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讀《弟子規》有感

來源:才華庫 7.36K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弟子規》有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熱】讀《弟子規》有感

讀《弟子規》有感1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叫《弟子規》,《弟子規》被稱為我國的國學,是我國清代非常流行的一種啟蒙課本,用三字一句的方式進行倫理道德的教育,其中有幾句是這樣寫的:

“父母教、需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的教誨要恭敬認真地聽個明白;父母的責備、批評,應該虛心、順從地接受。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很多同齡孩子學習不肯用功,非常貪玩,老師佈置的作業不及時完成,甚至不聽老師和父母的話,學習成績就不能提高。

“奸巧語、穢汙詞、市井氣、切戒之。”這句話的意思是:尖酸刻薄的話,下流不乾淨的話,千萬不要說。粗俗無賴的不良習氣,要堅決戒除掉。經常有許多小朋友喜歡說髒話,既不文明也不禮貌,俗話說:習慣成自然。要是老說髒話,長大了就改不了這個壞習慣。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這句話的意思是:無論什麼人都必須互相關心愛護,因為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我們國小生不管成績好壞、家庭條件如何,從小就要養成謙虛謹慎、互相關心、互相愛護的優秀品格,團結一致,長大了才能為國家做貢獻。

《弟子規》這本書上的好句很多,意義也非常深刻,值得我學習一輩子。

讀《弟子規》有感2

《弟子規》讓我在快樂中感情得到了提高,也懂得更多的做人的道理。它長養了我的智慧,震撼著我的心靈。我常常在想,如果我早點知道這些道理,也許我人生際遇會大不相同。

《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最先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些都是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做不到。

以前我覺得父母愛子女都是非常自然的事,身在福中不知福,無法體會父母的辛苦和委屈。弟子規裡說:“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父母辛苦供養我讀書,而我有時卻不能如他們所願,讓他們非常失望;父母委婉的建議,我不但不聽,還會覺得煩,有時甚至故意做些讓父母生氣的事。學了《弟子規》才知道,家庭、事業和身體的好壞,不只是自己一個人的事,要想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我以後一定會孝敬父母。

《弟子規》還讓我們知道在平時的一些小事上,在人前人後,在獨處時都要持恭敬的態度,恭敬才會成為一個人流露的品質。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真正做到對人恭敬。作為學生的我,知道了一個很好的道理:要在日常生活中要作到孝敬長輩。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愛周圍的每一個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會變成和諧的世界。

讀《弟子規》有感3

“讀一本好書,就像與一位智者在談話。”國學經典《弟子規》就是一本好書。它輯錄了至聖先師孔子的訓誡和教誨。每每誦讀,我總是深受教育。《弟子規》成了我永不忘卻的“老師”。

瞧,一翻開書,四行醒目的字映入我的眼簾:“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 “老師”教導我,生活中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為人處世要謹言慎行守信用,不可信口開河。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高,非貌高。”這句話說的是德行高尚者,名望自然高,我們敬重他人,不能只看外貌。兩千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都接受著《弟子規》的薰陶。我也一樣。

“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盛夏的一天下午,我正在房間裡學著古人的樣子,倒揹著雙手,搖頭晃腦地背誦著《弟子規》中的警句,爸爸走進屋來,笑著說:“背得不錯嘛!你能說說這兩句話是什麼意思?”我胸有成竹地回答:“借來的東西要愛惜使用並準時歸還,以後若有急用,再借就不難了,怎麼樣,兒子沒說錯吧?”爸爸點點頭:“嗯,不錯!那‘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是什麼意思?”我想,爸爸,你也太小看你兒子了,我要讓你刮目相看。我挺了挺胸,嚥了口唾沫,自信地答道:“不能讓身體受傷,那樣會讓父母擔憂;不能讓品德有損傷,那樣會讓父母蒙羞。”“那你做到了嗎?”爸爸嚴肅地問道,“你今天有沒有去偷別人家的桃子,讓父母蒙羞?”聽了這話,我的心“咯噔”一下,不由得回想起上午乾的傻事:

