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弟子規有感

來源:才華庫 1.51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弟子規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薦】讀弟子規有感

讀弟子規有感1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以《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為中心。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教育孺子的最佳讀物。

《弟子規》這本書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地閱讀《弟子規》,真正瞭解《弟子規》中的含義,它將會使你受益非淺。以下是我閱讀此書後的點滴體會。

一 、孝敬父母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裡面也有寫到:“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二 、為人處世

我們在工作和學習時,要時刻加深自己的修養,在物質社會的時代不迷失,不動搖,時時保持清醒,和諧和同事之間、領導之間、親人之間、朋友之間以及陌生人之間的關係,進而和諧整個社會成員的關係,那麼共建和諧社會就不會是一句空話。《弟子規》中講到日常起居、待人接物、外出求學等方方面面的行為標準和作人準則,提倡正人先正心。我從中深刻領悟,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從而反省自己的不足之處,在日常生活和教學工作中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嚴以對已,寬以待人,積極融入到團隊當中,要尊重領導,認真完成領導所交待的各項任務,忠於職守,互相幫助,協作共事,禮貌待人,對學生的問題做到百問不厭,應保持耐心和愛心,並且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業務水平,積極參加培訓和學習,提高工作效率。

生活似酒,人生像畫,歲月如歌。或許正是因為人生中有很多酸甜苦辣,才會使快樂的滋味更加甜蜜。《弟子規》裡的內容還有很多很多,需要我們慢慢去體會,在以後的生活中,我也將按照《弟子規》,激勵自己,完善自己,鞭策自己。

讀弟子規有感2

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可我從學了《弟子規》以後,我知道是父母的疼愛才會讓我要做什麼就做什麼,他們容忍我的傲慢。有好幾次,我和父母在一個房子裡看電視,每當不想看都將電視關了,從不問父母的感受。可是自從學習了《弟子規》中的“入則孝”之後,我不再耍小孩子脾氣,聽從父母的教誨,孝順父母。讀完後,我從中明白了許多道理。它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的規範。要孝順父母、尊敬長輩、友愛兄弟姐妹、誠實守信。父母所喜歡的東西,要儘量去準備,父母所不喜歡的東西,要小心的去除(包括自己的壞習慣)。每次放學回家,都不主動寫作業,都要爸爸媽媽催個兩三遍才回去做,完全缺乏時間觀念,把時間一點點的浪費了。我決心一定要改掉這個壞習慣,做一個讓爸媽值得讚許的孩子。讓我記憶猶新的是

“冬則溫,夏則淸;晨則省,昏則定。”意思是:“子女孝敬父母要體貼。冬天要讓父母感到暖和;夏天要讓父母感到涼爽:早晨起床,一定要先看望父母。並向她們請安問好;傍晚回來了,一定要向父母報平安,使老人家放心。”

說到就要做到,我相信我自己,永不放棄!讓我的父母過上美好的生活!做人首先要學會感恩,如果一個人連他的父母都不能感恩的話,那他做的事情難以得到認同。自從我學了《弟子規》,父母都誇獎我變乖了,這都是《弟子規》的功勞呀﹗學校:雲南省保山市施甸縣仁和鎮中心學校

讀弟子規有感3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聽著熟悉的弟子規,你是否深受啟發?《弟子規》這本書的內容是聖人對學生的指示。為人要孝順父母,尊重兄弟,要對自己的行為約章,誠實守信,博愛眾生,要做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弟子規》讓我在快樂中感情得到了昇華,也懂得了更多的做人的道理。

在我們看來,《弟子規》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思想,特別是行動方面的規範,所謂《弟子規》中的“規”字是規矩的意思。

“百善孝為先”,你知道“空巢老人”嗎?“空巢老人”通常是指子女離家後的老年人,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來越多,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當子女由於工作、學習、結婚等原因而離家後,獨守“空巢”的老年夫婦因此產生的心理失調症狀,成為“家庭空巢綜合性”。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其中“空巢老人”現象尤其引人關注。他們得了各種各樣的病,心靈受到了重大傷害,看到這些,你是否覺得心靈有一陣慚愧?或許你就是那個不管老人的親人。你要知道他們把你養育成人,現在你的成功都離不開他們,你們因工作原因、賺錢原因等而忽視了老人,就是因為這樣的原因,社會的空巢老人不斷增加,他們把你養大,受傷害的卻是他們。我們要孝順父母,要及時改正現在犯下的錯誤,不管什麼原因,“孝”永遠排在第一位。

