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級創新作文教學

來源:才華庫 3W

為了創新作文教學模式,讓學生寫出真情實感,首先得在作文命題上下功夫。小編整理的低年級創新作文教學,歡迎大家來查閱這篇文章。

低年級創新作文教學1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格是作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作文是一項創新性很強的實踐性活動,是學生綜合素質的外現。而現實的情況卻是:從教師方面來看,不善於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創造性指導學生進行創造性的作文,而是囿於傳統作文教學的樊籬,多習慣用“命題——指導——寫作——批改——講評”這一僵死的教學模式。從學生方面看,不能聯絡生活,作文內容失真;不能大量閱讀,作文言之無物;不能讀中學寫,作文言之無序;不能張揚個性,作文千篇一律。長期以來,習作評價沒有真正發揮其重要的作用,與其他的教育評價一樣,更多地體現了它的選拔功能。忽視形成性評價,忽視學生的主體性,評價主體形式單一,評價內容狹窄,評價語言生硬,對學生的習作方法、習作習慣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不夠重視。針對這一現狀,我們提出了“國小創新作文指導及評價模式的探究”的實驗與研究,將創新教育等有關理論運用於作文教學實踐,我們的做法是:

過程創新把作文與生活連線起來,讓生活的真實,凸顯習作的原生態。     生活是作文的廣闊天地,生活是作文的源頭活水,要想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必須先豐富其生活。我們的經驗是要想讓學生喜愛上作文課,寫出個性化作文,就必須使他們瞭解生活,熱愛生活,感知生活,理解生活,參與生活,感悟生活。具體來講:

1、習作源於生活

一是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作文有沒有“獨特感受”,有沒有“創意”,關鍵在於學生能否“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徵”。我們的教師積極引導學生觀察發生在家庭、學校、社會中的一些人和事,記錄下他們對生活、學習的思考、感悟,要讓學生明白寫事不一定非要驚天動地的大事,日常生活中的瑣碎小事一樣能觸發“獨特感受”。另外,要求學生抽出時間收看一些時事新聞類、科技類、綜合類的電視節目。如央視的《新聞聯播》、《焦點訪談》、《人與自然》等關注社會熱點、關注現實生活。不僅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增強了求知慾,還使他們積累了創作的素材,增強了他們觀察社會,認識社會的能力。

二是引導學生理解生活,挖掘生活的真諦。在實驗過程中,我們深深認識到學生親身經歷的事,感受最深,寫起來既具體又生動,甚至還有一些讓你意想不到、驚歎不已的見解。也就是說,經歷的事情多了,學生們已自發地由觀察生活、關注生活,到力圖能正確地理解生活,而作文為他們提供了傾述自己對生活理解的園地

2、把作文與讀書結合起來,讓閱讀與積累 ,開闢習作的快車道。

讀與說,讀與寫是不可分家的。多讀多看不僅能豐富寫作材料,更能提高認識水平,學習別人的方法。平時我們常說:“作文功夫在文外”,“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學生不去多讀,平時無積累,作文何以傾吐?所以要寫好文章,必須多讀點書,有了豐富的積累,學生才會“文如泉湧”。在加強閱讀方面我們是這樣做的:

(1)每班建立一個圖書角,根據各年齡特徵,推薦一些優秀圖書篇目(如中外名著、優秀童話故事、十萬個為什麼等),每個學生備有讀書積累本,用於課外摘抄或寫課外隨筆,每月展評一次,並開展相關的讀書徵文活動,讓學生在與文字,與人物,與自然的對話中增長見識,播種個性,使讀書成為一種習慣,成為學生生命的必需。

(2)每週開設一節“美文賞析”課,一節《國學》課,讓學生在經典中走近名家,感受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領略漢語的無窮魅力。積累語言,豐富語言,自然就有“蝴蝶是飛的花朵”的美麗,有“黑眼睛的夢是五彩斑斕”的羞澀……

(3)每週刊出並要求背誦一首古詩詞,學生幼小的心田在中華五千年的優秀文化中滋潤著,個性在誦讀中健康向上地發展著,積澱著“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生命抱負,才能書寫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豪氣。

