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勸學教案合集9篇

來源:才華庫 3W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通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程序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勸學教案9篇,歡迎大家分享。

關於勸學教案合集9篇

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瞭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度的論述。

2.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教學重點

瞭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度的論述。

 教學難點

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同學們,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是否總有些困惑?有人說,我整天冥思苦想,埋頭看書,但是效果不佳;有人說,我上課真的是認真聽講了,也覺得聽懂了,但是一做題就不會了;有人說,我認真努力地學習了,付出了,可考試總是成績平平。我們也曾是雄心勃勃,也想臥薪嚐膽,也想破釜沉舟,但面對現實中的自己又總是有些無奈。今天,讓我們走進荀子,走進他的《勸學》,希望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幫助我們走出困惑,給我們指明一條前行的路。

二、作者介紹: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遊學於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後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後葬於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後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並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於“知”的必要性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後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誌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三、分析課文

(一)整體感知課文:

1.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2.學習的意義:提高和改變自己。

3.學習的作用:彌補不足。

4.學習的方法態度:積累、堅持、專一。

(二)讓我們分析第二段(學生齊讀,老師糾正讀音)。

1.字詞積累:

以為:“以之為”的省略,“把…作為”。

就:靠近。

乎:句中相當於“於”。

2.思考:本段一共有幾個比喻句

明確:共五個。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說明經過某種人為或自然的變化過程,事物可以改變原有的性質。

木直中繩??使之然也。已經改變的本性,是很難恢復到原來的特性的,學習對於人的本性的改變有著決定的不可逆轉的作用。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說明學習可以改變人的本性,使之向好的方面發展變化。同樣的道理推出:人只有經過廣泛地學習才能增長知識,培養品德,鍛鍊才幹,成為一個有道德,有學問的人。

(三)齊讀一二段,試著背誦

第二課時

(一)朗讀第三段。(老師正音)

1.第一句話的前半部分講到了思和學,強調的是什麼?(答:學習。)後半部分,用了哪個比喻句?(答: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用這個比喻來說明學習的作用可以開闊人的視野。)

2.找出四組比喻句並翻譯: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②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③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二)探討第四段:大家齊讀並找出本段的比喻句(共10個)。

1.作者先用兩個比喻,從“積土”、“積水”推論到“人的積德”,正面論述積累的作用,說明學習上的成就是不斷積累起來的。接著又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兩個比喻從反面說明如果不積累就不能達到遠大目標。這是本段第一個層次,說明學習要積累。下面就分兩層說明如何做到積累。作者用四個比喻正反對照:先用“騏驥”、“駑馬”對比,說明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學習的決定因素,堅持不懈才是學好的關鍵;又用“鍥而不捨”,“鍥而舍之”對照,說明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才會有所成就。這是本段第二個層次,說明做到積累就要堅持不懈。最後一個層次,作者用“蚓”和“蟹”兩個比喻正反對照,說明做到積累還要專一。後面兩個層次說明:做到積累的兩點保證,兩者缺一不可。綜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個層次,是從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2.知識點積累:

焉:兼詞,“於之、於此”。

無以:沒有用來……的東西或方法。

蚓無爪牙之利:之,賓語前置的標誌詞。

(三)、發散思維:

荀子提出的“學不可以已”的觀點與我們現在倡導的“終身學習”的觀點是否一致?談談你的看法。

(四)、課內拓展練習:

(甲)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①,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幹、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註釋:(1)涅:黑泥。(2)滫:汙水

從勸學的目的出發,概括三段文字的基本觀點。

甲文:學習是為了加強自身的修養

乙文:環境對人的影響丙文:後天學習的重要性

(五)、佈置作業:

以“老師,我想對你說”為題寫一段文字,向老師談談自己學習方面的心裡話。

勸學教案 篇2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作者及《資治通鑑》的有關知識。

2.通過預習、解釋重點詞語,把握文章基本內容。

3.通過不同方式的朗讀深入理解文意,提高學生閱讀感受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理解本文開卷有益的主旨。

過程與方法運用:

學生預習、教師重點講解;問答法;以朗讀貫穿全文教學。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學習領會勸說的藝術。

