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勸學教案範文錦集9篇

來源:才華庫 9.84K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勸學教案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勸學教案範文錦集9篇

勸學教案 篇1

一、 教材分析及設計意圖

《孫權勸學》是人教社版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自讀課,選自宋代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講的是三國時期東吳呂蒙在孫權勸說下認真讀書,才略長進的故事。文章短小精悍,對話描寫生動,既可承擔、落實本單元寫人的教學重點任務,又是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的好文字,具有極強的教育意義。

本設計以朗讀(不同形式)為主線,以練習(不同形式)為副線,意在通過引導,學生能夠疏通文意,積累一些基礎的文言詞句,體會傳神的語言,感知生動的人物形象,習得文言文基本的學習方法,從而達到“教師為了不教”的目的。

二、學情學法分析

教學此課前,學生國中階段已學過八篇文言文,初步掌握了藉助工具書與課文註釋疏通淺顯文言文文意的能力,本課的主題與學習有關,易於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聯絡實際選準切入點,引導學生朗讀課文,疏通文意,在讀中質疑文題,圈點勾畫,運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法,通過體會人物對話時的神態、心理,進而感知文字思想內容,提升學生的感悟與理解能力。

三、教學目標

1.瞭解有關《資治通鑑》的文學常識;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詞語及“吳下阿蒙”、“刮目相待”兩個成語

2.在朗讀的基礎上,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正確翻譯課文;理解文意,品味人物對話,評說人物特點。

3.領悟開卷有益的道理。

四、教學重難點

1.重點:理解並積累文中涉及的文言詞語及兩個成語,把握文意;

2.難點:品味人物對話並據此評說人物形象的特點。

五、教學課時

一課時

六、教學方法與準備

1.方法:自讀法、質疑文題法、討論法等。

2.準備:課件,學生蒐集的相關學習資料等。

七、教學步驟

一)創設懸念,匯入新課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時代,英雄輩出的時代,關羽就是群雄中的一位大英雄,但他最終敗在東吳的一位將軍之手,可想而知這位將軍定有非凡之處,他也是咱們安徽人,他是誰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與他有關的一篇文章。(板書文題:孫權勸學)

二)範讀課文,正音斷句

1.師範讀,生聽讀,注意正音斷句。

2.生試讀,生評議,師隨機糾正。

3.指名讀無標點課文,要讀音準確,斷句正確。(投影無標點課文)

三)自讀課文,疏通文意

1.交流學習資料,明確課文背景。(投影作者作品及文中人物,呼應導語)

2.藉助課文註釋和工具書,讀譯課文,圈點勾畫疑問之處,小組討論解決或師生全班共同解決。(投影文言文翻譯的方法及示例)

四)演讀課文,感知內容

1.發問文題。孫權勸學的物件是誰?為什麼要勸學?怎麼勸學的?結果如何?

小組合作討論,明確答案,理清課文思路。(板書:孫權勸學----呂蒙就學----魯肅贊學)

2.分角色演讀課文,模仿並感受人物對話中的語氣、神態、心理,完成課後練習二,評說人物形象特點。(板書:對話 善勸 肯學 敬才)

五)賽讀課文,探究質疑

1.師生賽讀,嘗試背誦。

2.從文中找出能夠表現呂蒙就學前後鮮明對比的兩個成語,並以此說一段話。(板書:吳下阿蒙 刮目相待 對比)

3與《傷仲永》比較閱讀,找出異同點。

小組合作探究,明確答案。(板書 同:與學習有關;異:《傷仲永》----少年不學,泯然眾人 先敘後議 《孫權勸學》----成年肯學,刮目相待 對話描寫)

4.本文主要人物是誰?用哪一個成語能概括本文的思想主題?

小組合作探究,明確答案,完成課後練習一。(板書:開卷有益)

六)齊讀課文,梳理總結

1.以練習題的形式梳理與鞏固本課的知識點。(投影練習題)

2.請學生對照板書,回顧本課教學內容,齊讀課文。

七)拓展延伸,佈置作業(選做)

1.課下蒐集與學習有關的名言、故事,第二天交流。

2.根據課文內容,補寫一段“就學”時的情況。

3. 以《方仲永巧遇呂蒙》為題,寫一篇想象作文

4. 學完本課,你肯定有所感悟,聯絡生活,寫一篇讀後感。

勸學教案 篇2

一、教學要求

1. 認識學習的重要性和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堅持不懈的道理,《勸學》教案。

2. 瞭解本文比喻論證的寫法。

3. 掌握、積累“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於、者、而”3個文言常用虛詞;學習、複習課文中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於)”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4. 學習荀子用辨證的方法使文章的道理說得透徹淺顯卻又有氣勢充沛有說服力。

二、教學重點 探究詞義,學習比喻等論證的方法

三、教學難點第1段。這一段是全文的總綱,其起句“學不可以已”似易而難,因為全篇論述皆發源於此;其結句“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明確地表示了作者反對儒家“生而知之”這一先驗論的立場,要聯絡荀子的基本哲學思想才能獲得比較透徹的理解。本段中的設喻有的是並列關係,有的是層遞關係,也要善於區分。

四、課型 新授課

五、教學方法 誦讀教法

六、教學設想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的;介紹作者、解題;正字正音;理解本文的重點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試譯難句。

教學過程

一、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的。

二、預習檢查。

三、匯入新課。

從七年級學過的課文《為學》匯入,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喻方法,講有關學習的道理。

