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下的端午風情 美文欣賞

來源:才華庫 2.69W

— 施耐庵《水滸傳》—

名家筆下的端午風情 美文欣賞

《水滸傳》中寫到了宋朝的端午節。書中第十二回寫到楊志被髮配到大名府,受到了樑中書的器重。“自東郭演武之後,樑中書十分愛惜楊志,早晚與他並不相離,月中又有一分請受,自漸漸地有人來結識他。那索超見了楊志手段高強,心中也自欽伏。不覺光陰迅速,又早春盡夏來,時逢端午,蕤賓節至,樑中書與蔡夫人在後堂家宴,慶賀端陽。”書中蕤賓節,就是端午節。這次過端午節,蔡夫人推薦楊志押送生辰綱,引出了智取生辰綱,這個端午節為梁山壯大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書中用一首詩來描寫端午節的民俗,但見:

盆栽綠艾,瓶插紅榴。水晶簾卷蝦鬚,錦繡屏開孔雀。菖蒲切玉,佳人笑捧紫霞杯;角黍堆銀,美女高擎青玉案。食烹異品,果獻時新。葵扇風中,奏一派聲清韻美;荷衣香裡,出百般舞態嬌姿。

綠色的艾草和紅色的榴花相映,又有菖蒲,還有角黍,也就是粽子,營造出了濃烈的端午氣氛。從中我們可以窺探出宋朝時期對端午節的重視,體會出其中的一些民俗。

— 曹雪芹《紅樓夢》—

賈府的端午節從第24回一直過到31回,整個賈府中各色人物都為過節忙得不亦樂乎。先是24回,說王熙鳳尋思在端午節採買香料。恰正賈芸在思量要送什麼禮給王熙鳳,於是去買了香料麝香、冰片等回來孝敬主子。王熙鳳不費事就遂心得了香料,不由“分外高興”,於是“獎勵”奴才,把“種植花木”的肥差給了賈芸。再是28回,元春給賈府眾人賜端午節禮,她賜寶玉和寶釵的禮一樣,而賜黛玉的禮物和三春的一樣,給人感覺像是元春暗示在為寶玉寶釵賜禮撮婚,引起了賈府內這些人的敏感和不同的內心震動。到了29回,賈府按照元春所囑,趕在端午節期去清虛觀打醮三天祈福。直到30回,已是五月初四,到了端午節前一天,書中提到,“那文官等十二個女子都放了學,進園來各處頑耍”,可見那個時候,學校端午節是不放假的。曹雪芹到31回,才讓賈府正式過節,“這日正是端陽佳節,蒲艾簪門,虎符係臂。”但其中對端午節俗所提甚少,對於粽子只是用黛玉的一句話“大節下怎麼好好的哭起來?難道是為爭粽子吃爭惱了不成”一筆帶過。

—      吳承恩《西遊記》—

《西遊記》第69回中,有寫到毗鄰西天的朱紫國過端午節。朱紫國國王向唐僧講他患病緣由時說:“三年前,正值端陽之節,朕與嬪後都在御花園海榴亭下解粽插艾,飲菖蒲雄黃酒,看鬥龍舟。被妖精所嚇,把粽子凝滯在內,又思念被妖精掠走的王后,落下病根。”這個國王顯然是吃粽子吃得太生猛了,以至粽子凝滯在內,撐壞了。後來,多虧了悟空調排由唐僧師徒醫治,得以將粽子糯米飯塊排出,才救了國王一命。粽子雖好,也不可趁興過食,否則,就會如朱紫國國王那樣,“把粽子凝滯在內”,因飲食不當,落下了病根。

—       汪曾祺《端午的鴨蛋》—

汪曾祺的小說充滿“中國味”,這篇《端午的鴨蛋》則充滿了“江蘇味兒”。“我的家鄉是水鄉。出鴨。高郵大麻鴨是著名的鴨種。鴨多,鴨蛋也多。高郵人也善於醃鴨蛋。高郵鹹鴨蛋於是出了名。我在蘇南、浙江,每逢有人問起我的籍貫,回答之後,對方就會肅然起敬:‘哦!你們那裡出鹹鴨蛋!’”

