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詩原文及賞析彙編15篇

來源:才華庫 2.27W

木蘭詩原文及賞析1

減字木蘭花·維熊佳夢

過吳興,李公擇生子三日,會客, 作此詞戲之。

維熊佳夢,釋氏老君親抱送。壯氣橫秋,未滿三朝已食牛。

犀錢玉果,利市平分沾四座。多謝無功,此事如何著得儂。

翻譯

占卜好夢是個熊,吉兆是生男,釋氏道君都說是神佛抱送。小兒志氣橫亙秋空,未滿三日,氣勢能食牛。

洗兒錢,洗兒果,喜錢平分,賓客滿座。多謝無功受賞,生兒之事如何依靠儂。

註釋

李公擇:李常,字公擇,建昌(今江西南城)人,時任湖州太守。吳興在今浙江吳興縣,屬湖州管轄。

維熊佳夢:此甩來指李公擇得好夢生子。

釋氏:佛。釋迦牟尼為佛教創始人,後稱佛姓釋迦氏,簡稱釋氏。

老君:指老子,道家創始人。民間有生子為神佛抱送的說法,這裡是沿用。

犀錢玉果:此指為洗兒錢、洗兒果。宋時育子滿月的習俗。

利市:歡慶節日的喜錢,此指喜兒錢。

儂:江蘇浙江方言稱你為“儂”。

創作背景

熙寧七年(1074)九月,蘇軾離開杭州赴密州任,與楊元素、張子野、陳令舉等同至湖州,適逢湖州太守李公擇生子,三日大宴賓客,此詞當應人請求而作。

賞析

這首詞是作者與老友應酬之作,有戲謔之意,但也能見出作者性格中開朗而詼諧的一面。

起首兩句,化用杜甫《徐卿二子歌》中“徐卿二子生絕奇,感應吉夢相追隨。孔子釋氏親抱送,並是天上麒麟兒”的詩句,但把杜詩“吉夢”字面的來歷“維熊佳夢”四字,以“夢”字葉“送”字。這樣原本爛熟的典故,卻也錘鍊得別有一番風味。三、四兩句,以夸誕大言,善頌善禱。“氣橫秋”字面本於孔稚圭《北山移文》“霜氣橫秋”,結合杜甫《送韋十六評事充同谷郡防禦判官》詩的“子雖軀幹小,老氣橫九州”,而改用一“壯”字,切合小兒特點。第四句本出於《屍子》:“虎豹之駒,雖未成文,已有食牛之氣”。但這裡主要仍然是翻用杜甫《徐卿二子歌》中“小兒五歲氣食牛,滿堂賓客皆回頭”的句子。上片四句,大多是從杜詩中借來,但一經作者熔鑄,語言更覺矯健挺拔。

下片第一、二兩句“犀錢玉果,利市平分沾四座”描寫的是古時“三朝洗兒”的熱鬧場面。三朝洗兒,古時習俗,富有人家,一般都要大會賓客,作湯餅之宴。席上散發喜錢喜果,叫作“利市”。喜錢用之於湯餅宴上者俗稱“洗兒錢”。據說唐明皇曾賜給楊貴妃洗兒錢,又見於唐王建的《宮詞》,可見這個習俗,由來已久了。三、四兩句才轉入調笑戲謔。題下作者自注引祕閣《笑林》說:“晉元帝生子,宴百官,賜束帛,殷羨謝曰:”臣等無功受賞。‘帝曰:“此事豈容卿有功乎!’同舍每以為笑。”作者把這個笑話,隱括成為“多謝無功,此事如何著得儂”,把晉元帝、殷羨兩人的對話變成自己的獨白,把第二人稱的“卿”字換成第一人稱的“儂”(我)字,意思是多謝,多謝,我是無功受賞了,這件事情,怎麼可以該著我有功呢?語言幽默風趣,謔而不虐,結果此語一出“舉坐皆絕倒”,確實不是作者在自我吹擂。在這篇作品中,雖然沒有什麼思想內容可言,但如果把眼光放在另外一個角度,看作者語言吐屬的典雅得體,看他隱括前人詩句的技巧,是那麼嫻熟,老練,再看文字中所洋溢的歡樂氣氛和作者自身開朗而詼諧的性格,豈不是一種精神享受。

木蘭詩原文及賞析2

木蘭花慢·彭城懷古

古徐州形勝,消磨盡,幾英雄。想鐵甲重瞳,烏騅汗血,玉帳連空。楚歌八千兵散,料夢魂,應不到江東。空有黃河如帶,亂山回合雲龍。

漢家陵闕起秋風,禾黍滿關中。更戲馬臺荒,畫眉人遠,燕子樓空。人生百年如寄,且開懷,一飲盡千鍾。回首荒城斜日,倚欄目送飛鴻。

翻譯

古老的徐州啊形勢極為險要,這裡曾經消磨了多少豪傑英雄。遙想身披鐵甲的雙瞳人項羽,身跨烏騅馳騁千里流血流汗,率眾浴血奮戰營帳如雲;最終四面楚歌八千人風雲四散烏江自刎,想必他那冤魂啊,怎肯撇下八千江東子弟的陰魂而自過江東。到而今只有黃河如帶蜿蜒於遠方,紛亂參差的山峰高低逶迤起伏如龍。

取得勝利的劉邦陵闕而今也秋風蕭瑟,禾黍離離長滿關中。當年項羽操演兵馬的戲馬臺已殘破不堪,燕子樓上空留風流韻事的傳說,早已人去樓空。人生百年如秋風中的匆匆過客,暫且開懷暢飲一飲千盅。回望夕陽照射著淒涼的荒城,獨自倚立闌干目送著遠去的飛鴻。

註釋

形勝:地理形勢優越。

鐵甲重瞳:指西楚霸王項羽。

重瞳:眼中有兩個瞳子。《史記·項羽本紀》:“

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苖裔邪。”

烏騅:項羽所騎戰馬。

汗血:漢朝時得自西域大宛的千里馬,又稱天馬。《藝文類聚》卷九十三“獸部上”引《史記》

謂:“神馬當從西北來,得烏孫馬好,名天馬。及得大宛汗血馬,益壯,更名烏孫馬曰西極馬,宛馬曰天馬。”此藉以形容項羽所騎名馬。

玉帳:指軍中營帳。

楚歌:指四面楚歌。

黃河如帶:據《徐州府志》卷二“山川”:黃河在城東北,自河南虞城縣流入郡界,經碭山、蕭縣,入銅山界。《史記》:“

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爰及苗裔。”

亂山回合:據《徐州府志》記載,徐州周圍有許多山,城北有九里山,城西有楚王山,城南有太山,城東南有奎山、三山,城東有子房山(一名雞鳴山)、定國山、聖水山,城東北有彭城山、桓山、寨山、荊山,故稱。因雲龍山較著名,故舉其大者。

雲龍:即雲龍山,又名石佛山。《江南通志》:雲龍山,宋武微時憩息於此,有云龍旋繞之。《舊志》

亦稱:山有云氣蜿蜒如龍,故名。

漢家陵闕:本句化用李白《憶秦娥》“西風殘照,漢家陵闕”詞句。

禾黍滿關中:《詩經·王風·黍離》序說,西周亡後,周大夫過宗廟宮室,盡為黍離,彷徨不忍去,乃作此詩。後用為感慨亡國、觸景傷情之詞。這裡化用其意。關中,指今陝西省一帶。《關中記》:“東自函谷,西至隴關,二關之間,謂之關中。”西漢帝王陵墓,均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一帶,故稱。此句是說,劉邦雖然奪取了政權,取得了勝利,但如今陵闕照樣為漫山遍野的莊稼所遮掩。

戲馬臺:在徐州城南部,與雲龍山相對。項羽因山為臺,以觀戲馬,故名。宋武帝劉裕為宋公時,在彭城,九月九日大會賓僚賦詩於此。元嘉二十七年魏太武帝南侵,立氈屋於戲馬臺,以望城中。見《徐州府志》卷八“古蹟”。

畫眉人遠:據《漢書·張敞傳》記載,京兆尹張敞擅長為婦畫眉,“長安中傳,張京兆眉憮。”“憮”(讀wǔ),嫵媚。此借“畫眉人”,指稱與盼盼交好者。薩都剌《彭城雜詠呈廉公亮僉事》(五首之四)

謂:“何處春風燕子樓,斷碑落日古城頭。畫眉人遠繁華歇,無數遠山生暮愁。”可與本句對讀。

燕子樓:舊址在徐州城北。

寄:暫居,形容人生短暫。人生百年寄,

古詩云:“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蘇軾《將往終南和子由見寄》

詩謂:“人生百年寄鬢須,富貴何啻(chì)霞中莩。”本句由此化出。

目送飛鴻:嵇(jī)康《兄秀才公穆入軍贈詩十九首》

雲:“目送歸鴻,手揮五絃。”李白《鞠歌行》

曰:“平生渭水曲,誰識此老翁?奈何今之人,雙目送飛鴻。”又,李白《至陵陽山登天柱石酬韓侍御見招隱黃山》

謂:“何意到陵陽,遊目送飛鴻。”此或化用其意。

創作背景

這闋詞是薩都刺在元文宗至順三年(1332)春三月,從翰林國史院應奉文字,出為江南諸道御史掾史時,路過徐州所作。

賞析

上片主要追憶項羽的歷史事蹟,並感嘆他的失敗。

“古徐州形勝,消磨盡,幾英雄。”開句似乎平平,但一句“消磨”頓使歷史變得沉甸甸的讓人難以拾起。

“想鐵甲重瞳,烏騅汗血,玉帳連空。”歷史在蒼茫中走來,詞人用寥寥幾筆刻畫出項羽的英雄形象,並自然地轉入他那蒼涼的敗績場面中,“楚歌八千兵散,料夢魂,應不到江東。”歷史大潮浩蕩而過,成者王侯敗者寇似是人間不變的鐵律,但是誰能阻止歷史的腳步?

“空有黃河如帶,亂山回合雲龍”,本來壯闊的徐州之景,在這裡成為了項羽失落地走過歷史的見證者。

下片,詞人將對歷史的感慨延伸到更廣闊的領域。

然而下片仍是從項羽對手劉邦開始,“漢家陵闕起秋風,禾黍滿關中。”劉邦雖在徐州彭城這裡戰勝了項羽,但同樣也逃不掉歷史長河的消磨。

“更戲馬臺荒,畫眉人遠,燕子樓空。”這些都是歷史滄桑的鐵證。

“人生百年如寄,且開懷,一飲盡千鍾。”回顧歷史之後,詞人再將目光投向自身,百年枯骨,人生寄蜉蝣於天地,何必懷往古之憂呢?

“回首荒城斜日,倚欄目送飛鴻。”歷史如過眼煙雲,個人得失雖然讓人惆悵,在這流動的歷史大河面前卻渺小至極,如此一想,再回首看這荒城、落日、飛鴻,看透人世間不過如此,心中百感交集。

木蘭詩原文及賞析3

原文

城上風光鶯語亂,城下煙波春拍岸。綠楊芳草幾時休,淚眼愁腸先已斷。

情懷漸覺成衰晚,鸞鏡朱顏驚暗換。昔年多病厭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淺。

翻譯

城上春光明媚鶯啼燕囀,城下碧波盪漾拍打堤岸。綠楊芳草幾時才會衰敗?我淚眼迷濛愁腸寸斷。

人到晚年漸覺美好情懷在衰消,面對鸞鏡驚看紅顏已暗換。想當年曾因多病害怕舉杯,而如今卻唯恐酒杯不滿。

註釋

鶯語:黃鶯婉轉鳴叫好似低語。

拍岸:拍打堤岸。

鸞鏡:鏡子。古有“鸞睹鏡中影則悲”的說法,以後常把照人的鏡子稱為“鸞鏡”。

朱顏:這裡指年輕的時候。

芳尊:盛滿美酒的酒杯,也指美酒。

譯文二

城上眺望,風光大好,黃鶯兒的叫聲亂成一片。城下湖面上煙波浩渺,春水煙波浩渺,春水不斷地拍打著堤岸。這令人傷懷的青青楊柳如綿綿芳草啊,你們什麼時候才能變得沒有呢?我眼中充滿淚水,愁緒襲來,先就使我肝腸寸斷了。

我覺得自己的情懷漸漸像個老人,沒有生氣了。還吃驚的發現鏡子中昔日紅潤的容顏,在不知不覺中改換了,已變得如此憔悴蒼老。往年,我體弱多病,討厭去碰那美酒金盃,如今杯兒在前,卻唯恐酒斟得不滿。

鑑賞

此詞寫得“詞極悽婉”,處處流露出一種垂暮之感。

詞在上片前兩句寫景,意思只是說,城頭上鶯語唧唧,風光無限;城腳下煙波浩淼,春水拍岸,是一派春景。作者在這裡是借景抒情,而不是因景生情,因此用粗線條勾勒春景,對於後面的遣懷抒情反而有好處,因為它避免了可能造成的喧賓奪主在毛病。另外,作者對景物描寫這樣處理,仍有一番匠心在。首先,這兩句是從城上和城下兩處著墨描繪春景,這就給人以動的感覺。其次,又斟酌字句,使兩句中的聽覺與視覺形成對比,看的是風光、煙波之類,顯得抽象朦朧;聽的是鶯語、濤聲,顯得具體真切。這樣的描寫,正能體現出作者此時此刻的心情:並非著意賞春,而是一片春聲在侵擾著他,使他無計避春,從而更觸發了滿懷愁緒。況周頤在《惠風詞話》中有一段頗有見地的話:“詞過經意,其蔽也斧琢;過不經意,其蔽也褦襶。不經意而經意,易;經意而不經意,難。”錢惟演的這兩句正是進入了“經意而不經意”的境界。

下面兩句開始抒情,綠楊芳草年年生髮,而我則已是眼淚流盡,愁腸先斷,愁慘之氣溢於言表。用芳草來比喻憂愁的詞作很多,如“芳草年年與恨長”(馮延巳《南鄉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這些句子都比錢惟演的來得深婉,但同時又都沒有他來得悽婉。從表現手法上講,用綠楊芳草來渲染淚眼愁腸,也就達到了情景相生的效果。這兩句是由上面兩句對春色的描寫直接引發的,由景入情,並且突作“變徵之聲”,把詞推向高潮,中間的過渡是很自然的。

