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邊城》有感優秀範文

來源:才華庫 9.16K

讀《邊城》有感優秀範文1

一條緩緩流淌的白江,一段默默悲傷的往事......

讀《邊城》有感優秀範文

邊城,在沈從文筆下哭泣。這是一座美麗卻籠著一層紗的城,它在歡與悲的交界,獨自徘徊。

白江,是夾雜在山與岸之中的,要想出城到外邊去,只能乘渡船。那是艘不大的渡船,由一個老頭子擺渡。他有一個孫女叫翠翠,翠翠媽在生下她時就死了,翠翠爸也在不久後自殺,只留下老頭子獨自照顧翠翠。雖說只留下祖孫二人,日子過得倒也甜蜜。在翠翠十三四歲時,已出落得清秀美麗,得到城裡許多人的追求,特別是船總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可是,因為種種原因,大老在水中淹死,二老遠走他鄉。翠翠的親人——爺爺,也在電閃雷鳴的夜晚,靜靜地死去了。書的末尾,翠翠被接到了船總家,苦苦地等待二老回家......

無論最終二老是否回來,在我看來,都不可能成就一段他與翠翠的美好姻緣。因為二老對於翠翠的愛並不是真愛。真愛是經得起種種磨難與考驗的,譬如金庸筆下的楊過與小龍女,他們之間有過漫長的分離,也有生死的考驗,最終卻不離不棄,這才是真愛。或許二老仍愛著翠翠,但是他能放掉自己同胞兄弟的恨,放掉一切,放掉所謂的面子嗎?他既然已經下定決心去了桃園,那麼即使有朝一日回來,說不定也已是有家室的人了。在以後的日子裡,翠翠必將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如林黛玉一般。船總收養她,是因為二老,如果二老不歸,難道他們就會輕易地把他嫁出去嗎?他們只會讓她等,等那個或許再也不歸的人。

《邊城》是在悲與歡之間搖曳不定的,沈從文用略帶憂傷的筆觸,描繪著這一段純美的初戀。每每讀完《邊城》,腦海中總會浮現出翠翠的影子。

《邊城》,一座飄忽不定的城,一段憂傷的故事,訴說著人世的不公和命運的哀嘆.....

讀《邊城》有感優秀範文2

從圖書館借來《邊鄉》,幾近是一口氣將它讀完。掩卷閉目,已經是深夜時分,一股莫明的悲傷濃濃的襲來,名著讀後感。

“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裡便匯進茶峒的年夜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就到了茶峒鄉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遠有了小小好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年夜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克不及落底,卻仍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邊鄉》裡的文字老是不經意的挑逗著我的心絃,文中隨處浸潤著湘楚景緻,隨處是質樸樸實的風味情面,字裡止間飄散著一種濃濃的詩意。讀起它時你便會被難熬圍繞,像是觸及到了甚麼,是眷念女時那個有著溫陽的夏季午後?還是現正在那個讓我有些把握不透的全國?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那官路將遠湘西領土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鄉時,有讀書筆記大全一小溪,溪邊有座黑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那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那便是沈從文先死帶給我們的他的邊鄉,一座沉默的鄉,一座樸實的鄉,一座宿命的鄉,從開初到完畢彷彿皆正在默默的啞忍著甚麼。翠翠,那個像觀音一樣的女孩子,她就是那座鄉的化身,從戀上了那個正在夢中可以用歌聲將她帶到很遠地方的人女開初,她便選擇了沉默,固然心裡起伏不定,皮相卻初末如一。文中的結局疼愛她的祖女正在雷雨夜裡死,天保淹死,黑塔坍塌,默默相愛的青年情人離去。翠翠仍然重複著母親的命運,惟有守候,“那人年夜概永久不會回來,年夜概明天就會回來。”

沈從文先死從人物的心裡深處,以細練而又細心,散濃而又自然的筆法刻畫著人物的心理,使情面不自禁的融進人物的心靈全國,融進湘西那片質樸漂明的土地,融進那群溫良坦率的人們中,他用詩一般的說話的沉聲陳說著全數仄易遠族的哀思,理睬呼喚我們炎黃子孫賦性的親信,正是果為愛得那般深沉才孕育了那些帶著哀思的文字。

我正在想,為何取名《邊鄉》,正在心裡它就那麼“遙遠”嗎?還是正在沈從文先死心靈深處正守護著甚麼?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皆有一座“邊鄉”嗎?年夜概那座悲天憫人的鄉已隨著汗青的激流沉進那薄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死戰社會的深深思慮。

