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讀後感

來源:才華庫 2.42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金剛經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金剛經讀後感

金剛經讀後感1

世間並沒有一個叫做極樂世界的地方,但極樂世界卻無處不在;世間並沒有地獄,但地獄卻無所不在。萬物並非真有,緣起的那一刻名有,但也並非真無,緣滅那一刻名無,但有無相生,無論生是有或是無,其性本空,都是虛相,相同的東西,不同的緣法,會出現完全不同的認知,世間沒有任何一樣恆定不變的東西,這就驗證了“凡所有相,皆本虛妄”。

我們通過眼耳鼻身意來感知這個世間,來攝取外相,一般人認為是六根控制我們的心,要六根清靜了,心才能清靜,其實不然,心清淨六根自然就清靜了,修行的初期我們需要持戒,持戒是輔導,為的是能更好的回觀自己的心,心才是主導,可以說,心外無物又無法,要成正果,所有相都要破,即使是佛相和法相,所有我們能感知的東西都是眾緣和合的結果。

我們住在舒適的房子裡,不過是要符合世俗的要求,面積要夠大,通風夠好,視線要夠遠,裝修夠富麗等等,所有的這些都是對人類文明的一種繼承,說到底還是對知識的執著。要想求得解脫,一方面我們不要有任何執著,執著是痛苦的根,執著金錢就會被金錢所奴役,執著美食就會被美食所奴役,執著身體就會被身體所奴役,世事無常,任何緣都可能離我們而去或從不曾到來,所以執著會使人不自在,不自在就是痛苦,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要想真正的離苦得樂就得遠離所有相,做到無所住而生其心。世間萬物並無自性實體,自身並無好與壞,美和醜,由此產生的苦和樂是一種心理感受,是心念,地獄對佛來講也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對地獄眾生來講仍是地獄,所以沉淪了了就易墮落,清靜了才能超越。

我想到了本人的境遇,我在40歲以前性子很急,心浮氣躁,同時工作也比較繁忙,所以40歲以前我幾乎沒有見過花開,也沒有聞過花香,其實,年年歲歲花相似,本人六根健全,怎麼可能沒有見過花開,是因心中無花,即使花入眼簾仍無緣相見,更別提花香了,其它萬物何嘗不是如此,只有心清淨了,才能感知一切,其實花一直都在心中,要等你覺悟到這就是花,這時候才能稱之為心中有花,不止是花,所有的善惡美醜等等等等都在我們心中,人活著覺悟是沒有終點的,覺悟就是要以法為準則來學習來訓練發心,否則就是愚痴了,所謂一切善法皆為佛法,所以佛法並不狹隘。心中有花業果一旦成熟就能見花,獲得的這種快樂是內在的,花的存在與否不重要,花是妄相,是心的印射,快樂的源泉是心中有花即能見花,此時的快樂是真實的,因為她不依賴任何外在條件而存在,我們要嘗試著學會欣賞萬物,這樣心會慢慢遠離嗔恨變得細膩柔軟,慈悲寬容,這就是離苦得樂的開端,並不虛幻,人生的各種際遇不過如此。現在的社會,像我這樣被現代忙碌生活而矇蔽了心智的還大有人在。所以學佛講起心動念,緣起是在心裡,外在的條件不過是助因。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應該怎麼做了,修法就是要讓自己有一顆純善的心,無時不刻都能心存善念,我給世間以至善,世間還我以至美,這是基本的因果,禪曰明心見性,擁有一顆明心就能散發出無窮的力量,不會被錯誤的導向,更不會迷惑,才能讓我們的生活自在圓滿,體會什麼是真正的幸福。

既然萬物皆本虛妄,那何必要執著一個個根本不存在的外相,我們此生為人甚是難得,因為人最容易開啟自性的大門,在六道中人離佛最近,每個人心中都有純正的佛性,佛就在那一念之間,但人的身體終究也只是妄相,必將逝去,所以要懂得珍惜。所謂佛就是徹底的覺悟者,因沒有執著,分別和妄想,所以每一念都是快樂的,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快樂都不曾增減,其曰極樂。其實快樂已經在我們心中,就等著我們去覺悟,等著緣分去觸發,但無明遮蔽了我們的智慧,讓快樂漸行漸遠,更多的人只能在痛苦中輪迴。世間的人們對外在的事物太過關注,要學習怎樣把焦點從外部轉移到內部來,正本清源,滅去無明,追求真實的自我,讓我們隨緣的同時更加惜緣,讓我們更加精進努力,淨土在我心中,紅塵就是淨土,善念在我心中,當下就是極樂世界,我在我心中,此岸即是彼岸,那是多麼美妙的境界呀。