關於道德,世上有許多不良行為,如:暴力、罵人、賭博、打架等。他們每天都會發生,有時還會每天在你眼前出現,我恨“它們”,因為有了它們,世界不得安寧;因為有了它們,我們被它所帶動,所吸引。我們要愛人,愛自己,愛他人也是愛我們自己,出口用文明語言,舉止言談要正當,提高我們自身的道德修養,做一個有用的、文明的人。

尊重師長,現在伴隨我們的不是父母了,而是我們的老師,他們每天為我們講課、講題目、改正缺點。有時老師批評了學生,有些學生不服氣,在背後罵老師。其實,他們都是為了我們好,我們要知錯就改,尊重師長,看見師長,輕輕問候一聲:“老師好”!這是我們學生應有的義務。

《弟子規》是我們人生中的一本好書,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愛周圍的每一個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世界才會變成和諧社會。

讀弟子規有感4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中華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綿延五千年而不曾終絕的。古人為我們留下了諸多國學經典,滲透著眾多國學精髓。正如我手中的《弟子規》,使人受益終生。

翻開《弟子規》,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孔聖人的教誨。“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就為此奠定基礎,做一個孝順父母、尊敬師長、謹慎、守信用、有善心、有仁德的人,還要多學知識、充實自己。

“入則孝”講述要尊敬孝順父母。“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對自己兒女的關愛是無微不至的。有時父母的一句句囉嗦、一聲聲叮嚀、一次次囑託正是對我們的關懷和愛護。正值學習緊張的我們,在埋頭苦讀聖賢書時要做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哪怕手中的事再多、再忙,也應該停下來到他們面前;正值青春期的我們,在面對父母的教導與責備時,也要做到“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犯了錯,面對父母的責罰,我們不能一錯再錯、越陷越深,而是要冷靜地接受,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平時我們要盡力瞭解父母的好惡,所作所為要體貼父母,若讓父母擔憂、傷心,此乃不孝之舉。在日常生活中,還要愛護自己、注重品德修養。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亙古不變的文明,父母把最好的東西全部留給兒女,我們在父母年老時也要做到這樣。烏鴉尚返哺,羔羊猶跪足;人若不孝親,不如禽與獸。西漢漢文帝為母親嘗藥,常常衣不解帶;晉朝的王祥為不喜歡他的繼母在臘月臥冰求鯉的故事都深刻體現了反哺之情。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出則悌”教育我們對待兄弟姐妹要和睦相處,對待長輩要謹記“長者先,幼者後”的教導。在古代,對待長輩要凡事都為長者尊,如若晚輩先行,見長輩沒大沒小,便會被眾人認為是沒有修養、素質低下的粗人。對待和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長輩或兄長,也要像對待自己的長輩、兄長一樣畢恭畢敬。漢朝大臣張釋之尚能跪地為一位素不相識的老人繫帶,劉邦謀士張良亦可為老人拾鞋三次併為其穿上,更何況如今我們這些朝氣蓬勃的青春少年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誰都能說出這句話,可又有幾人能夠做到呢?千經萬典,孝悌為先。

“謹”闡明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的道德規範行為。“朝起早,夜眠遲”,歲月不等人,一定要珍惜現在的時間。我國是“禮儀之邦”,作為中國人就更要做到“禮”字。春秋衛國士大夫蘧伯玉在過宮殿時扶輪步行,怕打擾君王;孔融四歲讓梨,我們又怎能不做有“禮”的人呢?禮者,人道之極也。

“信”道出做人基本信用、說話做事的方式。信近於義,言可復也。

“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分別描述友善、感恩、讀書。

一本《弟子規》在手,我可真是一生受益不盡!

