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啃手指的原因

來源:才華庫 5.21K

導讀:孩子啃手指是何原因?大部分孩子在小的時候都會出現啃手指的情況,但如果在長大一些還頻繁的啃手指就是不正常的表現了。孩子啃手指是何原因呢?

孩子啃手指的原因

門診情景重現:“醫生,你看看他,整天就是剝弄兩隻手,你看看他兩隻手!”母親拉著一個十來歲的男孩走進諮詢室,剛落座,便迫不及待地訴說起來,邊說邊拽著男孩的手,一把放在了我面前的茶几上。

“還有那隻手!”在母親的逼迫下,男孩畏畏縮縮極不情願地將另一隻手也放在了茶几上,並鬆開了攥緊的拳頭。

這是一雙十指光禿禿、剪不到指甲的手。甲床周圍的面板粗燥增生,倒刺翹起,有的還留著撕扯後的傷痕,和眼前白淨羞怯的男孩極不相稱。

母親繼續在抱怨:“醫生,為了這孩子,我連工作都辭了。什麼辦法都用過,都沒用,而且越來越糟。……”

很多孩子從小有著啃手指甲的壞習慣,尤其是在思考或是情緒上比較焦慮的時候,更是會無意識的開始啃手指,從心理學的角度上講,啃手指甲其實是一種當時情緒的反應,跟人物本身個性沒有關係,就像很多成人在緊張的時候會流露出一些自己的小習慣一樣。

孩子靠著肢體語言來探索世界,因此他們的手指經常會觸控一些事物,不免留下很多細菌,啃手指甲容易把細菌吃到肚子裡,從健康角度來說,經常啃手指甲容易病從口入,還是要及時把寶寶的這個壞習慣糾正過來。

在寶寶無意識啃手指甲的時候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例如跟孩子說說話或是跟孩子一起玩玩具等,當孩子有事情可做的時候,他們就不再啃手指甲了。

有些寶寶啃手指甲主要還是心裡有壓力,通過啃手指甲來緩解心中的壓力,建議父母可以跟孩子做進一步的交流,知道孩子最近在想什麼,充分了解他們的感受,及時的給孩子做好心理疏導,採取正確的情緒紓解方式,讓孩子可以逐漸改變焦慮的情緒。

咬指甲是一種令人為難的、討厭的習慣,不僅受到來自社會、同學以及家庭的歧視,而且影響兒童心身健康發育。應引起家長們的重視,及時採取綜合措施,糾正兒童的行為偏離。

一般療法。兒童咬指甲癖是完全可以糾正的。首先,人微言輕家長應認識到這是一種病症,單純地採取責罵或懲罰不但無益於疾病治療,反而有害,甚至會使病情加重。其次,要積極尋找引起緊張和憂慮的因素,並及時改善兒童的生活環境,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此外,家長應定其給孩子修剪指甲,防治指甲感染和表皮損傷。

心理療法。主要採用行為限制和下面引導的方法。所謂行為限制,即當年幼兒童咬指甲時,父母應耐心地教他把手指慢慢地從嘴裡移開,緊緊地抱住他的雙臂,並用微笑、點頭或誇獎的口吻表示讚賞。還可通過做一件有意義的事來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而下面引導則是,對孩子可講清道理,使孩子意識到咬指甲有一定的危害性,但只要自己能正確對待,是完全可以糾正的。同時,要讓這些孩子經常參加集體活動和戶外鍛鍊。通過鍛鍊身體,增強體質,可以促進孩子心身健康的發育。

孩子社交恐懼誰之過?

原來,男孩自小由祖父母帶大,上國小後不久就開始玩弄手指,常把手指弄得咯噠響。母親擔心養成壞習慣影響孩子的學習,便辭職在家,開始嚴加管束。每天上學放學接送、陪讀,放學回家都要詢問有無在學校裡玩手指開小差,經常為這件事打罵他。後來,終於聽不到他手指的咯噠聲了。滿以為問題解決了,但學習成績不但沒有進步,反而下降了。而且母親發現剪不到他的指甲了。仔細一問,才知道是被他自己剝掉的。母親擔心是否存在身體疾病,四處檢查均未發現異常。補鋅、排鉛的保健品吃了一大摞,還是無濟於事。最終母親只能又採取打罵手段,但這次卻毫無效果。拖來拖去,一雙手終於成了現在這樣。

