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謝中書書》軼事典故

來源:才華庫 1.37W

導語:《答謝中書書》是南朝文學家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思想。文章以感慨發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將內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樂事。

原文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夕日 一作:陽)

譯文

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賞讚嘆的。巍峨的山峰聳入雲端,明淨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裡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人物簡介

陶弘景,字通明,自號隱居先生或華陽隱居,卒後溢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鎮江一帶)人。陶氏生活於南朝,歷經宋、齊、樑三朝,是當時一個有相當有影響的人物,博物學家,對本草學貢獻尤大。

陶弘景的一生,跨宋、齊、樑三代,經歷可謂複雜。雖然梁武帝對其恩遇有加,《南史》也有“山中宰相”之譽。但在南樑時期,舉國崇佛的大環境下,陶弘景作為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迫於壓力出走遠遊。最後以道教上清派宗師的身份,前往鄮縣禮阿育王塔,自誓受戒,佛道兼修。正是如此才避免瞭如寇謙之的新天師道一世而亡的下場。

後人皆將此事視作齊樑佛道交融的例證來宣講,卻從未分析陶弘景禮佛的真實原因。陶弘景此舉,實非出於自願,而是為維護茅山道眾的生存不得已而為之。陶弘景有悼好友沈約詩云:“我有數行淚,不落十餘年,今日為君盡,並灑秋風前。”

陶弘景被迫受戒後,假借悼念沈約之實,訴說自己痛苦之心境。蘇東坡所感慨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實古今皆然,博大如陶弘景者也概莫能外。陶弘景工草隸行書尤妙。對歷算、地理、醫藥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農本草經》,並增收魏晉間名醫所用新藥,成《本草經集註》七卷,共載藥物730種,並首創沿用至今的藥物分類方法,以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實分類,對本草學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原書已佚,現在敦煌發現殘本)其內容為歷代本草書籍收載,得以流傳。

軼事典故

辭官歸隱

弘景博學多識,讀書逾萬卷,於六經諸子史傳無所不通。17歲時便與江學文、褚炫、劉俊等為宋朝外明四友。齊高祖作相時,引為諸王侍讀,除奉朝請,朝儀大事多取決於他。然他雖身在朱門,卻獨居一室,閉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閱(讀書)為務,晝夜研讀繕寫符圖經集,於養生服食諸道,漸至通幽探微。如此積年累月,漸覺徹悟,遂萌隱居修行之志。於齊永明十年壬申決意出行歸隱。起初他並未上表齊武帝辭行,不告而別,掛朝服於神武門鹿市,徑出東亭而行。而後告訴隨行左右“勿令人知”,乃去和好友王晏話別。王晏深知其志,對他說:“皇上治事甚嚴,不准許臣屬作離奇之事,你這樣不辭而別,恐有忤旨,若皇上怪罪下來,反而達不到你的目的。”

弘景默思良久,答曰:“我本意欲遂夙願而已,非為名利,你所說的確有道理,應向皇上直言為是。”於是弘景上表陳誠,以表自己解官歸隱之意。表中大意是,我聽說無論堯帝之時,還是漢朝都有養生的風氣。我為官已久,哪能留戀榮華富貴,所學也不是為了利祿。因此常想回歸大自然,過田園生活,領略自然之美。我這就要離開宮庭了,臨行之際,不勝眷戀,只好上表以明我心。齊武帝看了弘景的解官表,深為感動,不但下詔批准了弘景的要求,而且給予賞賜,賜帛十疋,燭二十梃。又別敕:朕月給上茯苓五斤,白蜜二斗以供服餌。對他的養生修道之事給予大力支援。

於是弘景出行入山,臨行公卿相送於徵虜亭,供帳甚盛,車馬克道,人們都說是宋齊以來所未有之盛事,朝野均榮。弘景一行來到勾容的勾曲山停了下來,便於山中建館。弘景說此山是金壇洞容,周圍百五十里,名華陽之天,漢時三茅司命之府,故名茅山。弘景於此山建館隱居,自號華陽隱居。故人稱他為陶隱居。自此,弘景開始了他的長達四十餘年的隱居修行生活。弘景歸隱之後,有沈約為當時的東陽郡守,因為敬佩他的志向與節操,多次寫信請他出來做官,他都婉言謝絕。