下面的前兩句仍是抒情,這比上片更為細膩,“情懷漸覺成衰晚”,並不是虛寫,而是有著充實的內容。錢惟演宦海沉浮幾十年,能夠“官兼將相,階、勳、品皆第一”(見歐陽修《歸田錄》),靠的就是劉太后,因此,劉太后的死,對錢惟演確實是致命的一擊。一貶漢東,永無出頭之日,這對於一生“雅意柄用”的錢惟演來說,是一種無法忍受的痛苦,當時的情懷可想而知。“鸞鏡朱顏驚暗換”,亦徐幹《室思》詩“鬱結令人老”之意,承上句而來。人不能自見其面,說是鏡裡面而始驚,亦頗入情。這兩句從精神與形體兩方面來感嘆老之已至,充滿了無可奈何的傷感之情。

最後兩句是全詞的精粹,收得極有分量,使整首詞境界全出。用酒澆愁是一個用濫了的主題,但這是運用得卻頗出新意,原因正在於作者捕捉到對“芳尊”態度的前後變化,形成強烈對照,寫得直率。以全篇結構來看,這也是最精彩的一筆,使得整首詞由景入情,由粗及細,層層推進,最後“點睛”,形成所謂“警策句”,使整首詞表達了一個完整的意境。有人曾經把這兩句同宋祁的“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加以比較,認為宋祁的兩句更為委婉(見楊慎《詩品》)。這固然有些道理,但同時也要看到,這兩首詞所表達的意境是不相同的。宋祁是著意在賞春,儘管也流露出一點“人生易老”的感傷情緒。但整首詞的基調還是明快的。而錢惟演則是在因春傷情,整首詞所抒發的是一個政治失意者的絕望心情。從這點說,兩者各得其妙。其實,詞寫得委婉也好,直露也好,關鍵在於一個“真”字。“真字是詞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蕙風詞話》卷一)這是極有見地的議論。

這首遣懷之作,在遣詞造句上卻未脫盡粉氣,芳草、淚眼、鸞鏡、朱顏等等,頗有幾分像“婦人之語”實際上它只是抒寫作者的政治失意的感傷而已,反映出宋初纖麗詞風一般特徵。

講解

詞人晚年情懷,衰頹困苦。錢惟演對仕途有濃厚的興趣,一生以未能當上宰相而遺憾。他的阿諛奉上,效果適得其反。太后聽政時,錢惟演就因與太后攀親備受輿論攻擊,被趕出朝廷,宋仁宗親政後更是屢受打擊。所以詞人晚年心氣很不順暢,這首詞就是他在這樣的心境之下創作出來的,是他仕途挫折時內心困苦愁怨的抒發。

春天來臨之後鳥語花香、春意盎然的景色,都彷彿在攪亂詞人的心緒、牽引出詞人的愁怨。人生得意之際,面對明媚春光,意氣風發,那是一種情景,詞人當年在京城高官厚祿時也曾經領略過。相形之下,人生不得意之際的春色只能牽引出對往日的回憶與留戀,這也就增加了作者眼前的痛苦。情急之下,詞人不禁無理地責問“綠楊芳草”何時了結,也就是說惱人的春天什麼時候才能過去,這一問也就問出了他內心愁苦的深度。

下片解釋愁苦的緣由。詞人將一切的根源都推託到歲月的流逝、容顏的衰老上。每次照鏡,他都要為此驚歎。剩下惟一的解脫方式就是頻頻高舉“芳尊”(“尊”即“樽”),借酒消愁。然而,只恐“舉杯澆愁愁更愁”。依據詞人眼前的心境,讀者是可以推想而知的。於是,語盡意未盡,綿綿愁意溢於言外。詞人雖寫愁苦之意,但與五代時期的詞人還是有很大不同的,詞中沒有那種絕望哀痛的沒落感與沉重感,錢惟演只是平常敘述而來,畢竟詞人生活在一個平和的年代。

賞析

這首詞是作者臨死前不久的一首傷春之作。上闋由景入情,下闋直抒愁懷。“情懷漸覺”、“衰晚”,一“漸”字,表達出時間的推移催老世人的歷程,接著,作者又驚異地發現鏡中“朱顏”已“暗換”,進一步表達“衰晚”之感。“今日”雖仍有病,可愁比病更強烈,因而不顧病情而痛飲狂喝,將全詞愁緒推向高潮。

作者一生仕宦顯達,晚年被貶外放,自覺政治生命與人生旅途都到了盡頭,因作此詞,借悼惜春光抒發他無限的遲暮之悲。詞中用清麗的語言描繪了春聲、春色,首句的“亂”字用得極好,將春景渲染得十分生動熱鬧,而群鶯亂啼已是暮春天氣,這裡也暗含春光將盡之意。作者又用明麗的景色來反襯自己悽黯的心情,以及對於年光飛逝、生命無多的感傷。末二句以借酒澆愁來表現他無可奈何的心境,又隱約地顯示了他對生命的留戀,尤其傳神。整首詞情調極其悽婉。

上片起首兩句,從城上和城下兩處著墨,聲形兼備、富於動感地描繪春景,勾勒出一幅城頭上鶯語陣陣、風光無限;城腳下煙波浩淼、春水拍岸的圖畫,使讀者隱然感覺到主人公的傷春愁緒,從而為下文的遣懷抒情作好了鋪墊。

上片結末兩句轉而抒情,言綠楊芳草年年生髮,而詞人已是眼淚流盡,愁腸先斷,愁慘之氣溢於言表。從表現手法上講,用綠楊芳草來渲染淚眼愁腸,也就達到了情景相生的效果,情致極為悽婉。此二句由景入情,詞意陡轉,波瀾突起。

過片兩句,從精神與形體兩方面感嘆老之已至,抒寫了詞人無可奈何的傷感情懷。從中可以窺見,一貶漢東,默默無聞,大勢已去,這對於曾經“官兼將相,階勳、品皆第一”的作者來說,打擊是多麼巨大。結拍兩句將借酒澆愁這一司空見慣的題材賦予新意,敏銳而恰切地扣住詞人對“芳尊”態度的前後變化這一細節,形成強烈反差,由景入情,畫龍點睛,傳神地抒發出一個政治失意者的絕望心情。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卷二雲:“侍兒小名錄雲:‘錢思公謫漢東日(指錢惟演晚年謫隨州),撰《玉樓春》詞曰:“城上風光鶯語亂,城下煙波春拍岸。綠楊芳草幾時休,淚眼愁腸先已斷。情懷漸變成衰晚,鸞鏡朱顏驚暗換。往年多病厭芳樽,今日芳樽惟恐淺。”每酒闌歌之,則泣下。後閣有白髮姬,乃鄧王歌鬟驚鴻也。遽言:“先王將薨,預戒挽鐸中歌《木蘭花》(即《玉樓春》)引紼為送。今相公亦將亡乎。”果薨於隨州。’”可為此詞註腳。

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三月,垂簾聽政的劉太后死。仁宗隨即親政,並迅速清除劉太后黨羽。錢惟演是劉太后的姻親,自然在劫難逃。九月,他因為擅議宗廟罪而被免除平章事的官職,貶為崇信軍節度使,謫居漢東。不久,其子錢暖被罷官,姻親郭皇后被廢。該詞就寫於這個時期,抒發了作者政治失意的絕望之情。作品借麗景抒哀情,首句以一“亂”字,就將暮春之景渲染得有聲有色,同時也以此反襯自己年華將逝的悽黯心情,從而形成強烈對比,悽惋動人。

簡析

此為作者暮年遣懷之作。詞中以極其悽婉的筆觸,抒寫了作者的垂暮之感和政治失意的感傷。作品中的“芳草”、“淚眼”、“鸞鏡”、“朱顏”等意象無不充滿絕望後的濃重感傷色彩,反映出宋初纖麗詞風的藝術特色。

黃升《花菴詞選》評此詞為錢惟演“暮年之作,詞極悽惋”。

創作背景

此詞是作者晚年謫遷漢東(指隨州,今湖北隨州)時所作。公元1033年(宋仁宗明道二年)三月,垂簾聽政的劉太后崩,仁宗開始親政,即著力在朝廷廓清劉氏黨羽。與劉氏結為姻親的錢惟演自然在劫難逃。這首詞正是作於此時,離錢惟演去世不到一年。

木蘭詩原文及賞析4

減字木蘭花·歌檀斂袂

歌檀斂袂。繚繞雕樑塵暗起。柔潤清圓。百琲明珠一線穿。

櫻脣玉齒。天上仙音心下事。留往行雲。滿坐迷魂酒半醺。

翻譯

歌女歌唱時動作舉止從容,落落大方。她的歌聲有時高亢嘹亮,經久不息;有時又輕柔圓潤,如百琲明珠纏綿不絕。

歌女脣如櫻桃,齒如白玉,她美妙的嗓子發出的仙音,天上的行雲都停留下來了,宴會中滿座的與宴者都已如痴如醉。

註釋

歌檀:邊拍檀板邊唱歌。

斂袂:捲起衣服袖子。

百琲明珠:十貫或五百枚珠子為一琲。

櫻脣玉齒:脣如櫻桃,齒如白玉,此形容美人脣齒之美。

留往行雲:此喻女子歌技之高,歌聲之美。

迷魂:被歌聲陶醉。

醺:醉。

創作背景

此詞是歐陽修的早期作品,應當作於天聖末年西京留守推官任上。

賞析

此詞主要表現歌女高超的歌藝和動聽的歌聲。

上片“歌檀斂袂”,寫的是歌女開始演唱前的動作,她稍稍斂摺好衣袖,輕輕拍打下檀板。“繚繞雕樑塵暗起”,這裡分別用了傳說中兩位著名的歌者的典故:一是韓娥餘音繞樑三日不絕,一是虞公高亢清越之音震動樑上灰塵。詞人藉此突出寫這位歌女歌唱時所產生的藝術效果。接下來,詞人又用一比喻寫歌聲的婉轉圓潤。“百琲明珠一線穿”,她的歌聲就像數百串明珠串在一起,既悠長又圓潤。

下片進一步寫歌女的演唱藝術之高。她不僅天生一副好嗓音,而且,“天上仙音心下事”,意為如天上仙樂般的歌聲中傳達出無限心事,這說明她能巧妙地將美妙的歌聲與內心情感結合起來,她是在用心靈歌唱。因此,“滿座迷魂酒半醺”,喝得略帶幾分醉意的客人們也被她動聽的歌聲感染陶醉了。

詞人運用誇張的手法,從聽覺和視覺的不同角度形象再現了歌聲清越而悠長、繞樑不絕、響遏行雲的藝術效果,體現了詞人不凡的藝術表現技巧。

木蘭詩原文及賞析5

木蘭詩 / 木蘭辭 南北朝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唯 一作:惟)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蘭詩 / 木蘭辭》譯文

嘆息聲一聲接著一聲,木蘭對著房門織布。聽不見織布機織布梭的聲音,只聽見木蘭在嘆息。問木蘭在想什麼?在惦記什麼?木蘭答道:我也沒在想什麼,也沒在惦記什麼。昨天晚上看見了徵兵的文書,君主在大規模徵兵,徵兵的名冊有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我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大兒子,我沒有兄長,木蘭願意為此到集市上去買馬鞍和馬匹,從此開始替代父親去征戰。

在集市各處購買駿馬、馬鞍、鞍下的墊子、馬嚼子、韁繩和馬鞭。早上辭別父母上路,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叫女兒的聲音,只聽見黃河水奔騰流淌的聲音。早晨離開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叫女兒的聲音,只聽見胡人戰馬啾啾的鳴叫聲。

不遠萬里奔赴戰場,飛一樣跨過一道道的關隘,越過一座座的山峰。夜晚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寒冷的月光照在將士們的鎧甲上。將士們身經百戰有的為國捐軀,有的轉戰多年得勝歸來。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論功行賞。給木蘭記了很大的功勳,賞賜了很多的財物。天子問木蘭想要什麼,木蘭說不願做尚書郎,希望能騎著千里馬,快馬加鞭送我回故鄉。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城外迎接她;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戶梳妝打扮起來;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忙著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開我東閣、西閣的門,坐在我的床上,脫去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以前的女兒裝,面對窗戶和鏡子梳理像雲一樣柔美的頭髮,額上貼上花黃。出門去見一起打仗的夥伴,夥伴們都很吃驚,征戰同行這麼多年,竟然不知木蘭是個女子。

提著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隻前腳時常動彈,雌兔兩隻眼睛時常眯著,所以容易辨認。雄雌兩隻兔子貼著地面跑,怎能辨別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木蘭詩 / 木蘭辭》譯文二

嘆息聲一聲接著一聲傳出,木蘭對著房門織布。聽不見織布機織布的聲音,只聽見木蘭在嘆息。問木蘭在想什麼?問木蘭在惦記什麼?(木蘭答道)我也沒有在想什麼,也沒有在惦記什麼。昨天晚上看見徵兵文書,知道君主在大規模徵兵,那麼多卷徵兵文冊,每一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大兒子,木蘭(我)沒有兄長,木蘭願意為此到集市上去買馬鞍和馬匹,就開始替代父親去征戰。

在集市各處購買馬具。第二天早晨離開父母,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水流水聲。第二天早晨離開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兵戰馬的啾啾的鳴叫聲。

不遠萬里奔赴戰場,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飛起來那樣迅速。北方的寒氣中傳來打更聲,月光映照著戰士們的鎧甲。將士們身經百戰,有的為國捐軀,有的轉戰多年勝利歸來。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論功行賞)。給木蘭記很大的功勳,得到的賞賜有千百金還有餘。天子問木蘭有什麼要求,木蘭說不願做尚書郎,希望騎上千裡馬,回到故鄉。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城外迎接她;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戶梳妝打扮起來;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忙著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每間房都打開了門進去看看,脫去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當著窗子、對著鏡子整理漂亮的頭髮,對著鏡子在面部貼上裝飾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火伴,火伴們很吃驚,(都說我們)同行數年之久,竟然不知木蘭是女孩。

(提著兔子耳朵懸在半空中時)雄兔兩隻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隻眼睛時常眯著,所以容易分辨。雄雌兩兔一起並排跑,怎能分辨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木蘭詩 / 木蘭辭》註釋