離我家不遠處,有一座果園裡,果園裡的桃子熟了,鮮嫩欲滴,我見了頓起饞意。“小喬,小希,我們去摘果園裡的桃子。”我把幾個小夥伴召在一起,壓低了嗓門說。他們二活沒說,就跟我走。我們屏住呼吸,躡手躡腳地走進桃園。我剛摘了一個桃子,忽聽一聲大吼:“誰?竟敢偷我的桃子。”接著,一位彪形大漢向我們疾步走來。看見有人來了,我們撒腿就跑。那個人追了一段路,就停住了腳步,嘴裡 還 憤 憤地指責著:“小小年紀,竟然偷東西……”我們跑了一會兒,回頭看看沒人追來,這才鬆了口氣,到別處,瘋玩了一個上午。我以為風平浪靜了,就大膽地回了家。沒想到爸爸竟然藉著考查我《弟子規》學得怎樣,來質問此事,我真是始料不及!“我——我——”我低著頭,支支吾吾了半天,真想找個地洞鑽進去。

爸爸說:“你知道嗎? ‘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廟’,當桃園的主人在路上攔住我,說:‘你的兒子在偷我家的桃子’時,我是多麼難堪啊!眾目睽睽之下,我真想找個地縫鑽進去呀。兒子,你是爸爸的名片啊!”爸爸說話的聲音不響,但字字千鈞。我只覺得臉發燙,一直燙到耳根:我的偷竊行為,使父親蒙羞了。他辛辛苦苦地養育我,而我……我怎麼對得起他呀?

過了一會兒,爸爸語重心長地說:“‘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兒子啊, 壞事情即使很小,也不要任意去做。如果做了,你的為人之道就有虧損了。我們不僅僅要誦讀《弟子規》,更要用它來管束自己啊!”我望著父親,默默地點了點頭:“爸爸,我記住了!”

爸爸走了,我又大聲地誦讀起來:“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這是我發自心底的誦讀,並非小和尚唸經,我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決心改正。

人的一生離不開“老師”的陪伴和指導,《弟子規》就是我人生路上永不忘卻的“老師”,它指點著我除惡揚善,誠信處世,尊長明理,讓我在正確的人生道路上謹慎地掌握好生活的方向盤……

讀《弟子規》有感4

今天張老師讓我們回家讀弟子規,“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一句。爸爸給我講了這句話的意思,他的第一句是,爸爸媽媽叫我的時候,得答應得快一點,不能慢慢吞吞的。第二句的意思是,媽媽爸爸命令我去幹事的時候,不能偷懶,行動要快速而且不能偷偷溜走。我痛痛快快的讀完了。我不光讀了這句話,我還多讀了好幾句呢。

媽媽說:“說到容易,做到難。”我覺得我自己一定要努力做到這些要求。

讀《弟子規》有感5

最近,在陪讀二年級的女兒背《弟子規》,這是孩子的政治任務。在學校有老師領著背,放假了家長陪著背。孩子每天跟順口溜似的,“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問孩子,你背的東西知道意思不?孩子回答不知道。於是乎開始給孩子逐字逐句解釋,過程中,發現古人總結的真是好,條條句句都經典,每一句都是中國古人的對傳統文化智慧的結晶,告訴人們做人、明事的道理,而這種文化確實需要一代一代傳承和發揚的。

對照弟子規的內容,思考自己的為人處世,覺得很多道理是懂得,按照從小父母、老師對我們的教育,大部分能夠按照《弟子規》中的訓言去執行,修身養性,並且得到別人的尊重。但有時也忽略了很多道理,因此會出現這樣那樣的矛盾,仔細想來,化解矛盾的方法也在《弟子規》中。

讓孩子們多學學《弟子規》是好的,但一定要讓孩子理解意思,而不是不過腦子嗚嗚啦啦的背。孩子真正瞭解和掌握其中的道理才是目的,對其今後的為人處世才會有所幫助。當然大人們也該好好讀讀《弟子規》,多反省反省自己,行動上為孩子做好榜樣和表率。

讀《弟子規》有感6

第一次接觸《弟子規》,是在美國看孔子學院的學生表演《弟子規》。我問媽媽:“什麼叫《弟子規》?”媽媽告訴我:“《弟子規》是國學的精華,告訴我們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為人處事。”媽媽看完《弟子規》表演後一直感慨,我都六歲多了,還沒讓我讀弟子規,很是慚愧!我心想,《弟子規》到底是什麼呀?不就是少讀了一本書麼,怎麼會讓媽媽感到這麼遺憾呢?