金剛經讀後感2

從長假前開始,儘量與每天讀一遍《金剛經》,我把這個事情分享給一些家人和朋友,認同的感覺現在開始注重自我修養提高,不認同的覺得開始有些迷信了。然而從本心來說,我每天讀金剛經只是為了能夠達到一種大的心量的境界,也就是不因為一些小的事情,而煩心。工作生活的很多事情,事情發生的時候可能會覺得很大,但是等到真的回過頭了想想,卻發覺其實有些太過於執迷這些細節的東西。

譬如一件事情沒做好,常會去尋找原因而怪罪,然而其實從長期來看,這樣的方法並沒有帶來什麼好的結果,往往打擊了參與者的積極性,或者讓這個人越來越與你產生距離。當然我覺得也不是說就讓很多事情敷衍過去。很多事情,就是如此的難解釋,彷彿非A即B,但是我相信真正睿智的人,是能明白其中的無限可能性。而我感覺學習佛教的東西,可能讓我超越這種非A即B的狹隘思維,找尋到更大的可能性。佛經真的是一些及其玄妙的經典,對我來說它的玄妙在於每讀一遍都會有不同的理解,而且無窮盡也。

我們常常向外去尋求一些不切實際的東西,比如希望改變某人,或者希望事情按照你想的方式發生。然而這些事情,都已經過去,或者是無法改變和控制的。所以最終我們選擇了怪罪,生氣,沮喪等等情緒。把這些化為一種負能量,讓周圍圍著一圈低氣壓的磁場,讓各種人、事控制在自己認為的一個安全範圍內,然而最終發覺圈住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甚至是自己的前途,命運。

所以時常從內心出發來,淨化自己的心靈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大家常說“心有多大,事業也就能有多大”,這以為這其中不僅是指要有遠大的抱負,更重要的是一份無量的包容心。而這種包容心能夠讓你排除萬難,成就你的事業和理想。

然而這份內心的大掃除怎麼做?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像佛教很多法師說佛教終究是要教大家“看得破,放得下”。然而真正能做到“看得破,放得下”的能有幾人。然而這些看得破放得下,依靠外部的力量也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每天要花時間做內心的大掃除,去看破和放下。那是要看破放下什麼呢?是所有的念頭做到心無掛礙。保持這樣的狀態,生活才是真正的美好與快樂。

金剛經讀後感3

《金剛經》時,只覺得它神祕。在讀完它時,感覺到了一種無物。金剛經只不過千餘字,但它所含有的內容卻很豐富,不然也不會有僅千字的經文,需五萬字的講解了。靜下心好好看看,其實金剛經的篇幅短小,主題集中,並不難解。讀經,個人的體會是勿將佛、菩薩、羅漢等看成神話,須把他們當作和你我一樣的普通人看待。他們所說,所談的“經典”、理論、主義等,雖然有深奧之處,但絲毫不比任何人類現存的其他理論更為複雜和難以理解。而且,如果僅僅取金剛經這篇僅有數千字的“對話錄”來看,其所包容的內容更是有限。在這部經典中沒有談論佛教常說的因果、輪迴、五蘊、八識、等等,整篇經文用各種表述所反覆強調的只是一個主題。當然可能這個主題比其他各種佛學概念更為接近佛學的核心地帶,這個主題意譯為“無上正等正覺菩提心”,音譯為“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金剛經》中的禪學智慧很多,但主要宗旨是講“空”的哲理。提出了“無相佈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無得而修。無相就是破除一切相,不住一切相,把虛妄的假相打破。才能不被外境所迷惑,認識到自心的本來面貌。無我就是打破我執,認識到”我“的空性,我本無我,四大假合無住就是於法無所住。無論善惡,一切事情都是過眼雲煙,都不能放在心中,如果執著於色,身,香,味,觸,法之上生意念,就要受到六塵所矇蔽。金剛般若就是無所執,無所得的妙智慧。

