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自己遠些可能對你更有用美文

來源:才華庫 2.72W

我的眼睛離我太近,所以我總是看不見自己。

離自己遠些可能對你更有用美文

——尼采

人這個物種很奇怪,長了一雙眼,卻始終看不見自己。

除非,有一面鏡子。

而照見我們最多的鏡子,就是別人。

是的,我們常常通過他人,看見自己。

這次,我和女兒通過敬老院的爺爺們,看見了不一樣的自己。

1.

“有人嗎?喂……”我雙手抓著鐵門搖晃著,朝著鐵門裡喊:“你好,請問有人嗎?”

“有人嗎?”女兒也學著喊。

我們兩人此時正站在一家敬老院的門口。

在第一天剛到這裡的時候,我就看見離公路不遠處的招牌——仙女山鎮敬老院,幾個字蹦入眼簾後,我做了一個決定——帶著女兒去當義工。

我們專門空出一整天的時間,主動上門“請願”。很擔心被拒之門外,畢竟以前做義工時,都有義工組織證明什麼的,走正規流程。

可是今天,略顯唐突地帶著女兒就來了。在門口喊了好幾分鐘都無人迴應。女兒用眼神鼓勵我繼續,我又扯著嗓子喊起來:“你好,有人嗎……”

一個身穿黑色衣服,手裡端著碗筷的老爺爺走了出來。“哎~”他應道。

“您好,我們是……”老爺爺打斷我,指著側門的方向說:“這邊進來,快來吃晌午。”(重慶話,吃午飯的意思。)

這一聲邀請,讓人覺得好溫暖。先前怕被拒絕而準備的一大堆開場白和說辭,瞬間都沒用了。他們就像對待鄰家朋友那樣,無需多言就讓我們進去了。

簡單說明來意後,院子裡的老人們,都開心地笑了,就像我是被邀請進來的一樣,他們臉上的笑帶著溫暖。

人和人之間快速地融洽,會帶給人一種奇妙的感覺。這絕不是一個簡單的“相互信任”所可以概述的。

大抵,人有兩次通過他人眼睛看見和認識自己的時候。第一次是通過媽媽的眼睛,看見自己,確定“我感”——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嗎?我是一個好孩子嗎?我受歡迎嗎?

第二次是通過他人的眼睛,認識他人,並建立關係,獲得“我們感”,而後得以有機會重識自己。

需要區分的是,是否通過他人的眼睛。因為我和自己眼裡的別人建立的關係,是“我和你”,而不是“我們”。就像,愛就如他所是,而非如己所想。如他所是,才有我們,才有機會重新認識自我。

除了“我”好、“你”好之外,“我們”都很好,這才是溫暖的感覺。

2.

“沒啥活可以幹,你們就陪老人們聊聊天吧。”敬老院的負責人是夫妻倆,他們主要照顧這裡的25位老人,老人們都是無兒無女的男士,年齡65-80歲,大都行動自如,比較健康。

我從2009年加入中華義工聯,在多家敬老院服務過。陪老人們聊天,是義工很重要的工作,我熟練地帶著女兒開始進入狀態。

吃完午飯的老人們圍著火堆坐下,在一間十幾平米的磚瓦房裡,房屋中央有一口大鐵鍋,安放在地上鑿的坑裡,裡面全是燒盡的炭灰,新點燃的木頭在最上面燃著火花。聽說當地人家裡都有這樣的屋子,專門用來取暖。烤火聊天,是這裡的日常。

盯著我們兩個外來客,老人們透露出像孩子一樣的好奇表情。我以為會害羞的女兒,出乎意料地大方介紹了自己,還應爺爺們的要求,唱了歌,講了笑話……氣氛就這樣活絡起來。

四月初的仙女山鎮,挺冷的,還飄著毛毛雨。而交流,就像木炭燃著火,把寒冷從心裡驅走了。

“你們要去哪裡?”爺爺們問。

“流浪~”我講了100天親子流浪的計劃和大體路線,有幾個爺爺,開始給我一些建議,依據他們年輕時,在外做活路(四川話,打工的意思)的經驗。

龍門陣擺開了。我知道他們都是住在這附近的,有的老屋還在。我還知道他們喜歡逛集市買一些生活用品。他們平時喜歡打牌,打乒乓球,晚上喜歡看電視……他們還介紹了很多當地好玩的、好吃的給我們。

這一番交流,我看見了大方的、靈活的女兒。

她的自我介紹和表演,不是在別人的眼裡找“優秀的自己”。我留意到她的用詞,減去了炫耀,增加了陳述。

通過她的用詞,身體動作和迴應的內容,我看見她對老人們的照顧。看見他人,在意他人的感受,併為此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

我很欣慰,女兒不僅看見他人,也在經營關係。她正在積累經驗,總結人際交往中的分寸感。

通過別人的眼睛,看見他人,建立經營關係,並拓寬和確定自我,這是一個重要的心靈發展過程。

“我以老義工的身份告訴你,你是一個很合格的義工。”我小聲地對她說。

“嗯嗯。”女兒驚喜地點點頭。

雖然我還不知道怎麼跟她說,但她拿捏到了義工的精髓:放下“我感”,注重“我們感”。

3.

不知何時,毛毛雨小得可以忽略不計了。有人提議打乒乓球,我和女兒就摻合著一起玩起來——輸6球換人,老少皆熟的規則。

一開始,我還顧及爺爺們的感受,小心發球。後來我才發現,我正常發揮,也未必能接住來球。

有一位田爺爺,體力最好,打到最後,就只剩我們倆了。不知何時,計分開始失去意義,我們默契地開始打友誼球,追求球不落地。

在這一來一回中,一旁的女兒看出了變化。我也突然看見了不同的風景

一個“我感”很強的人,談話會圍繞自己,打球時也難免想先發制人,追求“你看我多麼不錯”的感覺。這樣交流變成了自誇,友誼球也會讓對方和自己頻頻撿球。

此時,球在兩人之間畫出了有節奏的線。每一下力度適中,球的位置剛好讓對方舒服地接住,如果有變化,也要儘量搶救,並調整回有節奏的球線裡。

此刻,沒有強調“我”,而是打出了“我們”,強調“我們感”,就是強調關係。

一切人際交往中,關係才是被經營的主體。

關係的穩定,是需要放下對“我感”的過度追求,而在意“我們感”。

常常聽到一句臺詞:“這日子你還過不過?”

在婚姻裡,你們曾為什麼而奮鬥,因什麼而妥協,又為什麼而堅持?

親子教育時,你為什麼而改變?又因什麼而學習?

強調“我”的人,一定會有意無意地製造出更多的衝突。很多人都吃了太強“我感”的虧,衝突來自於沒有“我們”,日子自然沒法過。而強調“我們”,就是在處理矛盾,減少衝突,幸福日子才能過下去。

一個好球過來了,迴應一個好球。

通過別人,看見了一個被很好對待,且能很好迴應的自己。

一個險球過來了,救回一個好球。

通過別人,看見了失誤被修正,被及時修復的關係。

一個球過來了,沒接住。撿起球,繼續發球。

一段關係,需要多次原諒,然後繼續。

若是無人迴應,才是人生絕境。

細雨中的下午,爺爺們打的是球,我學的是人生。

圍著火堆,細品分秒;揮臂球檯,節奏無聲。

爺爺們通過我們這面鏡子看見了自信的,年輕的自己。

我們通過爺爺們這面鏡子看見了善良的,無畏的我們。

正如尼采所言:如果我能離自己遠些,也許我對自己會更加有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