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話粽子文化摘抄

來源:才華庫 9.16K

綿綿粽子緣,溢滿人間情。小小粽子,品其色香味,也品箇中文化韻味。多姿多彩的粽子,蘊涵著深厚的民族底蘊,粽子文化成為意義雋永、斑斕璀璨的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趣話粽子文化摘抄

粽子傳說

端午節吃粽子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宋《東京夢華錄》記載今世人五月五日作粽,汨羅之遺風也。相傳民間端午節制作粽子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還有的傳說雲:粽,屈原姊始作(據《異苑》),此說認為創制粽子的是屈原的姐姐。

上述雖非正史,至少可以看出: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與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大有淵源。可見民情不可侮,雖然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滄桑,而每年農曆五月五日吃粽子為悼念屈原,已家喻戶曉,相沿至今,成為傳統民俗。

粽之名

關於粽子的名稱,歷來頗多,有書可據的就有角黍、粘黍、粽子、包米、錐粽、筒粽、菱粽、秤錘粽、九子粽、竹葉粽、裹蒸粽等,大體上是依形狀而名的。現今常見的粽子在製作式樣上,有尖角小腳粽、長形枕頭粽,以及方椎、寶塔等形態,有大有小,形制精巧美觀。在花式品種上,諸如赤豆粽、洗沙粽、紅棗粽、柿幹粽、鹹肉粽、火腿粽、排骨粽、雞肉粽、脂油粽、八寶粽、什錦粽,等等。可謂品類繁多,風味各異。

粽子謎

民間謎語中有關粽子的頗多,如三角四楞長,珍珠裡面藏,要吃珍珠肉,解帶脫衣裳。、我在深山坳裡坳,相公請我去看潮,我問娘子討把米,娘子反手縛我腰。、生在青山青朵朵,爬巖爬坎去找我,找到回家吃飽飯,拿棵草草拴住我。、珍珠玉粒女,嫁了窮夫竹葉郎,今晚投河吊頸死,明朝解去入衙(牙)門。等等。當你品嚐粽子的時候,回味一下趣意盎然的粽子謎語,或許會帶給你一份快樂。

粽子詩

對於食粽,歷代詩人多有吟詠,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如:盤鬥九子粽,甌擎五雲漿。(溫庭筠)渚鬧漁歌響,風和角粽香。(鄭谷)盤中共解青菇粽,衰甚將簪艾一枝。(陸游)常言道一方一俗,有些地方的人喜歡吃純米做的白瑩如玉的粽子,吃的時候撒白糖或淋蜜,故有采縷碧筠粽,香梗白玉團的詩句。端陽時節,已臨仲夏,有的地方喜歡吃涼粽子,冰團水浸砂糖裹,透明解黍菘兒和,描寫的則是吃涼粽子的情形,其實吃冷粽味道更濃。

粽子聯

端午食粽還有一幅佳聯,流傳至今。據傳說,清代文學家、四川才子李調元,有一年端午回家,進廚房發現一鍋粽子,剛要拿起吃,被他的三嫂攔住。三嫂深知五弟文思敏捷,就隨口說出一句上聯:五月五日五弟廚房討粽子。並聲稱對不出下聯,不能吃粽子。這上聯連用三個五字,加之有個討字含有貶意,有為難、譏笑的意思。李調元很不高興,剛要賭氣離開,忽又見到廚房中有油餈粑,便伸手去抓,又遭三嫂阻攔,說:這餈粑是我昨晚熬夜熬到三更,舂米做成的,如果對不上,還是別吃。李調元聽三嫂這樣一說,急中生智,對出了下聯:三更三點三嫂簷下偷餈粑。字字對仗工穩,且用偷字報了討字之仇。三嫂深感欽佩,但還佯裝不滿。李調元也覺語出不恭,兩人相視而笑,各自更換一字雲:五月五日五弟廚房吃粽子;三更三點三嫂簷下舂餈粑。最後,李調元終於喜得香粽而食之。

粽子俗

粽子是節日食品,以前也曾作過祭祀食品,又歷來是一種饋贈的禮儀食品。還是一種文化心理的寄託。如端午節紀念屈原;結婚送粽子象徵種籽;舊時趕考送以包成筆形的粽子預祝必中等等。至今江南的'城鄉,在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都時興做棗粽給考生吃。棗粽諧音為早中,若以民俗內容來分,則有生孩子做三朝的三日粽,人死身後的送孝粽,祭祀陳十四夫人的夫人粽等。而最有意義的要數端午敬老粽。

粽子宴

海派飲食文化的一代宗師杏花樓,近年來推出一席風味獨特的粽子宴,更使粽子文化的篇章抒寫得淋漓盡致。粽子宴:一菜一粽,交相輝映;一極一格,粽味各異;款款有別,精而不膩;有吃有送,情趣濃濃。粽子宴的創意,發展了中國的粽子文化,賦予和創新了禮粽情更重的文化內涵,寄託了人們對傳統的迴歸和對未來的憧憬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