唧唧(jī jī):紡織機的聲音。一說為嘆息聲,意思是木蘭無心織布,停機嘆息。

當戶(dāng hù):對著門。

機杼(zhù)聲:織布機發出的聲音。機:指織布機。杼:織布梭(suō)子。

唯:只。

何:什麼。

憶:思念,惦記

軍帖(tiě):徵兵的文書。

可汗(kè hán):古代西北地區民族對君主的稱呼

軍書十二卷:徵兵的名冊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確指。下文的“十二轉”、“十二年”,用法與此相同。

爺:和下文的“阿爺”一樣,都指父親。

願為市鞍(ān)馬:為,為此。市,買。鞍馬,泛指馬和馬具。

韉(jiān):馬鞍下的墊子。

轡(pèi)頭:駕馭牲口用的嚼子、籠頭和韁繩。

辭:離開,辭行。

濺濺(jiān jiān):水流激射的聲音。

旦:早晨。

但聞:只聽見

胡騎(jì):胡人的戰馬。胡,古代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

啾啾(jiū jiū):馬叫的聲音。

天子:即前面所說的“可汗”。

萬里赴戎機:不遠萬里,奔赴戰場。戎機:指戰爭。

關山度若飛:像飛一樣地跨過一道道的關,越過一座座的山。度,越過。

朔(shuò)氣傳金柝: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朔,北方。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軍中用的一種鐵鍋,白天用來做飯,晚上用來報更。

寒光照鐵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將士們的鎧甲上。

明堂:明亮的廳堂,此處指宮殿

策勳十二轉:記很大的功。策勳,記功。轉,勳級每升一級叫一轉,十二轉為最高的勳級。十二轉:不是確數,形容功勞極高。

賞賜百千強(qiáng):賞賜很多的財物。百千:形容數量多。強,有餘。

問所欲:問(木蘭)想要什麼。

不用:不願意做。

尚書郎:尚書省的官。尚書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國家政事的機關。

願馳千里足:希望騎上千裡馬。

郭:外城。

扶:扶持。將:助詞,不譯。

姊(zǐ):姐姐。

理:梳理。

紅妝(zhuāng):指女子的豔麗裝束。

霍霍(huò huò):擬聲詞,磨刀的聲音。

著(zhuó):通假字 通“著”,穿。

雲鬢(bìn):像雲那樣的鬢髮,形容好看的頭髮。

帖(tiē)花黃:帖”通假字 通“貼”。花黃,古代婦女的一種面部裝飾物。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據說,提著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隻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隻眼睛時常眯著,所以容易辨認。撲朔,爬搔,撲騰。迷離,眯著眼。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兩隻兔子貼著地面跑,怎能辨別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火”:通“夥”。古時一起打仗的人用同一個鍋吃飯,後意譯為同行的人。

行:讀háng。

傍(bàng)地走:貼著地面並排跑。

《木蘭詩 / 木蘭辭》賞析

《木蘭詩》是一首長篇敘事詩,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勳,回朝後不願作官,只求回家團聚的故事,熱情讚揚了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熱情和英勇無畏的精神。全詩以“木蘭是女郎”來構思木蘭的傳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詳略安排極具匠心,雖然寫的是戰爭題材,但著墨較多的卻是生活場景和兒女情態,富有生活氣息;以人物問答及鋪陳、排比、對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態,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緻,神氣躍然,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第一段,寫木蘭決定代父從軍。詩以“唧唧復唧唧”的織機聲開篇,展現“木蘭當戶織”的情景。然後寫木蘭停機嘆息,無心織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問一答,道出木蘭的心事。木蘭之所以“嘆息”,不是因為兒女的心事,而是因為天子徵兵,父親在被徵之列,父親既已年老,家中又無長男,於是決定代父從軍。

第二段,寫木蘭準備出征和奔赴戰場。“東市買駿馬……”四句排比,寫木蘭緊張地購買戰馬和乘馬用具,表示對此事的極度重視,只用了兩天就走完了,誇張地表現了木蘭行進的神速、軍情的緊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緊張的戰爭氛圍。其中寫“黃河流水鳴濺濺”“燕山胡騎鳴啾啾”之聲,還襯托了木蘭的思親之情。

第三段,概寫木蘭十來年的征戰生活。“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概括上文“旦辭……”八句的內容,誇張地描寫了木蘭身跨戰馬,萬里迢迢,奔往戰場,飛越一道道關口,一座座高山。寒光映照著身上冰冷的鎧甲。“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概述戰爭曠日持久,戰鬥激烈悲壯。將士們十年征戰,歷經一次次殘酷的戰鬥,有的戰死,有的歸來。而英勇善戰的木蘭,則是有幸生存、勝利歸來的將士中的一個。

第四段,寫木蘭還朝辭官。先寫木蘭朝見天子,然後寫木蘭功勞之大,天子賞賜之多,再說到木蘭辭官不就,願意回到自己的故鄉。“木蘭不用尚書郎”而願“還故鄉”,固然是她對家園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祕密在,即她是女兒身。天子不知底裡,木蘭不便明言,頗有戲劇意味。

第五段,寫木蘭還鄉與親人團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別、年齡的舉動,描寫家中的歡樂氣氛,展現濃郁的親情;再以木蘭一連串的行動,寫她對故居的親切感受和對女兒妝的喜愛,一副天然的女兒情態,表現她歸來後情不自禁的喜悅;最後作為故事的結局和全詩的高潮,是恢復女兒裝束的木蘭與夥伴相見的喜劇場面。

第六段,用比喻作結。以雙兔在一起奔跑,難辨雌雄的隱喻,對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多年未被發現的奧祕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橫生而又令人回味。

其詩中幾件事的描繪詳略得當,一,二,三,六,七段詳寫木蘭女兒情懷,四,五段略寫戰場上的英雄氣概。從內容上突出兒女情懷,豐富英雄性格,是人物形象更真實感人。結構上使全詩顯得簡潔,緊湊。

這首詩塑造了木蘭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傳奇色彩,而又真切動人。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

《木蘭詩》是中國詩史上罕有的傑作,詩中首次塑造了一位替父從軍的不朽的女英雄形象,既富有傳奇色彩,而又真切動人。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木蘭完滿具備了英雄品格與女性特點。天性善良勇敢,沉著機智,堅忍不拔,是木蘭英雄品格之必要內涵,對父母對祖國之無限愛心和獻身精神,則是其英雄品格之最大精神力量源泉。同時,全詩緊扣“木蘭是女郎”,從“不聞爺孃喚女聲”到“木蘭不用尚書郎”,從“木蘭當戶織”到“著我舊時裳”,始終不失其為女性之特點。故木蘭形象極為真實感人。《木蘭詩》創具一種中國氣派之喜劇精神,其特質,乃是中國人傳統道德精神、樂觀精神及幽默感之整合。這種中國氣派之喜劇精神,實與以諷刺為特徵的西方喜劇大不相同。《木蘭詩》充分體現出中國民歌之天然特長,鋪排、誇張、象聲、懸念的突出運用,對於渲染氣氛、刻劃性格,效果極佳。

過去多認為《木蘭詩》所產生之基礎,為北朝尚武之社會風俗。但是,北朝歷史發展之主流,是入居北中國的遊牧民族接受農業文明,進而接受中國文化,最終為中國文化所化。就此詩言,即使木蘭之家原為鮮卑民族,也早已漢化。“木蘭當戶織”,是一證。木蘭還家,全家喜慶之中所深具之禮意,是又一證。尤其木蘭替父從軍、高度體現對父母之愛心與對祖國之忠心,實為高度體現中國文化之精神。故應當說,《木蘭詩》所產生之基礎,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北朝尚武風俗之融合,而《木蘭詩》之根本精神,則是中國文化之精神。

《木蘭詩 / 木蘭辭》文言常識

字詞句

A。字音:機杼〔zhù〕 鞍韉〔ān jiān〕 轡〔pèi〕頭 鳴濺濺〔jiān〕 金柝〔tuò〕 阿姊〔zǐ〕 霍霍〔huò〕 可汗〔kè hán〕 貼:軍帖〔tiě〕;貼〔tiē〕黃花;字帖〔tiè〕

通假字

①。對鏡帖花黃:“帖”通“貼”,貼,貼上。

古今異義

①爺:古義指父親,e。g。:卷卷有爺名;今指爺爺,即父親的父親。

②走:古義為跑,雙兔傍地走;今義行走。

③但:古義為只,副詞,e。g。: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今常用作轉折連詞。

④郭:古義為外城,e。g。:出郭相扶將;今僅用作姓氏。

⑤戶:古義為門,木蘭當戶織;今義人家、門第。

⑥迷離:古義為眯著眼,今義模糊而難以分辨清楚。

⑦十二:古義為虛數多,今義數詞,十二。

一詞多義

市:a。集市,e。g。:東市買駿馬;b。買,e。g。:願為市鞍馬。(名詞作動詞。我願意為此去買鞍馬。)

買:a。買(東西), e。g。:東市買駿馬;b。僱,租,e。g。:欲買舟而下。

願:a願意,e。g。:願為市鞍馬;b希望,e。g。:願馳千里足。

詞語活用

①“何”疑問代詞作動詞,是什麼。問女何所思。

②“策”名詞作動詞,登記。策勳十二轉。

③“騎”動詞作名詞,戰馬。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成語:撲朔迷離

原指難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認不清是男是女。現指形容事情錯綜複雜,難於辨別。

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①省略句:願為市鞍馬。(願為‘此’市鞍馬”,“此”指代父從軍這件事。)

願意為此去買鞍馬。

②倒裝句:問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裝。賓語前置。)

問一聲閨女想的是什麼?

③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木蘭)不遠萬里,奔赴戰場,像飛一樣地跨過一道道的關,越過一座座的山。將軍和壯士身經百戰,歷經數年,有的戰死,有的活下來凱旋。

④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當著窗戶對著鏡子整理頭髮和貼上裝飾。

文章修辭

互文交錯

(1)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

(2)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3)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4)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

(5)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復沓

(1)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2)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頂針

(1)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2)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

(3)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

(4)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

排比

(1)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2)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比喻

(1)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誇張

(1)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設問

(1)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對偶

(1)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2)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3)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4)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5)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反問

(1)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借代

1.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木蘭詩 / 木蘭辭》鑑賞

北朝長篇敘事民歌。它的產生年代及作者,從宋代起,就有不同記載和爭議。始見於《文苑英華》,題為《木蘭歌》,以為唐代韋元甫所作。《古文苑》題為《木蘭詩》,以為“唐人詩”。宋代程大昌《演繁露》據詩中“可汗大點兵”語,認為木蘭“生世非隋即唐”;而南宋嚴羽《滄浪詩話》則認為“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之類,“已似太白,必非漢魏人詩”。此後,歷代都有人持“隋、唐人作”之說,但宋代黃庭堅已指出此詩並非韋元甫所作,而是韋“得於民間”(《題樂府〈木蘭詩〉後》)。《樂府詩集》列入《樑鼓角橫吹曲》,亦題《木蘭詩》,雲是“古辭”,並引陳釋智匠《古今樂錄》說:“木蘭,不知名。”按《舊唐書·韋元甫傳》載,韋曾任浙西觀察使、淮南節度使等職(黃庭堅謂韋任朔方節度使,誤)。又據《舊唐書·音樂志》所載,可知樑代和北朝樂府歌曲中都存有“燕、魏之際鮮卑歌”,且多“可汗之辭”。因此,《木蘭詩》原先也可能是一首鮮卑歌。流傳江南,譯為漢語,曾入樑代樂府,後又散落民間,而到唐代為韋元甫重新發現,並擬作《木蘭歌》一首(《文苑英華》)。至於“朔氣”二句這樣的對偶詩句,齊、樑詩中已經習見,自是文人加工痕跡。所以現代學者大多認為《木蘭詩》產生於北魏,創作於民間。

《木蘭詩》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勳,回朝後不願做官,顯然也衝擊了封建社會重男輕女的偏見。它“事奇詩奇”(沈德潛《古詩源》),富有浪漫色彩,風格也比較剛健古樸,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

《木蘭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對後世都有深遠影響。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載,黃州黃岡縣(今湖北黃陂)有木蘭山、木蘭草原、木蘭湖,木蘭天池等木蘭八景,並引杜牧《木蘭廟》為證。其後,據地方誌所載,在今安徽亳州、河南商丘、河北完縣等地,都曾立廟奉祀木蘭,反映出《木蘭詩》的深刻影響。直到今天,舞臺銀幕上的木蘭形象仍然激勵人們的愛國情操。同時,早在韋元甫擬作之前,杜甫《草堂》詩抒寫遷居草堂的歡欣情景,已明顯汲取了《木蘭詩》描述全家歡迎木蘭歸來的表現手法。

《木蘭詩 / 木蘭辭》思想傾向

《木蘭詩》是中國古典詩歌中一首膾炙人口的優秀詩篇。它以濃摯的感情和鋪敘、對照、渲染的表現手法,集中地描繪了一個平凡的女子──木蘭代父從軍和她解甲還鄉的不平凡的經歷。木蘭不一定實有其人,可是,女扮男裝卻實有其事。木蘭不過是這些女子中的一個代表而已。木蘭的悲歡離合,是富有戲劇性的。因此,千百年來,她的感人的事蹟在群眾中流傳不息。《木蘭詩》究竟表現了一種什麼思想傾向呢?

這首詩一開頭,它就把讀者吸引到它所描寫的場面中了。木蘭平日織布時發出的“機杼聲”,已經被她的聲聲嘆息所代替。原因是可汗“沙場秋點兵”,老父名在軍籍,家中沒有長男,怎能不使木蘭焦慮、愁悶?但她終於做出“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的勇敢的抉擇。

木蘭從軍,是迫不得已的,也是不合法的。當她一旦做出“從軍”的抉擇,她的態度則是積極的,這從她四處購置行裝的繁忙情景就形象地表現出她的主動性和堅決性。木蘭初次遠離家園,異鄉的山山水水,都會觸動她的思親之情。詩中對此的描寫是真摯的,也是非常感人的。從軍,使木蘭得到同男子一樣可以施展智慧和才能的良機,十年的戰火考驗,使她從一個善良、熱情、能幹的閨中少女,成為一名建立戰功的“壯士”,這是一個多麼巨大的變化啊!

