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邊城》教案3篇

來源:才華庫 2.67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邊城》教案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熱門】《邊城》教案3篇

《邊城》教案 篇1

教學設想

(自讀課文,以討論、自由發言為主)

1、依靠揣摩詞句,領會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2、聯絡現實生活,理解小說中體現的人性之美。

3、進行聯想想象,體會小說中描繪的湘西風土人情。

第一課時

(課前佈置預習,著重瞭解人物的性格、心理。)

一、 匯入 新課

中篇小說《邊城》自問世以來,就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贊者認為這是“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園詩的傑作.人性,作為文學創作的永恆主題在沈從文筆下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因為在沈從文看來:“一部偉大作品,總是表現人性最真切的慾望。”故表現人性便是他創作的中心。沈從文神往於不受“近代文明”玷汙更不受其拘牽的原始古樸的人性,他創作時往往去除現實生活中嚴酷的政治經濟關係,而在古老的生活節奏與情調中塑造一系列不帶社會階級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謳歌一種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種“優美、健康”的生活。故而,他的作品遊離於當時的社會背景,在文學的大道上另闢蹊徑,以抒寫自然的人性為題材,從而寄託作者對社會、人生的反思。在他眾多的作品中,中篇小說《邊城》就是這類內容的代表。

二、簡介作者

大部分小說是以湘西生活為背景,對故鄉人民懷有不可言狀的同情和溫愛。以其特異的“生命形式”,熔生動豐富的社會風景畫和優美清新的風情風景畫於一爐,展示其民情的粗獷強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反樸歸真的牧歌情調。這種鄉土抒情體的美學風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會理想,也對後來作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說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徵於一體,語言格調古樸,句式簡峭、主幹凸出,單純而又厚實,樸納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彩。整個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生命的哲學思考,如他那實在而又頑強的生命,給人教益和啟示。

沈從文創作的小說主要有兩類,一種是以湘西生活為題材,一種是以都市生活為題材,前者通過描寫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讚美人性美;後者通過都市生活的腐化墮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喪失。其筆下的鄉村世界是在與都市社會對立互參的總體格局中獲得表現的,而都市題材下的上流社會“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與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燭照下獲得顯現。

中篇小說《邊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過湘西兒女翠翠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重複著悲劇的人生,寄託了作者民族的和個人的隱痛。

三、《邊城》主要情節介紹

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著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託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願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為妻,寧願作個擺渡人。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痴心地等著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四、閱讀課文,理清小說的情節結構;主要抓住翠翠的心理,理解文意。

第二課時

一、小說的情節

翠翠心中的淒涼——翠翠的父親、母親——翠翠的夢——爺爺上城——爺孫談“唱歌”——翠翠愛聽“歌”

二、以翠翠的心理活動為主線,師生討論下列問題,以深入理解文意:

1、第一段中,翠翠為什麼會感到“薄薄的淒涼”?

明確: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閒坐下來。看著天上的紅雲,嗅著空氣中殘留著的白天熱鬧的氣息。不覺寂寞惆悵湧上心來,看世上萬物都那麼生機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卻“太平凡”了,覺得“好像缺少什麼”。內心騷動不安的愛情,卻不能像雀子、杜鵑、泥土、草木、甲蟲那樣,熱烈勃發。和周圍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淒涼”。

2、第二段中,翠翠為何要“胡思亂想”?翠翠和祖父之間有著濃得化不開的親情,無論是他們二人,還是讀者,對此都不會懷疑。但是為什麼翠翠會產生“懲罰”爺爺的念頭?

