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屈原的《離騷》中的愛國主義

來源:才華庫 1.34W

怎樣給屈原在《離騷》中體現出來的愛國主義一個公平、允當的評價呢?

如何評價屈原的《離騷》中的愛國主義

犑紫齲我們要站在古人的立場看歷史,站在今人的立場用歷史。由於時代的侷限性等各種因素,我們不能用今天的一切來比照、批判古人的行為、觀點或立場,而是要站在歷史的高度來進行客觀評價。

屈原之偉大有二,一是他創作出了名傳千古的浪漫主義開山之作《離騷》,與《詩經》共同成為中國詩歌史的濫觴;二是他在《離騷》中體現出的愛國主義精神成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之一。

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主要是依靠他的悲劇人生體現出來的。作為楚國貴族的一分子,他有幸學習了中原的禮樂文化,並持笏楚朝,大有一番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於胸臆間,然而楚國從“橫則秦帝,縱則楚王”的問鼎中原之後的風光旎然轉而到了楚懷王、楚襄王的由盛而衰的時代,外見欺於秦,喪師割地者三,連楚懷王本人也被秦劫留而死;內修黑暗之政治,權貴佞臣相互傾軋、趁機專權,妒賢嫉能,使楚國走上了不歸之路,屈原想在這樣的時代環境裡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從根本上說是行不通的。屈原的偉大就在於懷瑾握瑜的他在“信而見疑,忠而被謗”之後依然正道直行,不改其志,竭忠盡智以事其君;在於他其心所善、九死不悔的無所畏懼的精神以及“餘故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捨也”的執著。

但今天我們對待他的愛國主義就要分而視之了,既不能一概吸收,又不能全盤否定。我們知道,《離騷》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香草、美人這兩類意象。屈原藉此來或喻君王或自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後者如“眾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他只是想用美人、香草來表達一個目的.:忠君愛國。一篇《離騷》,處處可見屈原對楚懷王的忠心耿耿以及他奮發自勵、蘇世獨立的人格,例如: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等等。他自嘆身為高潔之軀、棟樑之材卻遭到小人的嫉妒與讒毀,在屈原想展一番政治巨集圖之際,誣陷與中傷使“懷王怒而疏屈平”,繼而放之逐之,心有怨而志不移,發而為詩以抒其懟、表其心,然而昏庸的楚王再加上奸佞的朝臣,一個烏煙瘴氣之所,怎麼能容得下仁人志士的存在呢?

屈原既不改其志,如司馬遷所說:“雖放流,眷顧楚國,繫心懷王,不忘欲返……一篇之中三致志焉”,最後只能感慨:“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決定用生命來殉自己的“美政”理想,自投汩羅,投出一個屹立千百年而不倒的偉大形象。

然而屈原的忠君愛國未免有愚忠之嫌。屈原所不願改其志者,在我認為它是有宗族觀念的,他之所以不願意效力於其他君主,主要是因為他那樣沒有歸屬感,到頭來只是治別家之產業而荒祖宗之偉室。在他內心,楚國就是他的家,他接受不了異國之主,他只希望能夠得到國人的理解與信任,認為楚國人才是他的親人,有他自己的詩句為證:“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他都是站在楚國的角度來考慮他自己,從生命深層把自己認為是楚國的一分子,希望能夠得到國人的認同。“又何懷乎故都”這似乎是說屈原滿腹牢騷,想改變主意,不再留戀楚國,其實這是屈原的憤激之辭,作反語解可也,想表達的意思是“我這樣地忠愛國家,竟無人相信,卻還受到放逐,好,你們不信,我就死給你們看!”這樣說來屈原並非不懷念故都,不想再為國效力,而是想用死來明其志、保其節、發其怨,其骨子裡那股對楚國的熱愛之情躍躍然衝騰!

說屈原愚忠,亦有道理。雖然屈原滿腦子美政理想,但他太過於仰視與信任自己的君主了。屈原為楚懷王擬定憲令,以其“博聞強識,明於治亂,嫻於辭令”之才和“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之能,本該做到雷厲風行,但他不清楚他所奉事的王是什麼樣的王;他所共事的臣是什麼樣的臣,欲以目空一切之態度(或說太過天真更貼切一些),打造弊絕風清之社會,恐為濁流所不容必矣!舉目黃河,不見其清;何似二水,涇渭分明!所以說清欲容濁清亦濁,只有激濁而揚清其可為大計矣,屈原悲劇的定性因素至此可窺一斑了。再者說來,屈原所謂的愛國很大程度上僅侷限於忠君,他只是想為楚懷王儘自己的一份力,如果他能得到楚懷王的承認,斯莫大焉,舉國上下反對喧囂一片又何妨!懷王是他的靠山,懷王若“愛”屈原,可謂盡善盡美矣!所以屈原的愛國終隔一層,他先要通過楚懷王的認定,才能去考慮蒼生百姓,而事實證明,那個時代再多的勵精圖治都只是為了興榮王貴一家,確有安撫百姓之舉其目的也只是穩固江山罷了!但屈原囿於一君之愛畢竟是時代因素造成的,反過來也是時代環境的需要,別說今人論之無可厚非,就是放在當時環境裡還稱得上是一種社會型別的大進步呢!當時的春秋戰國時期正是中國的大變革、大動盪時期,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因此聖明之主加賢能之臣是一國一朝興旺發達的必要條件,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亦可謂中國愛國主義傳統的開山之舉矣!

時至今日,我們對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依然眾議紛紜,褒貶不一,然而主流是分明的,就是從內涵上基本肯定,去其糟粕,把它吸取為中華民族偉大精神之一,這是民族的需要,更是歷史的需要。在當代中國我們賦予了愛國主義以新的內涵,新時期的愛國主義,既繼承了屈原以來歷史上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又吸納了鮮活的時代精神,內涵更為豐富了,愛國主義與愛社會主義和擁護祖國統一,其內部運作具有著一致性。

《離騷》之精神可謂豐矣;屈原之有《離騷》可謂偉矣;中國之有屈原可謂大矣!屈原於上下求索之中為後世豎起一面愛國主義的大纛,我們應該手持這面大纛,一路走下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