2、認識學習對健全人格的重要性,認識開卷有益的道理。

教學重點、難點:

1、揣摩體會人物的語言特點,並能讀出人物不同的語氣語調。

2、理解魯肅贊學與孫權勸學之間有何關係。

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1、 播放《刮目相待》動畫視訊。

2、 出示課題。

3、 補充介紹作品、作者。

二、 初讀課文,瞭解內容。

1、 朗讀欣賞(聽準字音和停頓)。

2、 齊讀課文(讀準字音和停頓)。

3、 預習彙報:解釋部分沒有註釋的詞語。

4、 學生自由讀課文、質疑,師生共同解決疑問。

5、 結合圖片,概括本文內容要點。

三、 研讀課文,朗讀加深體會。

1、 分析第一層:(1)一勸:揣摩:“不可不學! ”句式有何特點?寫出了怎樣的語氣?表現了孫權對呂蒙怎樣的心理?

(2)二勸:思考:說“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這句話的用意是什麼?

想一想孫權說此話時的神態?

揣摩:“卿言多務,孰若孤? 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這樣勸說好嗎?為什麼?

(3)小結第一層,探討朗讀技巧,指導朗讀。

2、分析第二層:(1)揣摩:“卿今者……阿蒙”一句,可見魯肅當時怎樣的神情和心理?

這與孫權勸學有什麼關係?

(2)揣摩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這句話,表現了呂蒙當時怎樣的心情?

思考:為什麼“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總結全文對話為主的特點,回顧體會人物對話語氣,分角色朗讀。

4、談談學習本文的感悟:明白什麼道理或得到什麼啟迪;欣賞讀書的名人名言。

四、作業設計。

1、找出文中兩個成語,分別解釋並各造一個句子。

2、蒐集三國故事中的成語、熟語、典故或名言警句共五個(條)。成語、熟語請查明並寫出意義,典故請簡要寫出事情。

3、假如你的好朋友上課經常違反紀律,學習沒有上進心,你打算怎麼勸說他?

以上就是語文網小編分享的《孫權勸學》教學設計的全部內容。

勸學教案 篇3

內容預覽:

《孫權勸學》教案

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揣摩想像人物當時的語氣、神態和心理活動。

2、品味語言,理解呂蒙與魯肅對話的含義。

3、學習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提高自學能力。

學習重點、難點:

1、揣摩體會人物的語言特點,並能讀出人物不同的語氣語調。

2、理解呂蒙與魯肅對話的含義。

學習安排:二課時

學習過程:

自主學習

㈠瞭解作品:

㈡、讀譯課文,理解文意

1、讀一讀: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停頓、節奏、表情,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

根據提示,讀出下面句子的正確的語氣。

A '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語重心長,諄諄告誡)

B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反問句。強調學的目的,有責怪的語氣。)

C '卿言多務,孰若孤?'(反問句。否定呂蒙託辭的理由。要重讀強調。)

D '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感嘆句,驚訝讚歎的語氣)

E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感嘆句,帶有自豪的語氣。)

2、譯一譯:圈點勾畫,粗通文意,嘗試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①疑難詞語探究:

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討論文中理解有困難的詞句或文言常用詞語。以提問形式在班內交流,教師適當提示、指導。

②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

a蒙辭以軍中多務。應理解為:“蒙以軍中多務辭,以:拿,用,介詞。

b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應理解為:長兄怎樣知道這件事這麼晚啊!何:怎麼,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3、議一議:

①魯肅為什麼會對呂蒙 “刮目相待”?

②呂蒙學有所成,課文直接表現這一點沒有?是怎樣表明的?

③為什麼“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⑥ “刮目相待”後,魯肅有何舉動?說明了什麼?

(與呂蒙結友,說明魯肅對呂蒙的賞識、認可。)

二、導學過程

㈠、小組展示

㈡合作探究,互動釋疑

1、合作探究:

①“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表現了魯肅怎樣的感情?

②“士別三日,……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表現了呂蒙怎樣的心境?

③“刮目相待”後,魯肅有何舉動?說明了什麼?

