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琵琶女

來源:才華庫 3.3W

琵琶行》此詩通過對琵琶女高超彈奏技藝和她不幸經歷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會官僚腐敗、民生凋敝、人才埋沒等不合理現象,表達了詩人對她的深切同情,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文中琵琶女的身世概括,供大家瞭解其中的悽苦。

琵琶行琵琶女

《琵琶行》中的琵琶女簡介

樂天居士白居易在其被貶到潯陽城(今九江市)時,一日宴別好友,巧遇一位極善琵琶的女子,可曾想白居易與此女子可謂同病相憐,一是白居易被貶至潯陽,而琵琶女身世飄零,於是在《琵琶行》白居易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極致惆悵感慨,為後人所引用。

而琵琶行裡所提到的這個琵琶女,琵琶技藝超群,白居易如此描述“十三學得琵琶成,名數教坊第一部”,“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而且此女年少時是何等的國色天香“曲罷曾叫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但是最終美人遲暮,人老珠黃卻不得不流落碧野。

《琵琶行》中的琵琶女身世

我本是京城走紅的歌女,家住蝦嫫陵(在長安城東南).十三歲進教坊學琵琶,學成後名列第一部,我彈樂曲,連師傅們都深深佩服;我的姿色,也常被一些美女妒忌.富貴弟子都爭著萬玩我,可是並沒有人真心愛我." "之後,我弟弟從軍走了,我姐姐死了.我的青春也逐漸消逝,容顏衰老.漸漸門庭冷落,車馬日稀,無法生活下去,只得嫁給"商人為妻.商人只知道設法賺錢,為了賺錢把夫妻的別離看得很平常.前月他又到浮樑(今江西景德鎮)買茶去了,留我在此孤獨守空船.每夜裡我夢見年輕時是事情,常常一個人流淚痛哭,因此我就靠琵琶消愁解悶.但是,在這‘繞船明月江水寒’的地方,哪兒有我的知音呢?"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賞析

江水悠悠,月影幽幽,琵琶悽悽,心緒淡淡.彈到心思流露時,船艙外忽然有人詢問彈奏者是何人.心裡納悶著,我停下了手中的琵琶,會是誰呢?我動了動嘴脣想回答卻又遲疑著發不出聲音.詢問聲越來越近,我心下猶豫著是否該出船相見.這時,風吹動簾子,我隱約看到船頭站著許多人,他們的臉上流露出些許期盼.說不出為什麼,我抱著琵琶出了船艙,心裡墜墜不安的我低著頭用半邊琵琶遮住我的窘態.就在這時,他和藹的聲音響起,笑著邀請我再彈一曲,聲雖輕卻如春風化雨.我抬眼望去,他一身青色的衣衫,儒雅而又風度翩翩.他的眼神裡流露著堅毅,流淌著些許落寞和惆悵.看到那種神情,我原本有些緊張的心情頓時放了下來.安坐在軟凳上,我捧著琵琶心裡不自覺地撥動了琴絃……

:"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又寫道:"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音樂是用來抒發感情的.奏曲的`能手,能夠通過演奏表達自己的哀愁或歡樂.聽曲的行家,也能夠從曲調中領會到奏曲者的情思,受到感染.倘若聽曲者和奏曲者有同樣的心情,那感受會是很強烈的.白居易真不愧為聽曲的行家,於琵琶未成曲調時已經感到絃聲飽含感情,於演奏的過程中又聽出琵琶女有無限心事,於演奏終結時更聽到了弦外之音,聽到了於無聲處表露的哀愁.

"同是天涯淪落人",白居易與琵琶女有類似的遭遇,所以感動得青衫淚溼.這裡,用比喻已經不夠了,詩人就直接出面為樂曲解說.詩人的解說猶如畫龍點睛,點到了妙處.只輕輕一點,就提示出樂曲的無窮含蘊."未成曲調先有情","此時無聲勝有聲",已經成為千古傳誦的妙句.說一句題外話,古人有的責備白居易不該於謫居中夜入離婦之船,認為有違禮法.我們倒認為,白居易能衝破封建的等級觀念,平等地看待一個地位卑賤的琵琶女,將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為倡家女,今為商人婦的遭遇作類比,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我國古代詩人雖有自比美人芳草的傳統,但大都比的是純潔的少女或者高尚的貴婦,自比歌伎是較少見的.

《明湖居聽書》中也運用了這種手法.寫白妞開始(唱)的情景,"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裡,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蔘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也是由作者直接講出自己的感受,只是就中又使用了比喻罷了.《琵琶行》寫音樂,意不在寫音樂而在寫人,在慨嘆琵琶女身世淒涼和抒發自己的不滿.《明湖居聽書》只不過極力形容唱腔的美妙,無弦外之音.兩者相較,我以為《琵琶行》勝過一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