攪面饃饃雜文隨筆

來源:才華庫 1.56W

小時候,我最喜歡吃奶奶做的攪面饃饃。

攪面饃饃雜文隨筆

奶奶是舊社會過來的人,受過很多苦,一雙纏裹過的小腳就是她苦難人生的見證。

奶奶很能幹,總能把苦日子過的有滋有味。

那時是集體所有制,除了老人和幼兒,全隊的社員都一起勞動,種得的糧食歸集體所有,每月按勞動工分分糧食,我家雖然不是缺糧戶。但奶奶日子過的節儉,比喻“飯不夠,菜來湊”就是奶奶的口頭禪。

那時大人除了出工掙工分,就是儘量地種菜園,紅薯,南瓜,豆類,田坎地坡,只要有一鋤頭土,就會被用來種上各種蔬菜。

半糧半菜的`日子,是那時候最好生活。

奶奶是種菜的好把式,菜園裡各種蔬菜應有盡有,光青菜就有好幾種,特別是一種叫春不老的青菜,一直可以吃到農曆二月底。

兄弟姐妹當中我最大,是奶奶的得力幫手,每天放學,我都要幫奶奶澆菜園,伺弄菜園子。

春天,青菜薹起來了,奶奶總是吩咐我弄回來許多,再拔回幾窩小蔥,做青菜饃饃吃。

青菜焯過水,捏幹水分,切碎,拌上鹽和剁細的紅辣椒殼子,加上細蔥花,就做成了饃饃餡。別看這餡料單一,在那時可是我們填飽肚子的美食呢。

那時的麵粉又黑又粗,一點也不勁道,奶奶就用擠出來的青菜汁和麵,說是和麵,其實是攪面。

用青菜汁攪出來的面,有韌性,包的饃饃皮不破。

奶奶已作古幾十年了,懷念奶奶,更懷念奶奶的攪面饃饃。每到春天,青菜起苔時,總是回味青菜饃的味道。

做攪面饃饃一點不難,現在的市場上,麵粉質量好,攪出來的面又有韌性又白,包出的菜饃饃皮薄,好看又好吃。

我是用農家土雞蛋煎兩面黃,過年買的黑農家豬肉,撿肥的切細丁,小火熬出油,加上蔥薑蒜炸香,然後把焯過水切細了的青菜放一起,淋上香油,加適量鹽,攪拌均勻,一盆色香味俱全的青菜饃饃餡就弄好了。

攪面饃饃最關鍵的是面要攪的好,麵粉、水的比例要掌握的恰到好處,攪稠了,饃饃皮硬,厚薄不勻,不好吃。面攪稀了,提不起來難成型,包不住餡。

面攪好了,靜置十多分鐘,面板上撒一把乾麵粉,用筷子攪一坨面起來,放乾麵粉上,按平,舀一大勺青菜餡放中間,將面的邊邊圍著餡提起,掐掉面頭,用雙手把包餡的面拿起,團上兩圈,然後按在鍋裡,輕輕的均勻的從中間往邊上按,這樣餡勻,皮薄,翻一面,煎兩面焦黃。

薄薄的皮裡,綠的青菜,黃的雞蛋若隱若現,吃到嘴裡,滿口清香。

吃著美味,奶奶的味道溢滿心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