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讀後感(精選17篇)

來源:才華庫 1.11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琵琶行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琵琶行讀後感(精選17篇)

琵琶行讀後感 篇1

詩歌與音樂,自古以來就已結下不解之緣。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便是一部關於古代音樂的彙集,是中國古代音樂的啟蒙,其中的詩歌是脫胎於音樂而來的;漢代的樂府詩是專門為了配合音樂進行演唱的歌詞,如《孔雀東南飛》這樣的作品,代表著漢樂府民歌的最高峰;唐代,真正是中國文學和藝術史上詩歌的“花季”,我們看到了詩歌生命整個的精神完全像花一樣盛放開來……除了能用於吟誦和演唱之外,還有很多的作品直接與音樂相關,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是描寫妙聲絕響的千古名篇;宋詞又叫曲子詞,其詞牌名本來就是樂曲的名稱,其產生、發展以及創作、流傳都與音樂相關,是一種典型的音樂文學,而且是最為流行的音樂,所以有“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這樣的說法;元曲不管是散曲還是劇曲,都是曲牌體,可以說是元代的歌劇;之後的明清傳奇,也是如此,都是一種便於歌唱的文學體裁。所以廣義上的詩歌,都是在和音樂的交流吸收中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它本身是一種混合的藝術,這在世界文學史和音樂史上都是一個奇觀。

今天,這門混合藝術的文字得以流傳下來,而記錄音樂的曲譜卻大抵遺失。我們只能憑藉文字去想象詩歌有可能的音樂形象,或者依靠當代音樂家重新譜曲、演奏和演唱來領略文字和音樂之間的彼此碰撞和交融了,以及混合之後昇華而來的全新審美感受。

近些年來,筆者一直在接觸此類“新曲”,印象比較深刻的有上海崑劇團的作曲家周雪華創作的《華章雪韻·古詩詞崑曲演唱》專輯和上海音樂學院連波教授創作的《未成曲調先有情·詩詞歌曲選》專輯。特別是後一張專輯中的《琵琶行》,可謂作曲家的傾情大作。

撥開歷史的塵煙,往事已遠,旋律依然。今天,何英樂海拾遺,選擇了這首《琵琶行》作為個人專輯的主打曲,並由作曲家陳國良先生重新進行配器。她的此番演繹,就自身而言有別於以往任何一次創作,她又是如何基於白居易詩作和作曲家曲作重新定位音樂形象的呢?

琵琶行讀後感 篇2

“琵琶行”寫的是唐代詩人,美元和多年的詩。白居易字母詞的東西,違反強大,被貶為江州司馬,今年秋天上著名的旬陽河,感傷不已,所以詩的琵琶演奏的人。

作者建立了一個高度侮辱,演奏琵琶的女人的典型形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表達“同一個世界的人見面,為什麼熟人”的意向。染料鋪敘事層,兩條線索交織在一起,生動細緻的語言描述,以瞭解清潔,婉轉流暢。

這首詩是分為五個部分。書面江邊遊客從第一款,指出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環境,一個典型的環境和氣氛渲染描述,出現以下字元和展開,進行必要的的藝術安排。其次介紹了琵琶女高超的藝術境界的創造。熱情讚揚詩人的琵琶女精湛的技藝和令人印象深刻的藝術效果,人們的生活經驗,鋪平了道路做準備。琵琶女的生活經驗寫的自述第三段,在音樂的憤怒和遺憾的是美國的字元來表達他們的不幸和同情她的琵琶女詩人。撰寫第四段和不幸的女人琵琶同情他的不幸被放逐的抑鬱和憤怒,揭示楚詩歌的主題。第五段審查作家琵琶,悲傷已經泣下沾衣。

詩歌開始看到訪問者江頭,告別悲傷難過和萩秋花瑟瑟,“場景描述的豐富功能,勾勒出一個典型的環境,氣氛充滿悲劇。抑鬱降級,悲傷的別離,荒涼的環境,景觀荒涼,所有這些使環境,構成了詩歌的基調,但也為字元播放,情節的發展做了準備,然後先聞其聲,後見其人,“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細膩的筆觸,在緩慢運動的猶豫,女人彈琵琶,在人們面前的一個端莊,矜持,充滿了劇烈的疼痛琵琶藝術家形象的描述性質。

這首詩的深刻揭示社會的黑暗和腐敗,是聰明的,詩人的人表示深切的同情和詩的戰鬥精神的現實的強烈批評,表示憤怒和悲傷的情緒,不僅是個人,它具有很強的社會,具有普遍意義的,是詩與對人民高度的親和力。

琵琶行讀後感 篇3

我看過很多的詩和文章,但凡是描寫聲音的,幾乎都是通過描寫觀眾來側面突出聲音的優美,這種句子甚至也在我的作文中出現過,但白居易的這首《琵琶行》,是我見過的第一首直接描寫聲音的詩。

詩裡最關鍵的部分就是描寫琵琶女彈奏的那一段,那種場景就好似演唱會上,歌者先是低低的訴說,訴說……唱到高潮時激動起來,“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下面的觀眾也聽得如痴,如醉,揮舞著他們的雙臂。緊接著,“砰”一聲響,燈光突然熄滅了,歌者也停止了演唱。“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一束追光燈打下來,照射著歌者。全場鴉雀無聲,隱隱約約能夠聽到歌者的喘息聲,“此時無聲勝有聲”。緊接著燈光再次亮起,歌者再次演繹,“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鼓點聲再次響起,臺下的觀眾拼命地呼喊著歌者的名字。然後“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鐺——”“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曲終。