(是爺爺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嗎?不是,爺爺早就在操持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爺爺的操持嗎?不,翠翠明白,爺爺永遠會滿足她的任何一個要求和心願。)

明確:翠翠感到日子有點痛苦,“好像缺少了點什麼”,她覺得委屈,自然地遷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嬌的祖父,她並不當真地胡思亂想著自己出走以後帶給爺爺的懲罰。注意,翠翠的“懲罰”手段仍然是建立在兩人親情深厚的基礎上,她深知祖父愛她,所以讓他嚐嚐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後面,只是這樣一個念頭,就嚇壞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沒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顧爺爺正忙著搖船,一次又一次叫爺爺回家,彷彿晚一點他們真會分開。

其實,翠翠此時心裡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要求或一件具體的事情,她就是那麼“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虛心情鬱悶,這是一種無法言說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種確確實實的存在。因為無法言說,所以沒人能幫助你;因為確實存在,所以它總在折磨你。這就是孤獨感。

翠翠這清醒的白日夢,把一個少女單純而隱祕的內心情感託現給讀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邊,為什麼就“忽然哭起來了”?為什麼無來由地多次地“哭”?

明確:翠翠懷著滿腔心事,無人能訴說。渡船上人們悠閒地過渡,又有誰能瞭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閒和翠翠內心的波動,形成動與靜的對比,表現出翠翠那看似無來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無來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竇初開的朦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這樣閉塞但人情質樸的環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會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樣。

4、外公給翠翠講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導學生把握此時翠翠心理的微妙變化。

5、翠翠的夢,有什麼深刻含義?為什麼平時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輕而易舉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了”又說明了什麼?

明確:翠翠的夢寫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動心理。翠翠情竇初開,聽到外公講父親和母親浪漫的愛情故事,不由得聯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夢見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時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內心裡以前對儺送朦朧的感情,現在明確起來了。“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了”又表現出她內心的忐忑不安。

作者安排“夢摘虎耳草”這一情節的用意是什麼?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馬路”這一事件,正是因為這個“夢”,翠翠錯過了聽歌的時機;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這東西交給誰”又暗示了愛情故事將會無果而終。

6、當祖父把實情告訴翠翠的時候,注意此時翠翠的心理變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氣”,這句話該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誰的氣呢?

明確:一個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著蘆管,為什麼“覺吹得不好”?老船伕長長的曲子,為什麼“翠翠的心被吹柔軟了”?

明確: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卻沒有來。“一片草蟲的清音復奏”,更使翠翠的心亂,連蘆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長長的曲子,婉轉的曲調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溫柔起來。

8、最後,祖父唱了十個歌,翠翠為什麼自言自語說:“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確:翠翠最後聽祖父唱歌,就是儺送昨晚唱的歌,心裡踏實了,她知道儺送也像自己愛他一樣,愛著自己。她說:“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這時她已經 知道虎尾草要交給誰了。

三、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翠翠天真善良,溫柔清純。她和外公相依為命,對外公關心備至。因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尋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時的無奈,又為外公擔心起來,為自己的想法的後果害怕自責。她情竇初開,愛上了儺送,感情純潔真摯。而節選部分以後儺送遠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著心上人的歸來,表現她愛的執著。

四、分析討論課文中人物間的親情關係和愛情關係,感受湘西民間獨具的風俗美、風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孫情:

明確: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兩個人物。相隔著中間一代人,祖孫倆組成的家庭是殘破的,所以在悠長的歲月中,祖孫二人不僅生活上相依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點分析第13章(課文前部分)翠翠的“負罪”和“贖罪”。再讓學生找表現祖孫親情的文段,讓他們意識到這真摯親情是植根於純樸民風中的。

作者正是通過老船伕對孫女的摯愛親情,去和當時社會的你爭我奪、弱肉強食形成對照,去呼喚那久已失去的“善良人性”,去追求那“無侮無憂”的遠古社會,去儲存那“遵從古禮”的美德。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愛情:

明確:愛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對物慾的排斥,愛情愈純潔,其中包含的物慾成分就愈少。

課文節選的三章沒有直接寫到幾個青年男女相愛的動機,但卻寫到了他們表達愛情的方式,最動人的當然是儺送的歌聲和翠翠夢裡的虎尾草。儺送用整夜的歌聲表達對心上人的愛慕,讓人不由想起《詩經》《樂府》裡詠歎愛情的美麗詩章,這是湘西古風猶存的明證,更是這裡的人把愛情視作聖潔感情的表現。同樣,翠翠在睡夢中受到歌聲召喚,她摘取了一把虎尾草,準備送給意中人,一個少女纖塵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讓人感動。