而何為菩提心,佛經當中自然沒有明確的定義。我心中所謂菩提心,是指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而起的佈施之心。菩薩是大乘佛教特有的修行者的稱謂,已經能夠參透和理解佛法,並進一步踐行和傳播佛法的人,是從羅漢到佛的中間階段。佈施是菩薩踐行和傳播佛法的具體表現形式,如施捨財物,講經傳道都算佈施。

禪宗以修心為主,而《金剛經》中修行的根本也在修心,一切問題都圍繞”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展開,而且《金剛經》認為,眾生自心本來是清淨的,《金剛經》破除了諸相,把修行的根本落在”無所住而生其心“上,只要做到了,無住生心,無我度生,無住生活,無得而修,隨緣自在,就可以掃除一切虛妄。達到觸處皆春的境界。菩提心產生和維持的方法就是”不著相“,具體說就是不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等一切相。這裡首先有必要解釋”不著“和”相“兩個概念,所謂”相“以哲學術語來說就是一切表象和觀念(包括一切感覺經驗和理性抽象),”著“則是各種態度的總和,對這些表象和觀念的相信、懷疑、認可、反對、注意、排斥、肯定、否定等一切都是”著“的具體表現形式。其次有必要解釋的是”壽者相“這個概念,老子的《道德經》有云:”死而不亡者壽“,可能就是”壽者相“的中文詞源,死而不亡者可以理解為”靈魂“,在這裡與”眾生相“相對,我個人將其理解為是一種”鬼與神的表象與觀念“。佛教是無神論也可以在這裡找到依據,神的相也是相,不可著。

佛告訴須菩提,如果菩薩著了我、人、眾生、壽者等相”即非菩薩“,更不用說有菩提心了。所以菩薩佈施的時候應當不住相佈施,無所住而生其菩提心。在這裡佛只是給出了結論,並未論證”為什麼著相了就不是菩薩“。佛在此處只留下兩段意味深長的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又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的意思可能是講,若著相就不是佛弟子,是入了邪道,根本理解不了佛法。所以我們只要知道著不著相是佛教和邪教的分水嶺就可以了。佛祖同樣在在金剛經中,直截了當點醒我們:對待有相,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對待空相,我們也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裡的應無所住破的是有相;而生其心,破的正是空相。一切都空了,無所住了,卻生出心來,此心妙也不妙?換句話說,到了破得再無能破的境界後,想想看,千破萬破,唯有破盡一切有相、一切空相的那個金剛不破。破除萬相,此金剛頓現眼前。此金剛何也?那便是真心,便是自性。露出這不破的金剛心來,何有敢有?何空敢有?何何敢有?誰敢不粉碎?誰敢不稱臣?所以,金剛經,以頓悟金剛真心為歸宿,為目標。金剛一出,十方粉碎,天下歸焉。一部金剛經便是向眾生宣告:天上天下,唯我金剛心獨尊,惟我金剛如如不動。

佛祖說佛法,不靠論證來,靠的是實證來。佛祖也說法,但說的是自己證得的諸法實相。怕眾生不解,不斷舉例說明,但說的還是自己親自所證的境界,佛法不靠思得,不靠議得,只靠修行,在心上去實證而得。所以,佛法不可紙上談兵,不可論證,只可心上實證。實證就是靠心上修行證得。未修成佛前,我們實證不了這一觀點的正確性。這時,怎樣做才如法呢?一方面,我們可相信老佛祖的判斷。要信入。也即相信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佛祖說的佛法,不需向我們這些凡夫證明。事實上也不可能證明。佛法乃是心法。心之境界,如何向人證明?信入,可是大根器人才能做到的。另一方面,佛祖在此經結尾,教導我們,可觀入。也就是把眼下當成夢、幻、泡、影、露、電去觀。當成夢幻去觀,當然便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了。這時,雖是以夢做比去當成,但能持之以恆,必起妙用。