兩天後的一個晚上,我正要睡覺,媽媽神祕地開啟電腦說:“從今天起,每天睡前聽《弟子規》!”我欣然接受,就當是聽故事唄。就這樣我開始學習《弟子規》。

一天、兩天、三天……

一天我正玩遊戲,媽媽喊了幾聲,我沒有答應。媽媽走過來問我:“父母呼……”“應勿緩!”我隨口應答。媽媽說:“對呀,你《弟子規》學得不錯嘛,但更要落實到行動中才有意義呀!”哦,對了,媽媽說過,《弟子規》是用來指導我們行動的,不能只學不練啊。從那以後,媽媽叫我時,我會馬上回答她。我還用《弟子規》教育了我的一個小朋友呢。

一次,我和Sindy在一起玩,她的媽媽喊了她好幾聲,她都不答應,我說:“Sindy,父母呼,應勿緩,你怎麼不理你媽媽呢?這樣做很不孝順!”阿姨聽後,瞪大了眼睛看著我,“琦琦,你真棒呀!”我不好意思地說:“是《弟子規》教的。”我心裡想:“看來,按著《弟子規》的要求做,真是沒錯!”

還有一次,為了玩,我寫作業很不認真,媽媽很生氣,但他並沒有像往常一樣對我發火,而是把我叫到身邊,問我:“《弟子規》的第二句是什麼?”“父母命,行勿懶,”我回答。當我說出這句話時,我覺得內心很難受,覺得自己很不孝順。我暗下決心要聽父母的話,不讓他們生氣!

去年夏天回國後,親戚們都覺得我長大了,懂事了。我吃東西之前都會先讓老人再讓父母和其他長輩,不再跟表哥搶玩具、打架了。因為《弟子規》教給我“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弟子規》教給我好多好多……

我有一個夢想:我們每一個人都認真學習《弟子規》,按照《弟子規》的要求去做,我們這個社會就會變成一個溫暖的大家庭!

讀《弟子規》有感7

我今天讀了我們的國學經典《弟子規》,從這本書中受到了許多啟發,《弟子規》共有八個部分,這八個部分分別是:總序、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等。

總序部分概括地介紹弟子規的主要內容: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其次要做事要嚴謹,還要誠實、博愛,在做好以上這些事情的基礎上,還要去學習文化知識。

入則孝這部分內容主要講的是在家要孝順父母的道理。要虛心聽從父母的教誨,瞭解父母的好惡,力爭為父母生活的更好創造條件。在這些方面,我感覺自己做的還可以,為什麼說只是還可以而不是非常好呢,這是因為在大多數時間我做的是好的,但有些時候在有些細節上還不夠注意,比如,有時父母教育我時,嫌他們嘮叨,沒有做到“父母教,須敬聽”。

出則悌的主要內容是:在外邊要尊敬師長,懂得長幼有序,並要學禮、懂禮等等。我在尊敬師長方面做的.很好,對於和長輩我都能做到見面主動問好,從內心去尊敬他們,但是有些時候和同學相處的不太好,離“兄弟睦”的要求有點差距,會努力做的更好。

謹和信的內容主要有:為人處事首先要做到品行端正,誠實守信,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衣著要端正,說話要文明,懂得反省自己,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等。我感覺自己在品行端正方面做的比較好,能夠以誠待人。但是在日常行為習慣的養成方面做的不夠,有時東西擺放比較亂,而不經常收拾。另外,我在經常反省自己這方面做的不夠好,不擅於和不願意做自批評,這是以後需要改正的,因為只有經常反省自己找到自己的缺點,才能改掉缺點,從而使自己進步。

