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使命的永恆生命力作文

來源:才華庫 3.3W

文學,自從它誕生之日起,就承擔了這樣的使命。從《論語》中對詩歌的“興觀群怨”的作用的概括算起,可以說中國文學“文以載道”的傳統源遠流長。如果不對這個說法進行片面的、教條化的理解,我們完全可以說,這一點正是文學具有永恆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之一。

文學使命的永恆生命力作文

文學,的確對人的心靈塑造、人格形成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文學的教化作用得以實現的過程,不是靠外部的灌輸,而是靠內在的浸潤滲透。它沒有轟轟烈烈的外在形態,它是以一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通過情感的薰染,自然而然地產生效果,讓人內心深處真切而強烈地信仰真善美,摒棄假醜惡。因為直接訴諸心靈,所以文學產生的作用是深入的,也是持久的,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無可替代的。這正是文學教育功能的獨特之處。

比如愛國主義情懷,是我們的核心價值之一,需要大力弘揚,需要將這種信念深深地植入每一個公民的`靈魂。在這方面,我們很容易發現文學的威力和能量。古往今來的不少文學作品,如屈原的《哀郢》,如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詩句,如艾青的《我愛這土地》,如法國作家都德的《最後一課》,都抒發了作者面對山河破碎、家國淪喪的傷痛與悲憤之感,引起了閱讀者的強烈共鳴,激發起對家園社稷的感情。這正是文學教化功能的生動體現和佐證。

雖然文學是通過個體的方式產生和傳播,無論創作和閱讀首先都體現為個體行為,但又是很容易在傳播過程中轉換成為集體的力量。巴金的《家》,讓成千上萬的年輕人認識到了封建道德的落後和腐朽,從而背叛了自己出身的家庭和階層,走上了追求新生活的道路。這是文學不可低估的力量,過去如此,今後也必將如此。所以,文學沒有理由妄自菲薄。

當今這個社會轉型期,人們在享受物質日益豐裕帶來的諸多便利和好處的同時,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精神困境和心靈焦灼。這種情況下,文學作品這種訴諸靈魂的教育感化功能不但沒有過時,反而進一步凸顯了其必要性、緊迫性。文學承擔著一種“重塑靈魂”的偉大使命。中國作協主席鐵凝曾經說過:“文學理應關懷社會的進步,社會真正的進步是人的進步,人的更豐滿的不停滯的精神發育。”

當然,文學參與精神道德的重塑時,有自己的方式,要遵循文學的內在規律。新聞報道、時事評論等形式,對針砭時弊、解決某個具體問題,可能更快捷,相形之下文學的作用不會那麼立竿見影。鐵凝還說過,對改變世界而言,“文學可能是慢一步的。因為文學不是粗糙的社會情報,不是某些迅速變換的社會話題的集合,也並非表達一般的時髦意見,作家更不是流水線上的素材加工者”。

但文學的作用一旦產生,其影響卻是會更長久、更深入,並且具有某種整體性,可以說,它具有一種固本培元的功效。當一個人經由文學深刻認識到什麼是應該秉持的真善美,並認真信奉和實行時,他就不會墮落,不會成為美好價值的敵人。文學對於個人的心靈塑造是如此,對於社會整體的進步也是如此,因為社會正是由具體的個人構成的。

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背景之下,作家應該充分地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和擔當,要有一種使命感,這種意識要始終成為作家心靈中一種沉甸甸的、時刻能夠感知到的存在。只有具有了這種使命感,才能以正確的方式擁抱文學,像柳青創作《創業史》那樣,像路遙創作《平凡的世界》那樣,像張煒創作《你在高原》那樣,懷抱對文學的熾熱信念,耐得住寂寞,真正地深入生活而不是走馬觀花淺嘗輒止,在思想、技藝等各個方面努力提升自己,在艱苦而充溢著幸福感的勞作中,奉獻出真正的精品力作,無愧於時代的呼喚和讀者的期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