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寫教師的隨筆

來源:才華庫 5.73K

教師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於教學情境之中。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寫教師的隨筆,歡迎大家的閱讀。

有關寫教師的隨筆

有關寫教師的隨筆一

一個一丈多寬的講臺,教師人生夢想的舞臺。曾經懷疑這個小小的講臺,這個雙手伸開足以懷抱在胸的講臺,能創造出多少燦爛的人生?在腦海裡總是存著無邊無際的浩瀚的理想,想著未來的前程是有著豐富多彩的景色。學校生活轉眼而過,帶著朦朧的追求,帶著滿腔的熱情,我開始在為人師的道路上跋涉前進。當我第一次以教師的身份踏進中心國小時,我的內心充盈著難以言表的激動和自豪。在適應中,我努力尋找著講臺的奧祕。在講臺上與學生對視的剎那,我才終於明白:原來,個人的這種壓力不是講臺本身而是講臺下那幾十雙熱情而期盼的眼睛。講臺的魅力就在於講臺上與講臺下那段距離所產生的巨大榮耀。被孩子的眼神所震懾的那刻起,終於感覺教師的偉大。教師,不是自己能創造出多少的貢獻和財富,而是看著自己的孩子所創造出貢獻和財富。這是一種最坦蕩與最無私的精神。

然而,俗話說的好:“醉後方知酒味濃,為師方知為師難”。

對於這群懵懂的孩子,你的大聲呵斥只能制止孩子們不規矩的舉動。要使孩子真正改正壞習慣,你必須循循善誘。你得找他一次次地談心,在孩子們的淚水中你也感受到辛酸,但為了使每一個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你必須狠下心來。我相信年長的教師有教育孩子的經驗與方法,但我們年輕的教師有著與孩子溝通和互動的空間。與孩子們相處,我們可以如朋友一般傾訴。在這個默默無聞的職業裡,我越來越感受到教師所具備的內涵與精神。每一堂課,每一次活動,每一次談話,無不傾注著老師自己的心血。這是一種潛藏在人內心所不願表達的情緒。在與學生的相處中,你無時不用心,你無時不用情,你的一個動作,一個表情,一個眼神,都是你產自內心的一種表露。

有關寫教師的隨筆二

新課程作為一種新理念、新思想,對我們每位教師來說都是一種挑戰,一種機遇,更是教學生涯的一個新的開始,因此我們每一個教師都必須進行各種嘗試,在不斷的探索中成長。目前就我們教師而言,要適應新課程教學,就必須通過繼續教育對新課程充分理解,誠心接受,熱情投入,有效實施並根據新課程要求,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在新課程實施中實現自身的專業化發展。

一、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教育思想和觀念。

新課程強調“面向學生”,一是強調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全面”提高;二是強調面向“全體”學生,使大多數學生都能達到要求,獲得成功;三是強調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四是課程教學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心理和發展特點,關注、關照學生的需要、興趣、追求、體驗、經驗、感覺、困惑、疑難等。此次課程改革正是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不僅課程體系有了巨大調整,而且反映出教育思想的革命性變化:即通過課程改革促使教師的教育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發生根本轉變,使學校教學工作真正走上素質教育的軌道。

二、教師必須調整自己的角色,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

在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新的教育形勢對老師的要求更高了,它要求教師要根據教育事業的需要,不斷的調整自己的角色,總結教學經驗,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教師從過去僅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來,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個性的和諧健康發展,更要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不再是隻傳授現成的教科書上的知識,而是要指導學生懂得如何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掌握獲取知識的工具以及學會如何根據認識的需要去處理各種資訊的方法。總之,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不能只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輔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上,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目的。

三、教師必須應該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教師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於教學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對自身的行為進行反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探究,對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使其形成規律性的認識。它把教學與研究有機地融為一體,是教師持續進步的基礎,是提高教學水平的關鍵,是創造性實施新課程的保證。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學與課程是彼此分離的。教師的任務只是教學,是按照教科書、教學參考資料、考試試卷和標準答案去教;課程遊離於教學之外: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是由國家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規定的,教學參考資料和考試試卷是由專家或教研部門編寫和提供的,教師成了教育行政部門各項規定的機械執行者,成為各種教學參考資料的簡單照搬者。新課程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同時確立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級課程管理政策,這就要求課程必須與教學相互整合,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教師不能只成為課程實施中的執行者,教師更應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為此,教師要形成強烈的課程意識和參與意識,改變以往學科本位論的'觀念和消極被動執行的做法;教師要了解和掌握各個層次的課程知識;教師要提高和增強課程建設能力,使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在學校、在課堂實施中不斷增值、不斷豐富、不斷完善;教師要鍛鍊並形成課程開發的能力,新課程越來越需要教師具有開發本土化、鄉土化、校本化的課程的能力;教師要培養課程評價的能力,學會對各種教材進行評鑑,對課程實施的狀況進行分析、對學生學習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定。