金剛經對我們提出的要求便是不住相。我們一定要明白,事實上,佛也好,眾生也罷,任誰也是不能住相的。別以為眾生真的住相,佛也沒有住相的能力,何況眾生?住相,是眾生自以為住相,是眾生錯以為住相了,所以,佛祖說眾生住相是妄想。修佛便是把這有相可住的妄想破掉,讓眾生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事實。修佛,是讓我們不住相,而去住性,即住真心,事實上,誰不住真心了?都住真心的,凡夫也住真心的,只是凡夫錯認自己住相,錯認不住真心而已。性相一如不二,真心妄想也是一如不二,只是凡夫錯認它們是二不是一而已,這錯認,便是妄想。

佛告訴我們,不著相就是不肯定也不否定的態度。佛的難處在於,什麼都不肯定什麼都不否定的態度所導致的悖論。因為當你說”什麼都不能肯定,什麼都不能否定“的時候,你恰恰在肯定和否定。所以佛只能告訴我們:”我所說的肯定和否定,不是真的肯定和否定,叫做肯定和否定而已。“

所以,佛祖反覆強調,不要太介意佛法所說,否則也是著相;另一方面,也不要太不介意不是佛法所說的,否則也是著相。非法相不可取,法相也不可取,取法相是著相,取非法相也是著相。

每個人讀經時,因所處層次不一樣,感想與境界便不一樣。就如看一幅畫,一個農夫,一個學者,一個畫家,感受不一樣,是正常的。誰的感受都可說出來,那僅是說的自己感受,別以為誰都得這樣想。千想萬想,可畫之本意是不變的。達畫之本意才是目的。畫家自己也明白,自己確實清楚自己在畫什麼,這便是本意。可讓看畫者去理解,當然便是萬人萬解。

我不是畫家,我是個觀者,談的是自己想法,和畫家的真實想法不一定吻合。但寫出來時,在此時此地,我認為是吻合的,我便這樣記下來。有一天,我又覺得不吻合,我還會改的。我不會以我的是非為是非,我不會忠於我自己。追求本心,何為有為,何為無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在這花花世界中,繁榮冷落,歡顏悲泣,新舊交替,對於凡夫的我,早已感知和認可了。而水月道場,空花佛事,前塵來生,卻是那麼無明。

如果注意馬路上每個人,不同的表情,各異的穿著和舉止,還有車流如龍,樹影婆娑,高高低低的建築物和附著在上面的五彩霓虹,一切都確實地存在著。誠然逝者如斯,這一刻過去了,就不會再有,但是我仍可以站在不隨這一刻消失的踏實的土地上。我想,任何宗教都是對未知奧祕的探索,都是從”人“的角度闡述處世的哲學,而佛學又是對中華民族影響廣泛而深刻的一門,其中必然有精深的道理讓歷史的風塵未能將其煙滅吧。我可能是與佛有緣的人,但卻不是頗具慧根的人,對於此經,在沒有確實求證之前,只能做理性考量了。暫放下信與疑,道出諸多感想。一切都是迷幻,我所在的世界,有著自己的快樂。不曾迷戀,又怎會放下。又如何達到凡有所相,皆是虛妄。

金剛經讀後感4

還是要把自己讀經的感受隨手記錄下來,這是對自己的時間一個交代。

佛陀的思想有一個支點,這個支點佛陀稱為"實相","法相","如來","阿寥多羅三藐三菩提","遍無上正覺",這些詞語說得都非常不適合我們現代人理解,我給這個支點取個現代名字,叫"宇宙心靈",佛陀的思想就十分容易懂,也能被推理出來了。

首先人為什麼要利他才能成就菩薩道?這是因為"宇宙心靈"第一特性就是利他。我們假設一下,原初有個宇宙心靈,這個宇宙心靈如果不首先具備利他之心,如何能誕生出宇宙萬物?