四、作者介紹(結合註釋①)。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遊學於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後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後葬於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後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並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於“知”的必要性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後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誌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國中三年級語文教案《《勸學》教案》。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五、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者趁此在“勸”字後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麼意思?學生才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著就講:“勸”的繁體字“勸”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六、指導學生處理課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1.對照註釋,藉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組:通假字

(1)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 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與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乎hū通於(古音聲母韻母相同)

(3)生xìng通性(古音聲母韻母相同)

第二組:其他易寫錯讀錯字

中 zhòng 礪lì 參 cān 省 xǐng 跂qì 臾 yú 螯áo

2.給本課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註,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

3.複習國中知識,綜合“思考和練習”二,學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虛詞“於”、“者”、“而”的用法:

4.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1)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君子”是一個合成雙音詞。“可以”在古漢語中是兩個單音詞,相當於現代漢語“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體語境中“以”已失去介詞的作用,只協調音節。因此,這兩個詞中只有“可”有意義,與現代漢語的“可以”差不多;它還表示情理上應當如此,可譯為“應該”。全句譯為:有學問有修養的人說,學習是不應該(可以、能夠)停止的。

(2)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句中兩個“中”作動詞,“符合”的意思。“繩”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線,這個詞的意義現在已擴大,泛指各種繩索。“輮”和“為”是兩個動詞,“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彎曲的一種方法,現作“揉”,解釋“使……彎曲”。“為”,做成。“以”在兩個動詞之間表明它後邊的行為是它前邊行為的目的或結果,作連詞用,譯作“而”。全句譯為:(一塊)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線,假如使它彎曲而成為車輪,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圓規(畫的圓圈)。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句中“神明”即“神靈”;“聖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現代漢語中的合成雙音詞,“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關係的連詞。這句譯為:積累善行養成美德,因而能自通於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備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句中“舟楫”是合成雙音詞,偏義複詞,聯絡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詞用如動詞,“游泳”。“絕”是會意字,從“糹”,從“刀”,從“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橫斷絲織品,“絕江河”很像橫斷水流,所以“絕”引申為“橫渡”。“江河”古人專指長江、黃河,現在的詞義擴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譯為:藉助船隻的人,並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橫渡江河。

(5)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句中兩個“之”是定語後置的標誌。“爪牙”在本

勸學教案 篇3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瞭解有關文學常識;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詞語。

過程與方法:1)能在熟練朗讀的基礎上,正確斷句和停頓;

2)通過理解文意,體會對話中的不同語氣,揣摩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和心理活動,進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學習呂蒙虛心接受意見、努力學習的精神。

2)讓學生懂得學無止境,學有益於人的完善和發展。

 2、教學重點:

品味人物語言的語氣特點,並說出其中表現的人物形象特點。

 3、教學難點:

聯絡生活,讓學生真正領悟到讀書有益於人的發展和完善的道理。

4、教學方法:

討論法、講授法

5、教學工具:

PPT、錄音、圖片

 6、課時安排:

一課時

7、教學過程

Ⅰ 匯入: “吳下阿蒙”的故事理解

Ⅱ 作者、作品簡介:

司馬光(1019-1086),字 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

《資治通鑑》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神宗以其“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命名為《資治通鑑》,即為統治階級提供政治借鑑。

Ⅲ 檢查生字詞

卿 qīng 豈 qǐ 邪yé 孰shú 遂 suì 更gēng

Ⅳ 聽課文錄音,注意朗讀節奏。

Ⅴ 學生齊讀課文

朗讀指導:注意文章中出現了三個人物,他們說話的語氣也不盡相同,在朗讀時要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

(1)“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 用雙重否定的形式,語氣堅決

(2)“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讀出責備的語氣

(3)“卿言多務,孰若孤?” 語重心長。要重讀強調。

(4)“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讀出驚訝不解的語氣。

(5)“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讀出自豪的語氣。

Ⅵ 疏通文意

初,權 謂呂蒙 曰:“卿今當塗掌 事,不可不學!”蒙 辭 以軍

當初 對……說 當權 推辭 用

中多務。權曰:“孤豈 欲卿治經為 博士 邪!

事務 難道 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 通“耶”,語氣詞

但 當 涉獵, 見 往事 耳。卿言多務,孰 若 孤?孤常讀書,自

只 應當 瞭解 歷史 罷了 誰 比得上

以為大有所益。” 蒙 乃 始 就學。 及 魯肅 過尋陽,與蒙論 議,

以(之)為,認為這樣是 於是、就 從事 到了……時候 討論 議事

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 更刮目相待,大兄 何

重新 為什麼

見事 之晚乎!”肅遂 拜蒙母,結友而別。

認清事物 遲 於是 拜見 表順接,然後

譯文: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管事了,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多來推辭。孫權說:“我難道想要你研究經書當博士嗎?只應當瀏覽群書,瞭解過去的歷史罷了。你說事務多,誰比得上我(事務多)呢?我經常讀書,自認為讀書很有益處。”呂蒙於是開始學習。到了魯肅來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議論,十分驚奇地說:“以你現在的才幹、謀略來看,你已經不再是原來那個吳下阿蒙了!”呂蒙說:“士別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長兄知道這件事多麼晚啊!”魯肅於是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就分別了。

Ⅶ。合作探究

1、孫權如何以自身說法,勸呂蒙學習?

"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2、呂蒙讀書後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3、為什麼"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阿蒙由不學到就學,經過自身的努力使當初的吳下阿蒙變得有勇有謀,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讓人刮目相待。反映出在現實生活情況在不斷變化,人也在不斷變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Ⅷ。體驗反思

1.你覺得呂蒙是一個怎樣的人?謙虛、聽從勸告,好學、

2. 呂蒙由不學到學有所成,這個變化給你怎樣的啟示?

