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不違,永築人生——讀《弟子規》有感_讀後感

來源:才華庫 8.86K

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道不違,永築人生——讀《弟子規》有感_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道不違,永築人生——讀《弟子規》有感_讀後感

大道不違,永築人生——讀《弟子規》有感_讀後感1

我有一套《國學小書坊》。一年前,因為這套圖書豔麗的色彩、精美的插圖把我迷住了,我在書店裡抱著久久不願撒手,爸爸就幫我買下了這套書。而對這套書的內容,卻是在和媽媽一起背誦其中一本《弟子規》的過程中逐漸喜歡上的。

書買回家後,媽媽愛不釋手地把整套書都翻了一遍,然後說:“我小時候怎麼沒有看到過這麼好的書?廖若君,我建議你把這些書背一背。”我抗議說:“不行,除非媽媽和我一起背。”我本以為這麼一說媽媽就不用我背了。“好,我和你一起背,就從《弟子規》這本書背起,可以吧?”沒想到媽媽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我的要求,我也想和媽媽比賽,所以就答應了。

“這本書一共八十五頁,一天背三頁,一個月就可以背完。廖若君有信心嗎?”媽媽笑著問我。

“有!”我也毫不含糊應戰。

每天吃過晚飯後,我就和媽媽在書房比賽背書。經常不用十分鐘,我們就能把三頁全背下來了,有時意猶未盡還會加背幾頁,然後把之前背會的串起來一起背。一個月未到,我們已把一本《弟子規》全背完了。

現在,我和媽媽說話時會經常用到書上的句子。周未我想睡懶覺時媽媽會用“朝起早”來叫我起床,可每次我都這麼說:“那我‘夜眠遲’為什麼也說我?”爸爸要在外面應酬,我會對爸爸說:“爸爸,飲酒醉,最為醜。”爸爸就會笑著說:“有道理,聽女兒的。”我還會用“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這句話來提醒自己把看完的書放回書架,保持整齊。……

媽媽說國學是一筆博大精深的精神財富,叫我經常誦讀,慢慢理解。我雖然還不理解,但自從我學了《弟子規》後,我發現我養成了許多好行為好習慣,而且大人有不對的地方,我還可以用它來管呢!我當然越來越喜歡學了。

大道不違,永築人生——讀《弟子規》有感_讀後感2

《弟子規》這本書就像國學經典這眾多繁星中最亮的一顆,照亮心靈,使我感觸頗深。

這本書對我感觸最深的是孝親、誠實守信這兩部分。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是啊,父母生我們養我們,每天早出晚歸地為我們奔波,我們應該感謝他們。當父母回到家還在做家務、勞動時,他們叫你幫忙做一下,我們要立刻行動幫忙,不能拖拖拉拉。有一次我在看書,看著看著,媽媽忽然在廚房喊我去洗菜,我十分不情願,心想:為什麼叫我去,不叫姐姐去洗。媽媽又提高聲音叫了我一遍,我這才慢慢地離開書本,慢慢地走過去。媽媽生氣極了,臉色蒼白:“你怎麼拖拖拉拉的,我叫你做一下事情都不情願!”事後我想了想,覺得自己錯了,媽媽那麼辛苦,叫自己幫一下忙都不願意。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誠實守信在生活中非常重要。你向別人借東西,借錢,要及時還給人家;對待別人要坦誠相待,說實話;聚在一起要準時到達,不要讓別人等你很久。這些都是誠實守信的基本要點,如果做到了,你與別人之間的關係就會和諧,別人也會信任你;如果你不守信用、不誠實,別人就不會再信任你,尋求幫助是也不會再有人幫你。只要人人都誠信,那人與人就會更加和諧,生活更加美好。

《弟子規》的句子雖短,但句句都是精華,都是與我們日常生活有關的問題,我們要用上面的句子來規範自己。弟子規所講述的每一個道理,都給我帶來了啟示。“孝、悌、謹、信、愛、仁”就是每個人應擁有的,我一定要努力去愛做學習孔聖人對我們的教育與引導!