沈從文正是通過翠翠、儺送的愛情悲劇,去淡化現實的黑暗與痛苦,去謳歌一種古樸的象徵著“愛”與“美”的人性與生活方式。

可作補充的是翠翠父母的愛情,他們在對歌中相愛,在絕望中殉情。爺爺對翠翠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這種歌唱出了你”,原來,翠翠就是純潔愛情的結晶。

3、天保和儺送的手足情

明確:天保和儺送突然發現兩人愛上的竟是同一個姑娘,眼看兄弟要變成情敵,他們沒有反目成仇,也沒有像流行小說寫的那樣,其中一個慷慨“出讓”,他們懂得,姑娘不是財產,感情沒有價格,你必須接受姑娘的選擇,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選擇。於是他們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競爭,哥哥走了車路佔了先,就一定讓弟弟走馬路先開口,結果一唱定乾坤,這裡沒有裁判,沒有評委,沒有公證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濃於水的手足深情。為了成全弟弟,哥哥帶著失戀的憂傷遠走他鄉……

小說《邊城》正是這樣展示了這塊淨土上的人們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汙染了的”“善良的人”,從而體現作者拒絕“現代”,厭惡“文明”,以此來寄託他重造民族品德的希望。

(分析中讓學生感受悲劇中的人性美。)

五、深入挖掘

作者深情地歌詠親情愛情的美麗,意圖何在,這可能是個複雜問題,可不必在教學中深究。沈從文先生在內地看到了許多現代文明對傳統美德的鏽蝕和破壞,這觸痛了他,這部小說可能反映著他對重建人與自然和諧關係、恢復人與人之間的善意和坦誠的思考和願望,他把這些美好的願望交給了家鄉湘西的鄉親,所謂“禮失求諸野”吧。

六、開放討論題:小說中人物孤獨感的分析。

七、教師總結。

八、課後訓練:

要求學生找出文中描寫環境的內容,並思考:這些景物描寫有何共同特點?又有何作用?

(提示:文中集中描寫的有四處。特點、作用——景情結合、烘托:①烘托夜幕降落時的氣氛;②烘托人物內心的孤寂與惆悵;③烘托人物內心的騷動難安;④構織濃厚的鄉土氣息。)

九、發展性閱讀

這篇小說極富鄉土氣息和湘西特色,你認為要發展特色旅遊的話,那麼有哪些開發價值?

課後練習:

一、基礎知識

1、給加點的字注音:

喁喁( ) 黑黝黝( ) 燜菜( ) 挪移( )

竹篁( ) 儺送( ) 涎皮( ) 甬道( )

莞爾( ) 濱水( ) 蒿艾( ) 角隅( )

胡謅( ) 嗤笑( ) 茨灘( ) 碾坊( )

茶峒( ) 埋怨( )

2、判斷下列詞語寫法的正誤,如有錯誤的請改正:

神往頃心 溫和悲憫 垂涎三尺 荒涎不經 蜂湧而上 向隅而泣 脅肩謅笑

(頃——傾;荒涎——荒誕;湧——擁;謅——諂)

二、綜合訓練

1、作者安排“夢摘虎耳草”這一情節的用意是什麼?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馬路”這一事件,正是因為這個“夢”,翠翠錯過了聽歌的時機;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這東西交給誰”又暗示了愛情故事將會無果而終。

2、爺爺“張冠李戴”的前後神情有什麼變化?

提示:“溫和悲憫地笑”——“快樂”——“涎皮”——“臉色那樣難看”——“莞爾”;神情的'變化體現出他把翠翠許給大老的強烈意願,及對翠翠的深切關懷。

3、老船伕為什麼不把事情的前後經過告訴給翠翠“一個字”?作者安排這樣的細節有何妙處?