戰爭,贏得了勝利,也贏得了和平。環境變了,木蘭何去何從?她有不可明言的苦衷,在論功行賞的大典禮中,由於她是一個女子,不配得到自己應有的榮譽。她只有辭受封爵,走上解甲還鄉的惟一道路。無名氏作者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所以用歡快的筆調描寫木蘭骨肉團聚的歡樂,讓她在“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之後,以女子的面目出現在同伴的面前。作者可貴的是,最後用兔子跑在一起,難辨雌雄的隱喻,說明女子如果有施展抱負的機會,她們的智慧、膽略和才能並不比男子遜色。

這樣描寫木蘭的從軍與還鄉,表現了作者的進步的思想傾向。問題在於我們如何正確地去分析作者所反映出來的這種社會現象。有人認為,木蘭還鄉是她不慕功名富貴,是反映了勞動人民熱愛勞動的本色。我認為,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女子作男兒”,除了木蘭,還有一個黃崇嘏。謝枋得在《碧湖雜記》中把她倆的事蹟當做奇聞逸事加以記敘。木蘭是在戰場上殺出來的女英雄,她“不受封爵而歸”;黃崇嘏是五代時期蜀國的女子,她女扮男裝,在蜀相周庠的府中做掾屬。因她“吏事明敏,胥吏畏服”,而被周庠看中,“欲妻以女”。弄得黃崇嘏啼笑皆非,只好講明自己是個女子,一走了之。

女扮男裝,在封建制度下被人視為反常的現象。“男治乎外,女治乎內”是封建禮法的一條戒律。木蘭可以在非常時期祕密代父從軍,併發揮出她那潛在的智謀和才能。不然的話,所謂“牝雞司晨”的惡名就會落在她的身上。木蘭和《木蘭詩》的作者都無法改變這種命運。

封建禮法加在婦女身上的鐐銬是難以解脫的。清代的女詞人王筠在《鷓鴣天》中痛感自己不能像木蘭、崇嘏那樣一顯身手(“木蘭崇嘏事無緣”),只好在她的彈詞《繁華夢》裡讓女主人公登上藝術舞臺(“好將心事付夢詮”),來抒發她那埋藏在胸中的人生理想。

由此可見,木蘭的還鄉,決非什麼不慕功名富貴的問題,也不是什麼熱愛勞動的問題,而是封建社會壓迫、歧視婦女的必然結局。

《木蘭詩》的作者不可能明確地認識到這一點。但是,他從木蘭所走過的和平──戰爭──和平的曲折的生活道路,不自覺地反映了木蘭在特殊條件下所創造的奇蹟,並熱情地歌頌了它。這正是作者忠於現實生活的表現,也是和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相通的。

《木蘭詩》的思想傾向是什麼?用一句話來表述,就是它對於普通女子所稟賦的智慧和才能表示了肯定和讚賞的態度。而且也要看到,這種態度是寓於烘托(“火伴皆驚忙”)、隱喻(“雙兔傍地走”)等描寫中自然流露的。直到明朝末年,人們才能用“海內靈秀或不鍾男子而鍾女人”這類明確的語言把它說出來。但是,在《木蘭詩》中,卻沒有明朝人那種明顯的尊女卑男、矯枉過正的傾向。而明朝人對於婦女潛在的智慧、才能和力量做出那樣大膽的估計,除了當時的社會生活條件外,從歷史思想源流來看,《木蘭詩》是有啟蒙作用的。

《木蘭詩 / 木蘭辭》重點導析

1.比興手法

北朝民歌《折楊柳》中有一首,前面六句是“敕敕何力力,女子當窗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詩》開頭六句用的就是《折楊柳》這六句。古代民歌往往用同樣的起興、比喻,有的詞句相近甚至相同(《詩經》中民歌就不乏其例),因為口耳相傳,詞句相同,容易記憶。這不是抄襲,因為題材、內容可以完全不同。《木蘭詩》的開頭,很可能也是“敕敕何力力”,經後人改為“唧唧復唧唧”的。“敕敕何力力”沒有什麼具體意義,像“呀呵嗨”“呀唯子喲”一樣,是表聲的字。

2.“可汗”與“天子”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對君主的稱呼,“天子”是封建社會漢族對君主的稱呼。可是在這首詩中“可汗”卻成了“天子”的同義詞,不能再按照《廣韻》中所謂“蕃王稱”的本義了。這隻能看做在《木蘭詩》時代漢語裡已有了外來語的成分。否則木蘭去時是應“可汗”之徵,而歸來卻受“天子”之賞,那不是前後矛盾了嗎?

由於木蘭詩出自北朝,而木蘭是北朝人氏,便可以考證出木蘭並非漢人可能性極大,其君主自然也是北朝少數民族割據政權領袖,而南北朝又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民族大融合時期,那麼最有可能的一種假設就是:北朝的少數民族政權領袖受漢文化影響也樂於接受“天子”這個稱呼。

3.“十二”是虛數

“軍書十二卷”“同行十二年”與“壯士十年歸”──這三句中的兩個“十二”與一個“十”字都是虛數。習慣上這類數字都表示“多”的意思。“同行十二年”與“壯士十年歸”兩句中的“十二年”與“十年”都是說十多年的意思,如作實數理解,前後便矛盾不可解了。“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旨在強調木蘭的父親這次非出徵不可。清人汪中作了一篇《釋三九》,提出了三、九等虛數的用法法則,把前人有關數字問題的考證與爭論都搞清楚了。

4.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東市買駿馬”等句中的“東、南、西、北”便都是虛位而非實指。這裡只是誇張地來形容木蘭出發前做準備的緊迫情況,照實來講反而不合情理。下文的“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的“東”和“西”也是虛位,照實來講就不通了。這些方位詞的連用,很多是為了造成某種氣氛,而非實指。這種“虛位”也和上面所談的“虛數”一樣,是古漢語中的一種習慣上的法則。

5.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

“當窗”和“對鏡”是互文。“理雲鬢”和“帖花黃”同是當窗對鏡來做的。這種用法在古代詩歌中,特別是在古代格律詩中是常見的。如唐王昌齡詩中的“秦時明月漢時關”就是一例。

“帖花黃”是北魏婦女的面飾。有兩說:一說“元魏時民間婦女不得施粉黛;自非宮人,皆黃眉黑妝。故《木蘭詩》中有‘對鏡帖花黃’之句。”(《谷山筆塵》)另一說,將金黃色的紙,剪成星、月、花、鳥等形狀,貼在額上。

6.關於此詩的主題思想

1.在封建社會中,婦女是無地位的。木蘭是一個“當戶織”的勞動婦女,代父從軍,“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男人能做到的,木蘭能做到;男人不能做到的,木蘭也能做到。木蘭這一英雄形象的本身,就是對封建社會中歧視婦女的傳統觀念的無情嘲弄。

2.在封建社會中,追求功名利祿是佔統治地位的傳統思想,多少人夢寐以求。而木蘭經過十年的緊張戰鬥之後,凱旋而歸,卻拒封辭賞,願意解甲歸田,重過勞動人民的耕織生活,這充分反映了勞動人民質樸謙遜的品質。木蘭的這一行為本身就是對熱衷功名利祿的封建士大夫的有力諷刺。

3.《木蘭詩》的主題思想,其實在詩歌裡面就已直接點明。便是:婦女並不亞於男子,她們的才能智慧,膽略見識,是決不在男子之下的。這就是這首詩的主題思想。若用一句話來概括則是:讚頌勞動人民出身的婦女英雄。

4.《木蘭詩》的主題,不是歌頌尚武精神,而是反映人民對和平生活的嚮往。不過,《木蘭詩》並不像上述北朝民歌那樣用愁苦的情調、悲劇的形式來表達,而是別開生面地用女子代父從軍的喜劇的形式來表達。當然,故事情節本身使詩在客觀上有可能起到歌頌女子英雄精神的作用,但是歌頌英雄這個問題在詩中比之主題所反映的問題畢竟是居於次要的,它只能算是詩所包含的一個思想內容,不能說就是主題。

7.“唧唧復唧唧”究竟是什麼聲音?

對此歷來說法不一。大致有三種:織機聲、嘆息聲、蟲鳴聲。

① 織機聲。如果理解為織機聲,將有如下情境。詩歌一開始,就出現不停不息的織機聲,人未出場聲先聞。然後才交代這是木蘭正在對門而織,一個勤勞的姑娘形象躍然紙上。但織著織著,有節奏的織機聲聽不到了,傳來的是一陣陣長吁短嘆。這究竟是為什麼?木蘭啊,木蘭,是什麼事兒讓你如此發愁呢?於是轉入後面的情節。這樣的理解當然是合情合理的。

② 嘆息聲。有學者對此做如下解讀:“當戶而織,說明木蘭是一個勞動女性,而不是侯門小姐。本應該聽到她的織布的聲音,但聽到的卻是‘唧唧復唧唧’的嘆息聲。一個‘唧唧’就已經說明是在嘆息了,又重之以‘復唧唧’,作者還覺得意猶未足,最後又‘惟聞女嘆息’,作者這樣反覆強調,是要告訴我們木蘭的憂思之深,木蘭是停機長嘆,而不是邊織邊嘆。作者沒有寫木蘭的愁容,也沒有寫木蘭停機長嘆的舉動,作者只是繪聲,通過接連不斷的聲聲嘆息,刻畫出一個充滿憂愁苦悶的木蘭女的形象。”

③ 蟲鳴聲。如果將“唧唧”理解為蟲聲,在我們眼前就會出現這樣一幅畫面——夜深人靜,四下闃無人聲,只有蟲兒在夜幕中“唧唧”鳴唱。接著再寫木蘭姑娘正對門坐在織機旁織布,可是她為什麼手握織機不織布,卻坐在那兒長吁短嘆呢?四野的蟲聲與木蘭的嘆息聲交相應和,渲染出一個女孩兒將要做出一個重大決定之前的心境和氣氛。總之,詩無達詁,合乎情理合乎文意即可。

8.“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的問話人是誰?

一說是父母在問,認為只是父親在問或只是母親在問的,也屬此說。的確,父母如果聽到女兒的嘆息,一定會發出這樣關切的詢問。一說是敘事人在問,因為《木蘭詩》是口頭集體創作的民歌,而民歌是可以配樂歌唱的,歌唱者能以敘事人的身份進行擬問。這兩種說法其實並不矛盾。在民間講唱文學中,演唱者往往有敘事人和故事人物的雙重身份,敘事人的語言與故事人物的語言有時是相融合一的。因此,這首詩中的“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以及“女亦無所思……從此替爺徵”可視為父母與女兒的問答,也可視為敘事人的擬問擬答。此外,這首詩中常以第一人稱來敘事,既可以看做木蘭的自述,也可以看做敘事人的轉述。

9.“雄兔腳撲朔”等四句該如何理解?

第一,應該先明確這是一個生動的比喻。

第二,應該進一步思考作者為什麼要用這樣一個比喻句結束全詩。首先,這個比喻十分形象地解釋了“夥伴”們的驚訝,同時也是對讀者必然產生的疑問做出一個合情合理的解答。再次,用雄兔雌兔來比喻人之男女,恰是民歌語言運用的特點。這一機巧的比喻,使全詩為之增色,錦上添花。

此外,這四句詩被認為是吟唱者即敘事人對木蘭的讚詞,這種說法與將其視為木蘭對“火伴”的回答的看法並不矛盾。

10.如何理解《木蘭詩》中的繁簡處理?

必須明確以下三點:《木蘭詩》中何處繁,何處簡?這樣的繁簡處理產生了什麼樣的效果?作者為什麼要進行這樣的處理?

① 繁筆的運用:木蘭當戶織時的心事重重,木蘭準備行裝時的活動,木蘭奔赴戰場時的心態,木蘭回家後家人的歡樂,木蘭重著“女兒裝”時的欣喜等內容,都寫得不厭其繁,細緻入微。

例如,木蘭採買鞍馬一事,就通過東西南北的排比鋪寫,渲染了戰前準備的緊張和忙碌,讀者似乎可以看到木蘭的奔波和繁忙,也可以想見一身戎裝的木蘭是何等的英姿颯爽!

又如,寫木蘭奔赴戰場時反覆提及“不聞爺孃喚女聲”,其實正是木蘭此時心態的真實寫照:當夕陽西下,暮色沉沉時,木蘭獨自露宿在黃河之畔時,耳聽黃河流水嘩嘩作響,心中卻時時迴響著父母的聲聲呼喚,漸行漸遠,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早已聽不見了,但這聲音卻時時迴盪在女兒的耳畔心頭!征程漫漫,何時能再聽到那溫暖女兒內心的爺孃親切的呼喚呢?