接著琵琶女開始講述自己的身世,講述自己被丈夫拋棄,淪落至此。那麼白居易呢?他也被人拋棄了,被皇帝,被朝廷拋棄,接著他說出了千古名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再聽一曲,白居易徹底崩潰,“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

北島曾寫:“那時我們有夢,關於文學,關於愛情,關於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們深夜飲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或許當年白居易和琵琶女碰杯的聲音就是他們的理想和夢,破碎的聲音吧。

琵琶行讀後感 篇4

這首詩可分為三段。開頭軍“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為第一段,描寫與琵琶女的偶然相遇,及其彈奏琵琶的精湛技藝。詩人送客江頭,秋風蕭瑟,一片淒涼。賓主話別,醉不成歡,實是借酒澆愁愁更愁。此時此刻,忽聞有琵琶彈奏聲隱約傳來,賓主不約而同地被吸引過去。作品由描寫朋友話別到引出琵琶聲及彈奏琵琶的倡女,轉接之間極其自然巧妙。同時也從側面渲染出彈琵琶者演技非同小可。接下來描寫藝人的出場,先是“琵琶聲停欲語遲”,“遲”字顯示出琵琶藝人猶疑不決,似有隱衷,復又“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這後一句描寫女子羞答答的樣子極傳神巧妙,藝人的性別也不言自明。同時又預示著這是個飽經風霜,深受磨難的不幸藝人。

果然,在調絃定音後,“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絃聲低沉,似乎彈者有意掩藏、壓抑內心的情感。每根弦都發出低沉憂鬱的聲音,每一聲都寄寓著無限的哀思。這就為後面描述琵琶女的不幸身世做好了鋪墊。作品從寫琵琶女的試彈動作開始,一步步將讀者引入樂曲傳達的情境中去。

她的演技是精湛神妙的,詩人用“低眉信手續續彈”,“輕攏慢捻抹復挑”兩句描繪其嫻熟精到。因為訓練有素,雖是信手彈來,卻無不合乎節拍,彈技可謂達到爐火純青之境。作品接下來運用複雜而又連貫、貼切而又優美的比喻,形象地描繪了琵琶聲的美妙,節奏快慢轉換的變化。嘈嘈急雨,切切私語,珠落玉盤,鶯語花底,泉流冰下,這一連串精妙絕倫的比喻彷彿使讀者親耳聽到了琵琶的聲音。

這是多麼出色的描寫!至於樂聲低緩停歇如冰泉冷澀,進入高潮若銀瓶乍破,鐵騎突出,及曲終收撥時的聲如裂帛,無不是新穎貼切的比喻,其中“大珠小珠落玉盤”不僅使人想見其聲之清脆,進而還會產生樂聲如珠玉般圓潤的感覺。最後作品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作結,描寫了樂曲的動人效果,使人產生親臨其境之感,陶醉在琵琶彈奏所創造的藝術氛圍中。

琵琶行讀後感 篇5

曾記紫薇郎,默對紫薇芳。紫薇郎不再,紫薇仍馨香。舊時紅塵女,門前紫陌忙。歲月卷紅塵,只餘情悽傷。偶識寒江頭,月映水蒼茫。酒愁相雜糅,餘音悲繞樑。

花開花落,光陰荏苒。不朽的被永遠傳唱,隨勢的經不起時間滌盪。又讀《琵琶行》,又有所思所想。

樂天是幸運的,是勇敢的,敢於說不,也只落了個遠謫的下場。他何故悲?在高堂坐久,難以適應江湖的苦難吧?

他是個“無能為力”的人,見農夫苦辛,也只有“念此私自愧”了,做不了什麼,也不知是不是不願做,現在來到這江湖之中,是否感到了高堂的“自愧”呢?他辛苦為了他的理想,結果是悲涼,又有誰同情他?

忽然,遠處的琵琶訴說著一段不忍提起的往事,樂天彷彿感受到了什麼,傾聽,落淚,賦詩,千古。

這段往事現今誰知曉?那琵琶?那江水?那月?只有詩,這詩,經千年咀嚼,早已成為固式,成為了同病相憐,惺惺相惜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浮華褪盡,只留下蒼白的無奈與無用的悲傷,遠去的華輿捲起紅塵滾滾,又有誰來聽我傾盡悲腸?月影涼,心彷徨,物寒人傷,只有手中的琵琶還殘存自己的體溫,於是愴然一曲,引來千古傳唱。

千年之後,香魂重遊,物是人非,訝然許久。重回故地,尋我的琵琶,卻發現這是已枉然。但那詩句,卻仍在,萬古流芳,我嗔怒,為何曲我之意卻可傳?為何我之真情卻不見?官官宦宦之遷升濁事,怎與我生而殘悽之事相提並論!香魂不平,樂天仍在感受所謂“同病”。

完全不同的境遇,卻被曲解為“同是天涯淪落人”。對樂天,是鬥爭之敗,會有重來之時;對琵琶女,是命運之悲,但遠離繁靡之地豈不是解脫?雖是無奈,但誰又能說那商賈就一定“重利輕別離”呢?或許在遠方的他也在思念妻子,可是誰又知道呢?說他的不是,可能是那女子的牢騷,或許是樂天的揣度吧。

紫陌紅塵揚紫薇,本是無情卻有緣。誰知偶得《琵琶行》,引來千古誤感嘆!

