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理性的角度解讀《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來源:才華庫 3.17W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所有的佛經都是為了引導苦難中的眾生,到達大自在的彼岸。那麼大自在的彼岸在哪裡呢?大自在的彼岸,不在三界中,不離三界外。是斷離了身心二執,沒有分別的境界。因此經名中的波羅密多,只作音譯,而不作意譯。其中包含了一層更深的意思,因為不可執有彼岸,不可說無彼岸。但無分別,就是彼岸大自在處。那麼得怎麼修學才能證得大自在的境界呢?有一個法門稱作般若法門。般若法門深奧精妙,不是用世間的智慧二字所可以描述的。是出世間的無相大智慧。當然也包含了解脫苦難眾生的隨緣方便智,故此般若二字也是音譯而不作意譯。出離、纏縛,總在一心。只要離相不起攀緣。放下了念頭執著,真心自顯,本自如如不動。破妄返真,是無跡之徑,本自無得,無學亦無證,是故名經。

要得到大自在,首先得對生命,及生命所依附的世界,有洞徹的瞭解。事理圓照,因緣明白,沒有了疑惑的困擾才談得上大自在。每個生命的個體包含了身、心,兩個方面,同樣生命所依附的世界,也是從兩個方面而存在的,世界因為觀察而存在,世界因為思考而存在。因於觀察而存在的世界是唯物的,因於思考而存在的世界是唯心的。也就是說,不管是從唯物的角度或者是唯心的角度來理解生命及這個生命所依附的世界,都只是片面而偏執的。都不可取。世是時間,界是空間,而時間跟空間的概念都是建立在生命體的意識上的。觀察,與思考之間也是相互影響的,觀察改變著思考,而思考同樣也能引導觀察。要是能夠證得時間、空間、意識,三者之間圓融無礙的境界,這應該就是佛經裡說的三摩地的境界了吧。要分析世界裡的各種生命個體間的相互關係,和各個個體與世界整體間的關係。得從三個方面入手,相、性、法。要是能夠證得,相、性、法,三者之間圓融無礙的境界,那應該就是佛經裡說的三昧境界了吧。

三藐三菩提,這佛的境界太過抽象了,以至於都沒有一個能對應的.漢語詞彙可以用來意譯。那麼俗世裡的凡夫,又該如何去修證這個難以理解的抽象境界呢?這個答案應該就是智慧。可這種智慧應該是怎樣的一種智慧呢?都說舍利弗是佛陀弟子裡最有智慧的一個了。可是從心經的經文裡可以看出來,舍利弗的智慧還是不夠的,因此他還需要觀自在菩薩的開導幫助。這麼說來俗世凡夫那是更得需要觀自在菩薩的引導幫助了。可是觀自在菩薩在哪呢?觀自在菩薩觀聲度難。菩薩就在每個人的心中。觀音菩薩慈悲救世,所以啊只要我們能心裡常存慈悲善念,必定是時時親近於觀世音菩薩的。菩薩也就能夠引導幫助我們證得無相智慧,從而度脫一切苦厄之境了。

慈悲可以幫助我們獲得可以證取三藐三菩提的無相智慧。為什麼呢?因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異空,空不異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不異空,空不異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識不異空,空不異識,識即是空,空即是行。”有點繞口哦。要怎麼理解,這五種蘊相,跟空相之間的關係呢。打個比方吧,比如說大象的鼻子是色相,大象的身體是識相。而大象的整體是空相。大象的鼻子是屬於大象的一部分。大象包含大象的鼻子這一部分。 大象的鼻子就是大象的一部分,大象的一部分裡有大象的鼻子。小象的鼻子小,身體也小。象鼻子大的大象,大象的身體也一定是大的身體。也就是說,智慧能讓人慈悲,而慈悲更能增強智慧。

那麼怎麼樣才算是真慈悲呢?不為慈悲而慈悲是真慈悲,一切平等是真慈悲。真正的平等,不是對比來的,而是包容,包容一切,自然一切平等。“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使心虛若空,自然含藏一切。

那麼要怎麼才能做到心虛若空,不起攀緣呢?不為五蘊之相所轉,木目為相,依性顯,依法異。不從因緣生,不是自然有。是因為業力的發動而顯現於識心的分別之處。心平則世界平,心靜則三界靜。“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那麼真正做到修持一切平等的真慈悲,其實度的不是眾生,也不是自己,是心度心所。因此說本無所得,是菩薩的境界了。“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到了這個境界後,所作已辦,就只剩下了智慧的光明瞭。這時候只需揮智慧之光,消彌去心與心所之間的掛礙, 那就是極致的大自在境界了。“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按照上面所闡述的大乘道理。即便是一念之善也是般若大智慧生起的種子。善念攝心,慈悲束行,能除去一切苦難,終究證得大自在的境界。 那麼就讓我們行動起來吧,只要心起善念,即便是默唸一句最簡單的為眾生祈福的咒語,也是一種慈悲。也是足以讓我們受用不盡的啊。“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即說咒曰:揭帝,揭帝,波羅揭帝,波羅僧揭帝,菩提薩婆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