《弟子規》,這就是學生的傳統,學生的文明,魅力無窮!

大道不違,永築人生——讀《弟子規》有感_讀後感3

先師孔子的“弟子規”讓我受益匪淺,上面寫的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道德品德的精髓,是我們必須做到的守則。

我今天就來說說“孝”孝對我們小孩子來說,就是要孝敬父母,父母,如果連這最簡單的都做不到,那這種人可以說是真正的“豬狗不如”了。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叫了你,不能裝作沒聽見,立即要應答父母。父母叫你做某件事,就要把所有的事情全部放在一邊,認認真真一心一意地做這件事,不可以偷懶。這是我們國小生最常見的問題,就是覺得父母的付出是應該的,“你們把我生了下來,就該照顧我!”,這是很多同學的回答。要知道,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對我們來說,父母就是我們的創世主!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父母在教育你的時候,不可以分心,要虛心接受父母的批評指責。要知道,父母永遠是對你們好的,不然他們為什麼要生你們下來了?說句實話,在這點上我太倔了,老是煩父母,有待加強。

以上的兩句話是我們國小生最容易犯的毛病,上面這兩句話的要求是最低的,如做不到,當然就是對父母不敬,希望大家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下面這兩句是對物和做事的要求: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意思是事情雖然很小,但是不能自作主張地去做。如果去做了,就不合乎作為子女的道理了。做什麼事情都有可能會做出不利,所以凡事都要先向父母稟告,父母考慮好了才能去做,以免照成不利。

“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意思是東西雖然很小,也不要偷偷藏起來,如果這樣做了,會把親人的心給傷了。任何東西都不是我們自己的,都是父母的錢,如果我們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是弟子規的總序,大家要一節一節地讀弟子規,好好品嚐中華民族的禮儀精髓!

大道不違,永築人生——讀《弟子規》有感_讀後感4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校園裡不時傳來琅琅的讀書聲。寒假期間,我又重溫了一遍《弟子規》,又有了更大的收穫。它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也是先賢智慧的結晶。它告訴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從“入則孝”到“出則悌”從“謹”到“信”。《弟子規》雖然文字不多,卻包含了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等思想,為我們的讀書學習方法、待人處世原則,提出了明確的行為規範。

我是一個愛讀書的女孩,但是有個看完書就隨手亂放、從來不知道放回原處的壞毛病。每次都是媽媽一邊嘮叨一邊幫我把書收拾起來。有一次,我看完《木偶奇遇記》,隨手放到一個地方,當我再想繼續看時卻怎麼也找不著,心裡焦急的差點兒哭了。媽媽知道了,一邊幫我找書一邊教育我:“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這樣就不會丟失了。”最後終於在我的鋼琴下找到了。聽了媽媽的話,看著失而復得的書,我既高興又慚愧。從此以後,我每次看完書都及時送回原處,再也沒有丟失過。

“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這幾句話,也讓我受益匪淺。以前我在學習和對待作業上不夠認真,經常要媽媽督促。遇到不懂的問題,經常偷懶沒有記錄下來,課後查詢原因。也沒有及時向老師或同學請教,含糊了事。在讀過了《弟子規》後,及時發現了自己存在的缺點。現在我經常對照《弟子規》提醒自己,相信以後我的學習成績會越來越好。

《弟子規》給我們帶來巨大的精神財富,讓我們從身邊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讓我們行動起來,精心研讀《弟子規》,踐行《弟子規》。做一個品德高尚、成績優異、對社會有益的好少年!

大道不違,永築人生——讀《弟子規》有感_讀後感5

《弟子規》中有言:“次謹信”,“謹”即要謹慎小心,“信”則要誠實守信,從中,我領悟到了做人做事要講求誠信的重要性。我們將伴“信”至天下!