再如,末段寫木蘭將回家鄉時爺孃姐弟等人的不同行動,通過同樣的句調作三次反覆重疊,生動表現了親人們十年離別後終於得到團聚時的喜悅心情和歡樂氣氛。

而對木蘭重入閨房,再著“女兒妝”的一段描寫,更是淋漓盡致地渲染了木蘭的熱愛生活、美麗可愛的女兒情態。

② 簡筆的運用。至於簡筆,主要是對戰鬥過程的描寫力求其簡,十年生活,只用了幾句話就交代完了。

為什麼要如此安排呢?作者不惜筆墨描繪的往往都是他所要著力突出的。這首詩所要突出的正是對木蘭的孝敬父母、勇於擔當重任的性格的頌揚,所以,對殘酷的戰爭,一筆帶過,而對能夠反映美好心靈的內容則不惜筆墨。另外,這種繁簡安排似乎還隱含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祝福,對戰爭的冷淡和遠離。

一個女孩兒在戰場上拼殺了十年之久,立下了赫赫戰功——“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其勇武強悍可知。但是作者和廣大讀者喜愛的並不是一個沒有女性特點的女超人,人們向來不稀罕赳赳武夫式的“顧大嫂”之流,中國也不乏嬌滴滴鶯聲燕語般的“崔鶯鶯”這樣標準的美人,但既有女兒的嬌美又有男子的剛健的`女性,在中國文學史上,卻只有木蘭這獨特的一個!這樣的繁簡安排就起到了突出人物特徵、表現作者傾向的作用。

《木蘭詩 / 木蘭辭》語言繁簡

文學作品的語言要繁簡得當,既不可貪多務得,也不能一味求簡。我們細讀《木蘭詩》,便可以悟出這個道理。

《木蘭詩》緊緊圍繞著木蘭的形象著墨。它有時“惜墨似金”,寫得極簡;有時又“潑墨如水”,盡力鋪排。如“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只六句三十字,便概括了木蘭十幾年出生入死、保家衛國的戰鬥生涯,顯得何等簡練!其中兩句寫朔風凜冽,刁斗聲聲;月光映雪,木蘭未眠。它通過環境、景物、氛圍的描寫,渲染出木蘭思家的複雜心情和嚴守崗位的戰士氣質。儘管邊地生活是艱苦的,周圍寂靜得只聽見忽斷忽續的刁斗聲,木蘭和夥伴們卻仍然穿著甲冑,隨時準備為保衛祖國而戰。此情此景,寫得有聲(北風聲、刁斗聲)、有色(月色、雪色和鐵的反光),多麼耐人尋味!正如劉大白在《舊詩新話》中所說:“整整的四排句,看去是很板的,其實其間層次分明。因為有駿馬而無鞍韉,不可以騎坐,所以還得買鞍韉;有鞍韉而無轡頭,不可以控御,所以還得買轡頭;有轡頭而無長鞭,不可以驅策,所以還得買長鞭。”這種東、西、南、北循序鋪排的手法,在民歌中固屬常見,但是《木蘭詩》中用得尤多且活。如“旦辭爺孃去”以下八句,“爺孃聞女來”以下六句,“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兩句,或依時間(旦、暮),或依輩分(父母、姊、弟),或依性別(雄、雌),都採用循序鋪排的方式。正是在這種很容易流於程式化的鋪敘中,《木蘭詩》卻寫得風趣橫生,興味淋漓,使情事如見,景物若畫。從這方面說,它又像是“潑墨如水”了。

全詩著力寫木蘭出征前、征途中和回家後的心理活動,而很少寫她在戰鬥中的英雄業績。從表面上看,似乎刻畫兒女之情多,而描繪英雄之氣少。但從實際效果看,詩中所刻畫的種種兒女情狀,正多方面地豐富了木蘭的英雄性格,使這一形象有血有肉,真實動人。如“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一幅少女思親圖,真是呼之欲出。木蘭以一女兒身,在多年艱苦的征戰生活中,能喬扮男裝而不被察覺,已顯得異常聰明和機警;在萬里關山的殊死爭奪中,又能屢建戰功而奏凱歸來,更顯出無比英勇和豪健。在這裡,兒女情與英雄氣不是相得益彰了嗎?

《木蘭詩 / 木蘭辭》語言特點

《木蘭詩》具有樂府民歌的獨特風格。開篇採用的一問一答,是民歌中常見的。《木蘭詩》語言生動質樸,極少雕飾斧鑿:“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流傳千百年來,至今仍是人們津津樂道的口語;除了“萬里赴戎機”六句文字比較典雅外,其餘都保留著民歌的形式和風格,連鎖、問答、排比、重疊等形式的運用,都與民歌大致相同。而且語言豐富多彩,單就原韻來說,篇幅較長的樂府詩歌大都是隔幾句換一個韻,很少一韻到底,這樣才能使演唱的歌曲音節複雜而有變化。《木蘭詩》一共換了七個韻,也可以說是七種曲子:“唧唧復唧唧……女亦無所憶”;“西市買鞍韉……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暮宿黑山頭……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萬里赴戎機……壯士十年歸”;“天子坐明堂……不知木蘭是女郎”;“雌兔眼迷離……安能辨我是雄雌?”這就相當於一個題下七首曲子。所不同者,這裡則是一個完整的歌子。好多民歌每韻的句數比較整齊,而《木蘭詩》的句數卻比較參差。正因為它曾為樂人所演唱,所以古往今來都被收入樂府歌中,而且直到現在,仍有評彈藝人在演唱《木蘭詩》。

《木蘭詩 / 木蘭辭》故事

《木蘭詩》是一首長篇敘事詩歌,代表了北朝樂府民歌傑出的成就。它的產生年代及作者不詳,一般認為,它產生於北魏,創作於民間。

《木蘭詩》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勳,回朝後不願作官,但求回家團聚的故事。詩中熱情讚揚了這位奇女子勤勞善良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熱情,英勇戰鬥的精神,以及端莊從容的風姿。它不僅反映出北方遊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風氣,更主要的是表現了北方人民憎惡長期割據戰亂,渴望過和平、安定生活的意願。它對木蘭的謳歌,也衝擊了封建社會重男輕女的偏見。它“事奇詩奇”(沈德潛語),富有浪漫色彩,風格也比較剛健古樸,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

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方面,《木蘭詩》很有特點,對後世也有深遠影響。詩中用擬問作答來刻畫心理活動,細緻深刻;用鋪張排比來描述行為情態,神氣躍然;而運用精練的口語,不僅道出一個女子口吻,也增強了敘事的氣氛,更顯民歌的本色。唐代大詩人杜甫《草堂》詩抒寫遷居草堂的歡欣情景,明顯汲取了《木蘭詩》描述全家歡迎木蘭歸來的表現手法。至於元稹《估客樂》“出門求火伴,入戶辭父兄”,以及白居易《戲題木蘭花》“怪得獨饒脂粉態,木蘭曾作女郎來”,可以看出《木蘭詩》在中唐已經膾炙人口。

木蘭的故事深入人心,廣為傳頌。據《太平寰宇記》載,黃州黃岡縣(今湖北黃岡)有木蘭山、木蘭鄉、木蘭廟。據地方誌所載,在今安徽亳縣、河南商丘、河北完縣等地,都曾立廟奉祀木蘭。直到今天,舞臺銀幕上的木蘭形象仍然激勵人們的愛國情操。

木蘭的形象

木蘭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集中了中華民族勤勞、善良、機智、勇敢、剛毅和淳樸的優秀品質,是一個深深紮根在中國北方廣大土地上的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英雄形象,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裡尤為可貴。

詳略得當:忠孝兩全,深明大義。

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家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表現出淳樸和高潔的情操。

《木蘭詩 / 木蘭辭》創作背景

它產生的時代眾說紛紜,但從歷史地理的條件可以判定事和詩可能產生後魏,這詩產生於民間,在長期流傳過程中,有經後代文人潤色的痕跡,但基本上還是儲存了民歌易記易誦的特色。學者們大都認為,《木蘭詩》產生於北朝後期。

木蘭詩原文及賞析6

減字木蘭花·立春

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

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不似天涯,捲起楊花似雪花。

翻譯

牽著春天的泥塑耕牛,拉起春天的泥塑犁杖,泥塑的耕夫站在二者的近旁。春風無限,來自海上。於是請來春神的神功,把桃花紅染得像肉色紅。

豎立春天的綠幡,剪成春天的綵勝。一陣春風,吹我酒醒。此地不像海角天涯,捲起的楊花,頗似雪花。

註釋

春牛:即土牛,古時農曆十二月出土牛以送寒氣,第二年立春再造土牛,以勸農耕,並象徵春耕開始。

春杖:耕夫持犁杖而立,杖即執,鞭打土牛。也有打春一稱。

丐:乞求。

春工:春風吹暖大地,使生物復甦,是人們將春天比喻為農作物催生助長的農工。

肉紅:狀寫桃花鮮紅如血肉。

春幡:春旗。立春日農家戶戶掛春旗,標示春的到來。也有剪成小彩旗插在頭上,或樹枝上。

春勝:一種剪成圖案或文字的剪紙,也稱剪勝,以示迎春。

天涯:多指天邊。此處指作者被貶謫的海南島。

楊花:即柳絮。

賞析

海南島在宋時被目為蠻瘴僻遠的“天涯海角”之地,前人偶有所詠,大都是面對異鄉荒涼景色,興起飄零流落的悲感。蘇軾此詞卻以歡快跳躍的筆觸,突出了邊陲絢麗的春光和充滿生機的大自然,在中國詞史中,這是對海南之春的第一首熱情讚歌。蘇軾與其他逐客不同,他對異地風物不是排斥、敵視,而是由衷地認同。他當時所作的《被酒獨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覺四黎之舍》詩中也說“莫作天涯萬里意,溪邊自有舞雩風”,寫溪風習習,頓忘身處天涯,與此詞同旨。蘇軾一生足跡走遍大半個中國,或是遊宦,或是貶逐,但他對所到之地總是懷著第二故鄉的感情,這又反映出他隨遇而安的曠達人生觀。

《減字木蘭花》上、下片句式全同。此詞上、下片首句,都從立春的習俗發端。古時立春日,“立青幡,施土牛耕人於門外,以示兆民”(《後漢書·禮儀志上》)。上、下片首句交代立春日習俗後,第二句都是寫“春風”:一則曰“無限春風來海上”。作者《儋耳》詩也說:“垂天雌霓雲端下,快意雄風海上來。”風從海上來,不僅寫出地處海島的特點,而且境界壯闊,令人胸襟為之一舒。二則曰“一陣春風吹酒醒”,點明迎春儀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興致勃發,情趣濃郁。兩處寫“春風”都有力地強化全詞歡快的基調。以後都出以景語:上片寫桃花,下片寫楊花,紅白相襯,分外妖嬈。寫桃花句,大意是乞得春神之力,把桃花染成粉紅。這裡把春神人格化,見出造物主孳乳人間萬物的親切之情。寫楊花句,卻是全詞點睛之筆。海南地暖,其時已見楊花。作者次年人日有詩云“新巢語燕還窺硯”,方回《瀛奎律髓》評此詩云:“海南人日,燕已來巢,亦異事。”原來在中原,燕到春分前後始至,與楊柳飛花約略同時。以此知海南物候之異,楊花、新燕並早春可見。而早春時節,中原時或降雪。作者用海南所無的雪花來比擬海南早見的楊花,那麼,海南即是跟中原一般景色。於是發出“不似天涯”的感嘆了。——這是全詞的主旨所在。

如前所述,此詞內容一是禮讚海南之春,在中國古代詩詞題材中有開拓意義;二是表達作者曠達之懷,對中國舊時代知識分子影響深遠。這是蘇軾此詞高出常人的地方。以南北宋之交的朱敦儒的兩首詞來對讀,朱的《訴衷情》也寫立春:“青旗綵勝又迎春,暖律應祥雲。金盤內家生菜,宮院遍承恩。時節好,管絃新,度昇平。惠風遲日,柳眼梅心,任醉芳尊。”這裡也有“青旗”、“綵勝”、“惠風”、“柳眼”、“醉尊”,但一派宮廷的富貴“昇平”氣象,瞭解南北宋之交政局的讀者自然會對此詞產生遺憾和失望。比之蘇詞真切的自然風光,遜色得多了。朱敦儒另一首《沙塞子》說:“萬里飄零南越,山引淚,酒添愁。不見鳳樓龍闕又驚秋。九日江亭閒望,蠻樹繞,瘴雲浮。腸斷紅蕉花晚水西流。”這是寫南越的重陽節。但所見者為“蠻樹”、“瘴雲”,由景引情者為“山引淚,酒添愁”,突出的是“不見鳳樓龍闕”的流落異鄉之悲。朱敦儒此詞作於南渡以後,思鄉之愁含有家國之痛,其思想和藝術都有可取之處,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七“顏持約詞不減唐人語”條也稱讚此詞“不減唐人語”。但此類內容的詞作在當時詞人中不難發現,與蘇詞相比,又迥異其趣。二詞相較,對異地風物有排斥和認同的差別,從而更可見出蘇詞的獨特個性。

這首詞在寫作手法上的特點是大量使用同字。把同一個字重複地間隔使用,有的修辭學書上稱為“類字”。(如果接連使用稱“疊字”,如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清人許昂霄《詞綜偶評》雲:“《玉臺新詠》載梁元帝《春日》詩用二十三‘春’字,鮑泉奉和用三十‘新’字······餘謂此體實起於淵明《止酒》詩,當名之曰‘止酒詩體’。”本來,遣詞造句一般要避免重複。《文心雕龍·練字第三十九》提出的四項練字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權重出”,以“同字相犯”為戒。但是,有的作者偏偏利用“同字”來獲得別一種藝術效果:音調增加美聽,主旨得到強調和渲染。而其間用法頗多變化,仍有高下之別。陶淵明的《止酒》詩,每句用“止”字,共二十個,可能受了民間歌謠的影響,畢竟是遊戲之作。梁元帝《春日》詩說:“春還春節美,春日春風過。春心日日異,春情處處多。處處春芳動,日日春禽變。春意春已繁,春人春不見。不見懷春人,徒望春光新。春愁春自結,春結誰能申。欲道春園趣,復憶春時人。春人竟何在,空爽上春期。獨念春花落,還似昔春時。”共十八句竟用二十三個“春”字,再加上“日日”、“處處”、“不見”等重用兩次,字法稠疊,頗嫌堆垛。再如五代時歐陽炯《清平樂》:“春來階砌,春雨如絲細。春地滿飄紅杏蒂,春燕舞隨風勢。春幡細縷春繒,春閨一點春燈,自是春心繚亂,非幹春夢無憑。”這首詞也寫立春,為突出傷春之情,一連用了十個“春”字,句句用“春”,有兩句用了兩個“春”字,也稍有平板堆砌之感。蘇軾此詞卻不然。全詞八句,共用七個“春”字(其中兩個是“春風”),但不平均配置,有的一句兩個,有的一句一個,有三句不用,顯得錯落有致;而不用“春”字之句,如“染得桃紅似肉紅”,“捲起楊花似雪花”,卻分別用了兩個“紅”字,兩個“花”字。其實,蘇軾在寫作此詞時,並非有意要作如此複雜的變化,他只是為海南春色所感發,一氣貫注地寫下這首詞,因而自然真切,樸實感人,而無絲毫玩弄技巧之弊。後世詞人中也不乏擅長此法的,南宋周紫芝的《蝶戀花》下片:“春去可堪人也去,枝上殘紅,不忍抬頭覷。假使留春春肯住,喚誰相伴春同處。”前後用四個“春”字,強調“春去人也去”的孤寂。蔡伸的《踏莎行》下片“百計留君,留君不住,留君不住君須去。望君頻向夢中來,免教腸斷巫山雨”,共用五個“君”字,突出留君之難。這都是佳例。

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元符二年(1099)。蘇軾在惠州貶所得到責授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不得籤書公事的命令,於紹聖四年(1097)四月十九日離開惠州,七月二日到昌化軍(今海南儋州市)貶所。這首詞為元符二年立春所寫春詞。

木蘭詩原文及賞析7

減字木蘭花·寓意

雲鬟傾倒,醉倚闌干風月好。憑仗相扶,誤入仙家碧玉壺。

連天衰草,下走湖南西去道。一舸姑蘇,便逐鴟夷去得無。

翻譯

酒醉後頭發散亂,依靠著欄杆發現眼前一片美景。倚仗別人攙扶我,進入仙家的境地。

一望無際的枯草,我從水路取道蘇州,就隨著范蠡退隱江湖離開仕途麼?