泛愛眾、親仁的主要意思是:人在世上要有一顆博愛的心,要愛天地萬物,愛萬物生靈,要提高自己的品行修養,更要親近有仁德之人,不誹謗別人,不強人所難等等。

今天,我就讀到了親仁這一部分,以後我會把剩下的部分全部讀完的,從我讀的弟子規當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優點,我發現了自己的不少缺點,一定會發揚優點,改正缺點,按《弟子規》的要求去做,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讀《弟子規》有感8

“弟子規,聖人訓,守孝悌……”每天早晨校園裡總會傳出同學們琅琅的讀書聲,是那麼得鏗鏘有力,那麼得整齊。《《弟子規》用生活中的禮儀規範教育著一代代的少年兒童;《弟子規》用做人的基本道理流傳至今,開導學生,風靡校園。它用一句句含有豐富哲理的語言,一個個做人的道理教育著我。

讀了《弟子規》後,我知道了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要做到孝順父母,體貼長輩,友愛兄弟姐妹,珍惜親情的好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還應該做到規矩謹慎,要講信用。誠心,是無價之寶是金錢所買不到的,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數“次謹信”了,它告訴了我誠信的貴重,誠信的容易失去,難以得回……

《弟子規》帶著我在知識的海洋裡盡情地遨遊,它帶著我在知識的寶庫裡摸索前進,它帶著我進入了孔子爺爺的課堂,學習做人的道理。但當我讀著“次謹信”時,我的臉不時紅了起來,一股愧疚之情油然而出。記得那天,天空中下著小雨,路上的行人撐著一把把花花綠綠的傘在路上行走著。在陣陣鳥叫聲中我醒來了,看了看窗外的景象我不禁嘆了一口氣說:“怎麼又下雨了呢?今天的”WQ“活動是進行還是不進行呢?”我的心裡想著:算了,還是不要進行了反正雙休日還有一天,改成明天搞活動也不遲啊!媽媽走過來了看見了我猶豫不決的樣子不禁問道:“怎麼了?”“今天下雨了,活動是進行了還是不進行呢?我對組員說好了今天搞活動,可是下雨了,要不改成明天”我埋怨地對媽媽說道。“當然要進行了,既然說出口了就應該要做到。如果每件事都是信而無言誰還會來信任你呢?萬事以誠信為先,人以誠信為本。怎麼能說話不算數呢?”媽媽教育我說。我點了點頭,決心一定要照常舉行活動。在那天我們順利地開展了“WQ”活動,媽媽那句“萬事以誠信為先,人以誠信為本”也牢記在我的心中。

是啊,每件事都因為有了誠信而顯得更加成功。誠信,是人生中不可丟失的,它是金錢所無法彌補的,勝過任何事物。誠信是開啟人生大門的金鑰匙;是人生中的導航標;是人生中的第一個腳印。人以誠信為本,我們一定要講誠信,做一個誠信的學生。

誠信,讓我在成功中成長;誠信,讓人生的道路更加精彩;誠信,讓我邁出了一小步。《弟子規》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它讓我對民族道德根基有春雨潤物般的潛移默化,幫助我在成長的道路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讀《弟子規》有感9

最近老師講解《弟子規》,讓我知道我是個不孝女,因為我常和妹妹吵架,讓爸媽為我們操心。有時候我還會和爸媽頂嘴、惹事生非。我要盡力的改掉這個缺點,不讓爸媽替我操心,要讓他們每天都很高興,而且不讓他們生氣,不跟爸媽頂嘴,不和妹妹打架、吵架和搶玩具,我一定要讓爸媽感受到我對他們的孝心。

我也要謝謝老師教我們《弟子規》,因為我在這裡面學到了好多,要不然我還不知道怎麼做才能讓爸媽開心呢!