“凡出言,信為先。”每說出一句話來,一定得以誠信為首要。即誠信是做人必須具備的優良品質。誠信,作為一種傳統美德,是我們人人都應該具有的。誠信是做人之基,立業之本。一個人如果不講誠信,就得不到他人的信賴和尊重;一個企業如果不講誠信,就無法生存與發展。

曾子教子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人要守誠信,對一個還未懂事的孩子就如此誠信,那麼,他對待家人,別人,國家呢?不更是如此嗎?所以他聲名遠揚,他為信守承諾而殺豬的故事千古流傳。

戰國時著名的軍事家吳起,他做到了言必信,所以他得到了好的回報。他贏得了別人的信賴與尊重,他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中國是個五千年的文明古國,誠信一向是中國人引以為傲的美德。人無信而不立,童叟無欺的故事薰陶了我們幾千年,然而近年來,信用危機已經大大增長了,這種做法是錯誤的,《弟子規》教育我們道:詐與妄,奚可焉。那些爾虞我詐的事千萬不要做,不要讓邪惡充斥我們的純真心靈,法國拉羅什夫科曾說過:“意志薄弱的人,一定不會誠實。”因此,我們要讓誠信伴我們至天下,則我們需要有堅強的意志。用這些抵禦生活中的汙點,則心靈會更加安定。

一個人守信,折射的不僅是他自身的素養,更是一個社會乃至一個民族的內在素養。

一個守信的人才能夠光榮步天下,一個守信的民族,才能躋身於世界民族之林,才能被國際所信賴。

所以,我們要堅守“信”,做一個誠信之人,彰顯我們獨特的人格魅力,讓我們的中華民族因為我們而伴信至天下!

大道不違,永築人生——讀《弟子規》有感_讀後感6

《弟子規》全書以《論語,學而篇》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作為總綱,資料也是圍繞這幾部分來寫。意思是在家孝順父母、出門兄弟和睦、與人交流言行慎重和與人交往誠信為先,要對任何人都熱情友好,要親近仁者。《弟子規》還提倡要懂得所有道德與禮儀後才能夠學知識。

“百善孝為先。”父母是生我們養我們的人,當然要擺在第一位。所以,《弟子規》開篇就講“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短短的24個字,四次出現“父母”這兩個字,可見“父母”在古人心中的位置。這些規矩,看似簡單,很容易做到,可是我們有幾個人真正做到了呢?

《弟子規》教育我們要注重與人交流的態度,要廣交朋友,也要多學知識。有一句俗話叫:禮交天下友。《弟子規》裡講了很多關於禮儀的知識,告訴大家做事應當謹慎細緻。出門在外時,要與他人和睦相處,不可隨意出賣、誹謗別人。可見古人是多麼講究禮儀。現代社會,在家裡也好,也社會上也好,和人交流是十分十分重要的。善於和不一樣的人進行良好的溝通,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與人交往的同時,還要注意自我的行為要誠信,這是對人的尊重,也是對自我的尊重。平時要多親近比自我優秀的人,並學習知識,可謂知書達禮。

《弟子規》這部經典告訴我們許多文化禮儀,所以才會流傳至今。就如錢文忠教授所說:“學習弟子規,將文化落地為禮貌。”我們必須要好好珍惜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瑰寶,讓國學經典國伴隨我們成長,將優良的文化傳統代代傳承。

大道不違,永築人生——讀《弟子規》有感_讀後感7

想必大家都讀過《弟子規》吧,《弟子規》裡的資料蘊藏著許多道理,只要我們反覆回味,就會有許多體會了。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好慢吞吞、很久才回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讀到那裡,我覺得自己沒有做到……關於愛情的簽名。

有一次,媽媽一個人在家裡大掃除,而我在做媽媽佈置的“海量”作業。經過兩個小時的“拼搏”,我最後把“海量”作業給消滅了。沒想到,我剛剛寫完作業,媽媽就叫道:“阿怡,幫媽媽洗洗拖把吧!”我聽了,說:“媽媽,我剛剛才把作業給做完,手都麻了,你又叫我去洗拖把,我很累啊!”媽媽說:“我幹了一天的活,可把我給累壞了,叫你去洗拖把都不肯去。唉!”我聽了,又說:”下次大掃除我就和你一齊幹活,這總行了吧!”媽媽聽了,說:“唉!算了,你還是好好學習吧!”