琵琶行讀後感 篇6

《琵琶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所寫,本詩作於元和十年。白居易因上書言事,觸犯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此年秋天與潯陽江上聞人彈琵琶,感傷不已,因此作詩。

作者通過塑造一位備受侮辱、玩弄的琵琶女的典型形象來抒發自己的感受,表達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相識”的意旨。敘事層層鋪染,兩條線索相互交織,描寫生動細緻,語言明白清理,婉轉通暢。

全詩共分五段。第一段由江邊送客寫起,點出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環境,作了典型環境的描寫和氣氛渲染,為下面人物的出現和情節的展開做了必要的藝術安排。第二段描寫了琵琶女的高超技藝和所創作的藝術境界。詩人熱情的讚揚了琵琶女的精湛藝術才能和動人的藝術效果,為鋪墊人物的身世做了準備。第三段寫琵琶女自述身世,把樂曲的激憤和人物的不幸統一起來,表達出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和詩人對她的同情。第四段抒寫對琵琶女的不幸的同情和自己不幸遭貶的抑鬱和憤慨,揭示岀詩歌的主題。第五段寫作者重溫琵琶,傷感不已,泣下沾衣。

詩的開篇,以江頭送客、悽愴告別和萩花秋瑟瑟”的富有特徵性的景物描寫,勾畫了一幅充滿悲劇氣氛的典型環境。貶謫的抑鬱,離別的悲傷,環境的荒寂,景物的淒涼,這種。種環境的渲染,構成了詩歌的基調,也為人物的出場,、情節的發展做了準備。接下來先聞其聲,後見其人,以“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細膩筆法,在人物的遲緩猶豫的動作中,形象的描寫了琵琶女的出場,一個莊重、矜持、內心充滿痛苦的琵琶藝人鮮明的出現在人們面前。

這首詩深刻的揭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腐巧,表達了詩人對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強烈的批判現實的鬥爭精神詩中所表達的憤慨而傷感的情緒不是隻個人的,它具有強烈的社會性,具有普遍意義,是這首詩具有高度的人民性。

琵琶行讀後感 篇7

其實在眾多詩人之中,我並不喜樂天,無關才情,只因他薄情冷酷,不善體貼人心。將文人的架子擺了個十足,雖有鴻鵠之志,仲永之才,卻終難擺脫世俗的枷鎖,窮有一身酸臭的腐儒氣息。全然不似易安、李白等人。其詩詞名篇之間,是難得的真性情。我卻獨愛這首他這一首《琵琶行》,猶愛那一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雋永直白,點破人心。落寞灑脫之意不加渲染便透紙而出,令人心悸。

但其實樂天一生大都富貴安樂,並無戰亂流離之苦,老年更是坐享美酒佳餚,比起柳永、杜牧的半世漂泊,重光、杜甫的國仇家恨,他簡直太幸運了。一生當中的苦難屈指可數,其中最為嚴重的大抵就是那次貶官潯陽,但也正是因為這次貶官,他才寫下這首《琵琶行》,讓千年後的我輕吟淺誦,心中大慟。這樣悲涼真切的詩句出自他之手,實在讓我啼笑皆非,讓人頓感意料之外。

但靜下心來,細讀《琵琶行》,卻又覺得一切都在情理之中。茫茫月色,清清江水,悠揚飄渺的琵琶聲涉水而來,宛如一名幽怨的閨閣女子悽婉一笑,動人心絃,驚動了這一江瑟瑟的荻花,亂了詩人一片漂泊的心。然後,一切都變得順理成章,歌女身世淒涼,詩人遭遇可悲,可憐人見可憐人,惺惺相惜之感自然應運而生。低沉的絃音掩映著歌女悲傷的情思,好似在哭訴平生的不幸,斂眉低頭,琴音傾斜而下,又似說盡心中無限的惆悵。區區二十八字,使我似乎又重回那個清冷的秋夜,淡淡的月光,如煙如霧,就像那剪不斷理還亂的愁緒,絲絲縷縷,伴著琴音,扣人心絃。也就難怪詩人一個七尺男兒,也潸然淚下,淚溼青衫了。同是天涯失意之人,且讓我縱筆揮灑,寫下一曲《琵琶行》略表同情,也不枉這一番“良辰美景”。也算是對自己這樣天涯淪落之人的一種告慰和抒發,只是不知樂天這一貶,是幸,亦或不幸?