(4)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重視閱讀與寫作的關係,努力打通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的通道,以讀促寫,讓閱讀似一道彩虹,架在同學與語文聖殿之間,指引同學們直奔創新作文的殿堂。

3、放飛想象

想象是創新的翅膀,想象力的豐富與否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一個人創新能力的高低。國小生創新思維的發展需要執教者提供適當的時間和空間。正如一顆種子的發芽生長過程需要適宜的氣候、水份等條件,讓學生大膽地放飛想象,鼓勵學生創造,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必備條件。學生在習作過程中不僅需要感知一些直接作用於他們的客觀事物,或者回憶一些他們曾經感知過的事物的表象,而且還需要在頭腦中對舊有表象進行改組和重建,創造出新的形象。這種運用已感知過的各種材料,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叫做想象。教師在平時的教學要注意引導學生在課餘時間廣徵博採、豐富的表象和廣闊的知識是創造想象的必要條件

4、為學生搭建展示平臺,給學生創新作文插上騰飛的羽翅。

為了讓更多的學生體驗作文成功的喜悅,增強寫作的自信心,我們覺得僅僅班內交流、評賞是不夠的,還必須為學生搭建起展翅的舞臺。

組織作文競賽。為了充分展示學生的寫作水平,我們舉行了一次作文競賽。要求以創新為主題,體現作文個性化特色。

三、注重引導,形式多樣

(1)展開式。即遵循寫作作文由模糊整體到部分細化到完整整體的過程,逐步展開學生的生活。①指導學生編寫文章梗概; ②指導學生分面展開,進行生活回憶和具體敘述;③指導學生對文章結構進行整體優化。

(2)導引式。①引導生活,積累素材; ②再現生活,選取題材; ③範文構段,寫法遷移;④認識生活,拓展題材;⑤反映生活,表情達意。

(3)拓思式:①引入階段,開啟生活記憶的窗戶。採用舉例拓思、追問激憶等手段。②表達階段,煉就生活表達的能力。說一說(或寫一寫),嘗試練習;議一議,取長補短;評一評,提出意見;改一改,練有所得。③深化階段,在走出輕描淡寫中提高認識。

(4)活動型:把作文與班級學校舉行的活動相結合,在開展活動基礎上進行寫作訓練。

低年級創新作文教學2

一、培養學生的作文興趣,把作文教學融入閱讀課文的教學中去,使“教”與“寫”緊密結合。

只有努力提高學生的作文興趣,學生才願意寫、想寫,才會勤觀察、勤動筆。如果學生失去了對寫作的興趣,任何好的方法指導都徒勞。心理學研究資料表明,任何方法只有符合學生興趣和學習動機的發展規律,符合學生的思維發展規律,才能有效果。剛開始對學生進行作文訓練時,由於學生水平參差不齊,個性差異及社會閱歷各異,故應對學生進行開放性訓練,題目、體裁、材料讓他們自由選擇,讓學生做他們想做的,說他們想說的,語言表達上,要求不宜過高。教師批改時,多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在其中挑出相對於某一方面的“成功”給予更定,鼓勵他們的上進。對學生的作文不足的地方,以委婉、商榷的口吻予以引導。這樣,他們就會對作文產生興趣,就會在寫作上有很好的發展。把閱讀和作文訓練緊密結合,對於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是很有效的。例如:在學習《美麗的小興安嶺》這篇課文時,學生學習完 “小興安嶺四季的美景”後,我問學生“作者把小興安嶺的景色寫得美不美呢?”學生答:“美”。我接著問:“作者為什麼把小興安嶺寫得這麼美呢?”學生答:“是作者抓住了小興安嶺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特點。”“好,那你想不想按作者的寫作方法把自己家鄉的一處景物介紹給老師和同學呢?”學生高興的說:“願意。”這樣利用有代表性的課文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對學生的寫作水平的提高幫助很大。

二、讓學生充分利用五種感官,重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

在教從一年級起,乃至從幼兒園起,就要對孩子進行觀察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藉助教材,讓學生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指導看圖,看實物,帶領學生參觀、遊覽,教給學生觀察方法;留心生活,培養學生的觀察習慣。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方面,突出抓好五個方面的訓練:

(1)細緻地觀察;

(2)有序地觀察;

(3)抓住重點觀察;

