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自己的不完美美文

來源:才華庫 8.68K

關係,是一個生命的核心因素,是我們痛苦的主要來源,也是我們幸福的主要來源,總之是讓我們人生豐富多彩的主要來源。付出和接受的平衡才是關係的和諧之道。當這種平衡被打破,人們就會產生內疚的情緒。

感謝自己的不完美美文

作為一種最基本的情感,內疚是大自然的饋贈,它在提醒我們,你的一個關係需要調整了。假如你懂得接納自己的內疚,並幫助對方接納他的內疚,那麼關係就會自然地流動,自然地走向和諧。

許許多多的“好人”不懂得這一點,他們不喜歡“問心有愧”的感受,企圖徹底消除自己的內疚感。而消除的模式可以分成兩類:禁慾、助人,禁慾是禁止自己接受別人的付出,而助人則是隻付出不接受。

消極的禁慾者模式

對於禁慾者,海靈格有很精彩的描繪:某些人用最小的方式參與生命,堅持清白無辜的幻象。不是全數地接受他們需要的東西併為此表示感激,而是封閉自己,節食禁慾。他們覺得這樣可以擺脫需求和義務,因此他們沒有需求,不需要接受。他們潔身自愛,因此經常把自己想象成高人一等或與眾不同的人。生活給他們帶來的快樂也僅僅限於蜻蜓點水而已,相比較而言,他們會感覺到空虛和不足。

很多消極的人,持有的正是這種人生態度。通常,一開始是父母警告他們不要接受別人的饋贈,最終他們信奉了這種人生態度,並一直固守著被動和空虛。

在現實中,這種人生態度會讓我們無比孤獨,我們拒絕一個人的付出,其實也就是在拒絕與這個人建立關係。如果我們拒絕所有人的付出,那無疑就是在拒絕與所有人建立關係。

禁慾者拒絕了關係,其實也就拒絕了生命。

瘋狂付出者模式

在關係中,禁慾者是單純拒絕接受別人的付出,助人者則是瘋狂付出,他們的付出是如此之高,以至於他們的接受彷彿就不值一提了。

正常的人不會喜歡這樣的助人者,因為你假如和他建立了關係,那麼,你常會在這個關係中感到,你的付出是不值一提的,而接下來的結論就是,你也是不值一提的。正常的人不會喜歡這種感受。

並且,因為我們總是對付出抱有敬意,所以儘管我們不喜歡“我的付出不值一提”的感受,但我們難免會對瘋狂的付出者產生敬意。這種敬意就化為了助人者的一種權力感,產生了這種權力感的'助人者會嚴重地“問心無愧”,在他巨大的付出面前,其他人都沒了說三道四的資格,這就是助人者所追求的境界,也是很多理想主義者的人生哲學,但其核心邏輯——“與其讓我欠你的情,不如讓你欠我的情”——遠不是多麼偉大,相反是一種幼稚的邏輯。

別人很快不想從拒絕接受的人那裡得到任何東西了,反而會怨恨他們,遠離他們。因此,長期的助人者常常是孤獨的,最終變得痛苦不堪。

放棄絕對的清白感

海靈格稱,最好的關係是彼此慷慨地付出和坦然地接受,通過這種交換,雙方的接受和付出達成了一種平衡,且彼此都感到自己在這個關係中富有價值。

不過,這是完美狀態,在具體的關係裡,平衡只是目標,而失衡才是常態,輕微失衡沒有關係,但一旦嚴重失衡,內疚也會隨之產生,你感覺到內疚,也就意味著關係到了必須調整的地步。

不要因此就懼怕失衡,懼怕失衡是禁慾者的哲學,他們因為懼怕這一點,於是乾脆就不接受別人的付出,而自己也很少付出。實際上,正是因為失衡,我們才會發展出有意義的交換。假如關係永遠停留在一個平衡的地步,那麼關係也就該結束了。

關係有愛的失衡,那要用更多的愛去平衡。另一方付出多了,你感受到了,於是,你付出更多;他感受到了,於是付出比你還多。於是,你們的關係更進一步。

關係還有恨的失衡。關係猶如一個生命,有高潮有低谷,有出生有死亡,關係中必然有相互的傷害,如兩人的確不合適,關係還會走向結束。

容納輕微的內疚感

譬如,一個女孩老夢到男友屢有新歡,但男友其實對她忠心耿耿。原來,是她想和男友分手,但她不願意承擔主動結束這個關係的責任,因為那會帶來很強烈的負罪感。她為了逃避這種感受,於是一直忍著不對男友提分手,相反她希望男友最好找個第三者,那樣的話分手就不是她的責任而是男友的責任了。

並且,她還將以受害者自居,理直氣壯地聲討男友。這樣一來,她就把自己的負罪感徹底轉嫁到男友身上了。假如她男友一直不提分手,也不犯任何錯誤,那麼,她很可能會為了這種清白感而一直將這個將成毒藥的關係繼續下去,哪怕是一輩子

如果認真觀察你周圍的世界,你一定會發現,太多的人因為固守這種清白無辜感,而摧毀了自己的人生。

作為一個凡人,你需明白事情永遠是有兩面性的,在一個關係中,對方永遠有責任,你也永遠有責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