A 讀書學習是非常重要的,讀書可以改變人生,非學無以成才。

B:一個人即使基礎差,只要端正態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學到東西,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和辦事能力。

C;讀書給人以樂趣,給人以光彩,給人以才幹,“開卷有益”是良言。

Ⅸ。延伸拓展:比較《孫權勸學》和《傷仲永》 ,談談兩文內容和寫法上的異同

板書:

勸學 就學 贊學

孫權 ————— 呂蒙 ————— 魯肅

勸學教案 篇4

課前準備:

學生讀兩遍課文,藉助註釋和工具書①解決字音問題,②完成初步翻譯,寫在紙上,上課備用。

學習目標:

1.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理解文意。

2.在理清思路的基礎上背誦文章。

教學過程:

一.匯入揭標

中國的教育源遠流長,從孔孟到老師,都是教育的實踐者。先賢的風範與成就我們只有敬仰,但是我想,作為教育者,我們都有著共同的心願,就是勸勉學習、鼓舞精神。也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勸學》所倡導的。

(板書課題及作者)

這節課,我們要完成以上目標:1.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理解文意。 2.在理清思路的基礎上背誦文章。

二.理思路、背誦

1.要完成目標,我們從朗讀開始。請大家齊讀課文。

(學生齊讀課文,糾正字音,強調通假字和音隨意轉。)

2.請大家再讀第一二段。

我仔細看了大家的翻譯,總體很好,有一些小問題我們需要再注意些。比如第二段的“於”(強調一詞多義)

這篇文章是議論文,第一段的作用是——提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第二段進一步論述,提出了第一個分論點:學習的意義。為了論述清楚,作者列舉了哪些事物?

(板書

學不可以已{青→藍 冰→水 博學

木、金 參省 )

這幾個事物都是正面的事例,它們共同論證了學習是成為君子的必要條件。本來是空泛的道理,作者以五個身邊常見的事物為喻,生動形象的把道理講得既透徹又深刻,這種論證方法叫做——比喻論證。(幻燈出示)這也是《勸學》這篇文章最顯著的特點。

請大家試背第一二段,兩分鐘時間。

請同學們和我一起背,我說上句,請大家接下句。

請同學們依據板書提示背誦。

3.很好,我們來看第三段。先來讀一遍。

(提問“彰”“水”“絕”的意思。)

這一段論述的是學習的作用。作者又用了哪些事物來做比呢?

(板書

思不如學{(望不如登高)——反

登高 順風 正 假於物

輿馬 舟楫 )

這幾個事例正反結合,論證了要成為君子,要善於藉助外物,而這個外物,是學習。緊扣題目和中心論點,筆力老到,論證謹嚴。

請大家試背第三段,兩分鐘時間。

請同學們和我一起背,我說上句,請大家接下句。

請同學們依據板書提示背誦。

4.很流暢,我們來看第四段。先讀一遍。

(強調固定結構“無以”和定語後置“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這一段的分論點大家能看出來嗎?(學習的態度和方法)

我們來找找這一段的事例。

積土、積水、積善——積;跬步、小流——不積;這組事例先正後反,論述了學習要注意積累。騏驥——舍;駑馬——不捨;朽木——舍;金石——不捨;這組事例先反後正,論述了學習要持之以恆。蚓——一;蟹——躁,這兩個事例先正後反,論述了學習要專一。)三個段落的比喻論證都是正反對比結合,而且模式不一,靈活多變。

(板書

積 →不積

不捨→ 舍 正→反

一 → 躁 )

請大家試背第四段,兩分鐘時間。

請同學們和我一起背,我說上句,請大家接下句。

請同學們依據板書提示背誦。

5.背誦全文

非常好,我們已經依次背會了這四段,下面我們來嘗試背誦一下全文。給大家三分鐘準備。

請同學們依據板書提示背誦課文。

現在我要擦去一部分板書,我們再來試一遍。

太棒了,大家都覺得文言文不好學,特別是不好背,可是這篇文章我們一節課就背會了,大家發現什麼小竅門了嗎?

理解文意 理清思路 選關鍵詞 循序漸進

這樣文言背誦其實也不難。

三.小結

我們還發現,這篇文章的比喻雖多,卻毫無板滯生硬之感。原因是什麼?

(並列設喻,反覆論證。對比設喻,對照鮮明。層層深入,詳盡嚴謹。整散結合,文氣流暢。)

四.結語作業

高中的語文學習,文言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學好文言的關鍵在於積累,積累的關鍵在於背誦。我們只有背誦了一定數量的優秀文言文,才能厚積薄發,學以致用。比如這篇《勸學》,既有論辯色彩,又具有文學韻味,形象清新、膾炙人口,讀背這類文章,我們收穫的不僅僅是文言知識,還有寫作方法的借鑑,更重要的是思想的啟迪、精神的鼓舞。

請大家學習借鑑本文的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仿寫一篇《勸背》。

這節課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勸學教案 篇5

一、匯入新課,激發興趣

1.匯入

先集體背誦課文。預設:大多數同學背的不錯。還有幾位同學不熟。所以老師經常會遇到這樣的難題:對一些不肯用功學習的同學應該如何勸導他呢。無獨有偶,三國時,孫權也遇到了這樣的難題,他怎麼勸的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孫權勸學》。(板書課題及作者)

2.瞭解作家作品

誰能簡介作家作品,要求揹著說。

二、引導自學,發現問題

1.根據你們的學習經驗,你覺得本課我們應重點學習什麼。(提示:知識、寫法)

認定目標:學生根據所學參與確定學習目標。師總結出示目標。

孔子云:“學然後知不足。”教師雲:“自主學習,體會深刻。”專家說:“喂大的學生是無能的學生。”現在你們就自己動手,豐富頭腦吧。

出示自學提示:

(教師巡視,指導學生自讀,並隨時瞭解學生自讀情況)

三、點撥導學,合作探究

(一)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今天你們是燒多大的火呢,誰來說說你的疑問。

學生提出小組內沒有解決的疑問。

競爭促進合作,我們分組分角色朗讀課文,看哪組能把文中的人物讀活。(分旁白、孫權、魯肅、呂蒙)

(二)全班分角色朗讀課文

幸運總是愛給有準備之人的,智慧之花會落入誰家呢?

