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有「孤篇蓋全唐」的美譽

來源:才華庫 9.65K

引導語: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本身就如同光耀千古的一輪高天朗月,照亮了盛唐的路,催生了詩國的燦爛。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後人是如何評價這部經典之作的?

為什麼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有「孤篇蓋全唐」的美譽

 為什麼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有「孤篇蓋全唐」的美譽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王闓運

之後也有很多人對這個詩評價是如何如何“第一”,這個是可以理解的。包括我們每個人也可以選擇出自己最喜歡的一首詩。不過換一個角度說,既然這麼說,這首詩肯定是不錯的,但是既然問題是這麼問,肯定不是討論好不好,而是是不是第一。其實說不同的詩體之間就沒有比較的價值,舉個例子拿春江花月夜和老杜的隨便一首律詩放在一起說誰好誰不好,八成都是逗。甚至說你拿不同詩人的詩歌作比較可能都沒有比較的價值,比如許丁卯不如韓香奩清麗芊綿,韓香奩不如許丁卯圓熟沉穩云云。所以說如此來看孤篇壓全唐的比較在於何處?和誰比蓋了全唐,比那些詩好在()何處,我估計王闓運自己也說不出個所以然。

那有些人可能問答主,你覺得這首詩如何?這首詩還是很好的,放在那個時代有這樣一篇作品是不容易的。個人不覺得能蓋全唐,但是起碼可以蓋初唐同類的詩體。這是一首樂府歌行,初唐的七言歌行其實並不是十分的多,比較著名的無非盧照鄰的《長安古意》、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和郭震的《古劍篇》。而這首詩在這幾首的比較中還是應該佔據了一定的上風(但是也未必真的高於這幾篇,比如《長安古意》胡應麟有“七言長體,極於此矣”的美譽,這個不也是類似於孤篇壓全唐的七古的意思麼。)。胡應麟的《詩藪》裡面有這樣的評論: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流暢婉轉,出劉希夷《白頭翁》上,而世代不可考。

出劉希夷白頭翁之上,已經是很高的肯定了,因為我們也都知道白頭翁詩可以說是當時最優秀的七言古詩之一(“大為時人所稱。”《大唐新語》)。但是隻能說是這首詩本身還算不錯,也沒有任何孤篇橫絕的徵兆。程千帆曾經對歷代的《春江花月夜》詩的選本進行過考證,內容如下:

“但今存唐人選唐詩十種, 依其編選斷限, 只丙挺章《國秀集》有將其詩選入之可能, 然而此集並無張作。又今傳唐人雜記小說似亦未載張詩......但宋代文獻如《文苑英華》、《唐文粹》、《唐百家詩選》、《唐詩紀事》等書均未載張作。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最早的《春江花月夜》, 是《樂府詩集》卷四十七所載。這一卷中, 收有清商曲辭昊聲歌曲《春江花月夜》共五家七篇, 張作即在其中......但宋代文獻如《文苑英華》、《唐文粹》、《唐百家詩選》、《唐詩紀事》等書均未載張作。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最早的《春江花月夜》, 是《樂府詩集》卷四十七所載。這一卷中, 收有清商曲辭昊聲歌曲《春江花月夜》共五家七篇, 張作即在其中......但在這以後, 情況就有了改變。嘉靖時代十六世紀中葉, 李攀龍的《古今詩刪》選有此詩...”

可以看到直到了嘉靖時代,這首詩才逐漸得到了重視。當然這並不是說其詩不好的論據,只是說這首詩的地位起碼在之前不是特別高,或者說這首詩寫完幾百年後才有人猛然發現:“哎呦,這首詩還不錯。”所以說孤篇蓋全唐,如果這首詩真的是有開天闢地,橫掃整個唐代的絕對實力,可能也不會被埋沒這麼久吧。

接著說說張若虛本人,首先看一看上面的朋友貼出的出處:

先是神龍中,知章與越州賀朝、萬齊融,揚州張若虛、邢巨,湖州包融,俱以吳、越之士,文詞俊秀,名揚於上京。朝萬止山陰尉,齊融崑山令,若虛袞州兵曹,巨監察御史。融遇張九齡,引為懷州司戶、集賢直學士。數子人間往往傳其文,獨知章最貴。

賀知章、張若虛,張旭,包融,這就是傳說中的吳中四士。這齊名的四個人單說詩的方面確實有點寒磣,賀知章是其中詩名最盛的了。讓我們看看這四子在《全唐詩》中的收錄情況——賀知章19首,包融8首,張旭6首,張若虛2首。當然張旭這種在書法界的大觸本身也不是鑽研詩歌的,張若虛本人除了這首《春江花月夜》真的沒什麼吹的,這個詩人確實不是特別牛,但是偏偏寫下了一首很優秀的'詩,讓他能夠流傳千古。

比如說哲學的——

這首詩獲此殊榮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水到渠成的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二是個人的生命經驗上升到宇宙意識的層面......張若虛完全把自己從農業倫理中抽離出來,直接上升到宇宙意識的層面。通常我們身處現象之中時,討論的是現象之中的相對性問題;但當我們進入哲學層面時,就會去追問本質問題,就會去討論哲學層面的絕對性問題。