在母親情緒激動地訴說的同時,我注意到男孩又開始揉搓雙手,撕扯指甲周圍的面板倒刺,心中強烈地感受到了這對母子的煩惱。

經過交談和心理測評,我發現男孩存在社交恐懼,並伴有自卑、輕度的情緒低落,對母親過度依賴,生活自理能力差。同時母親也存在著明顯的焦慮情緒,睡眠障礙。幾次諮詢,父親均未露面。原來父親由於忙於生意,很少有時間在家,即使回家,也很少能和妻兒交流。家中教育事宜概由母親負責。很明顯,這又是一個“心病”。

過度關注反釀苦果

事實上,心理門診經常會接待因為“手指”問題前來求助的兒童和家長,小到幾個月的嬰兒,大到高中、大學生。嚴重的咬指甲、吮手指、剝弄手指的背後,往往反映了孩子和家長的心理需求未能獲得及時滿足。孩子在情緒焦慮、恐懼、孤獨寂寞時,常常會以此行為暫時緩解自己的壓力,獲得安慰。因此,打罵和斥責只會加重問題的存在而無一益。就如上述案例中的男孩,在“手指問題”的背後,是孩子對社交的恐懼和渴望,是母親對孩子的過度關注、控制和保護,是家庭功能的障礙。俗話說:十指連心。對待孩子的“手指問題”,必須要全面評估父母和孩子的心理狀況,解決存在的情緒和行為問題,消除誘因,才能最終解決問題,促進兒童和家庭的健康發展。

孩子咬手指切忌打罵

如果發現孩子反覆出現咬指甲、吮手指、剝弄手指,建議家長不妨先想一想孩子近期是否遭遇了什麼變故和困難?是否有緊張和擔憂?選擇恰當的時機耐心地溝通,和善的態度、輕柔的語言往往有助於瞭解孩子的內心真實。切忌採用簡單粗暴的斥責打罵威嚇,避免對這些行為的過度關注。對於偶爾出現的這類行為,更不必大驚小怪,適當的勸解、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往往效果更好。

怎麼樣的'處理方式才能又達到你的目的,又不破壞寶寶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呢?

1、表揚比批評更奏效

很多時候小朋友對於家長和老師的讚揚比批評更加看重,因為他的年紀還太小沒有建立起來自己的對外界的判斷評價體系,他對事物的評價主要還是來自他人的評斷,所以家長可以在這個時候說:“哎呀,寶寶做的真好。”“寶寶長大了,咱們不吃手了,真棒。”這種對孩子的作用比說他髒,不能吃手,吃手怎麼怎麼不好會更奏效。

2、讓它明白道理

比如三歲的孩子,這個時候它已經有了一定的學習能力,這個時候你可以不光用言語來教育他不能吃手,也可以比如帶著他一起在網上查一查資料圖,比如手上的細菌放大了的圖片或者看看其他小朋友因為吃了手上的髒東西拉肚子的事例來看看指甲裡有多少髒東西從而讓他從心底裡認同吃手不好,自覺自願地戒掉這個壞習慣。

3、轉移注意力

很多小朋友啃手其實是因為太無聊了,比如他現在在幼兒園學習還基本沒有家庭作業,這個時候晚上回來了,父母忙著做飯收拾,沒空管他,孩子自然會不自覺地給自己找點事情做。這個時候可以給孩子買些益智類的小玩具,或者給他佈置幫忙做家務的小任務,如果家長不忙也可以陪著孩子畫畫,看看動畫片,總是讓孩子的生活充實起來,這樣也有利於智力的發展。還有助於親自關係的融洽。

4、問問醫生

很多父母抱怨說,自己上面的方法都試了,可是還是沒有辦法幫孩子改掉這個壞習慣,這個時候建議還是帶著孩子看看醫生,尋求醫生的幫助,因為有的時候孩子吃手有可能有別的原因,比如多動症和強迫症,這個時候如果可以帶著孩子及時就醫發現更深處的病因,才有利於進一步的治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