我無法評說,只覺得通篇誦讀下來,從開始的送友離別到後來的對酒聽曲,我最愛的亦還是那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是啊,詩人從貶謫此地之時,一切便有了開始的理由,不必相識,更不必相知。相逢,便是緣分,相惜,便是幸運。但願那輪江上的明月,能永照大地,照盡天下失意之人,淪落之人,讓我也能有幸在某一天,某一地,相逢一位與我同樣失意的天涯遊子,把酒言歡,暢訴衷情,共同感受那蒼涼月色之下的絲絲暖意。

琵琶行讀後感 篇8

《琵琶行》作於唐憲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時白居易四十五歲,任江州司馬。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遺,後又任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鎮勢力派刺客在長安街頭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傷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譁。藩鎮勢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進一步提出要求罷免裴度,以安藩鎮的“反側”之心。這時白居易挺身而出,堅決主張討賊,認為否則國將不國。白居易這種主張本來是對的,但因為他平素寫諷喻詩得罪了許多朝廷的權貴,於是有人就說他官小位卑,擅越職分。再加上有人給他羅織罪名,於是貶之為江州司馬。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馬是刺史的助手,聽起來也像是不錯,但實際上在中唐時期這個職位是專門安置“犯罪”官員的,是變相發配到某地去接受監督看管的。這件事對白居易影響很大,是他思想變化的轉折點,從此他早期的鬥爭銳氣逐漸銷磨,消極情緒日漸其多。

《琵琶行》作於他貶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藉著敘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淒涼身世,抒發了作者個人政治上受打擊、遭貶斥的抑鬱悲悽之情。在這裡,詩人把一個倡女視為自己的風塵知己,與她同病相憐,寫人寫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為一體,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尋常的感染力。

詩前的小序介紹了長詩所述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琵琶女其人,和作者寫作此詩的緣起,實際上它已經簡單地概括了後面長詩的基本內容。左遷:指降職、貶官。湓浦口:湓水與長江的匯口,在今九江市西。京都聲:首都長安的韻味,一方面指曲調的地域特徵,一方面也是指演技高超,非一般地方所有。善才:唐代用以稱琵琶演奏家。命酒:派人整備酒宴。憫然,傷心的樣子。恬然:安樂的樣子。遷謫意:指被降職、被流放的悲哀。作者說他被貶到九江一年來,每天都很快樂,只有今天聽了琵琶女的演奏,才勾起了他被流放的悲哀。這種說法是寫文章的需要,讀者當然不會相信他。長句:指七言古詩。

《琵琶行》全詩共分四段,從“潯陽江頭夜送客”到“猶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為第一段,寫琵琶女的出常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時間,這是一個楓葉紅、荻花黃、瑟瑟秋風下的夜晚;交代了地點,是潯陽江頭。潯陽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潯陽江頭也就是前邊序中所說的湓浦口。交代了背景,是詩人給他的朋友送別。離別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沒有個歌女侍應,當然就更加顯得寂寞難耐了。這裡面“主人下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實際是主人陪著客人一道騎馬來至江邊,一同下馬來到船上。“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這裡的景色和氣氛描寫都很好,它給人一種空曠、寂寥、悵惘的感覺,和主人與客人的失意、傷別融合一體,構成一種強烈的壓抑感,為下文的突然出現轉機作了準備。其中蹬後八句是正面寫琵琶女的出場:“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聲音從水面上飄過來,是來自船上,這聲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們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們一定要探尋探尋這種美妙聲音的究竟。“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這裡的描寫非常細緻。由於這時是夜間,又由於他們聽到的只是一種聲音,他們不知道這聲音究竟來自何處,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麼人,所以這裡的“尋聲暗問”四個字傳神極了。接著“琵琶聲停”表明演奏者已經聽到了來人的呼問;“欲語遲”與後面的“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相一致,都表明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懶,和慚愧自己身世的沉淪,她已經不願意再拋頭露面了。這段琵琶女出場過程的描寫歷歷動人,她未見其人先聞其琵琶聲,未聞其語先已微露其內心之隱痛,為後面的故事發展造成許多懸念。

從“轉軸撥絃三兩聲”到“唯見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為第二段,寫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其中“轉軸撥絃三兩聲”,是寫正式演奏前的調絃試音;而後“弦弦掩抑”,寫到曲調的悲傖;“低眉信手續續彈”,寫到舒緩的行板。攏、捻、抹、挑,都是彈奏琵琶的手法。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朝宮廷中製作的一個舞曲名。六:當時流行的一個舞曲名。從“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聲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寫琵琶樂曲的音樂形象,寫它由快速到緩慢、到細弱、到無聲,到突然而起的疾風暴雨,再到最後一劃,戛然而止,詩人在這裡用了一系列的生動比喻,使比較抽象的音樂形象一下子變成了視覺形象。這裡有落玉盤的大珠小珠,有流囀花間的間關鶯語,有水流冰下的絲絲細細,有細到沒有了的“此時無聲勝有聲”,有突然而起的銀瓶乍裂、鐵騎金戈,它使聽者時而悲悽、時而舒緩、時而心曠神怡、時而又驚魂動魄。“東舟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這兩句是寫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聽得入迷了,演奏已經結束,而聽者尚沉浸在音樂的境界裡,周圍鴉雀無聲,只有水中倒映著一輪明月。

琵琶行讀後感 篇9

江州深秋,浸沒在濃濃的暮色中,潯陽江嘩嘩地彈奏著哀愁。江邊孤獨地飄著一葉遍舟,蒼涼的琵琶音從舟中徐徐擴散開去,玲瓏的琵琶聲如泣如訴,悠悠地將心事道來。漸漸地,琵琶斷續艱澀不成曲調,終於消失在舟中喑啞的哭泣聲裡了。