2、互動釋疑:四人小組提問釋疑,全班交流解決。

四、模仿表演,體驗反思

1、模仿表演:

2、體驗反思:

你怎樣看待呂蒙讀書迅速長進這一事情?這對你有什麼啟示呢?

五、總結儲存,課外延伸

1、總結儲存: 2、課外延伸:

①解釋“吳下阿蒙”“刮目相待”並造句。

②《孫權勸學》【拓展閱讀】

魯肅過蒙屯下

魯肅代周瑜,當之陸口,過蒙屯下。肅意尚輕蒙,或說肅曰:“呂將軍功名日顯,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顧之。”遂往詣蒙。酒酣,蒙問肅曰:“君受重任,與關羽為鄰,將何計略以備不虞?”肅造次應曰:“臨時施宜。”蒙曰:“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熊虎也,計安可不豫定?”因為肅畫五策。肅於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呂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於此也。”遂拜蒙母,結友而別。時蒙與成當、宋定、徐顧屯次比近,三將死,子弟幼弱,權悉以兵並蒙。蒙固辭,陳啟顧等皆勤勞國事,子弟雖小,不可廢也。書三上,權乃聽。蒙於是又為擇師使輔導之其操心率如此。(《三國志?呂蒙傳》節選)

1.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1)過: (2)詣: (3)就:

(4)悉:

2.用“/”給下列句子斷句。

於 是 又 為 擇 師 使 輔 導 之 其 操 心 率 如 此

3.句子翻譯

(1)將何計略以備不虞?

譯文:

(2)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於此也。

譯文:

4.魯肅為什麼和呂蒙“結友”?

答:

5.聯絡課文《孫權勸學》,談談你對呂蒙的看法。

4、兩文都是談學習的,共涉及四個人,讀完後你得到什麼啟發?請寫在下面橫線上。

答:

____________

②寫一篇讀後感.談談學了本文後你的體會。

③課後背誦全文。

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瞭解《荀子》及相關知識。

⑵ 掌握並積累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

⑶ 掌握本文出現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能力目標:

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3、德育目標:

⑴ 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⑵ 理解比喻的含義以及比喻與比喻之間的內在聯絡。

 【教學重點】

1、比喻的含義和內在的聯絡。

2、背誦全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

掌握全文比喻代議,寓議於喻及從正反兩方面反覆論證的特點。

 【教學方法】

1、提綱式教學法。

2、點撥法與討論法相結合。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T課件、錄音機、教學磁帶。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二、荀子簡介

學生讀註釋,教師補充 多媒體顯示: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當時人們尊重他,稱他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洵諱,寫作孫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遊學於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後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後葬於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後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並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於“知”的必要性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後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誌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三、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領全篇的作用。 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者趁此在“勸”字後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麼意思?學生才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著就講:“勸”的繁體字“勸”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四、熟讀課文,把握文意

1、學生齊讀課文或聽錄音。

2、注意下列字詞讀音: 多媒體顯示:

1、第一組,通假字:

⑴ 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與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⑵ 生(xìng)通性(古音聲母韻母相同。)

2、第二組,其他易寫錯讀錯字:

中(zhòng) 礪(lì) 參(cān) 省(xǐng) 跂(qì)

臾(yú) 螯(áo)

五、師生共同研習課文

1、研習第1段:

中心論點:君子⑴曰:學不可以已⑵。

⑴ 君子:有學問、有修養的人。

⑵ 已:停止。

提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2、研習第2段:

⑴ 學生齊讀第2段:

⑵ 講解第2段:

青①,取之於藍②,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③,輮④以為輪,其曲中規⑤。

① 青:靛青,一種染料。

② 藍:草名,也叫蓼藍,葉子可制染料。

③ 中繩:合乎拉直的墨線。

④ 輮:使…彎曲。

⑤ 規:測圓之器。

雖①有②槁暴③,不復挺④者,輮使之然也。

① 雖:即使。

② 有:通“又”。

③ 槁暴:槁,枯。暴,通“曝”,晒。

④ 挺:直。

故木受繩①則直,金②就③礪④則利。

① 受繩:經墨線量過。

② 金:金屬製的刀劍等。

③ 就:動詞,靠近,接近。

④ 礪:磨刀石。

君子博學而日參①省②乎③己,則知④明而行無過⑤矣。

① 參:驗,檢查。

② 省:省察。

③ 乎:相當於“於”。

④ 知:通“智”,智慧。

⑤ 過:過錯。

⑶ 要求學生找出本段論述的事物及特點。

明確:

青─→藍 冰─→水

勝於 寒於

直木─→輪 木─→直 金─→利

輮 繩 礪

⑷ 上面提到的五個比喻都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於提高自己,改變自己。他們是平行並列的,還是依次排列的?請分析說明。

(學生思考、討論。)

明確:從論證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層:

① 人只要不斷學習,就能得到發展、提高; ② 人只有博學,才能增長知識,培養品德,鍛鍊才幹,即達到“知明而行無過”這兩層不是平行.並列的,而是延伸。

3、研習第3段:

⑴ 學生齊讀第3段。

⑵ 講解第3段。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①之所學也;吾嘗跂②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③;順風而呼,聲非加疾④也,而聞者彰⑤。

① 須臾:片刻。

② 跂:提起腳後跟。

③ 見者遠:人在遠處也能看見。

④ 疾:強,這裡指聲音巨集大。

⑤ 彰:明顯,顯著。

假①輿②馬者,非利足③也,而致④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⑤也,而絕⑥江河。君子生⑦非異也,善假於物⑧也。

① 假:藉助,利用。 ② 輿:車。

③ 利足:腳步快。

④ 致:達到。

⑤ 能水:指游水,能,動詞。

⑥ 絕:渡。

⑦ 生:通“性”,資質,稟賦。

⑧ 物:外物,指各種客觀條件。

⑶ 要求學生找出本段最能說明作者觀點的一句話。

明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⑷ 提問:作者選哪些比喻來論證這一觀點的?

六、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課後練習1、2、3題。

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瞭解有關《資治通鑑》的文學常識。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詞語。

過程和方法目標

1、能在熟練朗讀的基礎上,正確斷句和停頓。

2、通過理解文意,體會對話中的不同語氣,揣摩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和心理活動,進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徵。

情感目標學生能夠懂得學無止境,學有益於人的完善和發展。

【教學重點】

品味魯肅、呂蒙對話並說出其中表現的人物形象特點。揣摩體會人物的語言特點。

【教學難點】

聯絡生活,讓學生真正領悟到讀書有益於人的發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法學法】

朗讀法,揣摩探究法,點撥法

【教學課時 】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

老師有幾個問題請教同學們:

1、孫權是三國中哪一個國的開國君主( )

A、魏國 B、蜀國 C、吳國

2、在孫權心目中膽識、學問、才能、謀略僅次於周瑜的大將是( )

A、關羽 B 、呂蒙 C、魯肅

二、介紹故事出處和文中人物

《資治通鑑》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人,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書名“資治”,說明本書編撰的目的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提供政治借鑑。

孫權(182—252):字仲謀,吳郡富春人,三國時吳國的建立者。

呂蒙:字子明,三國時吳國名將。

三、朗讀感知課文

1、聽朗讀課文,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

(1)“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 語重心長,諄諄告誡

(2)“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反問句,強調並不是要呂蒙研究儒家經典,當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而是有別的目的。)

(3)“卿言多務,孰若孤?” 反問句,否定呂蒙辭以多務的理由。要重讀強調

(4)“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感嘆句,要顯出驚訝不解的語氣

(5)“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反問句,指責中帶有自豪的語氣

2、疏通文意。

要求:同學們間互相翻譯句子,把有疑問或不懂的詞、句作符號。

3、檢查自學情況。

詞:(1)卿今當塗掌事;掌管國家大事

(2)孤豈欲卿治經 為博士邪; 難道

(3)但當涉獵 只 粗略地閱讀

句:(1)蒙辭以軍中多務 推託

(2)卿言多務,孰若孤? 比得上

4、解釋劃線詞語的意思(見PPT)

5、口譯全文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您現在當權管事了,不可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多為藉口來推辭。孫權說:“我難道想要你鑽研經書當博士嗎?只應當粗略地閱讀,瞭解歷史罷了。你說事務繁多,誰比得上我事務多呢?我經常讀書,自以為大有好處。”呂蒙於是開始學習。

到了魯肅來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談論天下大事 ,十分驚奇地說:“以你現在的才幹、謀略來看,你不再是原來那個吳地的阿蒙了!”呂蒙說:“讀書人離別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長兄知道這件事太晚了啊!”魯肅於是叩拜呂蒙 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然後分別了。

第二課時

四、精讀課文

(一)、這篇課文敘述了一件什麼事情?