除了懷念著名的“高郵鹹鴨蛋”,汪曾祺還在文中回憶了他小時候過端午的情形,其中“五色的絲線擰成小繩,系在手腕上”、“絲絲纏成小粽子,裡頭裝了香面,一個一個串起來”、“送符送扇”、“用雄黃酒在小孩額頭上抹王字”、“把點著的黃煙子丟在櫥櫃下面”、“端午要吃十二紅”等習俗均在文中有所提及。還寫了他們那裡的孩子興掛“鴨蛋絡子”,這也是孩子心愛的飾物。

—       林海音《我的童玩》—

林海音在《我的童玩》中描寫了許多童年時候的玩耍,其中就包括在端午時候的纏粽子。她在文中這樣寫道:“用絲線纏粽子,是舊時北方小姑娘用女紅材料做的有季節性的玩具。先用硬紙做一個粽子形,然後用各色絲絨線纏繞下去。配色最使我快樂,我隨心所欲的配各種顏色。粽子纏好後,下面做上穗子,也許穿上幾顆珠子,全憑自己的安排。纏粽子是在端午節前很多天就開始了,到了端午節早已做好,有的.送人,有的自己留著掛吊起來。同時做的還有香包,用小塊紅布剪成葫蘆形、菱形、方形,縫成小包,裡面裝些香料。串起來加一個小小的粽子,掛在右襟鈕絆上,走來走去,美不唧唧的。除了纏粽子以外,也還把絲絨線纏在衛生球(樟腦丸)上。總之,都成了藝術品了。這樣的端午節,充滿了無限的樂趣。

—       沈從文《邊城》—

《邊城》中有著自然純樸的自然風物和邊城人事。從一開始,沈從文就描寫了邊城端午節的熱鬧場面,繼而補寫了兩年前端午節翠翠見到儺送的情景。端午節那天,所有的人圍到岸邊,早早地觀看;而年輕小夥則在鼓聲的節拍中向前奮劃,四周一片吆喝助威……而龍舟競賽的方式和捉鴨子的可愛場面,也不禁令人浮想聯翩了。這便是湘西人民的獨特的端午風俗了;所有的戍軍長官也一起與民同樂,早早地圍在稅關前看熱鬧,並派遣士兵將大鴨子縛上紅條放入水中,一起嬉戲。還一同在吊腳樓下聽唱曲,划拳行酒,其樂融融。

邊城在沈從文的筆下,每個人都熱情誠實,人人均有君子遺風。“一切莫不極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樂生。”將我們引入那純樸原始而美麗的湘西,去感受那濃濃的情誼,憑著他對故鄉下層人民懷有的那份“無可言說的溫愛”之情,用熱情、迷醉的歌喉對那裡的風物人情唱出了一曲心靈的讚歌。

—       蘇童《祖母的季節》—

蘇童一直以來在文壇以頹豔、衰敗的情調著稱,但《祖母的季節》是一個例外。在這篇文章中她寫到:“春天的時候,我祖母還坐在後門空地上包粽子呢。有一隻洗澡的大木盆裝滿了清水,浸泡著剛從湖邊葦地裡劈下的青粽葉,我家屋前屋後都是那股涼涼的清香味。我走過去把手伸進木盆,挨祖母罵了,她不讓人把碼齊的青粽葉搞亂了。我們白羊湖一帶的人都包“小腳粽”,大概算世界上最好看最好吃的粽子。祖母把雪白的糯米盛在四張粽葉裡,窩成一隻小腳的形狀來,塞緊包好,紮上紅紅綠綠的花線。有一隻粽子掛到我的脖子上了,我低頭朝那隻粽子左看右看,發現祖母包的粽子一年比一年大,掛著香噴噴、沉甸甸的。”走過春天,走過秋天,即使在白羊湖外面的世界裡,祖母的粽子也會留下永恆的清香。青色的粽葉、清泠的湖水、淅瀝的雨聲等意象沖淡了原本綿密、濃豔的氛圍,留下了蘇童對祖母的思念。

—       老舍《端午》—

著名作家老舍在武漢主持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工作,武漢淪陷後,“文協”遷到重慶,在友人家過端午時他感慨萬千,寫下《七律·端午》:“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前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淺顯易懂、以苦為樂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不能不使人肅然起敬。

—        張恨水《現代青年》—

“粽”與“中”諧音,自古以來就有“高中”的好彩頭。張恨水的《現代青年》中就寫了這樣一段:倪洪氏一伸手,就拿了一個粽子,將棕箬剝了,用筷子夾了蘸好了糖,然後送到計春面前來,笑道:“恭喜你今天畢業,不要忘了高中,高中,粽子總是要吃一個的。這是好口氣,以後你還要高中呢。”計春接了粽子吃著,笑道:“乾孃還是這種舊腦筋,以為讀書的人,都是像從前三考一樣,趕考中狀元。我和爹爹早說好了,國中畢業以後,我就去學工……”端午節正值畢業季,小小的粽子也飽含著父母殷切的期盼。但是,此時的周計春正沐浴在西風美雨中,哪有心情理會這等“封建糟粕”呢?他看不上中國傳統文化,更看不到長輩們的期待和祈盼。父親周世良傾盡所有,供其赴京求學,他卻流連於歌舞場,墮落於財色虛榮之中。張恨水通過一個小小的粽子,其實早已透露了劇情的走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