江水推舟去,歲月催人老。傾國傾城的雲鬢花顏早已遺忘在紙醉金迷的往事裡。風景依舊人不再,潯陽水清雲鬢白。當夜夜笙歌,燈紅酒綠盡成往事,只剩曲琵琶喃喃地訴說憂愁,人啊,難免落下淚來。

琵琶聲如刀劍光影切割著大弦小弦,她恨啊,當年一曲紅綃不知數,如今繞船月明守空渡。可又能怪得了誰呢,秋月春風在她撥絃的指間玩過,玉容花顏都溶在年復一年的歡笑之中,她早該想到,光陰並不因珍惜你的美貌而放下匆匆,也不因你的棄世厭俗而改跑為走。她早該想到的,可依然老大嫁作商人婦!唐玄宗早該想到的,去依舊不見玉顏空死處,為什麼沒有人願意在快樂的時候,在血色羅裙翻酒汙的時候,在芙蓉帳難度春宵的時候想不想後果呢?琵琶女若是早知道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的結局,恐怕早就找個好人嫁了吧;玄宗若是早知道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的結局,恐怕早就分清了事業與愛情了吧!

可是,為什麼,要等青絲成雪才肯明白,卻已是後悔莫及。

琵琶行讀後感 篇10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詩人在潯陽江上孑然一身,忽然一陣琵琶聲過,秋花殘葉瑟瑟作響。詩人雖字樂天,此時卻遭貶潯陽,苦於仕途。此時忽聽琵琶聲,便譜寫了一段不朽的《琵琶行》。

琵琶聲時而急切,時而舒緩。“低眉信手續續彈”似在回味京城繁華煙雲的生活;而“冰泉冷澀凝絕”則訴出了人生低谷的淒涼。詩人未見其人先聞其聲,而心中早已是波濤洶湧。絃聲起落之間喚起了他無限的心事:我,樂天,也曾年少得意,風生水起;而今卻淪落到如此地步,可悲!可嘆!

突然,琵琶聲斷,琵琶女出現在了眼前。未等詩人開口,她便描述起了自己的悲慘經歷:才華遭妒,家庭破碎!不禁引出詩人一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詩人此語,不僅是對人生的感慨:感慨世事不公,同病相憐;更是對社會的質問——有才之人,真情之人都淪落到這等地步,而欺上瞞下、陰險狡詐之人倒能逍遙自在,為何?為何?

琵琶行本是一場寂寞之行,是道出詩人憤懣之行,卻更影射了當時社會——“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所語的'是奸佞當道,正義無處伸張的黑暗現實。詩人就如在這黑暗中前進,身處黑暗卻心向光明。可他終歸一人,無法戰勝黑暗,卻遇到了他的同道之人。“江州司馬青衫溼”,所哭的是自己的悲慘境遇,是琵琶女的人生不幸,更是為朝政的黑暗。

雖是如此,琵琶行更是一場告別之行:詩人被驅逐出了長安——那個萬千士人明爭暗鬥的中心,卻開啟了自己一段全新的生活;與琵琶女的相遇雖是感慨同病相憐,不更是覓得知音相伴,更是一種慰藉嗎?是的,詩人也是這樣做的。他沒有就此消沉,而是繼續發揮自己的才智,用自己的赤子之心,努力著——六年之後,白居易身任杭州刺史,寫下了“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的詩句。西子湖畔,政通人和,朝氣蓬勃。

樂天還是那個樂天,詩人其實還是曾經那個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他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了“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生軌跡。

對照詩人的人生,彷彿如一面鏡子一般折射著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其實我們誰又沒有過滿腔熱血而又跌入深谷的經歷呢?記得八年級時,因為自己成績還算優秀,老師便安排我管理很多的班級事務;剛開始我也滿腔熱情,覺得自己事事都能俱到。可期末退步的成績卻如冰水澆在了我的頭上。起初我也曾感到無力,那感覺就像沉入刺骨寒水,又似置身狂風暴雨中。我能做什麼呢?讀了這首詩後,我明白了:如果我不能去改變這個世界,但我可以轉而求其次,充盈自己的個人生命,在一方小天地做好自己:不能管理好整個班級,但我可以提醒小組內的同學專心學習;與其不滿於某些課代表不合理的管理,倒不如及時完成好每一項學習任務叫他人無話可說......其實做好自我,不正是堅持信念的第一步嗎?

正是如此,與其在沒有光明的宮殿中去鬥爭,不如在平凡中力展巨集圖——讓希望之花不是在寒冬中死去,而是在潛滋暗長中結出果實。

《琵琶行》,是一場對過往的追憶之行,是悔念嘆息之行,更是化悲痛為動力的行動,是在人生路上尋求新的道路,帶上理想、信念踏上新的征途。

樂天如此,我,更是如此!

琵琶行讀後感 篇11

前不久讀了關於唐代一位非常偉大詩人白居易的一首《琵琶行》。《琵琶行》是我國唐代詩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長篇樂府詩,也是很多人非常喜愛的一首詩。甚至有許多人都將這首詩改成了一首歌曲。初讀《琵琶行》,能夠感受到雖然在被貶時期偶遇琵琶女的故事和感受。通過琵琶女的故事,讓作者自己感同身受。其中琵琶女的遭遇和作者是大同小異的,基本上都是比較困難的遭遇。在剛剛學習的時候,我的老師就問我們琵琶的聲音該如何去描寫?