提示:老船伕不告訴翠翠是因為害怕她走母親的老路;作者這樣安排是為了悲劇情節發展的需要。

三、遷移拓展

分析下列語句的表達效果,並各仿寫一個句子

1、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烘成桃花色的薄雲。

仿寫:我坐在 ,看 被 。

2、黃昏照樣的溫柔、美麗和平靜。

仿寫:清晨照樣的 。

3、月光如銀子,無處不可照及。

仿寫:陽光如 , 。

4、老船伕把那個蘆管豎在嘴邊,吹了個長長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軟了。

仿寫:他一直唱呀唱,我的心被唱得 。

《邊城》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學習小說細緻入微、逼真傳神的心理描寫方法。

2、通過分析心理描寫,培養學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學重點:學習小說細緻入微、逼真傳神的心理描寫方法。

教學難點:通過分析心理描寫,培養學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學過程設計:

一、匯入: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條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名為“茶峒”的小山村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這個女孩有個很好聽的名字,叫翠翠。翠翠自幼父母雙亡,與靠擺渡為生的祖父相依為命。翠翠在風日裡長養著,把面板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當地船總的兒子天保、儺送兩兄弟同時愛上了她,相約在月圓之夜以唱歌來進行愛情的決鬥。陰曆十四到了,月亮快圓了,我們課文裡的故事便從這兒開始了……

二、簡介作家作品:

沈從文:現作小說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湖南鳳凰人。他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多產的作家之一,曾兩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他的人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用寫詩歌的抒情筆調來寫小說,旨在表現一種優美、健康、自然的人性,《邊城》是他這方面的代表作。它謳歌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無聲地鞭撻著現代都市人被金錢扭曲的靈魂,寄寓著他“愛”與“美”的人生理想。那些鮮活的文字裡,處處是溼潤透明的湘楚景色,處處是淳樸赤誠的風味人情,充溢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和返樸歸真的牧歌情調,被譽為“田園詩的傑作”、“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

三、整體感知課文:

1、學生快速瀏覽全文,四人一組,給各部分命一個耐人尋味的小標題。

2、教者明確:情竇初開——夢與歌——水中望月

四、品味賞析:

愛情降臨了,翠翠是如何表現的呢?

(一)請學生閱讀課文第一部分,找出反映翠翠心理變化的詞語。

教者明確:薄薄的淒涼、忽然哭了起來、神往傾心。

教者提問:

1、翠翠心中為什麼會有薄薄的淒涼?(請全班同學朗讀課文第一段,仔細揣摩,作答。)

教者分析:

黃昏:點明時間。在一個被愛縈繞的人的眼裡,黃昏有著“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溫馨和浪漫;但在一個孤單寂寞的人的眼裡,黃昏應是李商隱“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中的黃昏,是馬致遠“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中的黃昏,多麼令人傷懷!

薄雲:用桃花色來形容,頗耐尋味。崔護有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美麗的少女,美麗的粉紅色,美麗的青春,美麗的愛情。可見桃花色乃愛情的顏色。天空那片紅雲,就好象翠翠心中那份飄浮不定的愛情,掛在天邊,可望而不可及,怎不叫她淒涼!

杜鵑:又叫杜宇、子歸、布穀鳥。古人詩中常常出現“杜鵑啼血猿哀鳴”、“一聲杜宇春歸盡”,是淒涼之聲、淒涼之情。

作者用這些景物描寫,把一個少女單純而隱祕的情感託現給讀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的哀怨心理。

2、翠翠為什麼會忽然哭起來了?

