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交往能力訓練的個案研究

來源:才華庫 2.28W

一、問題的提出:

幼兒交往能力訓練的個案研究

隨著早期心理研究和社會性發展研究的日益展開,幼兒交往能力的研究越來越受到兒童心理學家和幼兒教育家的高度重視,社交退縮幼兒交往能力訓練個案研究。已有研究結果表明,幼兒的交往行為對其心理髮展起著特殊作用,對幼兒的社會化、個性與品德的形成,情緒情感和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心理健康以及學習、能力的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社交退縮是指兒童不能主動與同伴交往,沉默寡言,寧願一個人玩,也不願主動參加到同伴們的遊戲中去,不願進入陌生的環境,出現害怕、孤獨、膽怯等行為特點,這種情況多見於5-7歲的兒童。研究表明,社交退縮型幼兒的交往能力若不及時地加以訓練與干預,會持續到成年期,並對現在和將來其他行為功能的發揮造成嚴重障礙。因此,儘管社交退縮型幼兒在現實生活中並不經常被周圍成人看作是什麼問題,儘早彌補他們的社會性缺陷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就社交退縮型幼兒柴某的交往能力訓練方案、訓練的目標和方法進行探討,以尋求促進社交退縮型幼兒交往能力的有效方法。

二、實施方案的制定:

(一)確定訓練物件

通過一個學期的觀察,剛接手的中一班幼兒柴某有此方面的問題,就確定他為訓練物件。

(二)制定訓練方案

1、建立幼兒個人成長檔案:向柴某的家長瞭解有關情況並觀察記錄其在幼兒園中的表現。

2、分析幼兒現有情況

①幼兒一般情況:柴某,男,5週歲半,家庭經濟條件相當優越,從小母乳餵養,出生後患嚴重感冒進行過搶救,父母親就加倍呵護,媽媽不上班,整天在家管他,跟外界接觸也很少。

②問題行為的表現:性格孤僻、膽小,怕貓、怕狗、怕老鼠,在班上從不主動與小朋友說話,也不和他們一道玩。上課時,從不敢舉手發言,老師提問時,他囁囁嚅嚅地像只蚊子哼,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要求和願望,憋尿憋急了,也只是發出哼哼的響聲,而不敢向老師主動要求。

③可能原因:а家庭因素:父母親對他過多的關心和照顧,事事包辦,使他在生活中不用多動手、動口,願望就能得到滿足。ь環境因素:經常呆在家裡,很少見到生人,當突然改變環境時便會很不習慣。с氣質性因素:生性靦、膽小、好獨處,性格比較內向、拘謹,不愛活動,不願接觸人,家長又很少讓他到外面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孩子因此很容易產生退縮行為。

3、確定目標行為

①來園:能和老師互相問好,並和父母道別。

②日常生活:碰到困難會找人幫忙;會和同伴一起玩。

③遊戲:願意參加各類遊戲。

④上課:願意回答老師的問題。

三、實施過程

(一)訓練前的準備

1、選擇教育材料,並做好一切物質準備。

教育是幼兒園開展訓練工作的優勢,應當貫穿於訓練的全過程,提高幼兒對問題的認識,於是在雜誌上、教材上,尋找相關內容的兒歌、故事、遊戲等,並每週安排一次活動時間,對全體幼兒進行暗示,鼓勵幼兒大膽地表達自己的願望。

2、爭取家長的配合。

①訓練前,教師通過家訪和家長一起制訂訓練計劃方案,幼教之友《社交退縮幼兒交往能力訓練個案研究》。

②班裡開設自帶玩具角,讓他帶來喜歡玩具,創造機會和同伴交往。

③和部分幼兒建立電話聯絡。

(二)訓練過程

第一階段(第1-3周)建立和老師的依戀情感,能和老師、同伴問好。

只有熱愛兒童,才能開啟兒童心靈的門戶,找到正確的教育途徑,這種愛,不單純是教師的愛,還包含著母親的愛,以這種雙重的愛去溫暖孩子的心。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儘可能多的關愛他,如:走路時,請他排第一個,老師拉著他的手。午睡時,坐在他身邊,摸摸他的頭,拍拍他的背,使他深深地感到老師是喜歡我的。針對他一言不發的情況,老師事先跟他說好,給他一個示範。然後再逐步過渡到眼睛看著老師問好;響亮地問好;向同伴問好。當所需的行為出現時,就給予不定期的獎勵。

第二階段(第4-12周)能和同伴一起玩。

這是訓練階段的關鍵,孩子雖然和老師建立了依戀的情感,但最後必須回到小夥伴中間去,在和同伴的交往中,就會有言語的交流。電話是現代化的通訊工具,我們徵求柴某意見:“你喜歡跟誰玩。”然後和這幾位幼兒互相交換電話號碼,鼓勵他們在家時互相通話。柴某的媽媽欣喜地來說:“他在電話裡和小夥伴有很多話好說,從來沒有說那麼多的話。”然後組織這些小夥伴到柴某家去玩,柴某把玩具搬出來給大家玩,還一起滑滑梯等,可開心了,在幼兒園的自由活動時,就提醒這些小夥伴,找柴某一起玩。