也許是自身文化素養比較低的原因,並不知道該用如何優美的詞句去形容這種聲音。所以他看到《琵琶行》中關於對音樂聲音的描寫,感受非常深。用文字來形容音樂來形容聲音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也很考驗作者本身的功底。詩人用簡潔明瞭的詞句對琵琶聲音的描寫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但是又能夠通俗易懂,非常具有畫面感,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一開始的學習只是為了學習任務而已,但是深入瞭解之後,也逐漸變成了欣賞和學習。在這首詩裡面能夠給我們學習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比如說側面襯托的描寫。詩人的側面描寫是貫穿全文的,而且還是有層次,有結構的去側面描寫。整首詩寫完之後,給人的構思是一清二楚的。比如說在吃了開始的階段,就先交代了故事的背景。交代完故事背景之後,雖然就開始進行記錄以及抒發自己的感慨。在作者的創作之中在這首詩裡面,我們彷彿看到的是同是天涯淪落人。

白居易和琵琶女這兩個沒有絲毫關係的人,再相逢的時候,彼此遭遇又是那麼的相似。一個是因為懷才不遇遭到貶,壯志沒有得到抒發,另外一個是技藝高超,卻沒有舞臺。雖然說他們之前沒有相遇過,也彼此不熟悉,但是因為這種相似的境遇,竟然產生了共鳴。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對於音樂聲音的精妙描寫,不僅能夠讓我們感同身受,更讓我們森林前進,也讓我們充分的感受到了來自作者的真實情感。也充分理解了為什麼是裡面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句詩句能夠廣泛流傳。想必許多身處困境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吧。雖然說我沒有遭遇過這樣的經歷,但是我覺得這首詩裡面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欣賞的地方。

琵琶行讀後感 篇12

讀古詩文成了我所喜歡做的事,因為古人飽蘸感情的文章總能拂動心絃。 我很喜歡一句話“其實時間是靜止的,流動的是我們自己”。這句話用在古代詩文上,就更恰當不過了。它們好象一縷縷微風,從古代飄到當今,而且還要繼續飄到未來;它們也好象涓涓溪流一樣,在歷史的長河中永不間斷。

心情好的時候,我喜歡讀詩。喜歡和柳永一起感受“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真情;喜歡和蘇軾一起“把酒問青天”,感慨“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更喜歡傾聽李白的豪言壯志“天生我才必有用,千斤散盡還復來”。 心情不好的時候,我也喜歡讀詩。柳永告訴我“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我深有同感;蘇軾深切的懷念他那已故的妻子,留下了“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的淒涼語言,我聽後,會和他一起憂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是李煜的“愁”,彷彿也是我的“愁”。 但是無論心情好或是心情不好的時候,總有兩件事我很喜歡做:一是能感動自己的,再則是能為自己的心靈創造一份感動的。所以讀古詩文成了我所喜歡做的事,因為古人飽蘸感情的文章總能拂動心絃。

我喜歡蘇軾,他的豪邁是一種幾番大起大落後的徹悟;我也喜歡李白,期待著和李白一樣瀟灑,這種瀟灑是從容,亦是做事有自己的看法;我還喜歡李清照,她的詞脫俗而清新,委婉而細膩---每每讀到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辛棄疾的“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我總會覺得蕩氣迴腸,感慨萬千;讀到白居易的《琵琶行》時,當讀到“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難”,不先求解釋而光看字面,就能體會到琵琶聲的清脆婉轉;讀曹植的《洛神賦》時,單簧管讀到“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迴雪”,不用細想這句話的解釋,也同樣能體會到那種輕塵出俏的脫俗;讀李白的《行路難》,更會被他“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豪言所折服--- 讀古詩在我看來是一種享受。

不僅僅是古詩的抑揚頓挫,也不僅僅是古詩所描繪的意境,我喜歡那種從不知所云到有所領悟的境界。的確,我鍾愛著古詩,也鍾愛著《唐詩宋詞選》,它們就是我生命的1/2,它們,記錄了我的心路歷程;它們,記載了一個個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願我在詩的海洋中“尋章摘句”。

琵琶行讀後感 篇13

生活總是在繼續,為了生存,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婦。琵琶女從生活的頂點掉到了底部,曾經的一曲紅綃不知數淪為無管絃之聲,這大大改變了她的音樂風格,使白居易也聽之忘歸。“座中泣下誰最多,江中司馬青衫溼。”從而造就了千古名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是啊,普天之下,茫茫大眾,誰能事事順心如意?這個社會可憐的人很多,俗話說的好:家家有本難唸的經。表面上不說而已,其實誰又知道他們內心的痛苦呢。這個社會就像魯迅先生講的那樣:人吃人的社會。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只有我們去適應社會,而不是社會來適應我們,如果你一味的埋怨社會的不公平現象,脫離社會,那麼你最終就會被社會所淘汰。