讀弟子規有感5

今天張老師讓我們回家讀弟子規,“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一句。爸爸給我講了這句話的意思,他的第一句是,爸爸媽媽叫我的時候,得答應得快一點,不能慢慢吞吞的。第二句的意思是,媽媽爸爸命令我去幹事的時候,不能偷懶,行動要快速而且不能偷偷溜走。我痛痛快快的讀完了。我不光讀了這句話,我還多讀了好幾句呢。

媽媽說:“說到容易,做到難。”我覺得我自己一定要努力做到這些要求。

讀弟子規有感6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從上學期開始,我們一遍遍誦讀著琅琅上口[注: 琅琅:玉石相擊聲,比喻響亮的讀書聲。指誦讀熟練、順口。也指文辭通俗,便於口誦。]的《弟子規》,一次次聆聽著《弟子規》給我的深刻的教育,《弟子規》作為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給了我很多收穫,很多啟發。

《弟子規》中的一字一句就像一位智者的親切教導,下面,我就來談談讓我體會最深刻的一條吧。“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父母教你的時候,你應該及時回答;父母叫你去做一件事時,你不可以拖拉;父母教育你時,你應該靜靜地聽,即使父母錯了,也不能責怪他們。但對照我的行為卻常常相反:晚上,我正在看電視,媽媽叫我去吃飯,我一直沒有應聲,直到媽媽走過來,我才及不耐煩地答應了。但是,自從我學習了弟子規之後,就再也沒有這樣過了,因為弟子規讓我懂得了尊敬師長,孝敬父母的道理。

是啊!弟子規就像一位無聲的老師,時時刻刻影響著我們,教育著我們,默默地開導著我們,讓我們健康的成長著。讀了《弟子規》,讓我獲得了開啟成功之門的金鑰,指引著我們的人生道路,豐富我的知識,充實我的生活,讓我沉浸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

除了這些,《弟子規》中的許多地方也是很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感悟、體會的,只要同學們認真體會,一定會悟出其中蘊藏的許多“瑰寶”!

同學們,讓我們來細細地品味《弟子規》吧,他會教導我們怎樣學習,怎樣做人,它就是我們身邊的良師益友[注: 使人得到教益和幫助的好老師和好朋友。],是我們的校園沉浸在《弟子規》的洗禮中!!!

讀弟子規有感7

是怎樣邂逅它的呢?

早就聽聞它的大名。那天,在電視上看到幾個學術專家在爭論青少年該不該讀它,我對它產生了好奇;那次去書店,在書架上看到它,就隨手那麼一翻,不經意的一瞥,我就不由自主愛上它。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編,它與《三字經》一樣言簡意賅,朗朗上口,其中講述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是一部試圖揭示人生成長規律的書。如果我們能夠按照《弟子規》上一些基本原則去做,那麼就會成為一個有道德、有修養的,為社會所認同的人。

《弟子規》中一共有七則內容,按“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學文”七個方面講述了該如何處事做人的道理,主張培養德才兼備的人,以德為先。平時對人對事的點滴感悟都在《弟子規》中都有明確的答案,字裡行間充滿著人性的真正體現。

由於這個學期學業忙碌,所以我只讀了其中自己最感興趣的一章——《博愛無疆》,這一章篇幅雖短,但卻給了我許多啟迪。

這一章的開篇就提到了“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是的,對待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每一民眾,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充滿愛護之心,都決不存在私心,不論好與壞、貧與賤,都一視同仁。就像今年三月發生在日本的地震,地震之後,中國放下了以往與日本的各種矛盾,派出救援隊幫助日本救災。雖然國內有許多不理解的聲音,但是許多普通民眾還是先出了自己的愛心,向日本慷慨解囊。的確,日本曾在中國發動了侵華戰爭,曾在南京製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但是那是他們的先輩犯下的過錯,為什麼要用他們先輩的過錯來懲罰他們呢?難道一些剛出生的孩子也對我們構成了威脅?更何況,在汶川地震時,日本也伸出援助之手幫助了我們。我們應該像《弟子規》中說的那樣,“怨欲忘、抱怨短”,我們應該銘記歷史,但應該忘記仇恨;只有正視過去,才能開創中日關係美好的未來。與許多人一樣,當聽到日本地震的訊息,我同樣拍手稱快;可是,當看到《弟子規》中的箴言,我明白了: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作為同類,我們應該報恩忘怨,在大災難面前同舟共濟、偕手共進,世界真的才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還有“人不閒,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攪”。這句話的意思是:他人有事,忙的沒有空閒,就不要去打擾他;對方身心很不安定,我們就不要用閒言碎語干擾他。我想,做人不也是這樣嗎?我覺得生活中有些人有事無事總是愛表示以下對別人的“關心”,可是他們的“關心”卻讓別人難為情,讓別人的心理負擔加重,我們應該知道“忽略”也是對別人的一種關心。