註釋

雲鬟:古代通稱婦女的頭髮。此處特指蘇軾自己的頭髮,這與古代成年男子束髮的習俗有關。

傾倒:有散亂的意思。

姑蘇:指蘇州。

鴟夷:春秋戰國時期,范蠡輔佐越王勾踐消滅吳國之後,主動退隱江湖,改姓更名,到齊國時稱為鴟夷子皮。

賞析

上片寫醉後所見的美景以及醉態中的奇想。首句“雲鬟傾倒”,直接描寫酒醉後頭發散亂的狀態。次句“醉倚闌干風月好”緊承前句,當蘇軾醉後倚欄而望時,忽然發現了一個美的境界:“風月好”。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在醉酒後擁有本真的自我,再加上恰好與自然美景相遇,這種“酒中趣”就顯得不俗了。“憑仗相扶”一句,承上句一個“醉”字,仍寫醉意朦朧的狀態。就在這時,蘇軾突發奇想,“誤人仙家碧玉壺。”蘇軾從年輕時起就博覽群籍,不免於“雜學旁搜”,神仙方術之類書籍也莫不畢覽,由該詞所寫可見一斑。這裡 “仙家碧玉壺”的神話傳說,不僅緊扣上文酒醉之事,而且充分表露了蘇軾童真與詼諧的個性。

下片寫赴杭州途中所見的景物,以及途經蘇州時的懷古之思。“連天衰草”句,顯示了江南仲冬時的季節特徵,展現了蘇軾在曠野中行進時一片蒼涼、悽清的景象,多少也透露出蘇軾在宦遊中某種疲乏、棲遑(huáng)的心態,為下文引發對於人生道路的思考預伏一筆。接著“下走湖南西去道”一句,是敘事,暗寫當前赴杭任之事。“湖”字“當指太湖”,並與蘇軾此次取道湖州至杭州的履歷相印證,以確定本篇的寫作時間,是頗為精當的。 “一舸姑蘇,便逐鴟夷去得無”兩句,寫經過姑蘇時,引起對當年歸隱江湖的越國功臣范蠡的聯想,以及對蘇軾自我人生道路的思考。儘管蘇軾的這種思考是偶發的,並不符合蘇軾的“奮厲有當世志”(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誌銘》)的人生理想。

創作背景

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十一月,蘇軾赴杭州通判任途中經過蘇州,該詞是蘇軾在蘇州即景遣興之作。

木蘭詩原文及賞析8

朝雲橫度。轆轆車聲如水去。白草黃沙。月照孤村三兩家。

飛鴻過也。萬結愁腸無晝夜。漸近燕山。回首鄉關歸路難。

翻譯

長空中,寒風翻卷朝雲滾滾而去。朝行暮宿,千里途程,大地上,金兵驅載婦女迢迢而去。莽莽黃沙,一片白草,月光清冷地照著只有三兩戶人家的荒村,孤零零地,沒有一點活氣。

大雁南飛,卻不能為詞人寄書信倍加女主人公失去自由和國家之創痛。這種種愁思,鬱結難解,使得愁腸寸斷,簡直達到日也愁、夜也愁的地步。那在燕山腳下的燕京(即中都,北京市)已經不遠了, 回頭遙望那難捨難忘的故國鄉土,可要順著此路回去就比登天還難了。

註釋

轆轆:車行聲。

白草黃沙:象徵北方淒涼的景色。

無晝夜:不分晝夜。

燕山:府名。

賞析

這是北宋滅亡之際一位被金人虜去的弱女子寫的詞,描述被虜北行之經歷,抒發國破家亡之巨痛。作者之父本是陽武(河南原陽)縣令,在金兵南侵圍城時,奮勇抵抗,壯烈殉國,妻、子一同遇難。“其女為賊虜去,題字於雄州驛中,敘其本末”(韋居安《梅磵詩話》)。由此可以想見作者寫作此詞時揪心泣血的情景。雄州,河北省雄縣。

開頭兩句,寫被金人用車載向北方出發時的情景。“朝”,點明出發的時間是在早上;“雲”,點明出發時的環境氣氛是那麼慘淡,陰雲密佈;“橫度”,形容陰雲突如其來地漫過來。首句看似寫景,渲染自然氣候之惡劣;實是暗喻當時政治風雲的突然變化,形勢險惡。一個“橫”字,把作者那種禍從天降的特殊感受強調了出來。因此,次句“轆轆車聲如水去”就直道其事了。“轆轆”,象聲詞,形容車輪聲。杜牧《阿房宮賦》有“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之句,那是描寫六國宮妃被虜秦宮之後的可悲生活,這裡是寫作者被虜北上、乘敵囚車、不知所往的慘痛情景。“如水去”,既寫出被虜婦女之眾多,又表達了將一去不返的痛苦心境,比喻生動,含意深長,道盡了國勢危亡、一蹶不振,身為俘虜、前途茫茫的深哀大痛。

緊承“去”字,作者用“白草黃沙,月照孤村三兩家”,再描寫沿途之所見。“白草”,我國西北地區所產之草,乾枯時成白色,故名。唐代邊塞詩人岑參有“北風捲地白草折”、“平沙莽莽黃入天”之句,那是描寫天山一帶苦寒荒涼的景象;作者在此借用字面,渲染出河北秋季枯草遍地、一片不毛的氣氛。在這慘淡蕭索的背景之下,只見月光清冷地照著只有三兩戶人家的荒村,孤零零地,沒有一點活氣。作者描述敵佔區是這樣地衰敗不堪,淒涼已極,不僅揭示了金兵燒殺虜掠造成的慘象,更襯托出作者被虜離鄉、身臨異地那種無比悲苦的心境。上句側重寫白天之所見,下句側重寫夜晚之所見,而又互文見義,彼此映襯,合成一幅北國荒寒圖,作者的滿眼血淚、一腔悲哀也正塗染其上了。

上片寫開始被押北行途中的情景;下片寫繼續北行直至雄州的情景。上片側重寫所見,以寫景為主;下片側重寫所思,以抒情為主。

“飛鴻過也,百結愁腸無晝夜。”這是繼續被押北行途中的一個特寫鏡頭。作者眼看敵佔區荒涼淒冷的景象,心頭充滿了國破家亡的悲哀,忽然看到鴻雁從北往南地飛去,不禁更撩起了對故鄉的懷念、對親人的追思。然而父母兄弟均死於敵手,即使鴻雁能夠傳書,自己又不知道投書給誰,何況自己身為俘虜,失去自由,不僅不能象鴻雁那樣飛向南方故土,恐怕連投書的自由也沒有。這種種愁思,鬱結難解,使得愁腸寸斷,簡直達到日也愁、夜也愁的地步,不知如何是好了。

就在這種度日如年的愁境中,“漸近燕山”,來到雄州,離金邦的京城——那在燕山腳下的燕京(即中都,北京市)已經不遠了。這句既照應詞題,又開啟下句“回首鄉關歸路難”。空見飛鴻南去,自己身陷異域,只能回頭遙望那難捨難忘的故國鄉土,可要順著此路回去就比登天還難了。作者強烈的懷國思鄉之情,深沉的亡國喪家之恨,無可奈何的身為敵俘之悲,已經絕望的永別家園之痛,在此一齊傾訴出來,字字飽含著血淚。全詞“寥寥數十字,寫出步步留戀,步步悽惻”(況周頤《蕙風詞話續編》)的家國之恨,被虜之痛,懷鄉之情,仔細體味,真是撼人肺腑、感人涕下。

雖然全詞寫的為個人的不幸,卻反映出當時廣大人民的普遍遭遇。

木蘭詩原文及賞析9

劉郎已老。不管桃花依舊笑。要聽琵琶。重院鶯啼覓謝家。

曲終人醉。多似潯陽江上淚。萬里東風。國破山河落照紅。

翻譯

“桃花”沒有變,依舊開的燦爛;而“我”的心境卻變了,變老了。在這種悽苦潦倒心緒支配下,百無聊賴,我也想聽聽琵琶。但我不像宋代的某些高官那樣,家蓄歌兒舞女,我只好到歌妓深院裡去聽了。

一曲終了,我的情緒沉醉曲種久久不能自拔,讓我理解了白居易當年潯陽江上那份自傷淪落,卻逢知己的激動心情眼前東風萬里,依然如故,惟有中原淪陷,山河破碎,半壁山河籠罩在一片落日餘暉中,儘管還有一線淡淡的紅色,但畢竟已是日薄西山,黃昏將近了。

註釋

劉郎:指唐詩人劉禹錫。他曾被貶至南方連州、朗州等地。作者因戰亂而流浪南方,故以劉郎自比。

重院:深院。

謝家:指歌伎居處。

潯陽江上:白居易《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悽悽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這兩句說自己象白居易那樣聽琵琶後落淚傷心。杜甫《春望》

詩:“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句說面對落日映照下的大地山河,想到國破家亡,不禁感慨萬端。

賞析

古人在接近中年時,如果處境不利,遇上不順心的事,便自覺老了。謝安有中年哀樂之感,所以袁枚稱謝安“能支江左偏安局,難遣中年以後情”。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是在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寫的,時年三十九歲,就在詞中自稱“老夫”。因蘇軾當時外放山東密州,仕途不利,心情鬱悶。朱敦儒生於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宋室南渡是在欽宗靖康二年(1127),朱敦儒年四十六歲。這首詞是南渡以後的作品,作於朱敦儒四十六歲以後,故起筆便自嘆“劉郎已老,不管桃花依舊笑”。這裡暗用兩個典故。中唐詩人劉禹錫《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詩中有“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詩句。《再遊玄都觀》詩有“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詩句。劉郎與桃花的關係就是從這裡來的。第二句用唐崔護《題都城南莊》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這是桃花與笑的關係。作者截去“春風”二字,與“老”字押韻。劉禹錫兩度被貶,仕途坎坷,再遊玄都觀時,已五十六歲,進入老境。朱敦儒可能感到自己與劉禹錫有某些相似點,且又已入老境,故以“劉郎”自擬。“桃花”用在此處,一方面與“劉郎”有關,另一方面也含有某種象徵意義。朱敦儒在靖康之難以前,在洛陽過著才子詞人浪漫疏放的生活,從他的一首《鷓鴣天》詞中就可以看出:“曾為梅花醉不歸,佳人挽袖乞新詞。輕紅遍寫鴛鴦帶,濃碧爭斟翡翠卮。”由於金人鼙鼓動地來,才驚破了他的佳人詩酒夢。國亡家破,南逃以後的朱敦儒一下子覺得自己變得衰老了。“桃花”沒有變,“依舊笑”;而詞人的心境卻變了,變老了。儘管南宋統治者還在“西湖歌舞幾時休”,而朱敦儒卻對過去“佳人挽袖”,醉寫新詞的生活已經沒有那種閒情逸興了,所以他“不管桃花依舊笑”。桃李春風、兒女情長都已與己無干,表達的是"人老萬事休"的滄桑之感。

他在《雨中花》詞中也曾無限感慨地說:“塞雁年年北去,蠻江日日西流。此生老矣,除非春夢,重到東周。”又一次表現了他自感衰老的心情。

在這種悽苦潦倒心緒支配下,百無聊賴,他也想聽聽琵琶。但他不像宋代的某些高官那樣,家蓄歌兒舞女,他只好到歌妓深院裡去聽了。重院,即深院。謝家,即謝秋娘家。謝秋娘,唐代名妓,故詩詞中常用謝家代指妓家,或指詩人所愛戀的女子家。如唐張泌《寄人》:“別夢依稀到謝家”。溫庭筠《更漏子》:“惆悵謝家池閣。”都可說明這種用法。

過片,緊承上片聽琵琶而來。“曲終人醉”的曲,指琵琶曲。詞人聽完“謝家”的琵琶曲後,產生了怎樣的效果?有怎樣的感受?是樂還是愁?這是下片詞意發展的關鍵處。在這關鍵處,作者筆鋒決定性地一轉:“多似潯陽江上淚”,這一轉,決定詞意向愁的方面發展。白居易在潯陽江聽到琵琶女彈琵琶,自傷淪落,心情激動,“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朱敦儒為什麼“多似潯陽江上淚”?下文提出了明確的答案:“萬里東風,國破山河落照紅。”原來朱敦儒感到眼前東風萬里,依然如故,惟有中原淪陷,山河破碎,半壁山河籠罩在一片落日餘暉中,儘管還有一線淡淡的紅色,但畢竟已是日薄西山,黃昏將近了。詞人把破碎的山河置於黯淡的夕照中,用光和色來象徵和暗示南宋政權已近夕照黃昏,中原失地,恢復無望。這對於身遭國難,遠離故土,流落南方的詞人來說,怎能不痛心?怎能不“多似潯陽江上淚”呢?!"落照紅"三字,即是夕陽西下的眼前之景,亦隱喻宋季國運的衰微氣象。 這種國破家亡之痛,在他的另一首詞《採桑子·彭浪磯》中也有十分明顯的表示:“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雲,萬里煙塵,回首中原淚滿巾。碧山對晚汀洲冷,楓葉蘆根,日落波平。愁損辭鄉去國人。”由此可見朱敦儒身經國亡家破之難,流離轉徙於南方之後,貫串在他詞中的主流始終是一顆對國家民族的拳拳赤子之心,一種感人至深的愛國激情。千百年後讀之,仍令人心情激盪不已。

