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美文

來源:才華庫 3.15W

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總結大全:經典,人際交往中語言的把握。 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對先生應該理解、忽悠

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美文

男人需要被肯定,特別是女人的誇獎,語言不能肉麻,但要切中利害。

比如先生是一位臨時工,沒錢也沒地位。

聰明的妻子就要說:“雖然你在單位的地位最低,誰都有可能看不起你,可在這個家中,在我的心裡,你就是頂天立地的男子漢!”這句話最好在一個合適的時間和場合表達,表情最好自然,且生動,如果能脈脈含情或紅著眼圈兒,效果可能會更好。

要知道,男人之間比的就是實力,如果他的社會地位不高,比不過同齡人,那他肯定比較自卑,表達方式就是抱怨和瞧不起某某人。越是抱怨,他就越有可能失敗或身體不佳,於是,妻子就要站出來肯定他——如此,他就像喝到了母親的乳汁,對於一個兒子,還有什麼比母親的乳汁更可貴呢?如果他喝飽了,母親(妻子)要他幹什麼,他都有可能實現。但如果他喝不到乳汁,得不到妻子的肯定,便在家中也找不到尊嚴,那麼等待他的很可能就是各種形式的消失了。

記住肖伯納的一句話吧——“女人若想指揮他的丈夫,只有一個祕訣,就是服從他。” 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對妻子應該寵愛、利誘

夫妻對話時,先生往往在就事論事,無論是爭吵或是分享,但妻子雖在聽,卻同時也在不自覺地感受。感受什麼?

這就是女人的特質,她就像一個獵人一樣,用心嗅著先生話中的味道,用情緒感受著先生與自己之間的互動。妻子是感性的,老公是理性的,這不僅受生理特點的影響,而且也與男女的成長經歷有關,更取決於他們的社會和家庭角色。

男人要被肯定,女人要被愛。愛的資料非常龐大,而且因人而異,不同的女人所要求的不同。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所有的女人都喜歡讚美的話,也都喜歡先生的禮物及先生的擁抱和體貼。只不過不同的女人的側重不同,對漂亮的女人不用說她長得美,只需要說她聰明;對從小缺乏父兄之愛的女人,不要和她講太多道理,經常擁抱、撫摸比較重要;對嘮叨的女人,不要和她分庭抗禮,只要一束玫瑰就能堵住她的嘴,一次擁抱可能讓她三到五天內少嘮叨幾百句。

莎士比亞說:“沉默無言的珠寶,往往比流利的言辭更能打動女人的心。”此話雖然精闢,但也不盡然,如果你沒那麼多錢呢?難道就無權討老婆了嗎?所以,聰明的男人會將財富轉化成為精神財富,比如熱情的擁抱和體貼,而僅有精神層面也是不夠的,法國有句諺語:“只有愛情而無麵包的婚姻,有著美好的夜晚和悲傷的白天。”

因此,真正智慧的男人會將以上全部內容摻雜在一起待機行事,他們都會牢記王爾德的.一句話:“女人是用來愛的,不是被用來了解的。” 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對孩子應該陪伴、分享 生育是夫妻的任務,完成後,孩子便不再是你的了,他/她已經開始一步步離開你,上學是為了進入社會,成長是為了組建新家。屬於你的,只有你的老伴兒。

但每一位家長都希望孩子將來在離開自己後少吃虧,能夠幸福快樂。於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便開始對他們實施一系列社會化的教育。在此過程中夾雜著許多自己的經驗,孰不知,自己的經驗往往靠不住,因為你並不見得能夠做到與時俱進。

最好的教育方式,不是強加,而是分享,就算孩子摔了跤或佔了便宜,高興或是悲傷,聰明的家長都不要替孩子下結論,而只是陪伴著孩子,讓他們講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講出是對是錯。在孩子表達的同時,要無條件去接受,你可以談出自己的感受,但要加上一句:“這是爸爸(媽媽)的意見,不代表你的,無論你怎麼想,我認為你都會有自己的理由,但請你換成我們,如果你是爸爸(媽媽),你會怎麼想呢?”

這就是分享的一種方式,沒有禁止,沒有強迫,便不會讓孩子形成負面人格特質,那麼將來他/她走入社會,也會與別人如此互動,如此,他/她會少許多對立面。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佈雷蕭說:“孩子長大後,會用幼時父母對待他們的方式對待自己。”

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對老人應該撒嬌、作秀 老人的性格已經趨於退化,而且越來越幼稚。這幼稚中包含著他們的社會經驗和舊有習俗。而作為他們的兒女,如今已經長大人,就不能再以曾經依賴的習慣去對待老年父母,而需要智慧,需要一種“角色是孩子,本質是大人”的思維方式。因此,當老人無法按你的想法進行時,你可千萬不要和他們講理,試圖改變他們的思維習慣,更不要說他們固執和刻板,而是要“撒嬌”。

比如,自從我父親走後,母親一直在家守著父親的遺像,成天不出門,我知道長此以往的後果,同時我也知道,她從來不喜歡出門見人會客,因為她是位德高望重的醫學專家,比較自負。然而作為兒子的我,既不能批評她自負,也決不能抱怨:“您就知道跟家呆著,長此以往,您非得老年痴呆不可……”。

有一天,我跟她老人家說:“媽,電臺通知我要找一位醫學專家上節目,說最近的手足口和非典什麼的搞得人心惶惶,需要專家說法穩定人心,我向電臺推薦了您。”

母親的第一反應一定是拒絕,“我這麼大歲數了,不和你們年輕人瞎摻和……”(青年文摘)

此時,我就要動用兒子的“特權”,“媽!”這一聲一定要充滿撒嬌和耍賴,而當然只有我才叫得出來,因為我已經叫了近四十年,是母親再熟悉不過的催眠。於是我接著說:“我都和電臺的領導說了,如果我請不到您,那他們非把我辭了不可,而且他們以後都會瞧不起我,小看我,那我可就倒黴了!”

