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讀後感

來源:才華庫 9.69K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琵琶行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琵琶行讀後感

琵琶行讀後感1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絃。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樑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溼,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悽悽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

《琵琶行》是唐朝詩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長篇樂府詩,也是我很喜歡的一首詩,它記錄了詩人在被貶時期偶遇琵琶女的故事與感受。我記得當時學習這篇詩的時候,老師跟我們說,你們覺得,琵琶樂聲該如何去描寫,作者又會怎樣描寫琵琶樂聲呢?我想了想,用詩句描寫琴聲,難度確實很大呀,如果是我,我可能會更多的描寫聽曲人欣賞樂曲的感受和對樂曲的稱讚,來側面的襯托表現琵琶樂聲的優美動聽。

帶著這種想法,我閱讀了《琵琶行》,發現作者是選擇了直接描寫婉轉動聽的音樂,同時又不乏聽曲人對樂聲的感受,詩人對琵琶樂聲的描寫出神入化卻又明瞭易懂,竟然非常有畫面感,而後的閱讀,也慢慢變成了欣賞和學習。

比起詩人側面襯托的描寫,我覺得我當時的想法簡直是太簡單了,詩人的側面描寫是貫穿全文的,有層次有結構去寫的,整首詩的構思都讓我叫絕,但其實詩人又像是單純的記錄和抒發感慨,這我也就不妄自揣測了,只是說說自己的看法,詩的開頭先交代了故事的背景,詩人送客,心情沉悶抑鬱,“舉酒欲飲無管絃”的時刻,“忽聞水上琵琶聲”,接下來就是自然而然的“移船相近邀相見”,讓人叫好的一幕,便是琵琶女“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怯與神祕,也可以看出詩人對琵琶樂聲的喜愛與執著邀請琵琶女的誠意,而後琵琶女彈奏,“東船西舫悄無言”,“滿座重聞皆掩泣”,為何無言,而非稱讚連連,為何掩泣,而非喜笑顏開,以我之見,琵琶樂聲帶來的應該是享受與歡樂,但是琵琶女滿懷心事,聽曲人亦感同身受之時,音樂彷彿不只是音樂,像是一種溝通感情的媒介,又像是一種共鳴的氣氛,“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與琵琶女,兩個看起來毫不相干的人,相逢時,一個懷才被貶壯志未酬,一個技藝高超卻沒有舞臺,雖未曾相識,但卻因境遇相同產生共鳴。我突然疑惑,是琵琶女的高超技藝讓詩人如此陶醉,還是他們的惺惺相惜讓音樂聽起來更動人了。

這首詩可以讓我們欣賞到詩人對樂曲悠揚的精妙描寫,也能讓我們感受到作者的真情實感,我似乎明白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能夠廣為流傳的原因。很多人在困境中都會有這種感受吧,能有和他相同境遇的人的鼓勵,共勉。就像詩人贈與琵琶女一首《琵琶行》,琵琶女送給詩人“悽悽不似向前聲”的音樂,不禁讓詩人“青衫溼”,雖有些誇張,但心中感情的強烈我們清晰可見。

我還沒有經歷過作者這樣的境遇,可能理解不深刻,但是《琵琶行》這首詩,值得我們去欣賞去學習的地方太多了,我雖然高中學過,並且學會了背誦,但我感覺它還有很多地方等著我去學習和感受。

琵琶行讀後感2

《琵琶行》作於唐憲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時白居易四十五歲,任江州司馬,琵琶行讀後感。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遺,後又任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鎮勢力派刺客在長安街頭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傷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譁。藩鎮勢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進一步提出要求罷免裴度,以安藩鎮的“反側”之心。這時白居易挺身而出,堅決主張討賊,認為否則國將不國。白居易這種主張本來是對的,但因為他平素寫諷喻詩得罪了許多朝廷的權貴,於是有人就說他官小位卑,擅越職分。再加上有人給他羅織罪名,於是貶之為江州司馬。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馬是刺史的助手,聽起來也像是不錯,但實際上在中唐時期這個職位是專門安置“犯罪”官員的,是變相發配到某地去接受監督看管的。這件事對白居易影響很大,是他思想變化的轉折點,從此他早期的鬥爭銳氣逐漸銷磨,消極情緒日漸其多。