讀《弟子規》有感10

《弟子規》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的規範,它規定了學生主修的六門課程和輔修的一門課。首先,它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它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行為中要做到小心謹慎,言語要講信用。和大眾相處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道德的人,向他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的、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

讓我頗有感悟的是孝。《弟子規》中談及,孝是善事父母,就是在家裡要善事父母。善事,一個是心,一個是待。心,即是心裡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待即是要照顧父母。中國有句古話“百善孝為先”,這就是告訴我們要做到孝。我們要以這樣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這是做人的根本。

百善孝為先,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因為父母賦予我們生命,撫養我們長大,教我們如何做人,父母更是我們前進路上的指路人。

古有李密孝祖母,李密,我國古代一位著名人物。他不僅政治才能卓越,而且是個有孝心的人。李密年幼喪父,母親也被迫改嫁,留下孤苦伶仃的李密,無依無靠。他的祖母見他實在可憐,於是就撫養了他,祖孫倆相依為命。李密長大後學有所成,在朝廷中做了官,還得到了逵和榮的舉薦。但是祖母已年老,而且體弱多病。除了李密,再無人能夠照顧他的祖母。於是,李密推辭了逵和榮的舉薦。一心一意照顧祖母。李密向我們展示了孝的偉大。

今有孟佩傑孝母親。孟佩傑是20xx年的十大感動中國人物之一。孟佩傑有一個不幸的童年,五歲時父母相繼去世,由養母劉芳英照顧。三年後養母因病癱瘓,養父不堪生活壓力,離家出走。從此,孟佩傑擔起了家中的重任。20xx年孟佩傑被距離家鄉數百公里外的山西師範大學錄取,不放心養母的她,決定帶著母親上大學,在學校附近租房子照料母親。命運對孟佩傑很殘忍,她卻用微笑回報這個世界。孟佩傑向我們展示了孝的偉大。

孝還體現在父母叫我們的時候,要立刻回答,不能遲緩。現在有些孩子對父母的話充耳不聞,就好像沒有聽到一樣,這種行為就是對父母的不孝。父母親讓我們做事情的時候,我們要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懶。因為父母親在外工作,忙碌一天,回到家中休息,若是叫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孩子也沒有體恤父母,立即去完成父母佈置的事情的話,這種行為也是對父母的不孝。父母難免會老去,會離開我們。在父母去世後三年中,我們要做到守喪三年。有孝心的人在提及父母親會難過哭泣,會哀思父母親的養育之恩。對待去世的父母親,就好像他們還在世一般,時時刻刻感受到他們還在身邊,並沒有離我們而且。

我們要學會孝,要學會感恩父母。《弟子規》中也談及了很多關於孝順父母的詩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對父母的教誨要恭敬地聆聽;對父母的責備,要順承地接受。作為子女,要照料父母,冬天要讓他們溫暖,夏天要讓他們涼爽;早晨要向父母請安,晚上要替他們鋪好被子,伺候父母入眠。

小時候,父母是我們的依靠;長大了,父母也老了,我們就成了父母的依靠。古代帝王中,漢文帝劉恆就有替父母嘗藥的孝心。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父母從不懈怠。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都親口嘗過後才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好飯先盡爹孃用,好衣先盡爹孃穿。孟子曾說過“唯孝順父母,可以解憂”。由此可見,孝順父母多麼的重要。愛自己的父母,別讓他們對我們的付出付諸東流,別辜負了他們的期望。

我們要時刻記住,“百善孝為先”。

讀《弟子規》有感11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弟子規》是根據孔子的教誨編寫的,其中提出了許多生活規範。我卻自己以為這些規範我早以是做到的,誰都沒想到,我的做的卻和文中相差大遠了。

“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讀書學習的房間要清潔安靜,牆壁要乾淨,書桌要清潔。所用文具要擺放端正。可是再看看我的房間呢?牆上有不少黑點墨跡,東邊牆上畫一隻小白兔,西邊牆上畫一隻大老虎,沒有哪塊牆上沒有我“優美”的筆墨。再說話我的書桌吧,不是給我當了美術上的調色盤,就是當成了數學驗算用的草搞紙了,密密麻麻的算式上帶著一點一星的顏料,實在是不忍直視啊!

“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損,就補之。”書籍要放在固定的地方,讀完後立刻看回原處。即使遇到急事,也要把節收好,發現書本有缺損,要立刻把它修補好。而我就是和書做對!我的書桌可幾乎成了一個“舊書店”,就連才發的新書,幾天後就被“老鼠”啃了個邊,再過幾天,就全成了一堆又破又爛的“棉花”,現在的書如果不是包了書皮,一學期後早己不成樣了。書架上還算完整的書也是雜亂無章,如果讓我從這個大書架上找哪一本書,可以說是比登天還難。例如說我剛拿到的新書,才過幾天,數學書粉身碎骨”,語文書成了“書麻餅”…….