中國人是很講人情的,遇到別人有事出於關心詢問一下是一種禮數。但有些人卻是為了滿足自己對別人的家長裡短的一種好奇,然後歪曲事實到處去宣揚,以此提高自己在這一小圈裡的威信,他們的做法卻給別人的心裡埋下陰影,讓別人覺得特別反感。所以,有時對別人多一點“忽視”,不是冷漠,而是關注,別人還可能因此感激你。

以上這些做人的道理在《弟子規》裡都能找到。今天,我就讀到了“愛眾”這一部分,以後我會把剩下的讀完,在讀到的弟子規中,我學到了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以後我要按照《弟子規》中的準則去做,成為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讀《弟子規》時,就像在與古賢對話,在聆聽聖人的教誨;讀完之後,我們就會受到一場人生的洗禮,就會得到心靈的啟迪,從而使自己的氣質得到一次更深層次的昇華。

讀弟子規有感8

暑假裡,我認真閱讀了《弟子規》,這本書根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成的。是少年言語行動、道德修養、待人處世的行為指南,對於我們特別有教育和指導意義。

《弟子規》第四部分著重就學習作了闡述,對於我們學生來說,讀懂弄通這個部分特別重要。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李嘉誠說:“知識改變命運。”由此可見學習的重要性。

就學習的方法,《弟子規》告訴我們:“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意思是:讀書要心到、眼到、口到。心到是用心思考,眼到是仔細閱讀,口到是多讀幾遍。學習中,只有心到、眼到、口到,才能準確理解其中的意義,學到真正的知識。

“緊要功”這三個字對我特別有教育意義,它讓我明白:在學習的道路上,是沒有捷徑可走的,要想學到書山、學海里的知識,必須抓緊點滴時間,用心學習、細心探究、全心拼搏,這樣才能增長智慧。

常說一本書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人們前進的道路。不好的書則會矇蔽人的思想,破壞人的心志,讓人永遠迷失在黑暗當中。“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我們只有認真、細緻、反覆閱讀經典著作,才能不斷提高和完善自身的品德修養。《弟子規》還告訴我們,“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我的理解是:少年不光要學習好經典著作,還要在生活中努力實踐,這樣才能不負所學。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振興中華民族的生力軍,是學習知識的最佳階段。作為少年的我們,只有勤奮讀書、刻苦鑽研,才能學有所獲,才能實現個人理想,才能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讀弟子規有感9

好朋友,讓我度過了一個有意義的假期。每次背誦時,都讓我深深地感嘆道;“做一個好孩子有多麼重要。”書裡的小故事讓我百看不厭。尤其是回想起課堂上老師講的有關《弟子規》裡的故事,更讓我對這本書愛不釋手。

每當我給爸爸媽媽背誦時,我就感覺到自己特別開心,因為我從中明白了許多道理。我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平時我看到一天因工作忙碌而疲勞的媽媽,我就會端來一盆溫水,親自用小手洗大腳,看到媽媽臉上露出甜甜的笑容,我顯得更加快樂!自從讀了《弟子規》,我學會了和小朋友們相處要平等博愛,說話要講究信用。因為“凡是人,皆需愛。”課下,我和小朋友說話時總是很友善,說到做到,小朋友們都願意和我一起玩耍,因此,我也擁有了更多的好朋友。漸漸地,我發現我與《弟子規》已經形影不離了,它就是我的良師益友,因為它的出現,讓我學會了做人,更學會了做事,我開始長大了。