讀《邊城》有感優秀範文3

夜闌人靜的夜晚,躲開白天城市的喧囂,讓自己沉浸在一片靜穆之中,在屬於自己的小天地裡細品沈從文先生的《邊城》,思緒隨著書中人物的變化發展起起伏伏……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__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裡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這個三角戀愛的實情,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駕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裡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仍然愛著翠翠,但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著,等著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的人。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著人生,詩意地演繹著生活。書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著完美,而翠翠的無限期等待又顯示著不完美。她的愛情悲劇可以說是那個年代造成的,她和儺送本來完全可以結合在一起,培育出美麗的愛情之花,可惜二人卻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長的遺憾。

而現在誰會放棄自己的愛情呢?在當今這個社會誰主動放棄自己想要的東西,完美的愛情都是我們想要追尋的。在《邊城》中儺送為了親情而放棄了愛情,親情固然重要,但為了親情而放棄了愛情,也是可悲的。而翠又在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愛而憂鬱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儺送是因為不能得到她的愛而離鄉遠行,也不知道爺爺突然離世全是由於替自己的幸福思慮奔忙而心力交瘁。後來在陪伴她的楊馬兵向她說明後,她才如夢初醒,這實在讓人不免為她感到惋惜和可悲。

故事就這樣結束了,結局怎樣?給人留下了懸念,儺送最後回來了嗎?她們倆最後在一起了嗎?我不禁陷入了幻想之中,希望他們有情人能終成眷屬。看過《邊城》,讓我對世間完美的愛情又一次產生了懷疑,對人性多了一份瞭解,但又明白了自己的幸福就應該去爭取,爭取了,得不到,也就沒有什麼可遺憾的了。

邊城就是這麼一出健康純潔,而又瀰漫有淡淡哀愁和濃濃詩意的愛情悲劇和人性的悲劇。

讀《邊城》有感優秀範文4

一直聽說過《邊城》的大名,但由於各種原因,一直都沒有看過。這一次在語文課本上與《邊城》結緣,感觸頗深。

人性是世間最美的東西。在現代都市裡,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森林裡,我們又保留了多少純淨的人性呢?在城市中終日奔波勞累的我們實在無力去呵護,只任塵埃將它一點一滴淹沒,甚至吞噬。人性中太多的美德將塵封的心靈在一角,疲倦的我們如何有閒暇將其開啟?或許有很多人早已忘記了它的存在。可是在邊城,在這個幾乎被世界遺忘了的邊城,我找到了人性的歸宿。

湘西山美、水美,但人更美。青山繞水,水環青山,纏綿不已。在大自然母親的寵愛中出落得亭亭玉立的翠翠,山教會了她堅強,水賦予了她柔美。在清澈的見底的溪水的眷顧下,她的心純潔無暇。年少的懵懂,初開的情竇,她的心裡喜愁摻半。因為純樸,她無法拒絕大老,也無法向儺送表白。一切都是源於善。然而終是湊巧,落得個孑然一身獨守空船,為了一個未必會回來的人作無期的等待!

其實不管悲慘也好,完美也罷,我們都要走下去,不管我們高不高興,花開花謝,潮起潮落。昨日隨風已逝,明日迎風將來,世界從不理會任何人。

翠翠的愛情隨著儺送的悄然離開逝去,就這樣,愛情之花還沒盛開就已凋落了。也許沒有開始的愛情才是最完美的,因為錯過,才會刻骨銘心,沒有結局。才會意味著永恆的存在。夕陽易逝的嘆息,花開花落的煩惱,然而當我們感恩著這種體驗,安然一份放棄,固守一份超脫,不管紅塵世俗如何變遷,不管個人的選擇方式如何,更不管握在手中的東西輕重如何,我們雖然逃避也勇敢,雖然感傷而欣慰,始終堅守著那種像《邊城》中的愛一樣純潔與自然,為心中的祕密花園澆灌著更多的養料。

屬於邊城的故事結束了,但我們的故事才剛剛開始,人生路漫漫,吾等切記珍惜。

讀《邊城》有感優秀範文5

在一個清幽的小城裡,住著這麼一戶人家,硬朗勤勞的祖父攜靈動活潑的孫女相依為命。從他們流淌出來的是茶峒人的質樸純善,是勞動人民的勤勞能幹,是底層人民的清貧單一,更是那個時代——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糅雜在這個時代裡了。

許是勞動人民獨有的單純。祖父堅守渡船一五十年。這是忠於職守的體現,還是別無出路不得已而為之?沒有人不想成為船總順順、王鄉紳那樣生活富足的人,“他管船,管五十年的船——他死了啊!”我聽到了翠翠撕心裂肺的哭喊,翻書的手停頓了下來,一種濃烈的悲傷纏繞住指尖,飄散開去,祖父與翠翠太單純了,單純到得到過渡人一個銅板的贈予都覺得是對公職的一種褻瀆,甚至至死都留在小屋中,大概是至死都惦念著渡船吧?