溪邊:湧動的溪水,湧動的心事。“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暮色:灰濛濛,無邊無際,最是蒼茫,最令人惆悵。

吸菸:光線明明暗暗、若有若無,正像她朦朧的希望,不可知的愛情。

剝剝的敲菸灰:寂靜的夜晚,這聲音應是十分的鮮明,彷彿就敲在翠翠的心上吧。正是用有聲來襯無聲,用動來襯靜,用成年人的安閒來襯少女的無助。

溪面為暮色所籠罩,翠翠的心也為暮色所籠罩著。感情如閘內之水漸蓄淅滿。吸菸的火鐮劃破了夜色,卻使翠翠心中的夜色更濃;那煙桿冷漠地一敲,一下敲開了她心中滿溢著孤獨與焦慮的潮水的閘門,所以她“忽然哭了起來”。

3、祖父給翠翠講父母的往事,翠翠為什麼聽得“神往傾心”?

對母愛的渴求,對母親的懷念,以及內心對愛情的朦朦朧朧的期盼。

教者小結:翠翠心中時而有著薄薄的淒涼,時而莫名地哭泣,時而神往傾心於父母的愛情故事,這一切都有表明:愛情,在這個少女的心中萌動了。

(二)在月圓之夜,二老儺送站在渡口對溪高崖上,給翠翠唱了半夜的歌。翠翠在睡夢中受到了歌聲的指引,做了一個頂甜頂美的夢。她夢見了什麼呢?平時攀折不到的虎耳草為什麼輕而易舉摘到了?她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又說明了什麼?為什麼她會覺得這個夢頂美頂甜呢?

教者明確:虎耳草,俗稱金線荷葉,葉心形,下面紫紅色,供觀賞。在中國人的心態中,心形的東西是一種愛的寄託和象徵。虎耳草,可以說是翠翠愛情的象徵。

平時攀折不到的虎耳草輕而易舉摘到了,是說明翠翠內心裡以前對儺送朦朧的感情,現在明確起來了。不知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又表現出她內心的忐忑不安。

(三)當祖父告訴翠翠事情的真相後,愛情在這個純潔、羞澀的少女心中悄然綻放。可是,除了等待,翠翠什麼也不能做。她等到了嗎?請一個同學朗讀第71段。

提問:翠翠吹蘆管為什麼吹不好?聽祖父吹,她的心為什麼會被吹柔軟了?

明確: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卻沒有來。一片草蟲的清音復奏,更使她心亂,所以連蘆管也吹不好了。在祖父的曲子聲中,她尋找著自己愛的夢幻,憧憬著愛的甜美,心像月光般清澈溫柔起來。愛情,像羞答答的玫瑰,在她的心底悄然綻放。

教者總結:當愛情來臨了,翠翠的內心躁動不安,她熱切地期盼著戀人的歌聲,渴望著感情的撫慰。她那份純潔美麗的初戀情懷由朦朧逐漸走向清晰、走向成熟,可是,只有在夢中她才能品嚐到愛的溫柔甜美。矜持羞澀的個性、一系列或人為或天意的誤會,讓她只能長久執著地等待……

五、拓展:

翠翠的愛情比起現代都市人的愛情有什麼特點?從中你體會到什麼樣的美?

明確:翠翠愛得自然,愛得朦朧,愛得執著,愛得纖塵不染,愛得水晶般純潔透明;翠翠愛的方式,她在愛情來臨時的表現,孕育、脫胎於湘西古風猶存的風土人情,典型地體現了人性美。

六、人物形象分析:

讀完全文,翠翠的形象應該在大家的心中明晰起來了吧。如果要把《邊城》拍成電影,請你作一回導演,你打算選一位什麼樣的演員來扮演翠翠呢?

提示:抓住她的性格特徵

明確:天真善良、聰明乖巧、溫柔清純,外表的溫婉靦腆和內心和熾熱多情異乎尋常地融合在一起,是一個人性美的光輝形象。

七、結束語:

翠翠是美麗的,《邊城》同樣也是美麗的。閱讀這樣的作品,我們獲得的不只是文學藝術的享受,更有著對我們心靈的滋養與療補。讓我們學會欣賞、學會生活,學會愛。

八、作業:

試著寫一段關於翠翠的外貌描寫。

附板書:

情竇初開——夢與歌——水中望月

淒涼

哭頂甜頂美柔軟

傾心神往

《邊城》教案 篇3

【學習目的】

1、通過學習,重點分析小說所描寫的“邊城”的風土人情,體會沈從文的小說風格。

2、把握對人物的描寫,分析主要人物重點是翠翠的形象。

3、結合人物分析,領會作者的創作目的,小說的主旨。

【教學重點】主旨和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沈從文的小說風格。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方法】

1、藉助電影片斷了解情節。

2、多媒體課件。

第一課時

一、教學匯入:

“美字筆畫並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認識,愛字雖人人認識,可是真懂得它意義的人卻很少。”這是.沈從文先生在他的散文《在昆明的時候》中的一段話。如此簡單,如此熟識的兩個字卻鮮有人能參透其中深意。世上最美麗的東西無過於纏綿的情思,那愛不管悽婉抑或豪邁卻永遠那麼美麗,於是玉谿生說“春心莫與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鮑照也說“兩相思,兩不知”,如此之悽婉,如此之纏綿。沈從文用湘西的青山綠水、古樸淳厚的世俗人情去反照他心中的纏綿而質樸的愛和那人性之美,那麼今天我們一起去發現她的美,展示她的美,用你我的心去共同體味。

二、介紹作家作品:

沈從文(1902~1988),我國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嶽煥,筆名小兵、懋(mào)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鳳凰人,苗族。1918年國小畢業後曾入本鄉土著軍隊當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開始在《晨報副鐫》、《現代評論》《小說月報》《新月》上發表作品,並與胡也頻編輯《京報副刊》和《民眾文藝》週刊。1927年到上海,與胡也頻、丁玲等編輯《紅黑》雜誌,並參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島大學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編《大公報》副刊《文藝》及天津《益州報》副刊。抗戰爆發後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教。回北京後任北京大學教授,並繼續辦原刊物,以此為陣地,集合許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

1949年後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館工作,在中國古代服飾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績卓著,有許多專著。1978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員。其文學創作巨集富,數量驚人,有小說、散文、文論、自傳、通訊等集子七十餘種,是現代文學史上最多產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鴨子》《蜜柑》《神巫之愛》《虎雛》《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駿圖》《湘西散記》《邊城》《長河》等。其中短篇小說《丈夫》《貴生》《三三》,長篇小說《邊城》《長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學貢獻在於創造了一種描寫特殊民情的鄉土文學,並受廢名影響,取其抒情筆調,發展了新文學中抒情小說的文學形式。大部分小說是以湘西生活為背景,對故鄉人民懷有不可言狀的同情和溫愛。以其特異的“生命形式”,熔生動豐富的社會風景畫和優美清新的風情風景畫於一爐,展示其民情的粗獷強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反樸歸真的牧歌情調。這種鄉土抒情體的美學風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會理想,也對後來作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三、識字與解詞:

1、給加點的字注音:

喁喁()黑黝黝()燜菜()挪移()竹篁()碧溪且()

儺送()涎皮()甬道()莞爾()濱水()蒿艾()

角隅()胡謅()嗤笑()茨灘()碾坊()茶峒()

2、用下列詞語編寫一段話:

神往傾心間或悲憫信口開河自言自語

四、觀看電影片斷,給課文各部分命一個耐人品味的小標題:

《邊城》是沈從文1934年創作的著名中篇小說,課文節選13、14、15三章。小說寫一個優美動人的愛情故事。茶峒城船總順順,有兩個兒子:天保,儺送,他們一起愛上了碧溪上一個老船伕的外孫女,叫翠翠。兩兄弟不是互相爭鬥,而是互相謙讓。當地有青年男女對歌定情的風俗,兩兄弟商量兩人都去對歌,誰通過對歌得到翠翠的愛情,誰就同翠翠結婚。但是天保知道自己唱不過弟弟,也不想跟弟弟爭,就出走了,要把幸福留給弟弟,不幸船半路遇難,天保溺水而死。弟弟十分愛翠翠,曾經有鄉紳採提親,有很值錢的陪嫁,他都不要,寧願娶窮苦的翠翠。但是他感到十分對不起哥哥,因為哥哥是為了讓自己得到幸福而死的,於是他出走了。儺送一走對老船伕打擊很大,因為自己的女兒就是為愛情而死的,是他含辛茹苦養大了這個外孫女,眼看就要得到美滿的婚姻,卻發生了這樣的意外,老船伕在一個暴雨之夜告別了人世,留下了孤苦伶仃的翠翠。這時許多人都熱心地來照顧翠翠。順順要接翠翠到家裡去住。