現在再回想起從前那些不良的讀書習慣,才能發現自己的習慣有多大的漏洞,看來學《弟子規》還是十分重要的。

親愛的朋友,你是不是也發現自己生活中的漏洞了?快來一起學習《弟子規》,一起改正吧!

讀《弟子規》有感12

“入則孝——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題記

我知道,我是一棵土生土長的小草,一棵春天裡樸素的小草,因父母的愛在我心中,讓我貪婪地聽吸著陽光雨露,將把我的一生覆蓋。讀《弟子規》裡的“放則考,”才猛然地反思日常生活中對父母的言行,讓我深深地領悟到:在人生的旅途上,父母的愛所賦予生命的深度與廣度,沒有一本哲學書籍能夠比父母的愛更周全。

當父母多嘮叨幾句:“天氣涼了,多穿點衣服,別感冒了……。”我會很不耐煩地回答說:“知道了”。殊不知“父母教,須敬聽,”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地聆聽,想到平時自己感冒了,父母會擔心地問這問那,帶著我去醫院,在廚房熬中藥給我吃,給我們的照顧無微不至。那我們呢?當父母生病感冒了,我們是否也做到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親有疾、藥先嚐、晝夜待、不離床。”意思是說:父母親生病時,子女應當盡心盡力的照顧一旦病情況重時,更要晝夜服待,不可以隨便離開,那作為兒女的我們,做到了嗎?

我們從呱呱墜地時,父母的愛就無時不刻地圍繞在我們身邊,我們平日毫無節制地揮霍著愛的“支票”那我們是否有想過“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愛因為在心中,所以冬天要讓父母溫暖,夏天要讓父母清涼,早晨要看望你父母,看看父母昨晚睡得昌否安好,晚上要準備好床鋪,讓父母睡得安定,反思昔日自己對父母的關心,真是慚愧啊!慚愧!

讓我沉浸在愛的歡樂中,讓我享愛在愛的溫馨中,讓我陶醉在愛的雙臂間,讓我偎依在受罪的懷抱裡,讓受罪永駐我心中,我將用我的愛去報答我的父母,附之行動,多關心父母的健康,體貼父母的辛勞,分擔父母的憂愁,不向父母提出過分的要求,我相信我能做到,因為愛在我心中。

願生活的芳香醇厚縈繞著我親愛的父母,願我全部的祝福揉進父母的心田,讓父母的心中的花朵盛開如雲。

讀《弟子規》有感13

“你怎麼這麼懶啊?”

“又去哪瘋了?”

我坐在電腦前,心煩意亂地聽著這和鍋碗瓢盆混雜的此起彼伏的嘮叨。媽媽,您老消停會吧!“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在老師的領讀下,一字一句,整齊有序。讀罷,老師若有所圖的看著我們,“讀了這麼久,有什麼啟發嗎?”“自然是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嘍!”老師點點頭,“發自肺腑嗎?”那位同學不作聲了。鈴聲響了,我卻還未起身,若有所思。

我的媽媽,做事幹淨利落的樂天派,對於子女,她善於以理服人,可跟天下母親一樣的是---愛嘮叨。“上輩子,你是我的冤家麼?”這是她的口頭禪。

回到家,扔下書包,坐到沙發上,盯著正在廚房裡忙得不亦樂乎的媽媽,“喲,太陽打西邊出來了,還是電視沒電了?”我不語,看著刺冷的水一次次從媽媽的手上流過,看那紅彤彤的手,又看著淨白的碗碟,一向沒留意過媽媽的我,不僅鼻子一酸。我快步走上前去,磨磨蹭蹭的從口袋裡取出一副手套,“不貴,別說我亂花錢了。”我不敢抬頭望媽媽的臉,只是聽得:“等會把雞蛋吃了,你近來一直鬧冷,這會好點。”媽媽走出廚房。我端起那碗熱乎乎的酒雞蛋,記起了前幾日我一直鬧說冷,可卻被媽媽記在了心上,為此,她特地去了一趟馬宅村,買回了土雞蛋。記起了老師說的話:“為了父母,我們做了些什麼?”