(三)備選題目。

由學生自選人物。點選後直接連結到備選題目中的某一道題。

然後教師給小組打分。

張弛有度,緊張過後我們一起來思考。

(四)思考討論

1.概括課文主要情節。(板書)勸-學-贊

2.課文在情節詳略處理上有什麼特點?引申出文章重點在勸及側面描寫的作用。

如果我把後兩個情節改一下: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蒙侃侃而談。你看如何?

3.如果把課文的題目換成“刮目相待”怎麼樣,說說你的意見。

預設:本文重點寫的是勸,比較有特色的也是勸。看來勸中有深意。

從學生的回答中匯出本課重點及難點:體味人物語言的情味。

揣摩並想象人物的語氣、神態和心理,擴寫其中的某個片段或某句話。

設定意圖:為了讓學生體驗本課主要內容和寫作特點,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如果把課文的題目換成“刮目相待”怎麼樣,說說你的意見。然後從學生的回答中匯出本課重點及難點:本文重點寫的是勸,比較有特色的也是勸。看來勸中有深意。為了讓學生體味人物語言的情味。

我一改以往的直接提問:你從對話中感受想像到了人物的何種心理和神態。因為這樣,學生不能真正切實感受到人物的語言情味。

對這個重點和難點我是這樣處理的:

教師先做示範:

然後,我鼓勵學生超越範例進行寫作練習。下面就是課堂片段:學生練習。

陳思宇:呂蒙暗自高興,想:魯肅既然如此說我,想必我的進步真是不小。當初聽孫權的話真是對了。現在我已文武雙全,由此看來,讀書真是受益不淺呀。想到這,不由自主道:“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聶藝菲:孫權心想:“呂蒙這個人物有的'是勇氣,缺少的是智謀。如果多讀書,就會彌補這些不足的。那樣我身邊就會多了一位文武雙全的好將軍了。那樣,我何愁難以建立大業呢。想到這,孫權便苦口婆心地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政掌權,可不能不學習呀!”

孫海清:魯肅面容可掬,心裡想道:“這個呂蒙,如今不僅武功高強,居然也知兵法,懂謀略。與以往的那個呂蒙比起來,真是煥然一新,真讓人大吃一驚。說道:“你現在的才略,不再是當初的那個不讀書的阿蒙了。”又想:這回我應該與他結為兄弟,以後對我也有幫助,否則,豈不可惜了。於是結為好友而別。

四、當堂訓練,內化所學

還記得我的那個難題嗎。司馬光老先生教了我們這麼多勸的藝術,你們也一定會是個優秀勸解員了吧。那就幫我勸勸他們吧。

設定勸學語言情境,進行對話描寫訓練(見課件)。

楊勝男:“學無止境,以後的日子還長者呢!現在苦點累點,以後就會苦盡甘來的。你現在的問題是不會合理安排時間,改進學習方法後,你會更棒的!”

趙倩:其實學習方法和心態很重要。有了好的學習方法並能合理地安排時間,學起來就不費勁了。一個人如果沒有正確的學習態度,那麼學什麼都是白學,因為他根本就沒用心學。如果把學習當成樂趣,不也是很好嗎?

徐德漩:爸爸,您還是需要學習的。學無止境,如果把知識比作海洋,您學到的只不過是滄海一粟而已。所以只有不斷的學習,才會彌補我們的不足。那樣您就更受別人尊重了。

王雪:爸爸,社會在進步,不能因為學歷高就不學。還有許多的新鮮知識等著你去學,有許多新的事物等你去發現呢。不學就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

李丹:不要找客觀理由,我是領導,但現在還得學習呢!咱們倆現在有可比性嗎?沒聽過:“活到老,學到老。”嗎?學習對工作也有幫助呀!現在還有老年大學呢!再說了,工作幹好了,還能加工資呢,這不是一舉兩得嗎?

王藝學:爸爸,知識永遠是新鮮的,即使對老人也是。一個八十歲的老人還學會了好幾門外語呢!所以你也應該學習,再說,你如果博學些,您的下屬不是會更欽佩您嗎?你工作不就更好做了嗎?咱們倆一起學吧。

王彬:學習是你的唯一出路啊。只有好好學習,才能日後回報社會,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你看我,以前不學習,成績倒數。現在我知道了學習的重要性,用心學了,也從中體會到了樂趣。你也試一試吧。

五、反思總結,質疑求學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就是因為它文質兼美。生動的述說、形象的描繪、深刻的內涵都會啟迪著我們。

從這個故事中你得到怎樣的啟示?

學貴在反思和質疑。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或疑問嗎?

你能用一句話總結一下嗎?

六、分層作業,非同步達標

必做題:用成語“刮目相待”和“吳下阿蒙”造句。

把你揣摩並想象人物的語氣、神態和心理,擴寫其中的某個片段或某句話。

選做題: 仔細閱讀課文,想想呂蒙變化對你有什麼啟示,請用300字以上的文字談談自己的感受?