(4)用多種感官觀察;

(5)邊觀察邊想象和聯想。

要真正認識事物,不僅要靠觀察,更重要的是靠思維活動的積極參與。因此,作文訓練必須充分地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特別要加強想象和聯想能力的訓練。低年級注意培養兒童的形象思維;中年級注意培養他們的形象思維和初步的`抽象思維;高年級要有意識地抓好學生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轉化,使學生的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達到言之有理。

認識事物的能力和表達能力,直接體現了作文能力。因此,作文教學還要突出抓好語言文字能力的訓練。向書本學習表達,利用這一機會強化表達訓練。觀察發展了思維,思維促進了觀察能力的提高,表達以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又能促進觀察和思維能力的提高。它們之間互相聯絡,互相促進,協調發展。因此,突出進行觀察、思維和表達能力的訓練,對於提高國小生的作文水平是極為重要方面。

教學中,經常發現那些平時注意觀察,對周圍事物注意多聽、多看、多想的學生,寫的作文內容具體、真實,而許多學生對周圍的事物充耳不聞、熟視無睹,作文時缺乏材料,就只能從《優秀作文選》之類的參考書中尋找材料,生搬硬套。因而,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有助於提高作文水平。為了引起學生注意,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先請一位學生迴避以下,在課上突然提問:誰能告訴我某某同學到哪裡去了?學生七嘴八舌地回答。我又問:他今天的穿著打扮是怎樣的?這時一部分學生愣住了,回答也各不相同。我再追問:你知道他在各個方面有什麼特點?經過一番議論,請出那位學生作對照,然後指導怎樣寫一個同學,指出觀察的重要性。在這基礎上,學生觀察描寫一位同學。在講評課上,指名學生讀作文,其他同學猜是誰。學生通過認真觀察,就有內容可寫。每次作文前,我都預先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觀察,這樣一段時間下來,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能挖掘身邊的材料,以練筆的形式寫成小片斷。作文時,學生就覺得有話可寫,寫作文不再是一件難事了。學生都能成為會看、敢想、能寫的“小作家”。

三、巧妙地引導,鼓勵學生講真話,把真實的東西記錄下來。

學生作文為什麼“假、大、空”?我覺得這可能與老師的教學方法有關。傳統的作文教學經常是“出題--講解--作文”,甚至有些老師在作文教學中採用“體操”式的方法,把什麼人物描寫、氣候描寫以及特定的事件敘述搞成範本,然後讓學生抄下來,背下來,也就無怪乎孩子的作文千篇一律了。

其實孩子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在物質文明發達、資訊通訊渠道十分通暢的今天,即使是在農村,孩子們也可以通過各種媒體和渠道瞭解萬千社會。每個孩子在生活中都會有自己獨到的見聞和感受。豐富多彩的生活給孩子創造了千姿百態的心理世界,如果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寫出他們多彩的生活和獨特的思想情感,那麼就不怕學生寫不出真話、實話、自己話。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我不僅注意每一個孩子的課堂表現,更多的注意孩子們的課外表現。我經常看到課間休息的時候,幾個男孩子聚在一起,興致勃勃地談論《迪加奧特曼》,多麼渴望著自己也有奧特曼那樣的本領;有些孩子在談到自己出遊的感受時更是神采飛揚;女孩子們在一起比較誰的媽媽更好的時候,每個人都有十分充足的理由證明自己的媽媽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如果把他們隨口說出的話記錄下來,就應當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為了創新作文教學模式,讓學生寫出真情實感,我首先在作文命題上下功夫,改變傳統由老師命題的教學模式,找準學生的興奮點。其次,很多時候我只提出小作文的範圍和要求,讓學生根據要求自己擬定題目進行習作。比如每週星期五下午,我佈置了作文題,就是星期天自己所做的事情,我沒有規定具體的事情,讓他們做什麼就寫什麼。結果有的孩子寫幫助媽媽洗衣服,有的孩子寫自己做飯,也有的孩子寫了走親戚等,基本上都是學生的親身經歷,因此寫起來得心應手。最後是有時候根據學生的要求,我給孩子們出了多個題目讓他們選擇。這樣的作文題目剛寫出來,同學們就討論開了,各自說出來自己喜歡的題目的理由,寫起來也就十分順手。

