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書與讀書的感悟隨筆

來源:才華庫 9.68K

這類題目一般是鴻學大儒來講,我這螻蟻之輩實在不配。可是今晚看見孩子對著滿書架的書籍卻瘋狂想念電視劇,我不由得又想起自己,心裡有話,不吐不快。

關於書與讀書的感悟隨筆

我是一個偏僻農村的窮孩子,全村除了學生課本,難找到幾本別的書。沒有書看,課本也是很不錯的讀物,我繞有興趣的讀遍所有能找到的課本,當然新學期自己發的新書三天就翻了好幾遍。小時候最喜歡看的是學生字典,家裡牆上的日曆表,因為家裡再沒有別的帶字的東西,香菸盒子上有字,我也常常翻來覆去的看。每年的日曆表我都寶貝似的留著,厚厚幾大本,每頁除了應有的黃曆內容,往往會有歷史地理知識,或者生活小常識,我常常當作一個很重要的知識向別人炫耀。上學路上,看見地上一張髒兮兮的破報紙,我也蹲下身用樹棍扒拉開讀一遍。有一次破報紙上有一個大標題雷鋒-----朱伯儒,我欣喜若狂,像發現新大陸一樣到處釋出我的重大發現,原來雷鋒的真名字叫朱伯儒啊。我一直以為雷鋒是一個稱號,就像我們村的醫生叫本海,誰一生病就說去找本海看看,不說找醫生看看,我就理所當然的認為本海就是醫生的意思,全國會看病的都叫本海。所幸沒有人嘲笑我的愚昧,因為周圍的.小夥伴不比我知道的多多少。國小裡能記起來的課外書就兩本,四年級時同學拿來一本《中國民間愛情故事》,我千方百計央求著借回家,一晚上不睡覺囫圇半篇給看完了。還有一本是村裡大人看的《玉嬌龍》。

進入國中,同學拿的書就多起來,但是大多是不入流的書籍,雜誌。最喜歡的是瓊瑤的小說,那時候正風靡,別的就記不起什麼內容了。高中在縣城讀書,每月一百元生活費,可以省下些錢給自己買書了,賈平凹,餘秋雨三毛魯迅等等買了很多,這些寶貝我真愛的不得了。可是,每到放假,我們的行李書籍都無處安放,有門路的同學把自己雜七雜八的家當寄存在老師或者縣城同學家裡,縣城有親戚就更好。可憐木納的我只好把自己的被子衣服臉盆飯碗書籍等等一一運回家。學校在縣城最北邊,汽車站在縣城最南邊,兩者相聚五公里左右,每到放假,我們抱著被子,挎著臉盆飯碗,肩膀揹著大揹包迎著大太陽一步步走到車站。汽車到了鎮上,天已經黑透了,鎮子離我們村還有幾裡地土路,有家人來接還好,有時沒有人來接,自己就再抱著家當迎著月光或者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走回家。後來有輛老式自行車,我就用自行車馱滿叮叮咣咣的家當騎回30公里外的家。

有一年暑假,一個輟學的女同學在縣城做打字員,我請她把我的行李放在她租住的房子裡。終於不用往家裡運了,心裡好開心。可是秋季開學去找她,她去廣州打工了,給我留下一封信,告訴我她租的那房子的位置。費盡周折的找過去,那家人家去外地了,一週後回來。這一週我沒了家,麻煩可想而知。

轉眼寒假到了,讓我頭疼的搬運工作又來了,不過班主任說我們的教室很安全,可以把書放教室裡。我欣喜若狂,反正假期不長,我就把我買的二十幾本課外書和我的學習用書整整齊齊擺放在桌鬥裡。短暫的寒假,我心裡還是七上八下,時時惦記著我的書。正月初八開學,我一頭衝進教室,教室裡一片狼藉,桌子亂七八糟,滿地的紙片。我一個個的翻桌鬥,我的書一本也不見蹤跡。我心裡那個痛,好想大哭一場啊!