還有一個姓楊的老兵,當年曾經追求過翠翠的母親,但遭到拒絕,現在看到翠翠失去了所有的親人,也來照看她。作者在談到《邊城》的創作動機時說:“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於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領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卻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個小城小市中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得的一分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邊城》正是這樣一篇愛的頌歌。

(依次可命名為:往事如夢或移動的心、夢中人的夢或為了誰、水中望月或未了情緣)

五、賞讀第一部分:

1、這部分可分幾個層次,試進行概括。

提示:可分兩部分。“黃昏來時……很覺得悲傷。”表現翠翠內心的騷動不安;“天夜了……就是這種歌唱出了你。”寫爺爺講媽媽過去的愛情故事。

2、翠翠為什麼看到天上的紅雲,聽著生意人的雜亂聲音,心中有些淒涼?

提示:一方面內心寂寞惆悵,一方面又迸發出騷動不安的愛情的火花。

3、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麼?

提示:是那朦朧中的愛情,後文說“新的人事”“生活太平凡”與此同。

4、翠翠真的想逃走嗎?她為什麼有這樣的想法?

提示:這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實際上反映了其內心的無聊與孤寂。

5、“祖父不理會她”真是她“覺得悲傷”的原因嗎?

提示:祖父不理會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的撫慰是真。

6、翠翠為什麼對母親“神往傾心”呢?

提示:主要是對母愛的渴求、對母親的懷念。

7、翠翠為什麼對母親的愛情故事那麼感興趣?

提示:源於自己內心對愛情的朦朦朧朧的期盼。

六、作者在這一部分中為什麼用了那麼多的環境描寫?這些環境描寫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提示:作用不盡相同。①烘托夜幕降落時的氣氛;②烘托人物內心的孤寂與惆悵;③烘托人物內心的騷動難安;④構織濃厚的鄉土氣息。

七、作業:課後練習二

第二課時

一、講析作業:課後練習二

二、分析第二部分:

1、這一部分又可分為幾層?請加以歸納。

提示:兩層。“老船伕做事累了……他就不去驚動她。”寫翠翠夢中聽歌摘虎耳草。“第二天……不告給翠翠一個字。”寫爺爺張冠李戴,事情發生波折。

2、作者安排“夢摘虎耳草”這一情節的用意是什麼?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馬路”這一事件,正是因為這個“夢”,翠翠錯過了聽歌的時機;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這東西交給誰”又暗示了愛情故事將會無果而終。

3、爺爺“張冠李戴”的前後神情有什麼變化?

提示:“溫和悲憫地笑”——“快樂”——“涎皮”——“臉色那樣難看”——“莞爾”;神情的變化體現出他把翠翠許給大老的強烈意願,及對翠翠的深切關懷。

4、大老為什麼要讓弟弟先開口?

提示:一是他老實厚道,讓著弟弟以求公平;二是弟弟唱得比他要好,自己不便啟齒。

5、老船伕為什麼不把事情的前後經過告訴給翠翠“一個字”?作者安排這樣的細節有何妙處?

提示:老船伕不告訴翠翠是因為害怕她走母親的老路;作者這樣安排是為了悲劇情節發展的需要。

三、分析第三部分:

1、第三部分的有幾層意思?請概括之。

提示:有兩層意思。“大老坐了那隻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自己便也坐到那岩石上了”寫爺爺將親事委婉告訴翠翠。“月光極其柔和……原來便是那晚上聽來的歌”寫爺爺月下為翠翠唱歌。

2、爺爺問翠翠選哪一個,翠翠為什麼不答?

