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科學教師隨筆:國小生觀察能力的形成

來源:才華庫 8.11K

觀察,是一種受思維影響的、有系統的、主動的、有意識的知覺活動。在科學課程中,觀察是任何科學探究的基礎。這是由科學的性質決定的,因為科學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描述和解釋世界,描述和解釋世界的途徑便是觀察和實驗,而實驗也是觀察,是藉助於儀器進行的觀察。《科學課程標準》也指出:“科學課是由一個個觀察、研究、認識周圍事物和周圍環境的探究活動組成的;學習科學,就是去參加、去經歷一個個的觀察、研究、認識活動;沒有觀察,就沒有研究,更沒有認識。”由此可見, 國小生觀察能力的形成對於其今後的科學學習及科學素養的提升具有積極的意義。

國小科學教師隨筆:國小生觀察能力的形成

一、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觀察方法

學生對周圍事物的強烈好奇心促使其產生了觀察的慾望。但是受年齡和心理的影響,國小生的“觀察”往往比較隨意、籠統,而且受情緒影響較大。因此從嚴格意義上講,這不是觀察,而是看。事實上,觀察不同於平時所說的看,它具有系統性、目的性、永續性的特點。因此,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觀察方法是觀察能力形成的首要任務,而在國小階段,尤其要指導學生學會進行有序觀察和比較觀察。

1.學會進行有序觀察

自然界中事物的存在都有自己應有的位置,現象的發生都遵循著特定的發展過程。因此在觀察的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根據觀察物件的特點,做到心中有序。只有讓學生清楚,先觀察什麼,再觀察什麼,最後觀察什麼,真正做到按照順序觀察,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質屬性,才能達到觀察的最終目的。

①按時間順序進行觀察。如教學《觀察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片段。

師:太陽是一個天然光源,每天,太陽從東邊升起,從西邊落下,在它的照射下,地面上可以看到我們的影子。你有沒有留心觀察過,一天之中,我們的影子發生著什麼樣的變化呢?這可能與什麼有關?

生猜測:影子的長短髮生著變化,這可能與太陽照射的角度有關。

師:同學們可以自己設計一個模擬實驗來驗證一下,但是老師想問問大家,在實驗的過程中,你們需要注意什麼呢?

生:手電筒的位置變化要與一天中太陽位置的變化一致。

師:我們在觀察影子的`變化時,也要注意與太陽所在位置表示的時間對應起來,誰來說說,我們該按照怎樣的順序觀察呢?

生:我們要根據太陽位置來觀察影子的變化,可以分為兩個時間段觀察:清晨到中午,影子發生著什麼變化;中午到黃昏,影子發生著什麼變化。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著重對觀察方法進行了指導,讓學生清楚,必須根據太陽位置的變化(也就是時間的順序)進行觀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清晰看出一天中物體影子變化的規律。

②按方位順序進行觀察。如“觀察鳳仙花”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按照從上往下或從下往上的順序進行觀察;觀察一棵大樹的時候,可以指導學生按照由遠及近或由近及遠的順序進行觀察;觀察植物的種子時,可以指導學生按照由表及裡的順序進行觀察;觀察鴿子、貓、昆蟲等動物外形特徵時,可以指導學生按照從整體到部分順序進行觀察……

按照順序對事物進行觀察,可以保證觀察全面、細緻,從而真正把握自然事物的本質屬性,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思維認識活動會由感性逐漸上升到理性。

2.學會進行比較觀察

比較就是在觀察中區分客體,確定客體的異同,從而促進思維活動。科學探究過程是學生弄清事物本質屬性的過程,對於不同的事物和不同條件下的同一事物,只有通過比較觀察,才能發現其差異,捕捉它們各自的特徵。

如教學《電磁鐵》,在讓學生弄清電磁鐵和磁鐵的性質特點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一隻手拿磁鐵,另一隻手拿接通電流的電磁鐵,用它們同時吸引回形針,並觀察現象。然後再讓另一個同學切斷電磁鐵的電流,觀察現象。此時,教師問學生:“通過剛才的活動,你知道電磁鐵和磁鐵有什麼不同嗎?”通過觀察、提問,電磁鐵和磁鐵的主要區別在學生的腦中就很清晰了。