(自我拓展)我也是社會中不受人關注的那一類人,只是一個平凡的學生。但是這17年來,敢說已經經歷過一番了(雖然閱歷尚淺),從家庭紛爭到會考失利,再到經歷生死離別……這種種痛苦更與何人說?我曾經跟我的同學說我已經看破紅塵了,要出家當尼姑,要隱居山林……同學也開玩笑說等到你當上了學習部部長,千萬別把部門經理得像個尼姑庵;有的也說語文好的人是這樣的,腦子裡總是想的與別人不同……

唉!人在江湖飄,怎能不挨刀,有的說說便行了,還是好好把握每一天吧,要不然不是人人都要出家了?呵呵……

琵琶行讀後感 篇14

自幼聰慧的白居易,15、16歲時,立志應進士舉,刻苦讀書,口舌成瘡,手肘成胝。後來,父死母病,靠長兄白幼文的微俸維持家用,奔波於鄱陽、洛陽之間,生活比較艱苦。貞元十六年,白居易29歲,進士及第。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喪居家,服滿返京任太子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兩河藩鎮割據勢力聯合叛唐,派人刺殺主張討伐藩鎮割據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請急捕凶手,以雪國恥。但卻被腐朽的官僚勢力攻擊為越職言事,便捏造“傷名教”的罪名,說白居易在母親喪失時還寫賞花詩,因此將他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這對他是個沉重的打擊。

這首《琵琶行》是白居易到江州後的第二年寫下的。詩中通過一個擅奏琵琶的長安名妓淪落江湖的不幸身世,一句“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寄託了自己(江州司馬)政治上失意的苦悶。中唐時期的社會生活,現實的黑暗河人民的痛苦,宧官的飛揚跋扈,就連“老大”也要“嫁作商人婦”,“杜鵑”亦啼血,猿亦哀鳴,只怕奏琵琶者此行亦掩泣,聽著更甚青衫溼!誰人不想憑藉自身努力平步青雲呢?然而,眾觀千萬事,事事鎖深秋,只要能自保一身清廉阿政,何必耿耿於懷那功名立祿以及世人膚淺可笑的寸光鼠目呢?

琵琶行讀後感 篇15

一千一百九十八年前,即公元(816)年,唐玄宗元和十一年,深秋的一個夜晚。一位失落的詩人,一個淪落的商婦,在潯陽江上神奇的相遇了。而正是這千年難得的相遇,才演繹出了一段動人心絃的悽美故事,一篇穿越千年的優美詩篇《琵琶行》。

因“越職言事”而被貶為江州司馬的白居易,送客至潯陽江邊時,忽從江上停泊的船裡,傳出了嘈嘈切切的琵琶聲。那樂聲悲切淒涼,牽動了詩人的情思。於是,“移船相近邀相見”。聽著琵琶女技藝精絕的演奏,聞著琵琶女幽怨悲切的身世訴說。詩人聯想到自己的悲慘遭遇。深感自己與琵琶女“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詩人不禁淚溼青衫,感慨萬千。熾烈的激情在詩人心中翻湧。於是,他提筆寫下了流傳千古的絕唱《琵琶行》詩。

當年那個悽情的夜晚,已離我們遠去。商女和詩人也早已化為塵土,化為雲煙,不知飄落何方。但這一曲幽幽的琵琶聲,那憾人心魄,催人淚下的琵琶詩魂,卻依依不散地縈繞在我們的心頭,迴響在歷史的天空。

是啊,那一個悽情的秋夜,永遠成了人們心中依依流連的千古情結。歲月正如那潯陽江水,在匆匆地流逝著,不知多少個如此相同的秋夜過去了。也不知有多少個春秋更替了。一切的一切,早已成了過往。但人們仍在尋找,尋找一個能使自己的心靈溫暖的家,尋找一個能使自己的心靈得以安慰的歸宿。來潯陽江邊的人走了,走了又來了,來了又走了。江邊的一切終歸於寂靜。但那些白居易的追隨著在潯陽江畔的失落與同感。卻依然不斷的在秋風裡輕輕的嗚咽。久久的不肯散去,使人聽之,不禁淚灑江天啊。

後人為紀念白居易與琵琶女的奇遇和美詩《琵琶行》,在她們相遇的潯陽江頭(今九江市北長江一段),修建了琵琶亭。琵琶亭,歷經歲月滄桑,幾經毀壞,幾經修建。一千多年來,上至帝王將相,宮廷王候,才子雅士,下至貧民百姓,潦倒書生,一提到白居易,就會提到《琵琶行》;一提到《琵琶行》就會想到琵琶女。白居易和琵琶女那“燈影幢幢,悽絕暗風吹雨夜”裡,不知有多少人灑著同情之淚。,琵琶曲和《琵琶行》在這“荻花瑟瑟,魂消明月繞船時。”,不知有多少人嘆息失眠。

琵琶女“一彈流水一彈月,半入江風半入雲。”琵琶曲,還在琵琶亭邊的潯陽江上悽清地響著,可我卻要走了,因為我不願在悲情中再過一天,不用說千年了。

琵琶行讀後感 篇16

湓浦口聞琵琶,後江中聽琵琶女訴世之苦,同是天涯淪落人,江州司馬作此篇,以歌贈之。

看,轉軸撥絃已有情;聽,大弦小弦錯雜彈;知,琵琶女身世之苦。她以高超演技彈奏琵琶,琴聲是那樣的低沉抑鬱,是那樣的輕細急促,是那樣的清脆圓滑。詩人為她再次演奏而流淚,從琴聲中呈現出她悽苦哀怨的形象,使人為之哀,為之傷。