 四、教師必須具有創新意識。

新課程中,增設了培養學生的素質的內容。這些內容要求教師要用全新的教學模

式來組織教學,因此,教師要走進新課程,實現課程目標,其自身必須有先進的、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育理念,並要求教師具有創新精神,要能夠推崇創新,追求創新,要善於打破常規,突破傳統觀念,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使思維具有前瞻性和獨創性。總之,教師要有創新的教學模式,創新的教學方法,靈活的教學內容的選擇,以創新思維培養為核心的評價標準,善於創設“創新的自由空間”,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園地,指導學生改進學習方式。

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能力的提高。

傳統教學中,教師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學生"接受"書本知識的過程。教師把書本內容講清楚,或一問一答問清楚,學生用心記住,能按時完成作業和應付考試,就算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這樣做其實把學生的好奇心、思想方法、探索精神,特別是創新意識的培養統統丟掉了。古語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應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最終目的,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鼓勵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全方位參與教學活動之中,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能力。

有關寫教師的隨筆三

感性語文,是語文教學向傳統本位的迴歸,它在母語教學中帶有反理性、反概念的色彩,它主張不依賴語知中介而進行一種直接對位的教與學。

在中國古代的語文教學裡,教學活動直接以“道”為指向,經天緯地,齊家治國平天下,語言形式本身退居其次。解放後,一度時期,語文淪為比較低階的記載書寫技術,又在這種書寫技術之上,發展成了一門繁瑣的抽象的知識體系。在這樣的教學活動裡,語文勢必會迷失語言文字所記載的內容。

其實,語文並不存在過多的學問,語文就是識字、讀書和會意,就是領會別人的思想、自己也來思想,以及自己也來表達。在大量的語言現象面前,在大量的閱讀接受和自己的思想表達之中,語文的工具性本身,就可以把握並熟練操持,因為這是用自己的母語在動作,所以,用不著就它的工具性來開展太過專門的語文學習,特別是到了高年級後。

一則文字材料,既是語言形式的,又是意義內容的。母語的語文技能是“習得”的,並不需要太著意對它進行“學習”。語文學習不應該是一種分析活動。我不贊成把文字元號和意義剝離開。其實,形式和意義作為二位一體之物,是可以同時兼顧的。在日常的實際言語活動中,語言形式和意義也是不可分離的,所以,我們教師用不著來製造分離的痛苦。

中學語文是基礎性的語文學習,不用灌注很多高深的理論知識,不用將之上升成理性知識,要少做理論歸納,應訴諸學生的感性,要培養他們的語言感覺,讓他們用感覺去感知,用心去體悟。言語可以感知,章法和風格可以模仿,意義也可以去感知和把握。形象是感性的,可以感知,情感是具體的,可以感知,觀點態度是可以認同可以反對的,也可以感知。

理解它們並不需要一套分析的理論,需要的只是豐富的感性。

但是,今天我們發明了太多的詞法、句法、文法、教法、學法、作文法,課堂教與學都在圍繞這些在兜圈子,甚至以這些為教學目標,脫離生動可感的文字現實,進行形而上的高空翻滾,在文字現實和受體(學生)之間鋪設道道迷津。

比照我國古代的語文教學,教師“啟發”,學生“涵泳”,識字再識字,讀寫再讀寫,其教學原則簡捷,教學方法古樸,教學步驟粗獷。

我國古代的語文教學有幾個優點:課堂開放,有思想,不重教法。古人識字發矇之後,就走上了讀書、明理、踏訪、求證的路,直接從前人的文字中去學去悟,從生活和社會中去悟,工具與“道”可以得兼,傳授者不使用知識術語。

把語文切碎成諸多知識點畫成知識樹,把很多體悟的東西變成分析的和講解的,把本無定勢的東西變成步驟和方法,這些都脫離語文的本位。

很長時間以來,教法一直在語文教學研究中取強勢,這不夠尊重學生個體。我要反動地說,教法越縝密越精細,學生越被動,學生離語文字位越遠。

感性語文強調直接走近意義。

感性語文確立學生為感知主體,將學生和老師從術語中解放出來,還語言文字以本來的生動和活潑,拋棄抽象枯燥玄乎,還語文以真身。感性語文是開放的語文學習,開放課堂和開放學習材料,將老師從四十五分鐘的獨角戲和課堂表演中流放,只使其處理好個別精講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係,並將課堂延伸到圖書館、電影院、街頭,讓學生從書、刊、報、影視、宣傳欄及周圍的生活現實中學習語文。

感性語文讓學生做大量的閱讀堆壘,廣泛接受別人的思想,形成自己的個性表達,形成自己的有見解有思想的表達。

感性語文鼓勵教師進行個性教學,用自己的方式進行知識聯結,用自己的思維品質影響學生,使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千人一面。