梁武帝蕭衍早年與弘景交往甚密。及武帝即位,其初國號未定,弘景引諸讖記,皆成“樑”字,上書武帝,告之“樑”是運符。武帝遂立國號為樑。後來武帝欲聘弘景入朝為官,親手寫詔召之,並賜以鹿皮巾,後屢加禮聘,弘景終是不應,並畫雙牛圖與武帝,其圖上一牛散放水草之間,一牛著金絡頭,有人執繩以杖驅之。武帝見圖笑曰:“此人無所求,欲效曳尾龜,豈有可致之理耶!”遂不復提聘官之事。然國家遇有大事,無不前往諮詢,帝與弘景之間,書信不絕,月常數信。帝每得其書,燒香虔受,恭敬之狀,無以復加。故時人謂之“山中宰相”。

陶弘景人物評價

陶氏為世醫出身,祖父及父親皆習醫術,且有武功。他自幼聰慧,約十歲時即讀葛洪《神仙傳》,深受影響,三十六歲辭官隱居句容茅山,並遍歷諸有名大山,訪求仙藥。當時,他深受梁武帝蕭衍的信任,雖則他時梁武帝多次贈官不受,但梁武帝有關國家大事都要向他諮詢,所以時人對他有“山中宰相”的稱號。

就醫學而言,是我國本草學發展史上貢獻最大的早期人物之一。在他生活的年代,本草著作有10餘家之多,但無統一標準,特別古本草由失效年代欠遠,內容散亂,草石不分,蟲獸無辨,臨床運用頗為不便,他擔負起“苞綜諸經,研括煩省”的重任,將當時所有的本草著作分別整理成《神農本草經》及《名醫別錄》,並進而把兩者合而為一,加上個人在這方面的`心得體會,著成《本草經集註》,共收藥物730種。成為我國本草學發展史上的一塊里程碑。

該書的主要特點是開創了使我國本草學成為一門包羅永珍的博物學。他還創立了一些具有獨創性的發明,例如創立按藥物治療性質分類的“諸病通用藥”分類法,在體例上,又開創本草著作分總論、分論敘述的先河,在當時歷史條件下,他又應用朱書、墨書的方法來區別《本經》和《別錄》的原文的方法等。他在我國本草學發展史上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

陶弘景具有科學的探索精神。在當時的條件下,他敢於提出新的本草分類法,而不囿於原來那種三品分類法。他本人原來是個道教徒,但他卻能從實際出發,打破三品分類法,足以證明他在科學道路上實事求是的態度。他有著“一事不知,深以為恥”的探索精神,這又是他在科學上得以有所成就的動力。如他多次親驗細腰蜂(即嬴)的蜂窠,終於得出正確的結論,認為《詩經》的說法“斯為謬矣,選詩者未審,而夫子何為因其僻也?聖人有缺,多皆類此。”直率地批評古聖人的謬誤。

陶弘景後世影響

陶弘景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他推崇葛洪的著作,其經歷也和葛洪有異曲同工之妙。《本草經集註》在中國醫藥學發展過程中寫下了重要的一頁,諸多創新與發展是勤勞聰敏、博學廣識的先賢在中醫藥學方面的重大貢獻,也成了我們學習、借鑑和研究的珍貴資料。他就用“黑”字寫,有的就用“紅”字寫。所以,後人有“本草赤字”。

“本草黑字”之稱。陶弘景一生愛鬆,尤其喜歡聽松濤。他聞松濤聲如聞仙樂,有時僅一人進深山,專去山野谷壑聽松濤,人們因而稱他為“仙人”。陶弘景繼承老莊哲理和葛洪的仙學思想,揉合進儒家、佛教觀念,主張道、儒、釋三教合流,並進一步整理道教經書,對道教頗有貢獻。

陶弘景一生執迷道教的“神仙之術”,固不足取,然而陶弘景知識淵博,精通天文曆法、山川地理、醫術藥物、棋琴書畫乃至陰陽五行,在藥物、治煉、天文、地理、生物、數學等古代科技多個方面都有一定貢獻。

陶弘景為尋仙訪藥,常漫遊於名山大川中。行至山幽水靜的美景之處,陶弘景便坐臥其間,吟詩作賦,作有許多優美詩文。南朝時,散文有了長足的發展,內容上出現了敘事、言情或寄情山水的文章,形式上則出現追求對偶、排比、用典,講究辭藻華麗和聲律求工的駢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