後記:

我們學校所進行的“建立新課堂、構建國中課堂教學模式”實踐研究中要求課前展示教學目標,我要求學生根據以往的學習經驗體會本課學習目標。這樣學生通過學習體驗能主動有意識地掌握學習重點。

從我的教學實踐中就可以感受到讓學生先體驗,他們就會有一個生動具體的感知,這樣才會觸發他們擁有探索的慾望,求知的渴望。並且探索後的收穫會讓學生欣喜不已從而銘記在心。

實踐證明我的教學設計既讓學生切實感受到人物的語言情味又能在體會理解課文的重點和特色時得以寫作上的訓練。

從課後學生的作業中也能看出學生文學素養在提高,有的還能熟練地運用古文去擴寫。

例如,附學生作業舉例:

周鴻基:受到輔導後,他的成績突飛猛進,真應對他刮目相待了。

佟佳:幾天前,他還是個淘氣包,現在,他懂事了,知道用功學習了。真可謂“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了”

崔浩然:你現在知識如此豐富,再也不是當初的吳下阿蒙了。

邵丹:他以前什麼都不知道,現在卻宛如一位學者,真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了。

從課後作業中能看出大多數同學都能感受到每個人物的心理,揣摩出人物的神態。

徐德漩:肅想:蒙不過是個只知弄兵器的武夫,才疏學淺。我難為難為他,也好讓他知道打仗不能只靠硬拼。於是開始談論兵法,沒想到,呂蒙的回答竟很有見解。他十分驚訝地說:“你今天的才幹不再是當初的那個阿蒙了。

王翹楚:當魯肅尋陽時,呂蒙與他大談破魏、蜀之道,講的精妙之極。魯肅大驚道:“以你現在的才能和謀略,已不再是以前的那個吳下阿蒙了。

張燦宇:蒙談了一會軍機大事,也想趁機嘲諷一下呂蒙的才疏學淺。不想,待魯肅講完後,呂蒙就事論事,侃侃而談,借古喻今,頭頭是道,直說的魯肅張口結舌、目瞪口呆。驚呼道:“呂大人今日的才幹和謀略,再也不是當日的吳下阿蒙了。

姜楠:你今天的才學已在我之上,你過去武藝過人,英勇善戰,今又文才非凡、真是文武雙全,再不是原來的吳下阿蒙了。我東吳又添一人才啊!

王迪峰:初,孤令卿當塗掌事、,乃因卿有治軍軍平戰之勇。而卿之智術淺短,誠不可做大事。孤拒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欲內修政務,卿不可不學!

汪瀾:肅與蒙論議,知蒙羞於兵法,厭讀兵書。故,初欲使蒙難堪。奈何!今日之蒙,非復吳下阿蒙。實乃一博學將才。遂嘆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肅思之,吾應與之交好,此乃真博學矣!

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的

1、借鑑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和學習態度的論述,《勸學》教案(教師中心稿)教案。

2、掌握、積累“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於、者、而”3個文言常用虛詞;熟記“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於)”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3、理解從三個角度論述中心論點的方法。

4、學習以喻代議、寓議於喻的設喻方法。

 教學重點:

1、學習以喻代議、寓議於喻的設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虛詞和實詞。

教學難點:對荀子的學習觀的理解。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1、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的;

2、介紹作者、解題;

3、正字正音;

4、理解本文的重點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

5、試譯難句。

教學過程

一、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的

二、預習檢查。

三、匯入新課。

從七年級學過的課文《為學》匯入,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喻方法,講有關學習的道理。

四、作者介紹(結合註釋①)。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遊學於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後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後葬於蘭陵。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後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

五、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領全篇的作用。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六、指導學生處理課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1.對照註釋,藉助字典,正字正音

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已是“曝”的古字 生xìng通性

2.給本課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註,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

3.結合“思考和練習”二,理解文言常用虛詞“於”、“者”、“而”的用法:

4.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勸學》教案(教師中心稿)教案》。

5.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聽讀,指出字音、語氣讀錯的地方。

七、佈置作業。

1.認真閱讀註釋,正確理解課文中的通假字、重點文言常用虛實詞和難懂的句子。

2.書面作業:“思考和練習”二、三、四。

3.熟讀課文,初步自析課文,思考題:

(1)課文的三段各是從什麼角度論述的?

(2)課文的每組比喻包含什麼意思?它們之間在意義上有什麼內在聯絡?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1、每組比喻的意義和內在聯絡;

2、論述中心的三個角度;

3、設喻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二、研讀課文。

圍繞三個問題討論:

第一題: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論述中心論點的?

第二:題:本文的每組比喻包含什麼意思?各組比喻之間在意義上育什麼內在聯絡?

第三題:本文設喻有什麼特點?