回想少時歡樂,常於夢中落淚;晚年沉淪,商人重利輕離別;如今她漂泊淪落。她年少是那麼的快樂,輕鬆隨意打發時光,是一位嬌美的琵琶女,使人誠服與嫉妒。晚年,弟弟當兵,家人逝去,都棄她而去,隨後那個負心郎又棄她而去。無依靠,守空船,心中淒涼悲傷之情時常湧現心頭,夜中難寐,使人為之哀鳴。恰如《竇娥冤》中,“滿腹閒愁,數年禁受,天知否?”天不知琵琶女的情由,她多次於夢中哭醒,心中滿腹閒愁,難以揮去。吾讀之,欲落淚,雙眼浸溼,好似身臨其境,親耳聞之訴說。吾同情於她,卻束手無策。

江州司馬也有同樣的遭遇,他借琵琶女塑造自身橫遭貶謫。他抑鬱寡歡,在政治上的坎坷失意,是因遭受政治迫害而感傷、憤懣。他感傷有多少人知?官場的黑暗令多數失意者氣憤,就因為有多數的“小人”存在,那是無法想象的壓迫,曾傷過多少人,害過多少人,數也數不清。幸逢知己-----琵琶女,她感傷訴忠,詩人感傷於己,同情於她,悲憤於官場,在那一夜回想那麼多不幸的經歷,怎不叫人皆掩泣呢?

哎,一位衷心於國,卻未被重用,反而被貶,真叫人心痛。缺少發現“千里馬”的眼睛,想想多悲哀啊!

追溯上千年曆史,別說當日有,今日無。

如今,失意人也有不少。農村青年,苦苦奮鬥十幾年,本來看到前方的道路那麼的明亮寬敞,憋了十幾年是該鬆口氣了。可步入社會,那麼有才的一位年輕人,被眼前一幕驚呆,有才還不行,有條件有背景能“優先”,真讓人心痛。還有,頭條新聞中,本來兩口子帶著生重病的兒子到醫院治療,誰會知道他丈夫棄妻而去,那個負心郎後從醫院消失,再也沒回來。可想而知,只留下一位09後的女子照顧孩子,想想她受了多大的打擊啊!真令人同情,令人傷感,令人憤怒。

哎,其實上社會並不是十全十美,但你不得不適應這樣的社會,適應這樣的環境,也就好像適者生存一般,那樣的殘酷,那樣的令人心寒。有些人有些事,也許每天都在上演,眾人的同情、憤怒也不在少數,關注人數慢慢增多,我相信社會也會變得更美好更和諧。席慕容《野生百合》有一言“生命也許就是這樣的吧,無論是歡喜或是悲傷,總值得我們認認真真地來走上一趟。”無論生命怎樣的悲歡離合,我們都要認真地走。說不定哪一天會有機會在眾人面前光彩奪目呢。

感之情,也感之寫作特色。

不得不驚歎,落筆的巧妙,就在“送客”,續而通過“尋聲”“邀彈”“詢問”等一系列相關聯,一層層地推進情節。每個情節都是一個場面,驚心動魄,這樣的結構讓人身臨其境。不僅僅是結構美,形象類比及音樂描寫也美 ,它們散發出一種強大的感染力。詩人的懷才不遇與琵琶女的不幸遭遇進行了類比,最後融為一體,還能突出鮮明的人物形象。你看,那精彩的音樂描寫,用了許多比喻句,也用了形象感很強的擬聲詞,反襯了音樂效果的渲染。

這樣的寫作特點,使作品自始自終沉浸在一種悲涼的氛圍。語言又生動形象,吸引了讀者,互融的情感也令人憐愛。這樣的千古絕唱,讓我們後世不斷的深入瞭解,感知其情感。

當年她紅顏琵琶,使人也有一時盛名;如今兩者都落為失意之人。今朝有幸相逢恨晚同是天涯淪落人,豈不令人悲傷悽切呢?倘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鳥為其傷,何況我們呢?江州司馬與風塵纏身的琵琶女同病相憐,這樣的生命悲哀,真叫人落淚兩行。

一歌一曲,一句一段;一言一行,一人一情。層層深入,人心感之,意味深長。身入其中,久而不拔。

琵琶行讀後感 篇17

琵琶行,江水清,茫茫江月浸江心。一弦一聲皆似血,一言難道無世情。莫問妾斷腸,請君試看淚衣裳。莫道當年話,當年歡樂成追憶。

絃聲細細如水長,似如深閨花臺上。少女心事一瞭然,西廂門外有蕭郎,續續彈,續續彈,流年似水光似川。縱然紅綃不知數,菊花已凋謝,一切皆枉然。雙指躊躇不能彈,兩臂欲戰戰。

太守停杯客惘然。琵琶絃聲由心生,心絃既斷無聲響。

曲未罷,人生苦路何漫長。風雨如磐壓弱女,銀篦碎,羅裙汙,阿姨死,弟邊戍。昔日琶琶女,今朝商人婦。

春鏡裡,添秋霜,多情女子薄情郎。一生又此過一生復何求。皆言我為琵琶生,一曲琵琶敘平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