四、作文評改方式人性化,鼓勵學生自評,教師講評要熱情鼓勵。

評改作文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掌握作文技能技巧,認識自己作文的不足並改正。教學中,學生初稿時,教師適時指導、瀏覽,收集優秀作文和帶有普遍性毛病的作文。待學生初稿完成後,組織學生欣賞其中的優秀作文和共同評改帶普遍性毛病的作文。例如在學完《金獎章》(六年制國小語文第九冊)讓學生修改自己習作—童話故事。首先,小組內的四名同學分別讀一讀自己的文章,然後組內成員說說每一個同學作文中的優點和不足。作文基礎好的同學評評某某同學的佈局謀篇,遣詞造句如何,使同組的同學受到教育和啟發;作文基礎差的同學也學著評評某某同學哪個句子寫的好,哪個標點用的不對。這時教師要參與幾個小組的討論,選擇有代表性的例子,鼓勵學生在班上大膽評議。這種形式的評議可以使同學們取長補短,使那些容易“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同學相得益彰,既學到了別人作文的優點,又找到了自己作文的不足。在欣賞中學習,學習中積累、積累中運用,互相交流、共同進步。為了更好地修改,還可以把修改的作文在小組或班上進行朗讀,發現問題及時彌補,借鑑、閱讀修改,這樣寫出來的作文就流暢多了。這種方式簡便快捷、講究效率。

由此可見作文講評是作文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師應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而不能唱獨角戲。教師可以充當作文講評的組織者,教師把表演的舞臺還給學生,師生共同參與,各抒己見。這樣的講評比教師一個人口乾舌燥的講述生動有效的多。

綜上所述,我認為在新的課程理念下,作文教學應注意激發學生興趣,培養觀察能力,引導積累素材和自我修改,注重習作講評,讓學生“心有所思、情有所感”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作文的主人。

低年級創新作文教學3

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童年是人生最好的時期,這不是對未來生活的準備時期,而是真正的、燦爛的、獨特的、不可重現的一種生活”。所以,在國小傳統作文經驗中最應當揚棄的糟粕,便是作文的“去兒童化”。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兒童作文深陷“擬似成人作文”的泥沼,是一種不正常寫作,是國小生的“偽作文”。近日,清英全體語文教師在E學習教室觀摩了江蘇省特級教師吳勇妙趣橫生的作文指導課,聆聽了作文指導的專題講座。

為有源頭活水來——輕鬆作文 快樂表達

特級教師吳勇不愧為全國國小習作教學的領軍人物,對習作教學有著系統、深厚的研究。今天的這堂《提建議》的習作指導課,他從引領學生觀看新聞開始,以“書包的負擔”為題展開教學,討論“怎麼提建議”、“提怎樣的建議”,和學生一起互動歸納提建議的“獨門祕籍”,再到指導學生展開片段寫作。果不其然,孩子們在這樣的精妙設計下,達到作前憤悱狀態,想一吐為快。吳勇老師順水推舟,滿足孩子“我要寫”的需求,讓他們放膽作文。孩子們無一例外地現場成文。吳老師作為課堂教學的設計者,簡約凝練的技法分享,故事完整性的重構思考,這些都為高年級兒童完整感受習作創生的全過程打下堅實的基礎,也為這堂課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枝枝紅杏出牆來——創造語境 建構體系

為什麼作文會這樣困擾著我們的語文教學呢?在把問題丟擲來之後,吳老師為我們呈現了《讓兒童成長為立足社會的公民》的講座,從中美寫作內容對比,引導要讓孩子成為一個“用心思考世界的公民”。他從功能性習作的“主要特徵”、“基本型別”、“語境構建”、“語境的創設”等幾個方面具體闡述瞭如何通過生活來營建適合兒童身心健康的寫作。整個講座,吳老師都激情澎湃,妙語連珠,燃燒自己的同時也把老師們點亮了,使大家在專注的講過程中,不知不覺就把自己頭腦裡的知識進行了更新、替換,完成了新教學理念生成的過程。

一次聽課一個心得,一次心得一次積累,一次積累換得一次經驗指導著我們的教學前進之路!吳勇老師的作文教學,真正讓習作教學回歸到一種真實而豐盈的童年狀態,用故事開啟一扇通向兒童言語和精神世界的窗戶!