此刻回想起來,我覺得自己很對不起媽媽。媽媽期望我能把心思放在學習上,就什麼家務活都不讓我幹,全部家務一向都是她做的。此刻,媽媽很累很累,叫我幫她洗個拖把,我都不肯。唉,媽媽上班回來已經很累了,回到家她還要忙個不停,我又何曾幫過她幹過一點活呢?平時,我在看電視的時候,她叫我回去複習,不好再看電視了,我都是慢吞吞地去做,有時甚至不聽呢,淨和她“唱反調”。媽媽處處都為我著想,可我根本就沒當一回事呢!但是,我此刻決定改變自己,要做一個好孩子!

今後,我必須會做個懂事、聽話、勤勞的好孩子,學會幫媽媽分擔辛苦,讓媽媽不再為我的學習操心。

大道不違,永築人生——讀《弟子規》有感_讀後感8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讀起來朗朗上口的文章是我最近看的一本書——《弟子規》,讀完它,我頓覺深有感觸,先說一說我對《弟子規》的讀後感吧。

《弟子規》在總敘裡就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

如果要說我最喜歡《弟子規》中的哪一段的話,我想就是“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了,這段話短短24個字,卻把“孝”這個字展現得淋漓盡致。

這句話意義深刻,告訴我們: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親生氣、傷心。

《弟子規》還告訴我們做人要講信用,“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語穢汙詞市井氣切戒之”就是說開口說話,誠信為先,答應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諾,沒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隨便答應,至於欺騙或花言巧語,更不能使用!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說話要恰到好處,該說的就說,不該說的絕對不說,立身處世應該謹言慎行,談話內容要實事求是,所謂:‘詞,達而已矣!’;不要花言巧語,好聽卻靠不住。奸詐取巧的語言,下流骯髒的話,以及街頭無賴粗俗的口氣,都要避免不去沾染。

看了《弟子規》一書,讓我明白自己與弟子規裡的標準差太遠了,以後要嚴格按照書中的標準來衡量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

大道不違,永築人生——讀《弟子規》有感_讀後感9

讀一本好書,猶如同一位智者談話;讀一本好書,可以陶冶情操,修身養性;讀一本好書,可以從中學到無窮的知識。而《弟子規》可謂是好書之一。

人們常說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那麼,怎樣才算孝敬父母呢?《弟子規》告訴了我們“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對,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聽父母的話,當父母叫我們時,應及時回答,當父母讓我們做事時,我們應趕快放下手中事,去幫助父母,從生活中的點滴小事中去幫助父母,從日常小事做起。

對於自己的兄弟姐妹要做到和睦相處。大的要關心小的,小的也要尊敬父母,尊敬比自己大的長輩,語言要和藹溫和一些,不要尖酸刻薄,必要時,可以退一步海闊天空。

做人最基本的是要講究誠信。是的,誠信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凡出言,信為先,奚可焉……”這段出自《弟子規》的話清楚的告訴我們如何講誠信,但凡是出自於自己的話語,答應別人的事也一定要做到。不論是一件小事,還是一件大事,只要你給予了他人承諾,你就一定要做到。講信用的人,往往是最受歡迎的人了;誠信的商店,往往是生意最火爆的商店了……做人要講誠信,乃是從古至今永不變更的事實。

其實每個人都有一些小心思,那就是得到別人仰慕,而《弟子規》中的一段話也講到“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一個人只要有才華,不驕傲自大,那麼他就能夠受到別人的尊敬。

通過讀《弟子規》,我的思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改變了自身的一些缺點,學習了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規範,《弟子規》不愧是一本好書!