提示:翠翠其實心裡是早有所屬的,只是在爺爺面前不好意思說出來。

3、翠翠拿蘆管出來吹,又吹不好,這是為什麼?

提示:她一心等著儺送為她唱歌,卻等不來,心裡亂。

4、翠翠何以要求爺爺唱個歌來聽?

提示:她的本意是要想知道儺送為她唱過的是什麼歌。

四、作者為什麼把他的小說中的人物都塑造成一個個不願多說話的形象呢?(討論)

提示:是為了表現作為封閉的農業文明社會的湘西,人們身上那種孤寂的色彩。

五、本文第二三部分中也有一些環境描寫的語句,試分析它們的作用。

(學生議論後作答)

六、作者寫作《邊城》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結合課文提示和時代特點討論)

七、佈置作業:課後練習。

【附】發展研究性閱讀:這篇小說極賦鄉土氣息和湘西特色,你認為要發展特色旅遊的話,那麼有哪些開發價值?

(重在體會本文的藝術風格)

1.翠翠對爺爺的愛,爺爺對翠翠的愛,表現在什麼地方?作品是怎樣表現這種普通生活中的愛的?

提示:

翠翠的愛主要表現為對爺爺的依戀。翠翠為愛情而痛苦,胡思亂想自己離家出走,爺爺搭下水船去桃源縣殺了她,結果自己把自己嚇住了,幾次請求正在撐船的爺爺回來,悲傷地哭了。

爺爺的愛含蓄而深沉。他教育翠翠要硬扎一點,結實一點。他主動跑到城裡鼓勵大老“走馬路”,通過對歌求愛,還向大老傳遞來自翠翠的愛的資訊。他還告訴翠翠要從唱歌人的歌聲裡聽懂求愛的真心。他不希望女兒的悲劇重演,盡力幫助翠翠得到真正的愛情和美滿的婚姻。

爺爺和翠翠的愛是圍繞著翠翠的愛情,通過尋常的生活事件、人物的行為、語言和心理活動表現出來的。

2.這篇小說,情節前後有許多照應,如翠翠夢中聽歌和翠翠父母唱歌相戀的情節,關於摘虎耳草的情節,這些情節對錶現人物有什麼作用?

提示:

爺爺講翠翠父母唱歌相戀的情節表現他內心的隱痛和對翠翠的悲憫。他衷心希望翠翠像她母親那樣獲得真正的愛情,但又害怕再發生那樣的悲劇。這一情節表現了爺爺深沉的愛。

翠翠夢裡聽歌表明她也像母親當年一樣到了戀愛的時節。她像母親一樣熱烈而純真,渴望真正的愛情。為了所愛的人她可以爬上高崖去摘虎耳草,虎耳草是愛情的象徵。夢中聽歌、摘虎耳草的情節表現了翠翠美好的心靈。

所有這些情節讚美了淳樸的民風、高尚的心靈和美好的愛情。

3.選文開頭寫翠翠“心中有些兒薄薄的淒涼”,她的心理活動是什麼?這一部分的環境描寫對錶現人物心理有什麼作用?

提示:

情竇初開的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覺得好像缺少了什麼”,“好像眼見到這個日子過去了,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翠翠渴望愛情而還沒有著落,有孤單失落之感。這時祖父在渡船上忙千不息,顧不上她,杜鵑叫個不息,泥土、草木、各種甲蟲類氣味,生意人的雜亂聲音,更增添了翠翠內心的紛亂和孤獨之感,因此她“心中有些兒薄薄的淒涼”。

這裡的環境描寫成為人物心理活動的契機並映襯著人物的心情,還有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

小結:

以本課為例,談談如何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形象。

提示:

1.串連相關情節,分析人物語言、行動、心理活動,把握人物性格特徵。

2.注意環境描寫對錶現人物性格的作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