木蘭詩原文及賞析10

江南遊女,問我何年歸得去。雨細風微,兩足如霜挽紵衣。

江亭夜語,喜見京華新樣舞。蓮步輕飛,遷客今朝始是歸。

翻譯

流落黃州他鄉的歌女,你問我哪一年能回朝廷?今天,細雨微風,你仍挽起麻衣褲,將如霜白的兩腳插在水裡。

臨皋亭裡,我倆悄悄夜語,彷彿喜悅地看到了當年京城宮廷那流行式的舞景,和那舞女輕飄如飛的蓮花舞步。貶居他鄉的文人,今天算是啟程返回京城。

註釋

紵衣:麻衣。

江亭:長江畔上臨皋亭。

京華:京城開封。

遷客:指流浪的文人,常與騷人連在一起。

創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四月,蘇軾遵照聖旨離黃赴汝,仍任團練副使。該詞是臨行之前蘇軾寫給妻子王朝雲的,表達了二人對未來美好生活的願望。

賞析

上片,寫王朝雲與蘇軾一樣過著艱苦的生活,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開頭兩句,以發問的句式,突出王朝雲這位“江南遊女”的憧憬,問蘇軾“何年歸得去”朝廷?文後並未立即回答,為下片的行文留下了回味的伏筆。接著第三、四句,採用特寫細節的筆法,通過“兩足如霜”這些細節,以小見大地突出“江南遊女”王朝雲飽嘗風雨,與蘇軾患難與共的堅強性格。

下片,以夢幻與現實相結合的手法,再現了王朝雲與蘇軾美好的夜話。“江亭夜語,喜見京華新樣舞,蓮步輕飛”。先推出“夜語”的背景“江亭”。這是極為美麗的長江線上的景觀。再推出夢幻般的昔日風流鏡頭:“喜見京華新樣舞,蓮步輕飛”。“新樣舞”令他們眼花繚亂,“蓮步輕飛”,令他們神魂顛倒。一個“喜”字,生動地傳達了他們當年的榮耀,一個“見”字,準確地重現出昔日的風光。正因如此,“遷客今朝始是歸”就暗含了蘇軾的人生命運將被改變,令人感到萬幸。“遷客今朝始是歸”恰好與詞的開頭“何年歸得去”問語相呼應,王朝雲的欲歸去的美好心願得以滿足。事實上,蘇軾離黃赴汝並不很久,第二年又奉宋神宗之命復朝奉郎赴登州,接著任尚書禮部郎中、起居舍人、中書舍人等職。

全詞,以蘇軾與王朝雲之間的對答為中心線,疏解了蘇軾積鬱四年多的愁情。尤其 “江亭夜語”,更使蘇軾風流蘊藉,心曠神怡。從與王朝雲的“夜語”到他們“始是歸”的現實,既是蘇軾宣佈貶居生涯的終結,更是蘇軾寫作離別詩詞藝術境界的昇華。以點代面,淋漓盡致。

木蘭詩原文及賞析11

原文

木蘭花慢·太湖縱眺

眼中何所有?三萬頃,太湖寬。縱蛟虎縱橫,龍魚出沒,也把綸竿。龍威丈人何在?約空中同憑玉闌干。薄醉正愁消渴,洞庭山桔都酸。

更殘,黑霧杳漫漫,激電閃流丸。有上界神仙,乘風來往,問我平安。思量要栽黃竹,只平鋪海水幾時幹?歸路欲尋鐵甕,望中陡落銀盤。

翻譯

眼中看到了什麼呢?是有三萬六千頃、江水浩浩蕩蕩的太湖。太湖寬廣水深,幽壑藏蛟虎,但任它洪波浩蕩,龍魚出沒,我自把定魚竿獨坐垂釣。龍威丈人在哪裡呢?恍惚中只覺得他正約我一起登高縱目同上玉京。登高豪飲,酒醒之時只覺脣焦口燥,恰有洞庭山桔析酲解酒,喉舌生津。

夜深更殘,太湖黑霧瀰漫,閃電激發,金蛇狂舞。有上界仙人,乘風飄飄而下,向我問候。突然想要栽遍黃竹,自創一片人間仙境。只是什麼時候才能將這這一望無際的太湖水吸乾呢?夜半歸去,只見烏雲消盡,一盤銀輪似的明月悄悄落到了水底,太湖一片美好靜謐。

註釋

綸竿:釣竿。

龍威丈人:古代仙人,相傳吳王闔閭遊禹山,遇龍威丈人,入洞庭湖取《禹書》一卷付之。

黃竹:代指仙家福地,語出《穆天子傳》。

鐵甕:鎮江子城,相傳三國吳大帝孫權建此城時,內外皆甃以甓,堅固如金,故曰鐵甕城。

賞析

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時空往往不是一種理念的邏輯的時空,而是一種情感化的時空,作者在心與物,情與景的交往過程中,因景生情後,大多還有一個為情置景,為情造境的過程,作者筆下景物多為經過變形、適於隱附情感的景物,其空間結構也大多帶有模式化、象徵化傾向。如狹小閨房,四隅庭院,多用以寫心曲之封閉,內心之抑鬱;而登高所見,平蕪蒼茫,則是一種迷惘而闊大的情感象徵。若要抒發豪邁超逸,想落天外之意,一般則要借大海長川作背景,仙界夢境作導引。這首詞也是採用了這種為情造境、借水生波之法,題目是太湖縱眺,其實寫太湖冥想。筆下境界實中有虛,以虛為主。

“眼中何所有?三萬頃,大湖寬。”太湖橫跨江浙兩省,號稱三萬六千頃,湖中有島嶼數十,為東南一大名勝。起句一問一答,寫太湖之浩浩蕩蕩,語帶驚歎。在描寫手法上,略去藻繪,不用工筆,只推出“三萬頃”之茫茫湖面,任讀者想象湖水蒼茫,一片空洞之景。“縱蛟虎縱橫,龍魚出沒,也把綸竿”。山深則有虎豹,大澤必生龍蛇,浩瀚太湖,幽壑潛蛟,但任它洪波浩蕩,鬼怪出沒,我自把定綸竿,垂釣海鰲。當然,此釣非為鱸魚來,只為陶寫性情耳。這幾句寫景由靜而動,又以萬頃太湖龍魚出沒為背景,推出一位釣者形象,大有坐釣洪流,虹吸太陽之氣概。“龍威丈人何在,約空中同憑玉闌干”。龍威丈人為古代仙人,相傳吳王闔閭遊禹山,遇龍威丈人,入洞庭湖取《禹書》一卷付之。無邊太湖,包孕吳越,登高縱目,八面來風,披襟而當之,浩浩乎如憑虛而御空,飄飄乎如羽化而登仙。恍惚中只覺得有仙人相招,同上玉京。神遊歸來,“薄醉正愁消渴,洞庭山桔都酸”。登高豪飲,酒後雖意興飛揚,但酒醒之時,不免脣焦口燥,這時恰好有洞庭山桔留痠軟齒,析酲解酒,喉舌生津,口吻之間快意累累,又得一小神仙境界。人生貴在適意,成仙者,亦不過快意於當前也,冬日負曝,夏臥北窗,皆仙家境界也。

詞的上片風格豪爽,下片則一轉,境界奇險而近於荒誕。“更殘,黑霧杳漫漫,激電閃流丸”。夜已深,更已殘,詞人仍獨立在太湖邊,但此時太湖景色並非浩月千里浮光躍金,上下天光一碧萬頃,而是黑霧瀰漫,閃電激發,金蛇狂舞。這種奇險壯觀的場景充滿了一種巨集大的氣勢,顯示了一種崇高美的力量。康德列舉崇高的例項時寫道:“天邊層層堆疊著的烏雲裡面挾著閃電和雷鳴,……颶風帶著它摧毀了的荒墟,無邊無界的海洋,怒濤狂嘯著,一個洪流的高瀑。”(《判斷力批判》)作者置身在這麼一種雄奇險惡的自然面前,感受到了宇宙的另一種實相,再次進入了一種“非想非非想”的境界。“有上界神仙,乘風來往,問我平安”。值得稱道的是,作者筆下的形體巨大奇險莫測的自然客體形象並不是一種與主體分享的龐然可怖的對立物,而是詩人心靈追求的賦形,在這充滿奇情險境的太湖面前,詩人表現的不是恐懼與卑伏,而是感受到了一種自由曠放的解放,詞人在幻覺中見到上界仙人,乘風御氣,泠然而行,是多麼地自在自得。而且雲中諸君並不是金剛怒目式的可怕形象,而是飄飄而下,親切慰問,富有濃郁的人情味。在這種幻景的背後,表現了詩人渴求輕舉逸飛,與雄奇大自然合為一體的超邁意識。“思量要栽黃竹,只平鋪海水幾時幹?”“黃竹”代指仙家福地,語出《穆天子傳》。因歆慕仙家之自在生活,詞人突發奇想,思量要遍栽黃竹,即刻造成一片人間仙境。但三萬六千頃茫茫湖面,平鋪到天邊,沒有一口能吸盡西江水的本領。又怎能片刻之間化滄海湖泊為桑田竹地呢?人生總是“有待”啊,但能得片刻逍遙也就是人生樂事了。至此,興盡而歸:“歸路欲尋鐵甕,望中陡落銀盤。”鐵甕指鎮江子城,相傳三國吳大帝孫權建此城時,內外皆甃以甓,堅固如金,故曰鐵甕城。詞人夜半歸去,只見烏雲消盡,一盤銀輪似的明月悄悄落到了水底,又是一個光風霽月,靜影沉璧的美妙太湖,猶如詩人經歷了感情上的巨大起伏後,又迴歸到一種平靜之中。

這首詞馳騁想象,雜糅仙境,形象迭出,頻繁轉換,充滿了神奇恍惚,光怪陸離的趣現實描寫,造成了一種劇烈的令人驚歎的審美效果。作者所描寫的仙境以虛為主,為了抒發豪邁超逸的情致而改造了實有景象,塑造了一個神祕險怪的太湖形象。

木蘭詩原文及賞析12

送歸雲去雁,淡寒採滿溪樓。正佩解湘腰,釵孤楚鬢,鸞鑑分收。凝情望行處路,但疏煙遠樹織離憂。只有樓前流水,伴人清淚長流。

霜華夜永逼衾裯,喚誰護衣篝?今粉館重來,芳塵未掃,爭見嬉遊!情知悶來殢酒,奈迴腸不醉只添愁。脈脈無言竟日,斷魂雙鶩南州。

翻譯

白雲歸雁都已經遠去,給我留下的只是這嫩寒時節的滿天秋色。解佩分釵,臨別互贈信物,鸞鳥銅鏡也一人一半。凝情遙望去路,只見遠樹含煙,織成一片離憂。自己滴不盡的眼淚,只有樓前的溪水與之相伴長流。

秋深夜濃,寒霜降落,衾被不耐嚴寒,有誰替我整理衣篝。回到同住的舊館,想起你還沒離開的時候,落花不掃,只是在院子裡嬉戲遊玩。如今只知心情煩憂時以酒澆愁,卻不知這酒百折回腸,不能醉人反而讓人多添幾分惆悵。整天默默無語,只希望能化為鳧鳥飛去與你相聚。

註釋

佩解:分別時解佩相贈。

釵孤:指分釵留別。釵,兩股笄併為一起,是首飾的一種。

鸞鑑:飾有鸞鳥圖案的梳妝鏡。

衾裯:寢時覆體之具。衾,大被。裯,帳。

衣篝:薰衣用的竹薰籠,篝,竹籠。

爭見:怎見。

殢酒:病酒,困酒。這裡指借酒消愁。殢,睏倦。

竟日:整日。

雙鶩:雙飛的野鴨。

南州:泛指南方州郡。

賞析

上闋開篇以秋景寄託離情。那在雲中歸去的大雁,就如同離別的李氏已經遠去,此時佇立在溪樓上的詞人,望著滿眼秋色,感覺到了淡淡的寒意,這寒意既是真實的初秋感覺,也是因離別而引起的內心感受。後三句追憶惜別,解佩分釵,相戀的兩個人互贈信物,依依惜別。其中“鸞鑑分收”四字化用南朝徐德言和其妻破鏡各留一半的情景,暗示破鏡難再圓的悲劇結局。

“凝情望行處路,但疏煙遠樹織離憂”兩句寫詞人在情人離開後所見所想。他靜默地站立在原地,遠望著吞沒了情人背影的長路,被淡淡疏煙、樹影籠罩。詞人用“織”字形容煙影交錯的景象,靜態中表述出一種動態,離憂彷彿詞人的內心一般綿軟,讓人不忍觸碰。無法挽留情人的詞人,只能看著那樓前默默長流的水,獨品傷悲,靜靜地流淚。“伴人清淚長流”一句,把流水寫得善解人意,這種移情入景的手法,表面寫水多情,實際上是在影射詞人為情所苦。

在此後,詞人開始預想沒了戀人陪伴的生活。以往秋深霧濃時,總有伊人為他打理衣服被衾,可如今再也不會有人記起這些了。“念粉館重來”,詞人舊地重遊,昔日二人嬉鬧的地方,如今塵埃滿院,只剩下他一個人在她殘留的香氣中尋找記憶了。這裡詞人慾寫苦情反寫蜜事,以今日的“無”來反襯往昔的“有”,離別對比,用筆曲折,相思的苦痛如娓娓道來。

“情知”兩句為詞人以己之情揣度昔日戀人此時的心理,想象著她也和自己一樣正被別愁深深困擾,只能借酒來澆愁。但“舉杯消愁愁更愁”,酒喝得愈多,思念愈是幹回百轉,折磨詞人。戀人所去之地浮山在江北,而張孝祥所居之地在東南,二人雖然彼此牽掛,卻遙遙相隔不能在一起。所以詞人“脈脈無言競日”,看著雙宿雙飛的鳧鳥黯然銷魂,遙想“南州”(暗指李氏居住的地方)。

整首詞有景有情,有現實有回憶,也有預想,筆觸柔情細膩,直敘中亦有傷懷,平常而不流於呆板,婉轉搖曳,情深款款。

木蘭詩原文及賞析13

減字木蘭花·花

玉房金蕊。宜在玉人纖手裡。淡月朦朧。更有微微弄袖風。

溫香熟美。醉慢雲鬟垂兩耳。多謝春工。不是花紅是玉紅。

翻譯

黃金的花蕊開綻在紅色如玉的花房,恰好放在美人的柔細的手裡。朦朧的月亮月光淡淡,時不時吹起微風來捲起美人的衣袖。

柔和清淡的風中,美女似有醉意般酣然入睡,很熟很香,悄悄的,高聳的髮髻垂到兩隻耳朵下了。謝謝春姑娘的巧奪天工,不像是花般的紅豔,更像是美人肌膚透出的紅。

賞析

這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詞,運用了以物代人的手法,在花人之間反覆掂掇,造成情意綿綿的意境,構思新穎纖巧,獨具藝術風采,形象的寫出了玉人之美。