詩歌在創作的過程中,肯定是包含了當時作者的心思的。春江花月夜後人看確實有所謂的宇宙意識層面,但是作者在創作的過程中可能考慮什麼抽離農業理論上升宇宙意識麼?按這個道理“大樸無像,鑽之者鮮。”或者是“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隨處弄潺湲”這種豈不是絕代好詩。作者本身看到了一些東西直接寫了出來,可能說含有哲學的理趣,但是這是詩歌又何必上升到哲學的高度?就算是說一首詩如果有了哲學內涵就顯得更深刻,難道只有《春江花月夜》這首詩有麼?同樣是七古,比如說剛剛所舉的《代悲白頭翁》:“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或者是李白的《把酒問月》:“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等等,都是有這種意識。同時那些流傳千古的東西一定要yy出些哲學的東西麼,答案是否定的。比如說“池塘生春草”,比如說“落花人獨立”這種句子難道也是因為有哲學的東西才飽受讚譽?但是當然一些有內涵或者說多少帶有一些哲學思想的東西因為其深刻容易讓人讚歎,但這個只是從賞析的角度來看也湊湊活活,沒有必要強加到詩詞優劣的一個評判標準中。

其二是王闓運先生說的:孤篇橫絕,竟為大家。這句話說對這首詩有了很高的評價,橫絕有越過的意思,說這首詩在唐代都可以放在第一水平級來看。但是並沒有明確的提出超過了那篇,更不要說孤篇蓋全唐。而誰提出的孤篇蓋全唐呢?這個答案則是要追溯到後來的聞一多先生。能夠把這首詩稱作“詩中只詩,頂峰上的頂峰”的人,能夠說出孤篇蓋全唐這句話也是很正常的。足見其偏愛,但是這並不能夠相對的準確表達這首詩真正的地位,通過這句話,我僅僅能看出的是聞一多先生很喜歡這首詩。同時不是黑聞先生,但他的評價在詩界真的當不上什麼舉足輕重影響,所以說大家只供參考即可。

其三是從音律角度上說這首詩,比如說多少句多少韻,如何轉如何音律和諧。古詩的用韻什麼是和諧什麼是不和諧有準確的定義麼?不明白說出音律和諧的人是究竟是從什麼角度來判斷一首詩是否和諧的。還有則是當代畫家牧石評價這首詩時說的這麼句話:

荒淫無道的隋煬帝楊廣倒留下了現存最早的兩首《春江花月夜》,不過只五言四句,短淺空洞。

對於這種評價我只能說是完全抱著噴的心態。先說五言四句,就是在以篇幅論詩詞了,這個是完全沒有意義的。歷代春江花月夜可能就張若虛的最長,但是最長就代表最好?五言四句就一定短淺空洞?僅僅是舉一個比五言四句多出兩個字的詩,這首詩橫絕天地放在唐代都是第一第二的:“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足可打牧石先生的臉。而且隋煬帝的那首詩不知不好在何處。或者是說這首詩用字精準,寫景優美這些不痛不癢的,符合這類要求的閉眼睛一抓一大把,放在這裡說也顯得太敷衍了。

最後就是在評價一首詩的時候,說這首詩有xx的優點,這個好,那個好,所以當之無愧孤篇蓋全唐。這種句式也是常用的,但是完全是前半賞析,莫名其妙的來了一句總結。直說一首詩的好處,然後沒有和其他的任何比較就說超過了其他,這個無論是從什麼角度也說不通。按這個道理我評價任何一首比較知名的詩都能說出其它詩沒有的優點,那豈不是所有的詩都能夠孤篇橫絕了?

[知識拓展]

 春江花月夜

作者: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1)隨波千萬裡, 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2), 月照花林皆似霰(3)。

空裡流霜(4)不覺飛, 汀(5)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6), 皎皎空中孤月輪(7)。

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8), 江月年年望(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見(9)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10), 青楓浦(11)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12)子? 何處相思明月樓(13)?

可憐樓上月徘徊(14), 應照離人(15)妝鏡臺(16)。

玉戶(17)簾中卷不去, 搗衣砧(18)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19), 願(20)逐月華(21)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 魚龍潛躍水成文(22)。

昨夜閒潭(23)夢落花, 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 江潭落月復西斜。(古音xiá)