後來又買了很多書。借書不還的人常有,我在每本書裡都寫了自己名字,可是借出去的書還是有回不來的,可恨我還記性不好,記不起把書借給了誰。那些借我書的朋友,你好狠心,看著有我名字的書在你那裡,你怎麼可以心安理得?我最討厭借書不還的人!也因為我居無定所,我的書,一路買,一路丟,讓我心裡好難受。

後來工作了,卻忘記讀書的事情。這麼多年,忙著工作,結婚,成家,養育孩子。忙著掙錢,忙著生氣。結果呢,錢沒掙著,氣生了不少,書,很久沒好好讀了。生活,覺得好沒意思,半輩子忙忙碌碌,到頭來,還不是兩手空空。一個人,一碗飯,一張床,簡簡單單多好,何必追求那些虛頭瓜腦的東西?慌里慌張的埋頭趕路,回頭想一想,什麼也沒有。幹什麼呢?不如多讀點書,多看點風景。

我覺得讀書最好的時光是上學的時候,心無旁騖,可以一心讀書。可是因為年輕,經歷尚淺,誘惑又那麼多,大多數時候無法感受到讀書的樂趣,比起網路,電視,玩樂,讀書實在是很無聊的事情。家長們一邊看著電視,或者忙著搓麻將,一邊呵斥孩子去看書寫字,孩子被罵急了,很不情願的丟開手機,嘟囔著走到書桌旁,百無聊賴的拿出書,哪裡能看的進去?為了讓孩子讀書,也有家長不交電視費,不裝寬頻,孩子無計可施,慢慢也就看書了,時間久了,有的孩子真的就遠離網路和電視,喜歡書籍了。還有些孩子,看不到電視,摸不到網路,可終究還是不喜歡看書,反而生出別的一些事來。

大人們沉迷網路,電視,麻將,酒桌,就是手機上看點文字,也大多是些心靈雞湯,真正好的書籍,不是太長就是太深奧,讀著好累人,奔忙一天了,身體心靈都想好好放鬆一下,還看什麼書,累不累?管吃還是管喝啊?真看就看點心靈雞湯吧,手機搞笑視訊也比書好看!孩子們當然得看書,得考大學啊。如果不用考大學,畢業就有好的工作,那孩子們還看不看書呢?

年紀越大越明白,書籍是撫慰心靈的良藥,是孤獨的自己最忠實的良師益友。當然這話老早就有人說過,可是不經人世滄桑哪能輕易真正理解?心情苦悶,沒有人可以真正幫助到你,總是說要自我調節,怎麼調節?去喝酒聊天,跳舞唱歌,旅遊購物,可是完事之後內心空落落的,身心的苦痛一點沒有減少。唯有讀書,才可以讓自己內心安寧。很多人不理解,因為試過了,沒有用。這就好如練瑜伽,瑜伽修身養性,真正投入進去,紛繁的俗事隨著身體的舒展慢慢被擋在心靈之門以外,心裡一片安寧。練習久了,人整個的精神面貌大有改變。可是我向朋友說起,他們完全不信,覺得我像傻瓜一樣。

看書是給自己找一個可以信賴的長久的伴侶。閒暇孤獨的時候,無所事事,看看書。年老的時候,看看書,不至於傻乎乎的呆坐。還好現在有電視陪伴孤單的人,從前沒有電視的時候,老了,走不動了,渾身的老年臭味,除了孤獨的坐在老藤椅上,一天又一天茫然的看著空蕩蕩的天空,哪裡歡迎你?只有等死罷了,真的是在等死,和死了又有什麼區別?鄰居家那個歪躺在藤椅上的老太太,一天都難得睜幾次眼,5歲的小娃娃天天跑到老人家面前,抓抓她的手,拍拍她的身子,動也不動,小孩子蹦跳著跑開,大喊著,老奶死了,老奶死了。其實她沒有死,只是在靜靜等待死神的召喚。就是手腳還很靈活的老年人,也是很寂寞的,老伴到千里之外給人看大門,掙點養老錢,兒女出嫁的出嫁,打工的打工,孫子們也上學去了。長年累月,黑天白日的,家裡出出進進,就她一個人,只有一臺電視機陪她解悶,真是寂寞極了。如果能夠看書,有書陪伴這漫長的寂寥的歲月,這等死的日子怕也是有些色彩的。  無論作家們怎麼推崇讀書的好,人們茶餘飯後,好友聚會還是喜歡聊聊掙錢,聊聊旅遊,聊聊衣食住行,也會聊聊熱播電視劇,獨獨不想聊書籍,那是鴻儒大咖們關注的內容,我們一個市井小民,裝什麼清高?才讀幾本書,就敢聊聊?

本來是因為孩子不想看書,非要看電視,自己才鬱郁寫下這些文字,嘮嘮叨叨不得主題。總之,不得不承認,電視,網路的誘惑真的比書籍來得猛烈,看什麼勞什子破書,我也看電視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