詞的一開頭就來讚美花:開頭兩句寫花的子房,花的金蕊,玉房金蕊,從正面以文彩豔麗的筆法描繪了花妖豔迷人的姿色,“黃金蕊綻紅玉房”只有牡丹才能配的上“玉房金蕊”的稱號,可見花的婀娜多姿。牡丹結成一束,恰好地插在美女柔細的手裡。“金”花與“玉”人相映成趣,柔花與纖手,“宜”字貫串,構成了睡女側睡拈花圖,美麗極了。

“淡月朦朧。更有微微弄袖風。”特寫美女的朦朧美。“淡月”本是“朦朧”的,它好像柔紗,罩在美女的肌體上,更是玲瓏剔透的。加仁輕輕的微風,拂弄著美女的衣袖,多麼柔情。一個“弄”字,多麼富有人情味。“月”與“風”給予美女的情愛多麼深。靜動結合,美上加美。通過對環境的襯托,帶給人一種玄妙之美,在如此美妙月色中,漂亮的人和漂亮的花相互襯映,月亮將人和花照得潔白無瑕,花偎依著人的手,享受著微風,烘雲托月的寫出了花美,人美的一幅美好場景。

下片,寫睡女的熟睡美。第一、二句寫清香送爽,美女酣然沉睡。在柔和滴淡的香氣中,美女不知不覺地如同醉漢進人夢鄉,很熟很香。那高聳的髮髻慢慢地垂到兩耳之下了。“溫香”與“熟美”兩個偏正片語的結合,恰好生動描繪了睡美人的嫵媚神態。那個“醉”也選用精當。除“醉”睡外,再也不會有別的熟睡的情態呈現。

最後一句,“多謝春工。不是花紅是玉紅。”最後兩句點明本詞的題旨“不是花紅是玉紅”。這位朦朧的白中透紅肌體的美女,不是花紅勝過花紅,還是得“多謝春工’。沒有造化萬物的春工造花、造月、造風、造美境,哪會有“溫香熟美”的睡美人呢!

短短四十四個字,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渾融一片,婉約柔美,春風滿紙,花光滿眼,人面迷離,容情於景,本是效仿李白《清平調詞》所做,但是刻畫之高法卻不比李白差,首詠人,次詠花,借的美麗襯托出人的美麗。

木蘭詩原文及賞析14

木蘭花·池塘水綠風微暖

池塘水綠風微暖,記得玉真初見面。重頭歌韻響琤琮,入破舞腰紅亂旋。

玉鉤闌下香階畔,醉後不知斜日晚。當時共我賞花人,點檢如今無一半。

翻譯

園裡池塘泛著碧波,微風送著輕暖;曾記得在這裡和那位如玉的美人初次相會。宴席上她唱著前後闋重疊的歌詞,歌聲如鳴玉一般。隨後,她隨著入破的急促曲拍,舞動腰肢,紅裙飛旋,使人應接不暇。

如今在這白玉簾鉤和柵門下面,散發著落花餘香的臺階旁邊,我喝得酩酊大醉,不知不覺日已西斜,天色漸晚。當時和我一起欣賞美人歌舞的人們,如今詳查,大多數早已離世。

註釋

玉真:仙人,借指美麗的女子。重(chóng)

頭:詞的上下片聲韻節拍完全相同的稱重頭。琤琮(chēng cóng):象聲詞,形容金屬撞擊時所發出的聲音。

入破:唐代大麴最精彩的部分。各種樂器合作,曲調由緩轉急,舞者進場而舞,節奏逐漸加快,因繁弦急響喻為破碎,故名入破。

亂旋:謂舞蹈節奏加快。

玉鉤:簾鉤的美稱。

香階:飄有花香的臺階。

共我賞花人:和自己一同觀看玉真歌舞的人。

點檢:查驗。

鑑賞

這是一首懷舊之作。本詞追憶早年初見美人時的喜悅與歡欣及今日物是人非的惆悵,在對比中抒發好景不長的人生感慨。詞中以往昔“歌韻琤琮”、“舞腰亂旋” 的歡樂場面與今日“點檢無一半”的悽清境況對比,抒發了強烈的人生無常的傷感之情。詞中所寫景物:池塘、綠水、闌干、香階,均兼關昔今。物是人非,更兼日斜時暮,遂使詞人汕然而生故交零落、人生如夢之感。全詞以極優美的文辭來流露出詞人關於宇宙無窮,人生短暫,景物依然,物是人非的悽然感慨。

最折磨人的感覺,不是痛苦,而是惆悵的情緒;最令人傷感的,不是生離死別,而是景色依然,人已天涯雲杳。“當時共我賞花人,點檢如今無一半”——古典的詩意世界,已經遠離現實的生活。只希望那些夢裡飄飛的花瓣,洋洋灑灑地永遠飄落在我的精神世界裡。沉湎在回憶中,感覺人生是孤獨的,人生其實就是一場寂寞的旅行,沒有人可以陪你走到最後。所有的痛苦和美好,都終將隨著歲月慢慢遠去。雲聚雲散,潮起潮落。再回首,往事卻已隨風而去,了無痕跡,最後,還剩下些許淡淡的憂傷和回憶。

賞析

此詞以往日之“歌韻琤琮”、“舞腰亂旋”的熱烈場面,對照當日之孤獨寂寞,上下片對比強烈,思念之情自然流露出來。全詞采用前後互見的手法,有明寫,有暗示,有詳筆,有略筆,寫得跌宕有致,音調諧婉,意韻深長。

首句“池塘水綠風微暖”中的“水綠”、“風暖”兩個細節暗示出時令為春天,好風輕吹,池水碧綠。這一句是通過眼觀身受,暗示詞人當時正漫步園中,這眼前景又彷彿過去的情景,所以引起“記得”以下的敘寫。此句將“風”與“水”聯一起,又隱隱形成風吹水動的迷人畫面,同時又由池水的波動暗示著情緒的波動,可謂蘊含豐富。

“記得”以下詞人寫了一個回憶中春日賞花宴會上歌舞作樂的片斷。首先以詳筆突出了當時宴樂中最生動最關情的場面:“記得玉真初見面。”“玉真”即絕色女子之代稱。緊接著“重頭歌韻響琤琮,入破舞腰紅亂旋。”寫這位女子歌舞之迷人。這是此詞中膾炙人口的工麗俊語。上下句式音韻完全相同名“重頭”,“重頭”講究迴環與復疊,故“歌韻”尤為動人心絃。唐宋大麴末一大段稱“破”,“入破”即“破”的第一遍。演奏至此時,歌舞並作,以舞為主,節拍急促,故有“舞腰紅亂旋”的描寫。以“響琤琮”寫聽覺感受,以“紅亂旋”寫視覺感受,這一聯寫歌舞情態,雖未著一字評語,卻讚美之意頓出。

下片第一句“玉鉤闌下香階畔”,點明一個處所,大約是當時歌舞宴樂之地。故此句與上片若斷實聯。“醉後不知斜日晚”,作樂竟日,畢竟到了宴散的時候,這句仍寫當筵情事。同時,黃昏斜日又象徵人生晚景。所以,此句又關當時及往昔,這樣就為最後抒發感慨作了鋪墊。

張宗橚《詞林紀事》中說:“東坡詩:‘樽前點檢幾人非’,與此詞結句同意。往事關心,人生如夢,每讀一遍,不禁惘然。”的確,此詞結句“當時共我賞花人,點檢如今無一半”,留給讀者的回味和思索是深長的。

創作背景

據考,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晏殊赴永興軍(今陝西長安)任職,張先隨其為通判。故晏殊所寫這位歌舞妓,當為張先《醉垂鞭》所寫的“初相見”的那位女子。

木蘭詩原文及賞析15

木蘭花·晚妝初了明肌雪

晚妝初了明肌雪,春殿嬪娥魚貫列。

笙簫吹斷水雲間,重按霓裳歌遍徹。

臨春誰更飄香屑?醉拍闌干情味切。

歸時休放燭光紅,待踏馬蹄清夜月。

翻譯

月圓之夜,大型宮廷歌舞酒宴。出場前先是畫妝。因是晚妝,為了適合舞場與燭光,畫眉點脣,都不妨色澤濃豔。宮娥們剛畫完妝的一刻,是何等光彩照人呀!妝畢,春殿上美女如雲,她們佇列整齊,魚貫而入,雖是層層嬌娘的行列,望之也頓生軍旅的浩蕩之感。

歌罷宴散,月色更明。當即吩咐隨從滅盡紅燭,純任得得馬蹄,踏著一路月色歸去,方見得歌舞雖散,而餘興未盡!

註釋

曉妝:一作“晚妝”。《全唐詩》中作“曉妝”。曉妝初了,曉妝剛結束。初了,剛剛結束。

明肌雪:形容肌膚明潔細膩,潔白如雪。

春殿:即御殿。以其豪華、盛大而稱“春殿”。

嬪娥:這裡泛指宮中女子。

魚貫列:像游魚一樣一個挨一個地依次排列,這裡指嬪娥依次排列成行的樣子。

笙簫,笙和簫,泛指管樂器。吹斷,吹盡。水雲間:水和雲相接之處,謂極遠。

重按霓裳歌遍徹:重按,一再按奏。按,彈奏。霓裳,《霓裳羽衣曲》的簡稱。

歌遍徹:唱完大遍中的最後一曲,說明其歌曲長、久,音調高亢急促。遍,大遍,又稱大麴,即整套的舞曲。大麴有排遍、正遍、遍、延遍諸曲,其長者可有數遍之多。

臨春:《詞綜》、《歷代詩餘》、《古今詞統》、《全唐詩》等本中均作“臨風”。

香屑:香粉。

飄香屑:相傳後主宮中的主香宮女,拿著香粉的粉屑散佈於各處。

醉:心醉、陶醉。

拍:拍打,這裡兼有為樂曲擊出拍節之意。

闌干:即欄杆。

切:懇切,真摯而迫切的心情。

歸:回。

休放:《詞綜》、《詞譜》、《歷代詩餘》、《全唐詩》等本中同此。蕭本二主詞、呂本二主詞、吳本二主詞、《詞林紀事》、《類編草堂詩餘》等本中均作“休照”。燭光紅,指明亮的燭光。

待踏:《詞綜》、《歷代詩餘》、《詞譜》、《全唐詩》等本中同此。

踏馬蹄:策馬緩慢而行,有踏月之意。有本作“放馬蹄”,意為讓馬隨意而行。

鑑賞

此詞是李煜於南唐全盛時期所創作的一篇代表作。詞的上片主要寫春夜宴樂的盛大場面。首句突出描繪“晚妝初了”的嬪娥們的盛妝和美豔,由此寫出作者對這些明豔麗人的一片飛揚的意興,同時從開篇即渲染出夜宴的奢華豪麗。繼之兩句宴樂開始,歌舞登場,作者極寫音樂的悠揚和器物的華美。比如,笙簫二字可以給人一種精美、奢麗的感覺,與詞中所描寫的奢靡之享樂生活、情調恰相吻合。而“吹”作“吹斷”,“按”作“重按”,不但字字可見作者的放任與耽於奢逸,而且十分傳神地賦予音樂以強烈的感情色彩。據馬令《南唐書》載:“唐之盛時,《霓裳羽衣》最為大典,罹亂,瞽師曠職,其音遂絕。後主獨得其譜,樂工曹生亦善琵琶,按譜粗得其聲,而未盡善也。(大周)後輒變易訛謬,頗去哇淫,繁手新音,清越可聽。”李煜與大周后都精通音律,二人情愛又篤深,更何況《霓裳羽衣》本為唐玄宗時的著名大麴,先失後得,再經過李煜和周後的發現和親自整理,此時於宮中演奏起來,自然歡愉無比。所以不僅要“重按”,而且要“歌遍徹”,由此也可想見作者之耽享縱逸之情。

詞的下片是描寫曲終人散、踏月醉歸的情景。“臨春”一句明是寫香,暗是寫風,暗香隨風飄散,詞人興致闌珊,由“誰更”二字而出,更顯得活潑有致。“醉拍”二字直白而出,寫醉態,寫盡興盡歡妥貼至極。到這裡,作者有目見的欣賞,有耳聽的享受,有聞香的回味,加上醉拍由口飲而生的意態,正是極色、聲、香、味之娛於一處,心曠神馳,興奮不已,因此才“情味切”,耽溺其中無以自拔。結尾二句,寫酒闌歌罷卻寫得意味盎然,餘興未盡,所以向來為人所稱譽。《弇州山人詞評》中贊其為“致語也”。今人葉嘉瑩曾詳評此句:“後主真是一個最懂得生活之情趣的人。而且‘踏馬蹄’三字寫得極為傳神,一則,‘踏’字無論在聲音或意義上都可以使人聯想到馬蹄得得的聲音;再則,不曰‘馬蹄踏’而曰‘踏馬蹄’,則可以予讀者以雙重之感受,是不僅用馬蹄去踏,而且踏在馬蹄之下的乃是如此清夜的一片月色,且恍聞有得得之聲入耳矣。這種純真任縱的抒寫,帶給了讀者極其真切的感受。”讀此二句,既可感作者的痴醉心情,也可視清靜朗潔的月夜美景,更可見作者身上充盈著的文人騷客的雅緻逸興。

全詞筆法自然奔放,意興流暢揮灑,語言明麗直快,情境描繪動人。作者從個人宮廷生活場面出發,雖然帶有較為濃郁的富貴脂粉氣,未能表現出深刻的思想內容,但短短一篇就把一次盛大歡宴的情形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藝術描繪生動逼真,情景刻畫細膩動人,由喻象中見情思,於淺白處見悠遠,充分顯示了作者高妙的藝術功力,是“寫得極為俊逸神飛的一首小詞”。

創作背景

這首詞寫李煜前期帝王生活中夜晚宮廷歌舞宴樂的盛況,是作者於南唐全盛時所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