由學生分段試譯,試講,教師重點點撥。

1.結合課文段落層次分析,討論第一、二題: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接著圍繞這個中心論點分三段從三個不同角度進行論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

“青出於藍”、 “冰寒於水”,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可以提高。

“直木為輪”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還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態。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說明:肯下功夫。必見成效。

——推論出人必須通過學習和參省才能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地。本段是從總論學習的重要性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只有擺正“學”和“思”的關係才能使學習產生顯著效果。

“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四個比喻,闡明瞭在實際生活中由於利用和藉助外界條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說明人藉助學習,就能彌補自己不足,取得更顯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並非先天素質與一般人有差異,而完全靠後天善於學習。本段是從學習的重要作用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

勸學教案 篇7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開卷有益”這個成語是說讀書對人們大有益處。本文講了一個有關讀書的故事。三國時,孫權手下的名將呂蒙大字不識幾個。孫權勸他,你現在當權,不可以不讀書。呂蒙聽了孫權的勸告,開始學習,後來果然大有長進。

二、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資治通鑑》,題目是編者加的。《資治通鑑》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來政治家,史學家。

三、閱讀分析

1、朗讀課文(老師範讀或聽錄音後,學生朗讀)

2、請學生翻譯。(一人譯一句)

3、課文註釋補充。

謂……曰:對……說。掌事:掌管國家大事。但:只不過。多務:事情多。孰若:與……相比如何。遂:於是

4、再次朗讀課文,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完成目標1)

(1)“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語重心長,諄諄告誡。)

(2)“鄧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反問句,強調並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經典,當專享經學傳授的學官,而是有別的目的。)

(3)“卿言多務,孰若孤?”(反問句,否定呂蒙辭以多條的理由。要重讀強調。)

(4)“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感嘆句,要選出驚訝不解的語氣。)

(5)“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反問句,指責中帶有自豪的語氣。)

5、提問:孫權如何以現身說法,勸呂蒙學習?

討論並歸納:“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6、提問:呂蒙讀後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通過誰的所見所語來寫?

討論並歸納:“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通過魯肅所見所語來寫。

7、提問:為什麼“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討論並歸納:因為情況是在不斷變化,人也在不斷變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問:請解釋“吳下阿蒙”並造句。(目標3)

討論並歸納:“吳下阿蒙”原指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意思是說人沒有學問的意思。現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轉變方面,凡學識大進,或地位從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窮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語。

(例句)你還不知道嗎?小黃已貴為經理,可不再是吳下阿蒙了。

9、提問:請解釋“刮目相待”並造句。(目標3)

討論並歸納:“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來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別人,要估計到別人的進步。

(例句)聽了少管所的“現身說法”報告後,小明像變了一個人似的,

你對他可要刮目相待。

10、當場背誦全文。

四、教師小結

本文通過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呂蒙讀書後大有長進的故事,告訴我們"開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對話為主,用不多幾句話,就使人受到人物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

五、佈置作業

1、課後練習一、二、三。

2、背誦全文。

3、寫寫這篇文章給你的啟示。

勸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在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能理解課文內容大意,並背誦全文。

2、在感知語句大意的基礎上,揣摩重點詞語的含義。

3、品味人物對話並說出通過對話表現人物特點的作用。

4、領悟讀書有益於人的發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學重點】

品味對話並說出其中表現人物形象特點。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設計】

1、匯入:

同學們喜歡看《三國演義》嗎?知道孫權、呂蒙、魯肅是怎樣的人嗎?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資治通鑑》裡的一則關於品蒙讀書的故事。(板書課題)

2、學生自讀題解,畫出其中介紹《資治通鑑》和司馬光的文字。

3、翻譯課文:

⑴ 齊讀課文。

⑵ 對照註解,自行翻譯課文。

⑶ 根據你對下列詞語所處的上下文內容大意(語境)的理解,揣摩其含義(板書)。

初 謂 豈 邪 掌 但 耳 熟若 就 遂

① 四人合作小組討論,然後全班交流。

② 全班討論翻譯課文

5、分角色朗讀:

① 先同桌練習

② 再請三位同學朗讀

③ 討論

孫權:善勸,又可以感到他對呂蒙的親近、親心、期望,語重心長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魯肅:情不自禁的讚歎,十分驚奇的神態。

呂蒙:頗為自得的神態,以當之無愧的坦然態度,表明自己才略長進之快之大。

6、小結:

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魯、呂的話則有調侃的意味,他們一唱一和,互相打趣,顯示了兩人的真實性情和融洽關係,表明在孫權勸說下呂蒙就學的結果,從側面表現了呂蒙的學有所成,筆墨十分生動,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處。

7、質疑問難

8、鞏固拓展:

① 試背課文(比賽)

② 呂蒙讀書迅速長進對你有什麼啟示?

全班討論

9、作業

勸學教案 篇9

一、匯入新課

在學習方面,不少同學存在著疑惑。沒關係,荀子的《勸學》也許可以幫我們解惑。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荀子的《勸學》。(板書)

二、作者簡介、解題

1、關於荀子這個人和《荀子》這本書,我們看一下注釋①

補充:荀子,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當時人們尊稱他為荀卿。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後代表。他針對孟子的“性善論”提出了“性惡論”,他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但後天環境可以改善人惡的本性,故重視教育的作用,強調教育功能的重要。《荀子》這本書現存32,今天我們要學的《勸學》就是這本書第一篇的節選。

2、題目中“勸學”的“勸”是什麼意思?(提問)

明確:勸勉、勉勵。《勾踐滅吳》中“國人皆勸”中的“勸”也是這個意思。“勸”的繁體字寫作“勸”,這是一個形聲字。凡是“力”作形旁的字大多有勉勵的意思,如努、勵。因此,“勸學”就是勉勵人們學習的意思。那麼,荀子是怎樣勉勵人們學習的呢?我們一起來看課文。

三、疏通文意

1、首先,聽老師範讀一遍,同學們認真看課文,注意字音、句讀及語調。

2、齊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句讀,讀得抑揚頓挫。

3、根據學生朗讀情況,正音及強調某些句子的句讀。

4、這篇文言文比較淺顯,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結合註釋看能否讀懂

文章內容,遇到不能理解的字、詞、句先圈出來,過會兒提出來集體解答。

5、學生自由發言,提出疑問,其他同學幫助解決;如解決不了,老師講解。如果學生沒提出疑問,那麼就提問學生。(同時板書)