感性語文提供給學生廣闊的文化背景知識,並使他們貼近現實人生。

感性語文對當代特別敏感,要求教師注意到現代學科的互相滲透、語彙系統的互相借用換用這一現實,重視用新的語言來表達、思考一切。

感性語文要求教師知識廣博和深厚,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時時自耕自翻,二茬三茬地積累,與時代共進,讀文化史、科技史、宇宙史,站在歷史、社會和文化的大背景下看待語文。

感性語文呼喚建立語文學習測評的新手段,將閱讀總量、摘錄總量、思考總量作為一個重要的量值來看,還特別強調學生的閱讀實踐和表達實踐。

在感性語文這裡,語文學習不外乎模仿、反覆、遷移和內化,不外乎閱讀瀏覽、佔有材料和剪輯處理材料。材料在低層級,可提供文字格式、語體特徵的資訊,再上升一些,可以提供知識資訊,文字在較高層級,傳達思想和情感,包括審美內涵。

有關寫教師的隨筆四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以及音樂在發展學生智力等方面所發揮的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使人們對音樂課越來越刮目相看。而作為一名音樂教師如何不負眾望,更好地完成好教學任務,最大限度地讓音樂放射出它應有的光彩,這是我在多年的課堂教學實踐中不斷思考與實驗的課題。我發現影響上好一節音樂課的因素雖然很多,但以下這幾方面更不容忽視。

 一、師生對音樂課的認識態度是上好一節課的關鍵之一

常言道:學生是老師的一面鏡子,有什麼樣的老師就有什麼樣的學生。作為老師首先要重視自己的課堂教學,要自尊自愛,對任何一節課都要一絲不苟,認真負責,使學生無形中受到感染和影響。針對那些態度不端正的學生,老師要了解學生,把握他們的思想脈博。否則,只一味地想怎麼設計課堂教學花樣,只能抓住學生一時的心,卻不能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改變對音樂課的態度。所以一旦發現有學習不端正的學生,我就利用上課幾分鐘的時間讓大家討論:音樂課到底有什麼作用?音樂課究竟會給同學們帶來什麼?沒有音樂課會怎樣?……同學們馬上七嘴八舌,大講特講其好處所在。通過這一環節,使學生更進一步瞭解了老師工作的意義,也使他們更多更好地知道學好這門課的意義,從而自覺自願的完成學習任務。

 二、課堂上老師的誇獎與鼓勵也是一節課成功與否的關鍵之一

大家都非常熟悉這樣一則事例:某幾位專家學者到一所學校做實驗,到某班時,隨意點出幾個學生並很認真地對老師們說:“他們幾個將有很大潛力可以挖掘。”果不其然,幾年之後,本來表現一般的這幾位學生真的成為了學校的佼佼者。原因很簡單,專家學者的暗示轉給了老師,老師對這些學生時常充滿信心,而正是積極的心理暗示,使他們的情緒始終處於積極向上的亢奮狀態,所以,結果就如人們所看到的。

在實際工作中,我不止一次地實驗發現:同樣的班級,如果這節課我鼓勵讚揚的話語多了適當了,學生的情緒便會異常地高漲,他們的行為也會與我緊密配合默契。相反,我有意將注意力集中在了那幾個所謂的調皮學生身上,批評多了,學生唱歌的情緒馬上讓人覺得無精打采,心不在焉。無數次的實驗證明:越是輕鬆有趣的教學氛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越高,學習效果也就越好。當然必要的批評也要有,不過要考慮課堂氣氛及學生的承受能力,講究語言藝術。比如唱歌時,有說話或大聲喊唱的聲音,我就讓學生自己說說內心的感受,讓學生辨別美與醜,對與錯。通過這一環節,使那些沒做好的同

學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不受歡迎的,並且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不美的不文明的。另外,我還在課下和同學們達成協議,課堂上違反紀律或有不文明言行,老師就用眼神或伸出手指提醒大家,給予改正錯誤的機會。第三次就在受支扣除平時成線績的懲罰。這一方法不僅保持了課堂氣氛不被破壞,而且還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

 三、音樂老師不僅是普通的教育工作者而且還是美的傳播者

在實際教學中,我不只一次地發現:當我身體不舒服,精神面貌欠佳時,學生上課也是懶洋洋的,歌唱時很難進入狀態。同樣的班級,當我富有激情地和他們一起活動,一起唱時,學生不僅學的快,對作品的理解也到位。同時,我和其他老師交流中都發現,學生把音樂老師當成了美的標準。音樂老師會跳舞,言談舉止美觀大方;音樂老師會唱歌,聲音美;音樂老師會彈琴,很讓人著迷;……老師的一舉一動都是他們學習模仿的物件。所以,作為音樂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使學生從老師這裡不僅能學到書本知識,還能感受到美的薰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