本文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歎服並與之“結友”的佳話。

可以分為幾層?

可分兩層。

1、寫孫權勸學,呂蒙“乃始就學”

2、寫魯肅“與蒙論議”,“結友而別”。

(二)、朗讀並理解:

1、第一部分主要採用什麼描寫? 對話

2、孫權與呂蒙對話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勸學

3、孫權給呂蒙提的讀書目標是:____涉獵,見往事耳

4、表現孫權對下屬呂蒙親近、關心和期望的一句話是_____ 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 _

(三)、朗讀第二層

1、“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一句可見魯肅當時怎樣的神情和心理?說明了什麼?

十分驚奇的神態,呂蒙的變化判若兩人,使魯肅即吃驚,又情不自禁的發出讚歎。這句話從側面反映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長進。

2、“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表現了呂蒙當時怎樣的心情?

並非對魯肅不滿,而是表現出呂蒙對自己才略長進後感到很自豪、自得,和當之無愧的坦然態度。

3、“刮目相待”後,魯肅有何舉動?說明了什麼?

與呂蒙主動結友,是因為魯肅為呂蒙的才略所折服而願與之深交,表明魯肅敬才、愛才,二人情投意合。

4、孫權如何以現身說法,勸呂蒙學習?

“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5、呂蒙讀後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通過誰的所見所語來寫?

“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通過魯肅所見所語來寫。(側面描寫)

6、為什麼“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為情況是在不斷變化,人也在不斷變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7、評價孫權、呂蒙、魯肅?

孫權: 天下英雄誰敵手?生子當如孫仲謀。( 善勸)

呂蒙: 士別三日, 刮目相待 (好學)

魯肅:鳥隨鸞鳳飛騰遠, 人伴賢良品德高。 (敬才、愛才)

五、總結、歸納:

孫權:關心下屬、平易近人、諄諄善誘

呂蒙:前:才疏學淺(吳下阿蒙)

後:好學、自信(刮目相待)

8、請解釋“吳下阿蒙”並造句。

“吳下阿蒙”原指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 泛指缺少學識才乾的人,比喻人學識尚淺。現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轉變方面,凡學識大進,或地位從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窮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語。

(例句)你還不知道嗎?小黃已貴為經理,可不再是吳下阿蒙了。

9、請解釋“刮目相待”並造句。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來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別人,要估計到別人的進步。

(例句)聽了少管所的“現身說法”報告後,小明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你對他可要刮目相待。

10、 談談你學了這篇課文後有何感受。

讀書有益於人的發展和完善 。

六、比較閱讀

試分析《孫權勸學》與《傷仲永》兩篇課文在創作風格以及人物形象呂蒙和方仲永的不同?

《孫權勸學》:對話為主,言簡意賅;

《傷仲永》:敘議結合,借事說理。

呂蒙:年長好學,學有所成;

方仲永:年幼不學,毫無所成。

七、揣摩語氣

朗讀課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所表示的語氣

1、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邪:表示反問語氣,可譯為“嗎”。

2、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語氣,可譯為“罷了”。

3、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嘆語氣,可譯為“啊”。

八、討論、質疑。

還有不懂的問題嗎?說出來,大家來幫幫你。

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教學設想:

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論點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個分論點從三個角度論述、體現本文的思想性和邏輯性,這是本文的教學難點;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絡以及比喻論證,這是本文的教學重點。抓住提示論點的關鍵語句和用以論證的比喻,不僅可以明確本文論點和論證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寫作特點,而且一些文言詞句的重要問題也可迎刃而解。

二、要求學生重點掌握的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先指導學生藉助註釋、工具書,結合課文語境,理解其意義和用法,然後通過課堂點撥、課後“練習”、補充練習以及熟讀、背誦等反覆訓練,才能切實掌握。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的。