讀弟子規有感10

記得自己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學校的老師要求我們必須熟背弟子規,當時的自己學習成績也很好,背書對於我來說是件小事。至今弟子規還能朗朗上口。但是當時的自己根本就不知道里面的真諦。最近給兩歲的兒子買了個點讀機,想著讓他從小薰陶一下我們的國學,然後我也就跟著一起跟讀了,現在的`我才真正感受到裡面的精華。現在的我才體會到我們的國學是有多麼的經典。為人父母的我現在才能更加透徹的理解裡面的好多東西。“首孝悌”百善孝為先,在沒有結婚特別是沒有小孩之前。自己真的有點幼稚和任性,對於父母的嘮叨覺得煩,覺得爸媽管得太多了,媽媽的話太多了,有些時候甚至還會發火。慢慢的自己成家了,並且有了小孩,才發現父母把我們養大是多麼的不容易,特別是自己一個人帶小孩的第一年裡,愛人不在身邊,什麼事情都要自己面對,把自己所有的愛和耐心都給了孩子。也才明白了我爸媽當時把我們姐弟三帶大是多麼的不容易。不僅如此,孩子成長的這兩年裡爸媽給了我巨大的幫助,自己不僅要帶孩子還要上班,都是媽媽幫著我伴著我。孩子有什麼事情,媽媽都會說:沒事,有我尼,去休息吧,明天還要上班的。‘’每一次回家爸爸都要把家裡好吃的、我愛吃的統統帶給我。每一次車的後備箱都是裝得滿滿的,帶著他們的關心和愛啟程。他們一輩子都在為我操心。我怎麼能不孝敬他們啊。

父親是位農民,一輩子都在為我們奔波。但是在教育我們的過程中父親能把弟子規的精華詮釋得那麼好。“首孝悌,次謹信”,父親從小就教導我們要尊重長輩,關愛兄弟姐妹,家裡的姐弟三人長大都特別的聽話,從來都不會因為爭搶什麼東西而打架,只會是吃在最後的一個人吃的最多,因為前面的孩子都會想著給後面的多留點,所以父親這輩子是成功的,雖然苦了累了一輩子,但是把我們都培養得很好。現在的自己工作第七個年頭了,和同事都相處得很融洽,因為要做一個誠信友善的人。別人也才會與你親近。這是做人的真諦!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做到弟子規裡的各項規則的話那我們的社會就將是一個和諧文明誠信友善的社會!

讀弟子規有感11

《弟子規》裡有這麼一個故事,大意是———很久以前,天下大亂,有一個小孩帶著老母親逃難,她們逃到深山裡,看見前面有一所破廟,她讓老母親先到破廟裡面去休息,她出去找野菜給母親充飢。等她採到野菜時,突然衝出三個強盜,把她抓走。三個強盜說:“我們要吃你。”小孩說:“求求你們放了我,我家有一個老母親,我要把野菜給老母親吃,然後我一定回來。”強盜們被感動了,放了他。小孩子回去,給老母親煮了野菜。他就回到強盜身邊。強盜們說:“原來天下還有這樣的人啊,以後我們一定要靠自己生活。”

我的感想是:誠實守信和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美德,我們要做一個誠實守信,孝順父母的人。一個人只有誠實守信了,他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我們要孝順父母,如果不孝順父母就對不起父母小時候對自己的養育之恩。

讀弟子規有感12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是我從小就喜歡背的一本書,名叫《弟子規》。以前我很小,不知道書裡的話究竟是什麼意思,現在,我已經能領會其中深意了。它告訴我們的是如何做人的道理。

我記得最深刻的兩句話是“父母命,行勿懶”和“出必告,反必面”。記得二年級時的一天,媽媽說了很多遍讓我把垃圾倒掉,可是因為家住六樓,所以我不想去。媽媽很生氣,她說:“知道‘父母命,行勿懶’是什麼意思嗎?你已經長大了,是不是應該幫媽媽做點什麼?”就這樣,我真正明白了這句話的意思,乖乖地倒了垃圾,倒完之後媽媽還表揚了我。漸漸地,我會主動幫媽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了,媽媽覺得我真的長大了。