人如何才能利他?當然就是要無我,破除對我的執著。假設宇宙心靈本身是我,它必須誕生出他,宇宙心靈本身就存在在宇宙萬物之間。

這種無我利他性就是大悲心,其實也就是宇宙本身具備的第一性——創造性。這也是所有宗教關於造物主的思想,佛陀沒有創造一個造物主,如上帝。

佛陀應該算得上人類第一個完美闡述創造精神的哲學家。向佛陀學習創造哲學。

宇宙心靈與人合一的時候,人就達到了究竟涅槃的境界。其實佛說涅槃也就是人死了。佛陀的想法是人由於在生前獲得了對宇宙心靈的體悟,死後就成為了宇宙心靈。沒有說宇宙心靈附身這樣的命題,佛陀是個徹底無神論者,雖然佛陀這個宇宙心靈仍然具備人無法理智思考的特徵,但是佛陀一直是個堅定而徹底的無神論者,他就是要把人從神的禁錮中解放出來。對生死的思考是一切哲學的終極問題之一,佛陀也不例外。

人如何才能獲得與宇宙心靈合而為一的體會?佛陀有一個方法是觀照。專注地觀照,人就可以獲得這種體會。這裡其實有個對時間體驗問題。觀照,譬如觀照自己的呼吸,一出一入,其實是把時間在細分,隨著呼吸的均勻,呼吸越來越細微,人通過體驗這個細微的呼吸,剎那間獲得了時間的細微感受,和時間重合的感受。時間和宇宙心靈是一致,如果說宇宙心靈創造出來的第一物是什麼?那一定是時間,然後是空間,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我就思考過道生出來的這個一是什麼?其實就是時間。這種無我的感覺在中國叫做天人合一。人可以通過專注獲得天人合一的感受的。天是什麼?就是一個世界,一個空間。人就是自己。天人合一必然是自己在那個世界之間。這個世界我們不能用物質世界來看,而是用大腦的觸點製造出來的空間看,腦科學家說大腦製造出來的觸點形成的虛擬腦空間比我們已知的宇宙空間要大得多。我們以人專注於自己的呼吸這種觀照形式來闡述這個現象。呼吸刺激大腦空間產生一個虛擬世界,人專注於這個世界,融於這個世界,於是獲得了天人何以這種心靈感受。

佛陀的思想都可以從這個支點推理出來,當然我學習佛學才開始,也許後面還有很多想不通的地方。這樣簡單的思想為什麼在佛陀的學說裡顯得那麼輝煌壯大?就是因為佛陀把他的學說建立在自己練習瑜珈產生的心靈幻覺解除上。佛陀練習瑜珈多年,產生了無數幻覺,佛陀把自己關於宇宙心靈的哲學思想和這些幻覺結合了起來,所以佛學就顯得非常輝煌壯大。

金剛經讀後感5

金剛經是佛教大乘經典,近日拜讀。此經文字晦澀,涵義豐富,耐人尋味。古今中外,註解無數,然無一服眾。佛曰,不可說。即從此出。既不可說,何來說之?

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部難唸的經,一中難說的義。

有人說,此經精要均已題中點出。即點出,何來此經?說點出,即非點出,乃名點出耳。

有人說,此經最後幾句乃經中點睛之筆?菩提薩埵,通身為眼,何來點睛?說為睛,即非睛,乃名睛耳。

般若部的大經,對此經之意,後人卻無人能全部深刻領會,語言只是一個載體,它記錄下來的只不過是一個個的符號罷了,真正的含義,不是文字之中。後人卻以更多的文字,來解釋此經。金剛經,無非千把字,然而後人註解卻達上萬乃至幾十萬字。文字是文化傳承的主要途徑,但是,又有幾人,能解其中味?我並不是說註解的各位有什麼錯誤,因為註解僅僅是代表個人對它的理解,只能說是片面的。要理解此經之意,只有自己去品味才可以。就如同美食家說的菜餚,非得自己嚐嚐才能知道它的味道是什麼樣的。

看金剛經的時候,最明顯的感觸就是,說萬物,即非萬物,名萬物耳。我個人覺得,就好像看數學定義一樣,說連續,那麼連續到底是什麼呢?OK,有連續的定義,這些定義又是什麼呢?於是又有更多的解釋,到最後,什麼是什麼呢?誰能解釋?於是,連續,也就是連續了,那麼不連續也可以說成是連續的呀,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代號而已。

所以,人就生活在一個代號的世界裡了,愛?什麼是愛?愛什麼?為什麼愛?說是愛,那愛的定義是什麼?那含義又是什麼?只是愛僅僅是一個代號而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果不其然。

個人感覺是,整個一部金剛經,教會人的是怎麼看待“全空間”。每個人都是“全空間”的元素,而每個人所處“空間”是全空間的一個子集。每個人看到的空間有限,從而執著於“相”。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