斜月沉沉藏海霧, 碣石瀟湘 (24)無限路(25)。

不知乘月(26)幾人歸, 落月搖情(27)滿江樹。

註釋

(1)灩(yàn)灩:波光閃動的光彩。

(2)芳甸(diàn):遍生花草的原野。

(3)霰(xiàn):雪珠,小冰粒。

(4)流霜:飛霜,古人以為霜和雪一樣,是從空中落下來的,所以叫流霜。這裡比喻月光皎潔,月色朦朧、流蕩,所以不覺得有霜霰飛揚。

(5)汀(tīng):沙灘

(6)纖塵:微細的灰塵。

(7)月輪:指月亮,因月圓時象車輪,故稱月輪。

(8)窮已:窮盡。

(9)但見:只見、僅見。

(10)悠悠:渺茫、深遠。

(11)青楓浦上:青楓浦 地名 今湖南瀏陽縣境內有青楓浦。這裡泛指遊子所在的地方。

浦上:水邊

(12)扁舟:孤舟,小船。

(13)明月樓:月夜下的閨樓。這裡指閨中思婦。

(14)月徘徊:指月光移動。

(15)離人:此處指思婦。

(16)妝鏡臺:梳妝檯。

(17)玉戶:形容樓閣華麗,以玉石鑲嵌。

(18)搗衣砧(zhēn ):搗衣石、捶布石。

(19)相聞:互通音信。

(20)逐:跟從、跟隨。

(21)月華:月光。

(22)文:同“紋”。

(23)閒潭:安靜的水潭.

(24)瀟湘:湘江與瀟水

(25)無限路:言離人相去很遠。

(26)乘月:趁著月光。

(27)搖情:激盪情思,猶言牽情。

 解釋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在中國古代,“魚雁”和“書信”有著密切的淵源,古稱信使為“魚雁”,也叫“鴻鱗”。古詩文中留有許多記載,如“關山夢魂長,魚雁音塵少”、“魚書欲寄何由達?水遠山長處處同”等,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詩中也有“手攜雙鯉魚,目送千里雁”的句子。因為傳說古代剖鯉魚時,看見魚肚裡有書信——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中有“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後來人們便把書信叫做“魚書”了。而鴻雁是候鳥,往返有期,故人們想象鴻雁能傳遞音訊,因而書信又被稱作“飛鴻”、“鴻書”等。《漢書·蘇武傳》載:“教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說的是漢武帝時,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囚胡地19年,矢志不變。他後來得以歸漢,主要是因為匈奴單于相信漢使所說鴻雁傳書上林苑,被漢昭帝射獲,確知蘇武在北海牧羊。匈奴單于無奈,只得放回蘇武,“鴻雁傳書”一時傳為美談。由於這種淵源,“魚雁”成為了中國早期郵政的象徵,如同歐洲一些國家早期郵政以牛號角、牛角頭為標誌一般。

本詩中這兩句其實就是借取“魚雁”這兩個典故而化用到春天江濱景物中的。“鴻雁長飛光不度”,是說傳遞書信的鴻雁已經早就遠遠地飛走了,而月光又不能渡過,因而也就不能替我傳遞音信。“魚龍潛躍水成文”,指傳遞書信的魚龍(這裡偏指魚)也躍入到幽暗的水底藏了起來,看不見了,只剩下水面的波紋而已,意思還是指找不到傳遞音信的辦法。

譯文

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湧出來。

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閃耀千萬裡,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在閃爍。

月色如霜,所以霜飛無從覺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沒有一點微小灰塵,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輪孤月高懸空中。

江邊上什麼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

人生一代代地無窮無盡,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著什麼人,只見長江不斷地輸送著流水。

遊子像一片白雲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

哪家的遊子今晚坐著小船在漂流?什麼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

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該照耀著離人的梳妝檯。

月光照進思婦的門簾,卷不走,照在她的搗衣砧上,拂不掉。

這時互相望著月亮可是互相聽不到聲音,我希望隨著月光流去照耀著您。

鴻雁不停地飛翔,而不能飛出無邊的月光;月照江面,魚龍在水中跳躍,激起陣陣波紋。

(此二句寫月光之清澈無邊,也暗含魚雁不能傳信之意。)

昨天晚上夢見花朵落在幽靜的水潭上,可憐春天過了一半還不能回家。

江水帶著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裡,碣石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

不知有幾人能趁著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搖盪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賞析

這首詩以寫月作起,以寫月落結,把從天上到地下這樣寥廓的空間,從明月、江流、青楓、白雲到水紋、落花、海霧等等眾多的景物,以及客子、思婦種種細膩的感情,通過環環緊扣、連綿不斷的結構方式組織起來。由春江引出海,由海引出明月,又由江流明月引出花林,引出人物,轉情換意,前後呼應,若斷若續,使詩歌既完美嚴密,又有反覆詠歎的藝術效果。

前半部重在寫景,是寫實,但如“何處春江無月明”、“空裡流霜不覺飛”等句子,同時也體現了人物的想象和感覺。後半部重在抒情,這情是在景的基礎上產生的,如長江流水、青楓白雲、簾卷不去、拂砧還來等句,景中亦自有情,結尾一句,更是情景交融的名句。全篇有情有景,亦情亦景,情景交織成有機整體。

詩歌寫了許多色彩鮮明的形象,如皎月、白沙、白雲、青楓等等,這些景物共同造成了柔和靜謐的詩境,這種意境與所抒發的綿邈深摯的情感,十分和諧統一。

詩歌每四句一換韻,平仄相間,韻律婉轉悠揚。為了與纏綿的感情相適應,語言採用了一些頂針連環句式,如“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一唱三嘆,情味無窮。對偶句的使用如“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等等。句中平仄的講求如“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婉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平仄變換與律詩相同,使詩歌語言既抑揚頓挫,又清新流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