又許是底層人民的孤苦,一個意外造就了翠翠。她靈動,跳脫,卻不敢染指渡船意外的一切,因為她清苦,她會羨慕大家女兒受傷的銀鐲;因為她清苦,她不得不自立自強,祖父和渡船便是她的一切。“翠翠,爺爺不在,你將怎麼樣?”還是那種濃烈的悲傷,在瞬間攫住了我的心,這句話在我看來完全變成了“翠翠,爺爺不能許你更好的.,倘若爺爺去了,你又該怎樣在這裡立足?”一種至深的愛暈開來了,一種質樸的、微帶苦澀的愛。

更許是天命。天命,多麼簡單的兩個字,我卻從《邊城》中領略到一種酸楚的天命。翠翠未能收穫屬於自己的愛情,天保出意外溺死了;翠翠本能再找回自己的愛情,祖父被困在了王鄉紳下人編織的謊言中;翠翠本能抓住最後的機會,她逃避了。一切的一切不正是天意弄人麼?她沒有輸給輾坊,沒有輸給王鄉紳,她只是輸給了天命。這份天命,痛楚到令人不能自已。我想同情她,但我知道,掉一切,也有她的怯懦與不諳世事在作崇。

怨誰呢?怨天嗎?沈從文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一幅畫卷,這幅畫卷極生動地展露了一代人和一個時代。“這作品或許只能給他們一點懷舊的幽情,或者只能給他們一次苦笑,過著又將給他們一個噩夢。”“但同時說不定,也許能給他們一種勇氣和信心!”沈從文如此說道。

是啊,從《邊城》的苦痛中,我開始反思,人為什麼不與命搏呢?一味的怯懦與逃避只會造就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隔閡,失掉一個又一個的機會。人是不是應該懷一份執著的心,去爭取本該屬於、本能屬於自己的東西呢?

為什麼不能呢?為什麼不去呢?

讀《邊城》有感優秀範文6

朋友,當你在工作之餘感到累了想休息的時候,當你感慨世態炎涼想尋求一方淨土的時候,當你背上行囊準備出發又擔心旅途疲勞的時候,你不妨靜下心來開啟一本好書,給自己來一次無需旅途疲勞的心靈之旅,相信這本好書一定會給你的心靈之旅一路增添美景。

一直就喜歡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在給學生講課文節選的《邊城》內容時,我把這部中篇小說又看了一遍,還帶學生看了一遍電影。好的東西是百看不厭的,就像《紅樓夢》:戲曲、電影、電視連續劇都演過,現在再次重拍,人們的熱情照樣不減。這次寒假,再次拜讀了沈先生的《邊城》,再次被文中的美景所吸引,再次被文中古樸的民風所感動。

這裡的水真清。你看“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蒿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若溯流而上,則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見底。深潭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魚來去,全如浮在空氣裡”。如果你站在這樣的溪水前,想必你一定不忍心去動一下那溪水,因為你生怕自己的手會把水弄髒了,生怕自己的手會把魚兒驚擾了。

這裡的山真綠。你看“兩岸多高山,山中是多可以造紙的細竹,長年作深翠顏色,逼人眼目。”如果你走在這樣的山林裡,想必你一定會為這生命的綠所震驚,一定會流連忘返。

清的水、綠的山,再加上山上的白塔;四周空氣是那樣的清鮮,色彩搭配是那樣的和諧,一切的感覺就像在畫中一樣。一看到這兒,我就感覺好親切。小時候,我所在的村莊是個依山傍水的小村莊。春天到來時,桃花、杏花開得到處都是;山下的小溪也是清澈見底,游魚成群的,山腳下的一兩處還有汩汩向上冒的泉水呢!河面不寬,沒有渡船,有一座由兩根木頭搭成的橋。母親還經常帶我到河對岸的糧店去買米、面之類的東西。記得過這座橋時,母親的手總是把我的手攥得緊緊的,雖然河水並不深,橋離河面也並不是很高。

《邊城》裡的景美,《邊城》裡溪邊的擺渡人,桃花處的人更美。

作品中的主人公翠翠是美麗的。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她天真、勤勞,和爺爺一起撐渡船,對爺爺關懷備至。端午節賽船,放鴨子,她想去看,又捨不得把爺爺一個人留在家裡,因而答應爺爺的事又變卦……她善良,不貪財,即使人家告訴她銅板是送給她的,她追出去好遠,也一定要把錢還給人家。