《琵琶行》作於他貶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藉著敘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淒涼身世,抒發了作者個人政治上受打擊、遭貶斥的抑鬱悲悽之情。在這裡,詩人把一個倡女視為自己的風塵知己,與她同病相憐,寫人寫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為一體,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尋常的感染力。

詩前的小序介紹了長詩所述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琵琶女其人,和作者寫作此詩的緣起,實際上它已經簡單地概括了後面長詩的基本內容。左遷:指降職、貶官。湓浦口:湓水與長江的匯口,在今九江市西。京都聲:首都長安的韻味,一方面指曲調的地域特徵,一方面也是指演技高超,非一般地方所有。善才:唐代用以稱琵琶演奏家。命酒:派人整備酒宴。憫然,傷心的樣子,讀後感《琵琶行讀後感》。恬然:安樂的樣子。遷謫意:指被降職、被流放的悲哀。作者說他被貶到九江一年來,每天都很快樂,只有今天聽了琵琶女的演奏,才勾起了他被流放的悲哀。這種說法是寫文章的需要,讀者當然不會相信他。長句:指七言古詩。

《琵琶行》全詩共分四段,從“潯陽江頭夜送客”到“猶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為第一段,寫琵琶女的出常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時間,這是一個楓葉紅、荻花黃、瑟瑟秋風下的夜晚;交代了地點,是潯陽江頭。潯陽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潯陽江頭也就是前邊序中所說的湓浦口。交代了背景,是詩人給他的朋友送別。離別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沒有個歌女侍應,當然就更加顯得寂寞難耐了。這裡面“主人下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實際是主人陪著客人一道騎馬來至江邊,一同下馬來到船上。“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這裡的景色和氣氛描寫都很好,它給人一種空曠、寂寥、悵惘的感覺,和主人與客人的失意、傷別融合一體,構成一種強烈的壓抑感,為下文的突然出現轉機作了準備。其中蹬後八句是正面寫琵琶女的出場:“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聲音從水面上飄過來,是來自船上,這聲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們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們一定要探尋探尋這種美妙聲音的究竟。“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這裡的描寫非常細緻。由於這時是夜間,又由於他們聽到的只是一種聲音,他們不知道這聲音究竟來自何處,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麼人,所以這裡的“尋聲暗問”四個字傳神極了。接著“琵琶聲停”表明演奏者已經聽到了來人的呼問;“欲語遲”與後面的“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相一致,都表明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懶,和慚愧自己身世的沉淪,她已經不願意再拋頭露面了。這段琵琶女出場過程的描寫歷歷動人,她未見其人先聞其琵琶聲,未聞其語先已微露其內心之隱痛,為後面的故事發展造成許多懸念。

從“轉軸撥絃三兩聲”到“唯見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為第二段,寫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其中“轉軸撥絃三兩聲”,是寫正式演奏前的調絃試音;而後“弦弦掩抑”,寫到曲調的悲傖;“低眉信手續續彈”,寫到舒緩的行板。攏、捻、抹、挑,都是彈奏琵琶的手法。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朝宮廷中製作的一個舞曲名。六:當時流行的一個舞曲名。從“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聲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寫琵琶樂曲的音樂形象,寫它由快速到緩慢、到細弱、到無聲,到突然而起的疾風暴雨,再到最後一劃,戛然而止,詩人在這裡用了一系列的生動比喻,使比較抽象的音樂形象一下子變成了視覺形象。這裡有落玉盤的大珠小珠,有流囀花間的間關鶯語,有水流冰下的絲絲細細,有細到沒有了的“此時無聲勝有聲”,有突然而起的銀瓶乍裂、鐵騎金戈,它使聽者時而悲悽、時而舒緩、時而心曠神怡、時而又驚魂動魄。“東舟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這兩句是寫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聽得入迷了,演奏已經結束,而聽者尚沉浸在音樂的境界裡,周圍鴉雀無聲,只有水中倒映著一輪明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