前進的風帆。

年年有清明,年年都有不同的憂愁。這憂愁,不是任何人都能感受到的。讓我們承載著思念,向大地微笑,來年,仍是這樣的心情,久久的,不散……

過清明節的國小生作文8

朱自清在《匆匆》中寫道:“燕子飛到南方去了,有在飛回來的時候。楊柳枯萎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就是人死了卻無法再回來,親愛的姑姑,在這冰冷的墓裡,您一個人長眠在這太久太久……

有時我感覺我和您近在咫尺,卻又陰陽兩隔,如此遙遠,我的千呼萬喚也無法和您相見。這怎麼不讓侄女悲傷,痛苦,而又惆悵滿懷呢。

記憶中清明節曾有過的快樂早已蕩然無存。沒有姑姑的清明節就連天都灰濛濛的。無休無止的綿綿細雨讓我悲從心起。寒風啊,請你告訴斷腸人,那樣疼愛侄女的姑姑為什麼就再也不回來了?

在以前,爸爸媽媽工作非常忙,都不在我身邊陪我。您就陪在孤獨的我身邊。我的童年因您而美麗、快樂。

透過那濛濛的雨絲,我又看見了那熟悉的小山坡。滿山的小草還是那麼嫩綠,油菜花盛開了,還有那五顏六色的野花寂寞地開放著。這一切都讓我感到親切極了。景物依舊,姑姑您卻早已不在了。畫面再次重現,蔚藍的天空下,一個小女孩握著風箏的線軸,歡快地跑著。那個緊隨其後的慈祥婦人不正是姑姑嗎,她的臉色為何這樣蒼白,為什麼不停下休息,我明白她是捨不得。

畫面模糊了又清晰了,小女孩在婦女那嘮嘮叨叨的話語中,小女孩知道了清明節,清明果,僅此而已。可是粗心的小女孩,你怎麼沒有看出姑姑眼中的憂傷,老婦人是在用最後的力量延長著小女孩的快樂。最後就無奈地離開人世。

姑姑您走了,在思念和等待中,我一天天長大了。也終於明白,燕子能再飛回來,楊柳有再青之時,姑姑您卻再也回不來了,而陪我度過的卻是那長長的思念和一年一度的清明節!

過清明節的國小生作文9

但凡有人想起清明,總會記起一句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正是它,帶著人們的哀思,在一人又一人的心中吟唱!清明是我們紀念祖輩,哀悼沉思的日子。

清明節似乎總是與雨分不開的。這個清明節便是一個不下雨的雨天。

那是週二的上午,陽光明媚的清晨絲絲柔和的光照在我迷茫的臉上美妙極了。但我的心中卻充滿了哀思。我們邁著沉重又有些悲傷的步伐向祖輩的墓前走去。

終於到了祖輩的墓前,我們所有的人都是肅然起敬,直立在他們的合墓前面。爸爸遞給我一根已經燃燒起來的香,香在不時的向外冒著煙,那香味是那麼的濃重,讓我一聞到這樣子的香味,馬上顯示出一副沮喪,而又難過的樣子。我們所有的人的手裡都拿著香,一起為在“九泉之下”的祖輩鞠了一個九十度的躬,以表示我們對他們所有人的崇高的敬意。

我轉身拿起早已準備好的花籃,恭恭敬敬地放在了他們的墓前。花籃裡的花都是白色的,在花籃上還有幾根白色的帶子死死的捆在了花和花籃上。在幾片綠葉的襯托下,更加顯得莊重,而又肅穆了。

我們拜完了之後,就開始給在”九泉之下”的長輩燒陰間的錢,爺爺知道他們很會玩麻將,就多燒了一些給他們,有一億的,有兩億的,有一百萬的大鈔票,還跟他們說:"人人都有不要搶。”我雖不迷信這些,但不知怎麼在這時也相信鬼神的存在。

在這熊熊的火焰之中,我陷入了沉思。啊清明,有誰不會被這濃濃的思念之雨所感化,有誰不會思念自己已死去的祖祖輩輩。在這天,植物都是這麼鮮豔。只有你能寄託我的思念。

過清明節的國小生作文10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清明節,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

總之,清明節是一個春暖花開的日子,在這個美好的日子裡,總會讓人們想起要出去走走。有了這個想法,於是我就和爸爸媽媽一起走出了家門,來到了二中那條路。

走在河邊,迎面吹來的是一股沁人心脾的風,就好像是媽媽的手在你的臉上輕輕拂過,溫柔、溫暖,周圍的空氣充滿了春天的氣息。讓人的心情不由自主的會從陰天轉到晴天。領略了春風的柔情,再來看看周圍的花和樹。在小河旁有一排楊柳,它們隨著春風的佛動,而且全樹成綠色,就好像是碧玉做成的藝術品。和賀知章的《詠柳》一模一樣:“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條。”

有些樹是會開花的,那一朵朵的花,從樹叢間鑽出來,小小的,好可愛。有些樹開的是黃色的花,有些樹開的是白色的花,好有些樹開的是粉色的花。最令我驚訝的是在一簇已經全部枯萎的樹枝中,竟然開出了一點點紫色的小花蕊,彷彿是在說,春天到了,我也要加入這萬紫千紅的世界,和她們一起享受春天的美好。

我們一家人邊走邊看,快走到東塔公園時,發現了周圍的那些不知名的樹都長滿了一顆顆綠色的種子。望著這些誘人的果子,差點就忍不住要去摘幾顆來嘗(好吧,那不能吃。)

在這陽光明媚的季節裡,每個人其實都應該出去走走,看看這美麗的祖國的河山,心情也許會好起來哦,碧海藍天吹吹風,出去走走吧,其實好地方一生都看不完,別窩在家當懶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