午睡是幼兒園相對安靜的時候,一般都是要求孩子分頭睡,不能說話。而對於柴某這樣特殊的幼兒,就允許他和同伴睡在一起,可以悄悄地說話。怎樣的孩子睡在他身邊呢?我們發現,不同個性的人跟他睡在一起,他的表現也不同(見附後),於是我們就選擇了他喜歡的小朋友睡在他身邊。

另外通過教育材料、故事、兒歌等,對他進行鼓勵和暗示“大家一起玩好”,“跟小朋友一起玩有意思”,慢慢地,柴某不象以前那樣,喜歡整天粘在老師身邊,會和小夥伴一起去玩了。

第三階段(第13-18周)願意舉手回答老師問題。

每當簡單的問題提出後,老師總是鼓勵、暗示全體幼兒要大膽地舉手,響亮的回答問題,當柴某第一次怯生生地把手舉起來時,老師馬上親切地叫他,並告訴大家,柴某也和我們一樣,是個能幹的孩子,慢慢地,柴某終於願意舉手了。

(三)訓練方法

1、進入引出法。只有進入社交退縮幼兒的情感世界,與其建立感情才能使之配合訓練。柴某喜歡看圖書,針對這一特點,老師常常滿足他的要求,給他看各種各樣的圖書,其中最多的就是關於同伴之間友好相處、交往的故事書,讓他在自己喜歡的事物裡尋找到與人交往的技能,體驗與人共處的快樂。

2、利用環境法。在訓練中,創設一種適合柴某說話和交往的情境。如:課上,選擇適合他回答的問題,鼓勵引導他積極發言;生活活動時,引導他觀察小朋友在做什麼,或是有意派他去招呼某個小朋友,這些他都樂意做,配合較好。

3、遊戲訓練法。遊戲是孩子的好夥伴,對社交退縮幼兒也不利外。如讓柴某與一個他比較喜歡的同伴一起遊戲,然後再逐步拓展到與其他夥伴遊戲、交往。

4、模仿法。

①圖片、錄影模仿學習。

先讓柴某反覆觀看預先製作好的,有關動物之間或幼兒之間友好相處、相互友愛的圖片或短的影視片。觀看時特別指導他注意觀察那些友好交往、集體玩耍的歡樂情景,讓其感受積極的情緒體驗,誘發起躍躍欲試的交往慾望。為了增強模仿效果,我們還將圖片展示在活動室,讓柴某隨時可以看見,以延長示範行為的呈現時間;我們還經常用生動的語言,繪聲繪色的描述和讚歎,以烘托氣氛,使柴某產生更強烈的情感共鳴。

②現場模仿學習。

讓柴某觀看現實生活中幼兒與幼兒之間相處的情景,尤其是他熟悉和喜愛的年齡相仿的小朋友的交往活動、他們在集體生活中的行為舉止和情感反映等,以增強模仿學習的.真實性和直觀性,使其易於學習,並能產生更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③實際參與社交活動。

隨著情感體驗的增強,再讓柴某自己逐步由簡單到複雜,分階段地參與社交實踐活動,即參與模仿。開始時,我們參與其他幼兒的活動,僅讓柴某陪同,只要求他觀察老師的行為,然後要求他一起參加一些帶有比賽性質的遊戲,讓他與其他小朋友一起共享遊戲的快樂,最後老師逐步退出,鼓勵柴某一個人與其他小朋友一起遊戲。

5、家庭配合法。老師把訓練的內容和方法,經常通報給家長,和家長溝通,共同研究訓練方案,使家長在訓練中發揮作用,共同配合使訓練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結論與建議

通過一個多學期的教育,現在柴某上學時,能響亮地向老師問早,下課時會和小夥伴們一起快樂地玩耍,開心地笑;上課時會主動舉手回答老師的問題,家長和老師都為他的進步感到高興。

(一)結論:

1、教師必須設法進入社交退縮幼兒的情感世界,與其建立親情、友情,方能配合訓練。

2、訓練前教師應根據幼兒現有的水平制訂明確具體的訓練目標,目標起點要低,由易到難,循序漸進。

3、交往訓練的內容應是多方面的,訓練的方法也應多樣化,正常幼兒喜歡的訓練方法,如遊戲法、情境法等,社交退縮幼兒同樣適用。

4、對社交退縮幼兒的訓練而言,交往能力和語言的訓練內容雖不同,但二者是緊密結合,不可分割的,是相輔相成的。

5、家庭訓練是必不可少的,家長的有效配合,使訓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建議:社交退縮幼兒個體差異大,因此他們參與活動的程度和進度,要視其實際行為反映而定。當其模仿行為正確、情緒反應良好時可進入下一個階段。切忌強迫指令、發火訓斥,以防幼兒焦慮不安,影響模仿效果。教師一定要按照“積極誘導、順其自然“的原則,掌握參與活動的速率。而且,不論在哪個階段,不論是有意還是無意,只要被訓練的幼兒做出教師所預期的行為時,都要及時給予有效強化物,並明確告訴他強化的原因,即為何獎賞他那個行為。當幼兒學會模仿行為後,要改用間歇強化的方式,不規則地給予強化,以增強模仿行為的持續性。然後,再換成社會強化物,過渡到自然狀態,讓幼兒能情緒愉快地獨自參加遊戲活動、與同伴交往,並參與社交。

另外還應注意,教師示範時,行為的複雜程度應適合幼兒的行為水平,要把指導語和示範結合在一起使用;示範難度應有次序地從易到難排列,示範情景應儘可能真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