6、重點講解

①學不可以已(停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中的“已”也是此義。)

②於:青,取之於(從)藍,而青於(比,用在形容詞後的介詞“於”都當“比”講)藍

③指名翻譯:木直中(合乎)繩,輮以為輪,其曲(弧度、彎度,形容詞作名詞)中規。

明確: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繩,如果給他加熱使它彎曲做成車輪,它的彎度就可以合乎圓規。

④雖有槁暴(即使,如《勾踐滅吳》中“雖無四方之憂”的“雖”也是此義)

⑤不復挺者(直)

⑥指名翻譯:君子博學而日(名詞作狀語)參省乎己,則知(通“智”,智慧)明而行無過矣。

明確: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省察自己,就智慧明達、行動不會犯錯誤了。

⑦指名翻譯:順風而(表修飾,連線狀語和動詞的“而”往往表修飾。)呼,聲非加疾也,而(錶轉折)聞者彰(明顯,顯著。同“欲蓋彌彰”的“彰”)。

明確:順著風呼喊,聲音並沒有加大,但聽的人會聽得很清楚。

⑧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後置,正常語序應為“利爪牙,強筋骨”),上食埃土,下(“上”、“下”名詞作狀語)飲黃泉,用心一也。

7、對“跬步”加以講解:“步”為會意字,左腳向前跨出去,右腳再向前跨出去稱為一步;“跬”是半步,相當於現在的一步。

8、同時指出文中的兩個錯誤:蛟龍為人們虛構出來的,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

螃蟹也會打洞,只是偶爾寄居於蛇鱔之穴,可見荀子的自然科學知識不如同學們來得豐富。當然也有人認為荀子是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才用此例。

指出教材中的一個註釋錯誤:“功在不捨”的“舍”應為“停”的意思,註釋把意思譯反了。

9、掌握了這些字、詞、句再結合註釋,文章內容就不難理解了。請同學們帶著理解把課文再齊讀一遍。

四、分析文章的結構層次,理清文章內在邏輯關係。

剛剛同學們讀得很好,說明大家對於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我們學習文言文如果僅停留在理解字詞、能翻譯的層面上,是不能把握古人的思想精華、文章精髓的。因此,我們要對文章的內容進行分析。

1、同學們課前已經充分預習過了,文中荀子提出的一個總觀點是什麼?(齊答)“學不可以已”。荀子用“君子曰”以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就像我們寫文章喜歡用名人名言論證自己的觀點一樣。

提問:結合課文說說為什麼“學不可以已”?

明確:因為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和作用。

2、文中哪一小節是寫學習的意義的?(齊答)第2節。

第2節是不是直接談學習的?(齊答)不是。

下文哪裡第一次談到了學?(齊答)“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前面幾句又講了什麼內容?和這句又有何聯絡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引導:“青於藍”、“寒於水”兩個“於”表明前後二者不同,否則無法比較。青和藍相比、冰和水相比有怎樣的變化?(齊答)前者較後者有提高。

彎木可以變直、直木可以變曲、金屬可以邊鋒利,這說明它們有何改變?(齊答)它們的性狀發生了改變。

無論是“提高自己”還是“改變習性”都是一種變化。物可以變,那麼人可以變嗎?(齊答)可以。物變需要條件嗎?(齊答)需要。

青要經過藍的提純,冰要經過水的降溫,直木經輮才曲,彎木受繩才直,金屬就礪才利。

那麼人的改變需要什麼條件?(用原文回答)“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荀子認為人的知識、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要成為“知明而行無過”的君子,就必須“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可見學習的意義相當重大。

齊讀第2節。

3、要成為“知明而行無過”的君子,就必須“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說的是學與什麼的關係?(齊答)學與思的關係。

孔子曾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那麼荀子認為二者何者更重要?(齊答)學更重要。從哪句話可以看出?“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可見學習的作用之大。

學習的作用在於什麼?(齊答)彌補不足。

提問:作者是怎樣論述學習的作用的?

明確:用了四個比喻。

學習的作用在於彌補不足,因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的情況下,怎樣才能“見者遠”、“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用原文齊答)“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也就是要“善假於物也”。這裡“善假於物”就是善於學習。

荀子認為君子的天賦本性跟普通人沒什麼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為君子就是因為他們善於學習來彌補自己的不足。

荀子勉勵人們學習,就是想讓人們通過學習改造自己、去掉惡劣本性從而成為君子。儒家有個觀點“人皆可以為堯舜”,儘管荀子的“性惡論”與孟子的“性善論”截然相對,但在這個問題上殊途同歸。孟子認為人通過後天的學習保持善的本性就可以成為君子、聖人。

同時,“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言下之意就是普通人不善於學習、不善假於物。如:去年有條新聞轟動全世界:科學家們利用微型機器人進入埃及金字塔法老墓中探祕。微型機器人是科學家們研製並加以利用的,機器人做的是人無法做的工作。我們普通人就無法發明出這種機器人幫我們工作。所以善假於物就是善於學習。

齊讀第3節。

現在我們知道了學習的意義和作用,明白了學習的重要性。既然學習這麼重要,我們應該如何學習呢?怎樣又叫做善於學習呢?這就涉及到學習的方法和態度問題,也就是第4小節講的內容。

4、指名朗讀第4節,其他同學思考:這小節共講了幾層意思?概括一下每層內容。各層之間又有怎樣的邏輯關係?