低年級創新作文教學4

從“創新作文教學研究”開展以來,筆者進行了有益的嘗試,著重培養了學生逆向思維能力,側向思維能力和多向思維能力,旨在創新作文教學,培養學生寫出立意“深、新、活”的好作文。

一、反彈琵琶,引發逆向思維

“楊州八怪”之一鄭板橋,為一李姓男壽星寫賀詩,適逢滂沱大雨,壽典難以為續,眾人皆嘆奈何,板橋提筆便寫:“奈何奈何可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此時,旁觀者噓聲四起,板橋不以為意,接著寫道:“滂沱雨為李公壽,李公壽比雨更多。”當鄭公停筆,掌聲四起。鄭公能贏得一片掌聲,是因為他能出其不意,出奇制勝,做出了令人羨慕不已的突破性發明創造。是板橋的逆向思維助他贏得掌聲。

逆向思維,是指採用通常情況下的普遍習慣的單向思維完全相反的思路,從對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問題的思維。這種思維方法,看似荒唐,實際上是一種打破常規的,非常奇特而又絕妙的創新思維方法,如果,我們創新作文教學能培養學生逆向思維方法,寫出來的文章就有獨創性,以達到立意深刻的目的。

我們的學生長期以來形成了思維定勢,作文常依賴《作文寶典》等柺杖,根據範文割割補補,拾人牙慧,步人後塵,提不出與眾不同的見解,吃別人咀嚼過的東西,毫無新意。因此,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打破傳統的、常規的思維的束縛,大膽地反彈琵琶,從問題的相反方向深入地進行探索和挖掘,寫出人人心中皆有,而個個筆底全無的文章。

如,指導學生寫《愛》一文,我就啟發學生: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愛,有愛才有溫暖,才有幸福的生活,才有美好的未來……,有的學生說,我多麼希望得到愛,因為在現實生活中缺少愛——無論是父母的,還是教師的,或者是人與人的;也有學生說,我得到了愛,因為生活中已經有人給了我無微不至的關懷,它帶來了信心、力量和勇氣。而最令人讚美的是,一位學生用了逆向思維:我不需要父母或教師過分的愛,因為過分的愛限制了我的發展,過分的愛使我與同學朋友之間產生隔閡,希望父母不溺愛,教師能把愛灑向每一個學生。這樣的立意避免了單一與狹窄,顯得新穎、獨特,高人一籌。

其實,這種逆向思維,反彈琵琶的手法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以意料之外的驚人手法,達到深刻表現的目的。巴爾扎克說得好:“藝術家的使命在於找出兩種最不相干的事物之間的關係,在於能從兩種最平常的事物的對比中引出令人驚奇的效果”。巴氏道出了逆筆的奧妙:看似不合情理,實則相反相成,順理成章,是一種巧妙運思方法。當然教師在啟發學生時,應加以強調,不能隨心所欲,隨意逆向,毫無根據地懷疑一切,否定一切;在立意求新時不脫離實際。

二、旁敲側擊,引發側向思維

宋徽宗時的一次科舉考試,主考官出了一個畫題《深山藏古寺》,畫師們經過構思,有的在山腰間畫座古寺,有的把古寺畫在叢林深處。寺呢?有的畫得完整,有的畫出寺的一角或寺的一段殘牆斷壁……主考官連看幾幅均不滿意,原因是這些畫均體現了半藏而不是全藏,與畫題無法吻合,正當主考官失望之餘,卻有一幅畫深深吸引了他:在崇山之中,一股清泉飛流直下,跳珠濺玉,泉邊有個老態龍鍾的和尚,正一瓢一瓢地舀著水倒進桶裡。僅這麼一個挑水的老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表現得含蓄深邃淋離盡致:和尚挑水,不是澆菜煮飯,就是洗衣漿衫,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寺;和尚年紀老邁,還得自己挑水,可見寺之破敗,可見寺一定藏在深山之中,畫面儘管看不到寺,觀者卻深知寺是全藏在深山之中。主考官連連點頭,稱:“好,這才是‘魁選’之作呀!”這位畫師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運用了旁敲側畫,曲徑通出的側向思維,選擇了和尚挑水的新穎角度來表現主題。