又如在教學《種子發芽》這樣一個對比實驗時,為了研究相同的種子在不同的環境下是否都能發芽,就必須採用比較觀察法。如驗證種子發芽是否必須有水時,老師都是讓學生準備兩組相同的種子同時實驗,讓其中一組種子保持溼潤,另一組種子保持乾燥。然後堅持每天觀察兩組種子的變化,把觀察到的現象及時地記錄下來。這樣通過比較觀察,學生就知道了種子發芽需要適量的水分。

二、培養學生運用多種感官且藉助於工具進行觀察

科學層面上的觀察已經不僅僅是用眼睛看,它通常是視、聽、嗅、味、觸五種感覺的綜合運用。運用單一器官進行觀察,獲取的資訊具有侷限性,觀察工具的使用及五官的綜合運用能夠讓觀察者獲取更多的有價值的資訊。

如在教學《觀察水》時,要求學生進行區別鹽水、白糖水、清水、醋、牛奶、白酒的實驗。學生用眼觀察能夠找出牛奶;用鼻子聞可以找出醋和白酒;用舌頭嘗能夠分別找出鹽水、白糖水、清水。

學生運用各種感官區別這六種液體時,得到了最直接的感受,對各種液體的特性有了深刻的感知,運用多種不同的感官觀察物體,獲取資訊的方法就深深地印在學生腦海裡了。下面是《土壤中有什麼》的教學片段:

學生交流觀察土壤後發現。

生1:我發現土壤中有小石子,小動物,植物的根和塑料袋等雜物。

生2:我還發現土壤有水分和空氣。

生3:我發現土壤是由許多顆粒組成的。

師問生3:你對這些顆粒進行了觀察嗎?

生3:沒,太小了,看不清楚。

師:老師想大家都非常想觀察這些顆粒吧!怎樣才能清楚地觀察這些顆粒呢?

生3:藉助於放大鏡就可以了。

師:請組長領取放大鏡,組織組員觀察土壤中的顆粒。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我們可以清晰得看出學生在觀察土壤時出現了困難,導致獲取的觀察資訊不全面,從而提出了需要藉助於工具深入觀察。這樣一個小挫折的出現,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到觀察活動僅僅運用五官是不行的,觀察微小的世界還必須藉助於觀察工具。

三、引導學生進行準確細緻的描述

學生通過感官獲得的對事物的各種認識要轉化成可以與他人交流的資訊,這就需要對觀察物件進行描述,學生對事物的觀察是否全面、到位,也只能通過其對觀察物件的描述來判斷,所以描述是觀察活動的一部分。教師引導學生對觀察物件進行準確細緻的描述,可以促進觀察與思維相互滲透。觀察──思考──觀察,在這樣反覆的活動過程中,可以促進學生對事物更深刻、更本質的認識。在描述的過程中,教師尤其要注意讓學生將觀察到的現象和對現象的解釋區分開,讓學生充分領會觀察的真實性。

下面是《蝸牛》教學的一個片段:

學生在對蝸牛觀察了一段時間後,交流自己的觀察記錄。

生1:蝸牛有2釐米 ,背上有一個螺旋形的殼,很硬,上面還有棕色的花紋。頭上長著兩對觸角。上面的觸角長一些,尖上長著一對眼睛。下面的觸角較短。蝸牛的糞便是棕色的,很細。它的膽子很小,一有人碰它,就把頭縮回殼裡去。

生2:蝸牛有2.5萬種,遍佈世界各地。背上的殼有左旋的也有右旋的,我估計右旋的多。蝸牛的牙齒非常多,有一萬多顆,所以它吃東西一定很快。

師問生1:這些都是你觀察到的嗎?生點點頭。

師問生2:你說的也都是你觀察到的嗎?

生2:有的是我從課外書上看到的,有些是我猜測的。

師:同學們,老師讓大家觀察蝸牛,是觀察你們面前的蝸牛,仔細看看它的外形、運動等等,從課外書上讀到的,自己猜測的不是自己通過的眼睛、耳朵、鼻子實際獲取的,所以就不是觀察。記住了,真正的觀察應該是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摸到的、聞到的,就是像生1一樣。請同學們再次觀察蝸牛,看看還有什麼發現。

教師將生2的回答和生1的回答做了比較,從而讓學生領會了觀察的求真性質。緊接著,教師又讓學生進行第二次觀察,這是在學生領會觀察的求真性質後進行的,因此能讓學生的觀察更加細緻、全面,從而對蝸牛的形狀和行為有更深刻的認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