明確:作者指出:學習的方法在於點滴積累(板書);學習的態度在於持之以恆、專心致志(板書)。持之以恆、專心致志是做到積累的必要保證,因為日積月累非一朝一夕之功,不能一蹴而就。

我們很多同學都懂得“積少成多”、“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道理,但往往“一暴十寒”、“三天打魚,兩天晒網”,而這正是學習的大忌。

提問:這裡作者除了運用比喻論證的方法外,還使用了什麼方法?

明確:正反對比論證。這種方法的運用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齊讀第4節。

這小節對我們有極大的指導意義,課後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找出相關句子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5、結合板書,回顧全文內容。

這篇《勸學》雖是節選,但相對完整。文章開頭作者就提出自己的觀點:“學不可以已”,也就是“是什麼”(板書);接著講了“為什麼”(板書)“學不可以已”,因為學習有著重大的意義和作用:可以提高自己、改變習性,可以彌補不足;那麼應該“怎麼辦”(板書)呢?要注重點滴積累、持之以恆、專心致志。文章思路相當清晰。

齊讀全文。

五、簡析文章寫作特色。

1、這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議論文,但我們讀了覺得枯燥嗎?(齊答)不枯燥。為什麼?

明確:作者運用了比喻論證,使得抽象的道理形象生動、具體明白,更易為人接受。

2、文章讀起來拗口嗎?(齊答)不拗口。反而朗朗上口易於誦讀。作者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取得這種效果的?

明確:運用了排比和對偶,因此文章句式整齊又節奏和諧。排比還增強語勢、增強說服力。

六、課堂小結。

這篇《勸學》除了思想內容給我們很大啟發,其寫作技巧也值得我們學習借鑑。而這也正是它千百年來傳頌不衰的原因。

七、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歸納文中“而”的用法。

補充:勸學刪節部分譯文:

這是刪節部分:

因此,不攀登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下臨深溪,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聆聽古代君王的遺言,也就不知道學問的廣博。幹國、越國、夷族、貉族的人,剛生下時,他們啼哭的聲音都是一樣的;待他們長大後,其風俗習慣卻不相同,這是由於後天所受的教育不同造成的。《詩經》裡有詩說:“唉呀你這位君子,不要一心沉溺於安逸,心滿意足地供奉你的職位,充當追求正直的德行,這樣,神明才會理解你,支援你,賜給你最大的幸福。”人的德行的境界,沒有比接受道的教化更高的了;人的幸福,沒有比無災無禍更幸福的了。

南方有一種鳥,名叫蒙鳩,用羽毛構築自己的窩巢,再用毛髮將它紡織起來,系掛在蘆葦的嫩條上。一遇風吹,蘆葦的嫩條折斷,蒙鳩的窩巢也就掉在地下,結果巢裡的鳥蛋被打破,幼鳥被摔死。這並不是蒙鳩的窩巢築得不完好,而是由於它所繫結的東西太脆弱。西方有一種樹木,名叫射干,樹莖只有四寸長,可它生長在高山上面,就能俯臨百丈深淵。這並不是在高山上面射干的樹莖就能夠長得長些,而是它所生長的地勢使它如此的。蓬草生長在麻叢當中,不需要扶植就長得挺直;潔白的沙子如果和入黑泥裡,也會變得跟黑泥一樣黑。香草蘭槐的根叫做芷,芷雖香,如果將它浸泡在臭水當中,君子就不願接近它,百姓也不願意佩戴它。這並不是芷的本質不好,而是由於被浸泡在臭水裡的緣故,因此,君子定居時一定要選擇好地方,外出交遊一定要和有道德有學問的人結伴,這樣就能夠防止自己受邪惡乖僻之人的影響,而逐漸接近“禮”“仁”之道。

各類事物的發生,肯定都有它的根源。人的榮譽或恥辱的來臨,也必定和他自己品德的優劣相一致。肉腐朽了會生蛹,魚枯爛了會生蟲。懶散到連自身安危都不顧的時候,災禍也就要降臨了。太剛強了很容易自己折斷,太柔弱了也容易自受其約束,自己邪惡骯髒,那就必然造成人們對你怨恨。把幹、溼不同的柴草堆置得一樣,火總會朝著乾燥的一堆燒去;一樣平整的地面如果有幹有溼,水也總是向著潮溼的地方流去,野草和樹木總是共同生長,飛禽和走獸也總是成群地居住,萬物就是這樣各自依從自己的同類以生存。所以箭靶一旦張設,箭也就會對著它射去;森林一旦繁茂,伐木者也就拿著斧頭來了;樹木一旦成蔭,眾鳥也就會飛來棲息;醋一有酸味,蚊蠅也自然會飛來相聚。說話有時會帶來災禍,行動有時會招致恥辱,因此,君子應當謹慎地對待自己的一言一行!

……所以,沒有精誠專一的志向的人,就不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功。在十字路上徘徊不定的人,任何一條路的盡頭他都不能到達;同時,事奉兩位君主的人,任何一方也都不會容納他。眼睛不可能同時看清楚兩件東西,耳朵也不可能同時聽清楚兩個聲音。螣蛇沒有腳卻能凌空起飛,鼫(shí)鼠雖然具有飛、爬、遊、挖、走五種技能,但它飛不能上屋,爬不能到樹頂,遊不能渡澗,挖不能掩身,走不能走在別的動物前面,所以依然窮困而無法可想。《詩經》裡有詩唱道:“布穀築巢桑樹上,專心致志將七隻小鳥哺養。善人君子,其行動要專一不邪,不但行動要專一不邪,意志也必須堅定不移。”所以君子行事應當將心志集中到一點上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