大道不違,永築人生——讀《弟子規》有感_讀後感10

一年級開始,我們班同學冼哲賢的姑姑給我們每人捐贈一本書,叫《弟子規》,從那以後我們的莫老師每天都要求我們朗讀《弟子規》。

弟子就是學生,規就叫規範。《弟子規》總共有67頁,我們現在學到了34頁“泛愛眾”,“謹”裡面說了:如果是無意中做了錯事,那就叫“錯”,如果是故意去做的,那就叫“惡”。如果錯了還不改,還要極力掩飾,那就是錯上加錯。我爸爸經常說:“有了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有錯還不改。”

我們的《弟子規》分八個不同的部分,分別是:總敘、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這八個部分,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以及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一年級的時候我雖然背得流利,不過總是很慢,但現在我不僅背得快,還流利。當我讀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的時候,我不禁想起了自己,那一次,我正在沙發上津津有味地看電視,在看《超獸武裝》,媽媽就叫我去擦桌子,我說:“等一下,等一下,我馬上就去擦桌子,再等一下就播完了!”

可是我過了很久,我仍然坐在那裡無動於衷,媽媽再三催促了好幾次,我才懶洋洋的坐了起來,還滿臉不高興,現在想起來還有一點慚愧呢!

還有一次,星期天的時候,我去普羅旺斯表演拉丁舞,我一直覺得那件衣服很難看,而且緊,又不舒服,於是我一直大聲抗議,媽媽說:“能穿就行了,幹嘛那麼挑剔呢?”我轉念一想:“《弟子規》上面說“衣貴潔,不貴華”,意思是穿的衣服在於整潔大方,而不在於華麗。”想到這裡,我終於不再挑剔了!

《弟子規》就像一面鏡子,使我看到了我生活中的缺點和不足,也知道了莫老師讓我們讀《弟子規》的用意了,因為它可以教我們怎樣學習,怎樣生活,怎樣做人!《弟子規》真是一本好書!我喜歡!

大道不違,永築人生——讀《弟子規》有感_讀後感11

起先,我們非常不耐煩,每日所誦的東西太多了,一下子文言文一下子語文書的,絕對容不得再加一個弟子規了。周老師好像看出了我們的不情願,信誓旦旦地和我們解釋道:“弟子規讀了好的,你們可以從中悟得一些道理。現在可能接受不了,但我相信,沒過多久,你們絕對會迷上弟子規的。”

周老師的話讓我們對弟子規有了些興趣,便認真的讀了起來。嘿!的確,周老師說的一點都沒錯,我們真的對弟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每天上課前同學們都會認真的誦讀。

弟子規也確確實實地讓我們懂得了許多道理,讓同學們舉止都變得文文雅雅的。比如,弟子規中有一句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答應,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我感到非常慚愧。因為平常喜歡玩電腦,即便是爸爸媽媽在喊也懶得動身。學了這一句之後,我開始改變了這種壞習慣,爸爸媽媽每次一喊我,我就馬上過去,一點都不拖延時間,爸爸媽媽連連誇我是好孩子吶!我臉紅了。我不能心安理得地接受這個讚譽—— 這都是因為受了弟子規的影響啊!

我還買了一本弟子規的書,上面不僅有釋義還有典故,使我很受啟發。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這一句的典故。就是在東漢有個孩子才九歲,他叫黃香,因為母親很早就去世了,他跟父親相依為命。父親的身體又不是很好,所以冬天的時候他怕父親太冷,他都先鑽到被窩裡把棉被先弄暖和了,才叫他的父親上床睡覺;夏天天氣太熱,他就先拿著扇子把床搧涼,再請父親上床睡覺。看了這個典故,我非常感動,也懂了黃香念念在觀察父母的需要,相信黃香是不是隻有做冬溫夏凊?當他有時時去關懷父母的心,相信父母的整個生活起居,他都會盡心盡力去付出。我也要學習黃香,關心父母。

啊,弟子規,你教我了做人做事,感謝你。

大道不違,永築人生——讀《弟子規》有感_讀後感12

從小就跟著媽媽或者錄音機背誦《三字經》、《弟子規》、《論語》等國學篇章,當時我並不理解其中的道理。那時候背過的現在也都忘得差不多了,但是《弟子規》當中的一些章節我還記得很清楚,因為做了學生後悟出了些其中的道理。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弟子規》一開始就告訴我們,要先學會做人,再去好好學習。有些同學學習成績不錯,還很多才多藝,別人都很羨慕他們,他們也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平時對待家長,同學的態度就非常傲慢、惡劣。長大後這些同學成了“龍”或者成了“鳳”,卻不能成為真正的“人”,既不孝順,也不會與他人好好相處。這樣的同學能算是好學生嗎?值得我們去羨慕和學習嗎?