媽媽的闌尾炎那幾天,奶奶特地從鄉下上來照料,爸爸則整日奔波於工作和醫院。那幾天,我總是往醫院跑,課也落下不少,媽媽心疼我們,硬是要出院。而我呢?放學回家後,自顧自看起了電視。到了6點,天漸漸暗了下來,這才想起了躺在樓上的媽媽。上了樓,媽媽正扶著牆,艱難地想要下床去,我心疼不已,上前握住媽媽的手,扶著她坐下。“你被老師留了嗎?我擔心你,打你們老師的電話,說你早走了。”我低了頭,“作業太多了,我在樓下做作業。”我支支吾吾地說。媽媽終於沒再問下去。

早上,媽媽早早起了床,揮動著戴手套的手,在爸爸面前炫耀:“看,女兒給買的。”我看著,淚水便淌了下來。

我從書架上鄭重的拿起《弟子規》,大聲讀了起來。

讀《弟子規》有感14

聽人說《弟子規》的道理很簡單,早就知曉,我很是羨慕。《弟子規》讓我在快樂中得到了提升,也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它增長了我的智慧,震撼著我幼小的心靈。我常常在想:如果我早點知道這些道理,也許我的成長曆練會大不相同。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對一個人而言,應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最先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成——————”這些都是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有很多我卻做不到,以前覺得父母愛子女都是理所應當的事,身在福中不知福,無法體會父母的艱辛和苦衷。“親所好,力為具;親所嚴,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父母辛苦供養我上學,而我卻不能如他們所,讓他們非常失望;父母委婉的建議,我不但不聽,還會覺得恨厭煩,有時甚至故意和父母唱反調。自從學了《弟子規》,我才知道,家庭、事業和身體的好壞,不是自己一個人的事,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乃孝之始也。

讀了《弟子規》,作為一名國小生,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啟示: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孝敬父母,說話做事要小心仔細,多和思想高尚的人在一起;在學習之餘,要多讀書,多學習一些科學文化知識。這個道理也許人人皆知,但是做起來人們往往忽視瞭如何付諸行動。

《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我受益匪淺。

讀《弟子規》有感15

孝順是一種文化素養,是一種思想境界,是一種生活態度,更是一種高尚品德。人要擁有一顆孝順的心。

翻開《弟子規》這本書,裡面的一篇篇、一行行,是那麼的感人肺腑,催人淚下。有為了母親能吃到米而不辭勞苦地從百里之外買米回來給母親吃的孝子;有不顧寒冷跑到竹林裡幫母親找筍的孟宗;有十分孝順父母的姚重華……

十四歲的楊香因隨父親到田間割稻穀,忽然跑來一隻老虎,把父親叼走。楊香為了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把老虎嚇跑了,勒住老虎的脖子,因為頸子被勒住受不了疼痛,只好張口放人逃走了,楊香的父親得以逃離虎口。

那懂得孝順的姚重華,家人多次想陷害他,他不但每次都能順利地逃過,而且事後毫無嫉恨,仍對父親恭敬,對弟弟慈愛。他的孝順感動了天地萬物。

什麼力量使小小年紀的楊香不怕危險救父親;什麼力量使姚重華在家人的陷害中每次都能逃脫,而且事後毫無嫉恨,仍對家人孝順?是感恩的心、是孝心!因為只有孝心的人才能克服常人不能克服的困難,做出常人不能做到的事情。而我在外婆家生活時,卻經常對外婆撒嬌,鬧外婆去買那些古里古怪的食品、東西;叫外婆帶我去超市買東西;喊外婆陪我在這裡玩那裡玩……像我這樣,不能體恤大人的辛苦,和姚重華比真是差了天壤之別。好在我看了《弟子規》這一本書,它讓我學會了孝敬父母,尊重長輩,關愛他人;讓我懂得在家盡孝心,在學校獻愛心,在社會鑄愛心,成為一個有道德,能為社會謀福利的人

是的,我要從現在開始,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奉獻愛心,讓中華民族源源流長的孝道、道德文化得到發揚光大。讓孝心永存心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