記得還有一次,那是去年暑假,我剛做完作業,想出去玩又擔心媽媽不同意,於是偷偷地跑了出去,中午也沒有回家吃飯,直到下午肚子餓的時候才回家,到家後被媽媽狠狠地教訓了一頓。媽媽說:“出門時一定要告訴父母什麼時候回來,你這樣做對嗎?害得媽媽在家擔心了一天。”我知道自己做錯了,也明白了“出必告,反必面”的意思。

現在,我不管做什麼事都會先想一想怎麼做才是正確的,而這也是《弟子規》教會我的。

讀弟子規有感13

在學習這一段的時候,我們部長說出則悌,不只是在兄弟親戚之間,在公司裡,我們相互之間也要表現出一種兄弟姐妹之間的友愛與團結;就是走在大街上,面對一個陌生人,我們都應該保持一種禮貌和謙讓。我很有感觸,為往日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愧。每天早晚上下班要做廠車往返於宿舍與公司之間,車上的座位並不能總是滿足人人有位。於是,我們就要在車子停下來時往車門前擠,或者是在車子沒來的時候就要先往前跨幾步,以便能早些上車,佔到一個位置。我們是一個公司的員工,就像一個家庭的兄弟姐妹,在相互擠攘的過程中,我們漠視了這種感情。

有一次我搭公交車的時候,車上上來一個老奶奶,一個小姑娘要站起來讓位,卻被她的媽媽攔阻了。教育不只是學校的事情,家庭教育也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家長對孩子有一個潛移默化的影響,可能影響孩子一生。父母良好的指引會讓孩子的身心更加美好,有時候要示範給他們看,而不是阻止他做正確的事。

當今教育倡導的是對孩子進行全面素質教育,教育孩子如何做人是家長的主要任務,而做人的教育首先是道德教育,人品是第一位的,才學是其次的。孔子說過:“驥不稱其力、而稱其德”,被稱為騏驥的馬,不是因為它日行千里,而是因為它有忠義的美德。沒有優良的好品質,即使才華蓋世也不為人們所齒。現實生活、中損人利己的苟且之徒,其中不乏知識高深之士。作為家長應給予孩子正面引導,千萬不可只重知識,忽視基本品德教育。一個人若能擁有一個優良的品質,自然會贏得人們的尊重,他的生活、事業、愛情也會因優良品質的滋養和支援,得到幸福、成功和美滿。對於子女的道德教育應該從小做起,而弟子規這種書籍恰是一種很好的指導;如果你有孩子,在學習弟子規的同時,也應該教教你的孩子。

我感覺我說的有些多了,有時候該則麼做,每個人心裡都很明白,我們都是成年人,是非黑白應該能分得清楚,別人對你說教反而會引起你的反感,我應該熱心地致力於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談道德。

讀弟子規有感14

《弟子規》這本書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如果認真閱讀《弟子規》,瞭解《弟子規》的真正含義,那麼你一定會受益匪淺。

以下是我對《弟子規》的幾點體會。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必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之後,它又告訴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多實踐,這樣才能學習好,成為有用之才。讀完《弟子規》之後,我衡量了一下自己的品行,自己與《弟子規》中所要求的,確實還有很大的差距。

在孝方面,現在想想自己的過去,雖然沒有做過對不起父母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是他們對我千依百順、照顧到家。我想要的東西,他們想方設法地滿足我,而我覺得這一切都是應該的。有時,父母過於關心自己,多說了幾句,我反而責罵他們,討厭他們,那多不應該啊!我的妹妹,或許是因為年齡太小,經常不顧及父母的感受,因為一些小問題而與父母爭執,父母該多麼難過啊!作為子女,應按《弟子規》中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起辛辛苦苦拉扯自己長大的父母。