《弟子規》還告訴我們“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只要是人,都應該相親相愛,因為我們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汶川地震,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包括不久前的日本地震,使多少小朋友一夜之間無家可歸,又讓多少家庭一夜之間變得一無所有?那一幕幕喚醒了無數人的愛心。一個人的愛算不了什麼,千千萬萬人的愛彙集到一起,就像條條小溪匯成了遼闊的海洋。是“天同覆,地同載”的大愛,讓我們在幾年後又見到了重新建設後的新汶川和那裡的一張張笑臉。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是對我們最有用的學習方法。學習時除了要集中精力,眼睛看,嘴巴讀,最重要的還是要有堅定的信心。我們在學習上經常犯一些不該犯得錯誤,明明可以做對但偏偏要出錯,其實這就是“心”沒到,“信”不足,學習的四個基本條件缺了兩個,我們怎麼能做得好呢?大人們常常說我們心浮,說我們馬虎,也是這個道理。

《弟子規》裡蘊藏許許多多的道理,教會我太多太多的東西,懂得這些並不難。“學貴力行”,學一句,我們就要做一句,把這些準則用到學習、生活中,還需要我不斷的努力。

大道不違,永築人生——讀《弟子規》有感_讀後感13

《弟子規》是我國古代著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的孔子,給他的學生起的,也是我們生活的典範,讓我看了深有體會。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慈……

我比較深刻的句子是“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我還聽過這樣的故事:宋濂是我國明朝著名的大學問家。在他20歲時,他去請教一位前輩。老師正在授課。看到老師沒有注意到他,宋濂就恭敬地站在那裡,不懂的問題,也像別的同學一樣發問;有時老師被問得不耐煩,就大聲呵斥他,可他卻低頭接受,臉上沒有任何不悅的表情,也沒有反駁老師的觀點。後來,宋濂從老師那裡學習了更多知識,比其他同學收益都大。在生活當中,我們在路上遇上長輩,應禮貌地上前問好。當長輩沒有要說地事情,打算離開時,晚輩應該恭敬地退後站在一旁,等候長輩離去。宋濂也是一個好例子。

還有“凡出言,信為先”這句話是對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只要是說出口的話,就要講信用,不能食言。這讓我想起了博玄說過的一句話:“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對人誠心誠意,本來不相信,也會相信了;但對人虛偽無信,就是本來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看,他說得多有道理啊!在這裡,我奉送大家一句:言而無信,萬事皆虛。

自從讀了《弟子規》這本書後,我感覺到多讀一些書對我們在言行方面有很大的幫助。我想,今後我會更加努力地學習《弟子規》等各種有益的書籍,爭取做一個全面發展的好學生。

大道不違,永築人生——讀《弟子規》有感_讀後感14

“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成方圓。”人生百態,萬物更迭,周而復始。要想在這亦真亦幻的紛紛擾擾、分分合合之時,憑一己之力求得在龍爭虎鬥、爾虞我詐之中的一席之地,靠的就是這舉重若輕、不可或缺的規矩。縱觀千古,有多少德才兼備、文武雙全、得天獨厚的一表人才之人,在“萬事皆備,只欠東風”之時因疏忽了規矩而因小失大,“一著不慎,滿盤皆輸”。而又有多少人因對規矩的視而不見,置若罔聞,最終自取滅亡,自食其果。“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這世事難料的人世令我們“欲辨已忘言”,也更需要我們能擁有大道不違、“從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

