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優秀教案設計

來源:才華庫 2.18W

《邊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樣純淨自然,展現出一個詩意的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那麼,《邊城》教案應該怎樣寫?

邊城優秀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品味小說語言,理解愛情美、親情美、鄉情美的主題,體會小說中流露出的淡淡憂傷。

教學重難點

重點:分析小說中淡淡的美好

難點:體會小說中淡淡的憂傷

教學過程

一、作者介紹

沈從文先生(1902~1988),現代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學者。原名沈嶽煥,筆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湖南鳳凰(今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 1926年出版第一本創作集《鴨子》,有7O餘種作品集,被人稱為多產作家。主要代表作有: 短篇小說《丈夫》、《貴生》、《三三》,長篇小說《邊城》、《長河》,以反映湘西下層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他的創作表現手法不拘一格,文體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嘗試各種體式和結構進行創作,成為現代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文體作家”.在文學態度上,沈從文先生一直堅持自由主義立場,堅持文學要超越政治和商業的影響。 1948年沈從文先生受到了左翼文化界猛烈批判,郭沫若斥責沈從文先生:“一直是有意識的作為反動派而活動著”.下半生從事文物、工藝美術圖案及物質文化史的研究工作。1978年調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任研究員,致力於中國古代服飾及其他史學領域的研究。於1980年應邀赴美國講學,並進入諾貝爾文學獎的終審名單。

二、《邊城》解題

邊地的小城。指遠離城市的邊遠小鎮。

從時間、文化上考慮,“邊城”是大城市的對立面,是“中國另外一個地方另外一種事情”.是沈從文先生在體會上流社會的腐朽生活和城裡人“庸俗小氣自私市儈”的風氣之後,對其故鄉未完全被現代物質文明摧毀的淳樸民風的懷念。

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山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勻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築。這廟裡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三、賞析課文

閱讀課文,分析小說節選部分的人物形象和環境美。

1、投影資料

“邊城的語言是沈從文盛年的語言,最好的語言。既不似初期那樣的放筆橫掃,不加節制;也不似後期那樣過事雕琢,流於晦澀。這時期的語言,每一句都”鼓立“飽滿,充滿水分,酸甜合度,象一籃新摘的煙臺瑪瑙櫻桃。”--汪曾祺

佈置學生閱讀課文,思考歸納小說語言的特點。

提示:自然流暢,明白如話。寫景優美舒展,

寫人親切真摯,敘事更是如歌如誦,

和如詩如畫的景物配合的非常和諧

2、小說哪些地方體現了人情美

學生篩選有關資訊,同桌討論交流,彙報

提示:《邊城》以大量篇幅展開著民性淳樸的風俗畫,待人以誠,樂於助人,受人之惠必以物回贈,人與人之間相互同情,就連吊腳樓的妓,升年個千毫年個 也浸潤著邊民的淳厚等等。這些鄉村社會淳樸的民性,是小說社會環境的構成因素。

小說中的人性美和環境美是相得益彰的。表現出中國的一種傳統文明。當然傳統文明上一一種封閉的農業文明。農業文明中有很多美德需要我們去繼承,但農業文明也必然有它的缺陷。那些含蓄、優美、勤勞、淳樸可愛的人們,由於不善表達,不善爭取,因此也不免打上孤寂的色彩,這是我們要注意的`。

3、分別用一個詞概括翠翠、儺送和祖父的形象特徵,並說出理由。

《邊城》的生活是真實的,同時又是理想化的,這是一種理想化了的現實。“純粹的美”和“清潔的靈魂”是這篇小說的人物特徵:

翠翠的形象是清純。十五歲的純美少女她純真聰慧、像一隻小鹿那樣活潑健美。恬靜、溫柔、純淨、靈動、忠貞,如水滴般明澈清透,又充滿青春活力,從外表到內心都姣好無比。這樣美的人性的悲劇就更令人傷感和哀婉。她對愛情的追尋卻總是在夢境狀態,如同期待那每夜都會入夢而來的儺送的歌聲。