隨著年齡的增長,她的性格有了微妙的變化:少了一點乖巧,多了一些沉思;少了一些歡笑,多了一份羞澀。由少時爭著坐渡新娘子的花轎,學小羊、小牛叫,摘一把野花縛在頭上,裝扮新娘子站在小山頭聽那迷人的鼓聲,想那迷人的夜晚,到後來便有了青春期少女們同有的心事。面對著那突如其來的分不清、道不明的心緒,年青、稚嫩的翠翠不知道是應該快樂,還是應該憂愁。這是少女成長中所特有的清純的美。後來,翠翠路遇了在划船比賽中中了頭獎的儺送,兩顆年輕的心靈撞擊在一起,那種朦朧的愛意便在翠翠心中萌發。從此她覺得自己感情上有了一種新的需要,但又不好意思說出來。當別人“無意中提到什麼時”,她會臉紅,在內心深處卻又在盼望著聽到與之有關的內容,等到這種盼望日久天長在心中紮下根之後,她那少女的純情和羞澀便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來。兩年後端午節前夕,她又見到了儺送,情不自禁地對爺爺說:“那個人很好。”以至在看划船時無意間聽到別人議論儺送婚事時,一向沉穩的翠翠心中也便亂作一團,甚至儺送和她說話也忘了應答。中國傳統女子所特有的嬌羞美在翠翠身上可謂是淋漓盡致的體現了出來。後來,儺送在月下為翠翠唱歌,酣夢中的翠翠竟被儺送的情歌所吸引,靈魂也浮了起來。可惜的是她卻不知道這月下唱歌的年輕後生就是自己愛著的儺送。不久,天保為愛離家出走落水而死,儺送尋兄歸來過溪時,又得不到翠翠的一點暗示,遠走他鄉。老船伕也溘然長逝。翠翠忍受著親人離去之痛、愛人負氣出走之苦,仍決定留在渡船上翹首期盼心上人的歸來。

オノ鬧械拇浯漵胭興駝舛隕釕畎著對方的年輕人沒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壯語,沒有離經叛道的駭世之舉,更沒有充滿銅臭味的裙帶交易,有的只是原始鄉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樸素純情,有的只是對愛情的那分執著“遵從古禮”的淳厚人性,有的只是含蘊著東方的傳統的美德。讓我們感受到了他們二人行為的高尚和靈魂的高潔。一切顯得那麼自然,而在這自然之中顯示了“人性”在這塊尚不開化的山村的永久魅力。

オプ髕分械睦洗夫是美麗的。他善良、勤勞、樸實、憨厚、忠於職守、克盡本分。“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若干人”,“年紀雖大,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生活雖然清貧,但卻從不貪心;樂善好施,卻從不索取,“凡事求個心安理得”。終生為別人服務,卻不圖別人的一絲報答。在船上還準備為過路人方便用的東西。對於自己的女兒和外孫女,他更是痛愛有加,把自己的整個身心都給了她們。十七年前,當他的獨生女揹著自己與駐防的一名綠營兵戀愛,有了小孩子後,他“卻不加上一個有分量的字眼兒,只作為並不聽到過這事情一樣,仍然把日子很平靜地過下去”。後來,士兵死,女兒為之殉情,他又毫不猶豫地負起了撫養外孫女的責任。隨著歲月的流逝,轉眼間,外孫女已出落成了一個如她母親一樣美麗的少女。從此,在老船伕的心裡又多了一層心事:為翠翠找一個如意郎君。為此他不辭辛苦,竭盡全力周旋於翠翠、天保、儺送、船總順順和楊馬兵之間。雖然無意中為孫女的婚事設定了一些障礙,導致了一系列的誤會,儺送與翠翠的愛情悲劇不能說沒有他的原因,但卻更真實的讓我們感受到了一位老人對孩子的無盡的愛。當他感到孫女的婚事無望的時候,他帶著萬般的無奈和無限的愧疚悄悄地離開了人世。這樣的老人難道不可親可敬嗎?在他的身上讓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純樸的人性之美。

讀《邊城》有感優秀範文7

當指尖穿梭於絲絲入扣的靜逸時,眼前,便會有一滴晶瑩的露珠,透著流年的玲瓏剔透,攜著悠遠而又綿長的傳說,望向我……

讀《邊城》,像聽一個說書人,倚在河邊,以泠泠流水般的節律和充滿鄉音的口吻,講一個很遠的故事……這個故事,隨遠處的雲飄來,和著雨水滴落,正好浸潤一個人的枯喉,滋養一顆滿懷鄉愁的心。從文先生把他的故鄉變成了每個人的故鄉,即便生長在黃沙飛揚的西北,鍛造成一株堅韌的胡楊,心裡流淌過這份綿軟,也不能不想起家鄉同有的淳樸與自然。無論是擊碎了空氣的一陣鼓聲,是延長了天際線的一句號子,還是溼潤了清晨的一闋鳥鳴,滴落在心湖,都是溫柔的。