《弟子規》更是用民心所向、深入人心的筆觸,將我們一生所要善始善終地遵循的舉足輕重的規矩,都滴水不漏地敘述得一清二白,朗然入目。而它苦口婆心、頭頭是道地講述的這些,正在被現代社會的人們所隨心所欲、若無其事地淡忘,而這些也恰是現代社會最為彌足珍貴、求之不得的,是人們成名成家的錦囊妙計,可謂是字字無虛,一字千金。“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希”,不知大家有沒有望穿秋水地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同樣是土生土長在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中原大地,也同樣經受過規範教育的薰陶與洗禮,為什麼在這樣一個泱泱大國,就在也不能出現第二個孔子,就再也沒有人能將“聖人”的思想精益求精、爐火純青地去昇華,去革新?就是這被人們熟視無睹的規矩讓我們與前者“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當我們心平氣和、氣定神閒地瞻仰孔子,研究他所傾盡畢生的學說與思想,你會發現,他所鍼砭時弊、揚長避短的一切都不是信口雌黃、空穴來風的,都是建立在“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的規矩上。由此可見,《弟子規》中所一字一句地講授的為人處世的規矩,足矣鑄就我們一生的興衰榮辱。

現如今“千里馬常有,但伯樂不常有”的社會,規矩到底是無關緊要、無足輕重,還是遺之千金、關乎一生。孰輕孰重,真該讓“而今識盡愁滋味”的大家“三思而後行”了。孔融讓梨,靠的就是“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的親友之間的規矩;劉備之所以能在群雄並起、烽火連天的亂世,擁有這“引無數英雄競折腰”的西蜀江山,歸根結底就是義無反顧地遵循著“泛愛眾,而親仁”的求賢若渴、仁者愛人的規矩。在平時的生活中也處處離不開規矩。在家我們需要規矩;在外我們需要規矩;在兄弟姐妹面前我們需要規矩;在師長面前我們更需要規矩。有了規矩,我們才能懂得如何尊老愛幼,如何禮賢下士,如何謙遜識禮;有了規矩,我們才能學會如何尊敬他人,如何幫助他人;有了規矩,我們能在渾然不覺之中規範自己,讓自己能真正意義上的去“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有了規矩,我們才能不虛此生,讓自己的人生綻放華光異彩。

學會品讀《弟子規》,更要學會神往傾心地感悟規規矩矩的人生。讓我們用這畫龍點睛的規矩,為自己的人生錦上添花!

大道不違,永築人生——讀《弟子規》有感_讀後感15

《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典範,我看了之後受益匪淺。這本書是根據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它告訴我們許多做人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自己要虛心地向他學習,在和大眾交往時,要做到人人平等……

“凡出言,信為先”這句話在這麼多道理中,是對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說過的每一句話,都要遵守誠信,萬萬不可食言。這讓我想起了《袁氏世範》中的一句話:“有所期諾,纖毫必償;有所期約,時刻不易。”意思是:答應給別人的東西,一絲一毫也不能少給;與別人約好的時間,一時一刻也不能改。這句話說的多有道理啊!同時,也讓我想到了《曾子殺豬》的故事。主要講了:有一次,曾子的妻子準備去趕集,由於孩子苦惱不已,妻子許諾孩子回家殺豬,做紅燒肉給他吃。妻子回來後,曾子便捉豬來殺,妻子連忙阻止,說是和孩子開玩笑的。經過曾子的勸導,妻子把豬殺了做了紅燒肉,這件事便在這個孩子的心靈深處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陰影。

同時,在生活中我們要做到講信用,這樣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記得在語文書上,有一篇文章,是寫宋慶齡的。有一天,宋慶齡要去爺爺家玩時,想起答應小珍的事。本來她很想去爺爺家,因為爺爺答應了她送她一隻鴿子。但在巨大的誘惑面前,宋慶齡她拒絕了去爺爺家,儘管父母也勸她可以第二天去跟小珍道歉,但宋慶齡還是拒絕了,在家等小珍。從小就有著優良品質的宋慶齡,長大後成為了一代偉人,受到廣大人民的愛戴。

最後,我奉送大家一句:

人而無信,萬事皆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