另外,書中提到的“寬為限,謹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心記。就人問,求確意。”這幾句話,令我深有感觸。因為這幾點也是我在學習方面做得最不足的地方。比如老師佈置的任務,總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後一刻就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馬馬虎虎的。有時遇到不懂的問題,不但沒有記錄下來、深入研究或查閱資料,也沒有虛心向別人請教,總是含糊了事。這兩種錯誤都是我經常犯的。在讀了《弟子規》之後,我明白了我的缺點所在,若今後可以按照《弟子規》上面所說的去做,相信我的學習成績會更上一層樓。

我想,一個人活著就要講點道德,有些品位,才能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最基本的倫理常識,仔細品讀《弟子規》從中學會為人處事的道理,真正培養出正人君子的品行,這樣既可以打造健康、和諧的社會,又可以提升自己的修養,何樂而不為?

讀弟子規有感15

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好思想與壞思想,我們應當分清好壞,從而正確的成長。雖然在這個時代,科技很發達,但人們的道德素質卻一代不如一代,因此我們必須借鑑先人的理念,扳正我們的行為。古人規定行為有專門的一部書叫《弟子規》。它是一部經典讀物,歸納了做人做事的各項準則。

《弟子規》共有七部分,分別是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問。可見,古人規定孝為首,學位最後。但今人把它完全倒過來,學文第一,剩下的幾乎不排名。古人為什麼要這樣呢?

入則孝。“教”字是左孝右文。古人講“教者,孝之文也。”教育從何而起?從孝開始。“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叫,需敬聽;父母責,需順承”——看似簡單的話,讓我們捫心自問:我們做到了嗎?為什麼孝在第一位?因為如果不孝,後面幾項全不用做了。因為生你養你的人你都不尊敬,那麼你會尊敬誰呢?如果連你父母的話你都不聽,你還會聽什麼呢?你更不會聽老師的,也不會與同學和氣,還有可能成為社會敗類。可以說有地位、人緣好的人都孝順父母。你的一切功名,如果沒有父母,都會虛無。所以,人只要把“孝”做到,就能幹一番大事業。

“悌”就是兄弟友愛。對自己的兄弟要讓、愛。讓就是謙讓,愛就是友愛。古代有個人叫許武,他從小沒父母,自己養育兩個弟弟。把官位給兄弟,把家產給兄弟,自己什麼都不要,然後到父母墳前哭,說“我終於讓弟弟成就了”。可見悌道也是很重要的。

“謹”是對人們穿衣吃飯等的一系列要求、應:“冠必正,紐心結;襪與履,俱緊切”可現在有些社會青年,有帽歪戴,上衣不扣,穿著拖板,一身不正氣。經典的作用雖然很大,但這些人就是不按經典去做,造成世風日下。

“信”就是誠信,既指做事又指說話。“凡出言,信為先;做為妄,奚可焉”——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妄巧,事故的人們善於溜鬚拍馬,看人臉色,忘了“作與妄,奚可焉”尤其是“佞巧”,比如說,爸爸問孩子:“考了多少分?”孩子說:“我在班中不溜!”這就是“佞巧”。

“泛愛眾”總的來說就是互相關愛,互相幫助,有重要一點“人有能,勿輕誓”就是別人有才能,不要詆譭。有些人一看別人的分數超過他了,就用一切辦法禍害人家。這就是“輕誓”。其實,《弟子規》中類似的內容有很多,也很全。我只是寫了冰山一角。

說到“親仁”,不客氣地說,人都沒有豬更親仁,豬雖一生為吃、睡,但沒有一頭豬折騰另一頭豬,也沒有一頭豬挖個坑把另一隻豬埋了。可人有,可見親仁是難得的。

“有餘力則學文”,現在人們都讓孩子枉讀書,為了工作。可先人讀書是為了有更高的修養,而不是好工作。

“有餘力而學文,則文滅其質;有餘力而不學文,則質勝而野”誰說的?孔子說的。“紙上談兵”就是一個好例子。有文化嗎?那人文化高。但有理論無實踐,不行。所以,盲目學文是悲劇。

經典是成長的標準,只要按照經典去做,你的成長就會文明,讓我們文明的成長,為社會做出貢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