《邊城》是一滴在草葉邊沿滾動的露珠,澄澈明淨。茶峒的情很醇,是長案上煎得焦黃的鯉魚豆腐;是脣齒邊緣的硃紅筷子;是爺爺手裡搖晃的遇誰都要給啜一口的酒葫蘆;甚至是風塵女子於愛憎得失間揉進生命裡的眼淚與歡笑。因為民風的淳樸,沒有妄加的指摘與輕視,比起充滿現代文明的地域,鄉人的情懷更博大,愛意更真切。

情醇厚卻不沉重,而是極輕盈雅緻。是翠翠眼裡流轉的秋波和漸而浮現紅色的臉頰,是黃狗撒脫的歡吠,是讓靈魂隨著夜霧浮起的歌聲。始終記得這樣一段:當春水漲進河口人家,人們就搬上梯子,順著圍牆與屋簷入城去,相互扶持,待水退了再回去。艱苦的環境讓他們貼近自然,返璞歸真,造就契合藍天碧波的平淡從容,即便是苦難也被他們的真情熔鑄成一枚星,鑲嵌在夢裡。

儺送與翠翠,沒有卿卿我我,沒有駭俗之舉,更無關金錢名利,那古樸村莊孕育的愛情,融化在四目對接處,盪漾在月光下的情歌裡,儘管最後剩下一場不知盡頭的等待,希望卻未曾消磨,沅水和著淡淡的哀愁,不覺壓抑,恰沖淡了現實中的黑暗苦痛,自願在心裡闢出一塊淨土,容下一處叫茶峒的地方,清甜的風自會吹拂在心底的各個角落。先生說:“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這廟供奉的是‘人性’。”他搭建起座座吊腳樓,賦予神聖的靈性,讓泥土一樣厚實的民俗有剔透的光澤,是抒情詩,是風俗畫,在這片土地上實現了雅與俗的統一。“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先生晚年做夢常呼喚翠翠,只有同懷一顆赤誠無邪之心的人才能與茶峒的流水相依偎,才能上得了那條渡船。先生的心,想必也常常受那風的吹拂。

《邊城》如一滴折射太陽光芒的露珠,小小的光芒攜著夜的黑,讓困惑被星星讀懂,被窗戶看見。一片世外桃源,一朵因等待無法結果卻永不枯萎的愛情之花,不只訴說了作者思鄉的情意,更是對不悖乎人性的人生思考。他讚賞鄉人牧歌式的靈魂相接,用心交談的生活方式,熱愛他們以“心安”為原始本真的精神追求。身處繁華都市,卻醉心於人性之美,他曾說“美在生命”,美在靈動,更美在實在與頑強。正是這份執念,產生了關乎古樸文化的隱痛。一情一景都與都市文明產生了鮮明對比,從鄉人逃避發春水,到天保闖灘遇難,一次次遭受自然侵襲,始終守住對自然的虔誠與熱愛,我們慨嘆溫婉之下隱藏的強大生命,更感到鄉人不得已的生存方式和人生足跡在歷史命運前的徘徊。對人生的隱憂,對至美的不捨,他選擇在“人與自然”至高理想的燭照下完成對生命的剖析,即便湘西世界不被都市文化驚擾是場夢,至少把那個夢留在一叢書香裡。

史鐵生曾描述過露珠落地金花四濺的場景,《邊城》便是那顆露珠,惟寧靜的人才能等到它的奇美。《邊城》裡有一段話:“所有人的日子都在這種不可形容的單純寂寞裡過去,一份安靜增加了對於人事的思索力,增加了夢。”我們還有多少這樣的單純寂寞呢?一顆浮動的心難以咀嚼《邊城》裡的淡香,更不會有翠翠一樣翩躚在雲端的美夢。現在的人多追求濃烈,而不能靜享一寸時光。關於一片葉打旋的姿勢,一朵雲散開的情狀,一條河被驚醒的神態多半是不懂的。

我很幸運,讀《邊城》是坐在一輛大巴上,周圍的人都睡去,疲憊的他們在此時終於了無心事,放下了習慣的焦灼神情,他們的臉上透出關乎初心的絲絲安詳。微雨過後,正值天氣漸涼,這份溫軟足以與湘西小鎮接連,帶著我的思緒走入了從文先生的邊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