側向思維,是指在特定條件下,通過旁敲側畫、曲徑通幽的方式另闢蹊徑,將思維流向由此及彼,從側面擴充套件和擴廣,從新的角度探索被人們忽視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它與逆向思維的區別在於,側向思維是平行同向的,而逆向思維是逆向的。其特點是不受消極定勢的影響,對一個問題從側面進行換角度思考,隨機應變地將思路轉移到別人不易想到,比較隱蔽的方向去,以求突破現有的論證和觀點,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觀念,獲得新的結果,產生新的創造。

著名美術家齊百石老人有句名言:“畫人所不畫,不畫人所畫。”道出了他作畫出新的祕訣。畫畫如此,寫作亦然。立意構思上妙用側向思維法,可以使文章翻出新意,產生無窮的藝術魅力。

美國著名科學家,電話的發明人貝爾說過:“有時需要離開常走的大道,潛入森林,你就肯定會發現前所未見的東西”,作文中運用側向思維,可以使學生“離開常走的大道,潛入森林”,見人所未見,發人所未發,收到獨闢蹊徑的效果,達到文章出新意的目的。

有次學生作文,是學生司空見慣的文題《可愛的家鄉》,很多學生思維呆板僵化,產生“套板反應”,都寫家鄉的山美、水美、人美,寫家鄉的土特產,寫家鄉的……。當然寫這些東西未嘗不可,但寫多了,會覺得膩味,毫無新穎感。惟有一位學生妙用側向思維,摒棄從眾心理,避開大道走小徑,寫家鄉人民毀掉神廟建文化樓,反映家鄉在精神文明方面的變化,體現了時代風貌,創意新奇,別開生面。

引導學生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教師在作文教學過程中就要注重學生運用側向思維。

三、縱橫馳騁,引發多向思維

多向思維實際上就是上述兩種思維的形式和其它發散形式的綜合,它要求發揮思維的活力,從正反、上下、內外、前後等多方面去思考問題,尋求解答問題的答案,它能散發出眾多新穎獨特的資訊來。

當前,大學聯考、會考都趨向話題作文,話題作文有它的優勢,給了學生充分自由的空間,如果長期的進行話題作文寫作和考試,學生也會形成一種思維定勢,於是平時寫文章或應試文章,只要能寫三五幾篇較好的記敘文、散文或小小說,什麼考試都不怕,以不變應萬變,寫出來的文章勢必侷限於舊路老套,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使學生的思維僵化。因此,非常有必要培養學生縱橫馳騁多思遐想的習慣,讓其思緒在廣闊的天地裡遨遊,寫出奇、新、美的境界。不弔死在一棵樹上,不侷限於沿著一個方向或同一類擴散的思維,擴大思維量,提高思維變通性和流暢性,讓他們“橫看成嶺側成峰”。

如,《由牛所想到的》一文訓練,我就引發學生通過多向思維,引發若干觀點:

1、魯迅先生的“俯首甘為孺子牛”到郭沫若自比為“牛尾巴”到茅盾自比為牛尾巴上的“一根毛”,想到為人處世應謙虛;

2、從牛作業時昂首向前的形象,想到人們生活中應象牛一樣充滿活力、負重不辭;

3、從牛到“韌”勁、“強”勁,想到學習中遇到困難,應有一股牛勁,知難而進;

4、從牛的各種作用和牛的多方面的本領想到不管在什麼崗位上,都要像牛那樣耕田、運輸、提供牛奶……全心全意為人民做貢獻;

5、從牛的反芻的生理特點,想到學習也應有琢磨精神,要有溫故而知新的良好習慣;

6、從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想到“我為人人”的高尚品格;

7、像牛一樣吃苦耐勞、不計報酬……有了這麼多的觀點,學生就能快速作出選擇(擇奇、擇新、擇美);付之於文,還愁達不到“奇、新、美”的境界嗎?

創新是人類發展永恆的主題,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21世紀的通行證,我們在創新作文教學時,點燃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就能誘發學生的創新靈感,學生就能寫出富有創意的佳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