儺送的形象是勇敢。他是一個心地善良、敢於追求、蔑視權財、責任感強的人。他和翠翠是一見鍾情,不走車路,執著地為翠翠唱歌求愛。對王團總陪嫁的碾坊,毫不動心,敢於追求自己的最愛。當知道哥哥闖灘而死的時候,他心懷愧疚,捨棄一切,遠走他鄉。

祖父的形象是淳樸。他是一位勤勞、善良、堅強、古樸、帶點狡猾的老人,是中國傳統美德的典範。對孫女愛憐備至,為其親事操心擔憂,盡力促成其愛情的實現。

(解說理由時必須結合文字,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角度加以闡述。持之有據、能自圓其說即可。)

四、主題昇華

不管有多少憂傷,但邊城的“美好”不會變。“美好”來自於邊城自然環境、風土人情的淳樸,如原始初民一般的本真的人性在這裡得到了最大的保持。邊城中的人不沾染外界的不幸,得以有幸地保持自己的淳樸、天然。所以這些人之間發生的一些的誤解,怎麼也難以脫離那份淳樸的美麗。但憂傷仍然是憂傷,誰都沒有過失,誰都沒有壞心,但只因了人與人關係中的一點齟齬,即使得人生不能圓滿,愛情無果,命運弄人,就像小說的結局,天保闖灘而死,儺送不知所終,爺爺因憂心於翠翠的婚事而死去,翠翠一個人在渡口孤獨地守候著儺送的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在小說裡,愛情那樣美好,人情那樣美好,環境也那樣美好,可這些美好的東西最終都走向了毀滅,這正符合了悲劇“把美的東西撕毀給人看”的特點。使作品更有了觸動人心的力量,更值得品味的“美”感。

那麼,在作者精心營造的世外桃源裡為什麼要上演這樣動人又悲傷的故事呢?作者隱伏在作品中的悲痛還有什麼呢?小說題目叫《邊城》,顯然不是主流的地方,而當時的中國正處於兵荒馬亂的時代,文中也提到:“中國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掙扎中的情形,似乎就還不曾為邊城人民所感到。”由此可見,邊城能否一直保持這份純淨與清新呢?

作者自己說道:“一九三四年的冬天,我因事從北平回湘西,由沅水坐船上行,轉到家鄉鳳凰縣。去鄉已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麼都不同了。表面上看來,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極大進步,試仔細注意注意,便見出在變化中墮落趨勢。最明顯的事,即農村社會所保有的那點正直樸素人情美,幾乎快要消失無餘,代替而來的卻是近二十年實際社會培養成功的一種唯實唯利的人生觀。”可以看出,在作者寫作《邊城》時(1933-1934),《邊城》所寫得那種生活已經幾乎不復存在。《邊城》的創作既是對美好詩意生活的溫暖懷念,也有對現實生活中邊城美的毀滅的深深憂慮。所以,我們讀出了這樣一個邊城,它有著淡淡的美好,也有著淡淡的憂傷。五、課後作業

課後閱讀《邊城》全文,寫一篇讀書報告。可以圍繞下面幾個問題(也可以自選專題)研讀。

1作者寫這樣一個“世外桃源”式的鄉村社會,有怎樣的思想背景?他想尋求怎樣的理想社會模式?

2邊城的人們是那樣的善良、純真,翠翠的愛情為什麼會以悲劇結束?

3 小說沒有激烈的矛盾衝突,主要以景物、風俗描寫為主,具有散文化的傾向。探討一下本文的寫作風格。

五、學生總結

要求學生結合課堂討論的內容,對這篇小說作總體的概括

明確:小說極力謳歌傳統文化中殘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對於現代傳統美德受到破壞,到處充滿著物慾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而言的。

作者筆下的小鎮,風光秀麗、民風淳樸,人們沒有等級功利之爭,人與人之間真誠相待。外公對孫女的愛憐,翠翠對儺送的純真的愛,天保兄弟對翠翠真摯的愛,兄弟之間誠摯的手足之情,都代表了未受汙染的農業文明的傳統美德。在自然的明淨之中,更有人情心靈的明淨。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隱含了對現實生活古老美德和價值觀失落的痛心,是對重建民族品德和人格的希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