母親哼了一聲,看得出她開始矛盾,此時,只要我再顯得更委屈,她肯定就會半推半就地同意了。果然,她推開我,“你這個孩子,都這麼大了還讓我操心!好吧,什麼時候去……?” 其實,電臺從來沒有這樣要求過我,我只是在做秀。一出門,我就給主持人打去電話,說我請到了一位專家,並說出我想的選題,主持人同意後,我就開車拉著母親來到電臺,母親是那種做事非常認真的知識分子,當然會講得很投入。但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從那次做完節目後,她多了個愛好:每天都要聽廣播。聽完就議論那些訊息和新聞,她的世界開始變大,如此,她就不再寂寞了。於是我又“利用工作之便”,帶她去電視臺上節目,她又多了項“議論電視”的愛好……,我知道,這些資訊量足以讓她老人家的頭腦開始活躍,而淡化對父親的思念,最重要的,是她的思維走了出來,頭腦活躍了起來。

天下的老人,無論他們是什麼性格,什麼工作,什麼經歷……,卻都有一個共同的“軟肋”——最受不了自己的孩子受委屈!所以,你只要示現出自己受了委屈,那麼他/她肯定心軟,就算一萬個不樂意,他們也會為了孩子犧牲掉自己的習慣——為兒女犧牲,是天下父母的本性!只要你善加利用這個本性,去反向孝敬父母,雖然他們看不出來這是一個圈套,但只要效果是好的,動機是善的,你就去做吧!動用你所有的關係和財富,用你的智慧,全心全意地愛你的父母,不要等到他們不在了,再生不如死地自責。

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對朋友應該尊重、協助 有一個對心理學十分感興趣的朋友,他的漫畫畫得很好,可教研沒有過關。為此,他的情緒很低落,對心理學也產生反感情緒。

一天我跟他聊天兒,“哥們兒,我有一本書稿想配漫畫,你能幫我畫一下嗎?”

“你不是會畫嗎,我可不行,什麼內容的書稿?”他問。 “哦,是心理學方面的,我那兩下子可不行,這個畫非你畫不可,幫幫忙吧?”

“我行嗎?”他開始鬆動了,“多少幅?”

……

一個月後,他完工了,我交到出版社,三個月後出版了,封面上打著我們二人的姓名。從此,他又對心理學重新提起了興趣,而且經常拿著那本書給別人看。可他不知道,本來我自己是可以畫的,卻表現出要請他幫忙,而只是為了協助他從陰影中走出來,讓他感覺到:“別看我沒拿到學位,可有幾個人能出心理學的書?”等於讓他變相地“得到認可”。而且在操作時,也不要讓他知道這是個“善意的謊言”。

對朋友,只要能幫到他,就沒有什麼不能做的,但有個前提,不要觸及到他的界限,還要利用他的長處,去克服他自己的不足。

對待自己,要揚長避短;對待朋友,要取長補短。

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對領導應該謹慎、示弱 有一個年輕人剛參加工作不久,便來向我抱怨他們的領導,說他對工作非常投入,而且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創出了業績,可領導就不不肯定他,反而經常在開會的時候暗指有些年輕人“翹尾巴”,他認為領導是有意刁難他。

我問他:“你平時的桌面乾淨嗎?上班遲到過嗎?”

“從沒有,我上學就是三好生,在家也是好兒子,我從來沒有讓大人、老師和領導說出過話來,我要求自己特別嚴。” “這就是你的不對了!”我笑道:“你看你,平時工作認真,能力較高,業績突出,在細節上也沒問題,那不就等於告訴領導:‘我不需要領導嗎?’”

他百思不解,“難道表現好還不對了?”

“非也,”我說,“原則問題一定要過硬,但你若處處都讓別人挑不出毛病來,那又怎麼證明別人比你強呢?如果你不讓別人比你強,那領導的地位又何在呢?也就是說,他怎麼證明他是領導,而你是下屬呢?不就是通過能看出你的問題,找出你的毛病,並加以指點後你能改正,來顯示自己的角色嗎?因此,你工作上要好,但你要有意露出點破綻,存心讓領導指出來,這才是聰明的做法。而且,別總跟領導面前說看不慣誰,有事沒事就要學會彙報思想,哪怕是一件極小的事,只要你學會請教,領導就會覺得你是個聽話的孩子,給了他面子,你也沒吃什麼虧……”

次日果然他沒有收拾桌面,領導走過來,點了點桌子,指示他要學會收拾桌面,他好象恍然大悟的樣子,即刻收拾。再後來,他學會了請示,就算他已經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也會拿著檔案敲領導的門,讓領導先過目,他甚至會主動在檔案上打錯幾個字,有意讓領導用紅筆圈出來……哇噻!他成功了,年底得到了提升,領導也越來越器重他。

人忌求全,如果你太全面了,就會有所忌諱。

因此,委屈才能求全,委屈就是要捨棄一部分東西(讓給別人),給別人留有餘地,這才是處人之道。(青年文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