二、預習檢查。

三、匯入新課。

從七年級學過的課文《為學》匯入,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喻方法,講有關學習的道理。

四、作者介紹(結合註釋①):

荀子(約公元前 313—前 238),是先秦儒家最後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並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於“知”的必要性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後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誌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五、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者趁此在“勸”字後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麼意思?學生才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著就講:“勸”的繁體字“勸”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六、指導學生處理課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1.對照註釋,藉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組:通假字

(1)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與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生xìng通性(古音聲母韻母相同)

第二組:其他易寫錯讀錯字

中 zhòng 礪 lì 參 cān省 xǐng 跂 qì 臾 yú 螯 áo

2.給本課 12 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註,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

3.複習國中知識,學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虛詞“於”、“者”、“而”的用法:

(1)介詞,從。雖然,受地於先王,終原守之。/ 青,取之於藍。

(2)介詞,比。苛政猛於虎也。/ 而青於藍。

(3)介詞,向。告之於帝。/ 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1)特殊指示代詞,組成名詞性結構,表示“……的人或事物”。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 假舟揖者,非能水也。

(2)表示略作停頓,並提示下面要說的`原因。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

(1)連詞:並列關係。君將哀而生之乎。/ 知明而行無過矣。

(2)連詞:修飾關係。潭西南而望。/ 吾嘗終日而思矣。

(3)連詞:轉折關係。舟已行矣,而劍不行。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4)連詞:順接關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4.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1)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君子”是一個合成雙音詞。“可以”在古漢語中是兩個單音詞,相當於現代漢語“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體語境中,“以”已失去介詞的作用,只協調音節。因此,這兩個詞中只有“可”有意義,與現代漢語的“可以”差不多;它還表示情理上應當如此,可譯為“應該”。全句譯為:有學問有修養的人說,學習是不應該(可以、能夠)停止的。

(2)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句中兩個“中”作動詞,“符合”的意思。“繩”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線,這個詞的意義現在已擴大,泛指各種繩索。“輮”和“為”是兩個動詞,“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彎曲的一種方法,現作“揉”,解釋“使……彎曲”。“為”,做成。“以”在兩個動詞之間表明它後邊的行為是它前邊行為的目的或結果,作連詞用,譯作“而”。全句譯為:(一塊)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線,假如使它彎曲而成為車輪,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圓規(畫的圓圈)。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句中“神明”即“神靈”;“聖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現代漢語中的合成雙音詞,“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關係的連詞。這句譯為:積累善行養成美德,因而能自通於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備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句中“舟楫”是合成雙音詞,偏義複詞,聯絡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詞用如動詞,“游泳”。“絕”是會意字,意思是人用刀橫斷絲織品,“絕江河”很像橫斷水流,所以“絕”申為“橫渡”。“江河”古人專指長江、黃河,現在的詞義擴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譯為:藉助船隻的人,並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橫渡江河。

(5)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句中兩個“之”是定語後置的標誌。“爪牙”在本文中是兩個單音詞,它們的本義是爪子、牙齒。後來形成褒義的比喻義:幫手、武士;現代又轉為貶義的比喻義:幫凶、走狗,詞義的感情色彩有了變化。“強”,堅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黃泉”是特殊的單純雙音詞。“用心”不是合成雙音詞,“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詞,譯作“由於、因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形容詞,專一的意思。全句譯為: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硬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由於心思專一(的緣故)。

5.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聽讀,指出字音、語氣讀錯的地方。

勸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瞭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度的論述。

2.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教學重點﹞

瞭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度的論述。

﹝教學難點﹞

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同學們,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是否總有些困惑?有人說,我整天冥思苦想,埋頭看書,但是效果不佳;有人說,我上課真的是認真聽講了,也覺得聽懂了,但是一做題就不會了;有人說,我認真努力地學習了,付出了,可考試總是成績平平。我們也曾是雄心勃勃,也想臥薪嚐膽,也想破釜沉舟,但面對現實中的自己又總是有些無奈。今天,讓我們走進荀子,走進他的《勸學》,希望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幫助我們走出困惑,給我們指明一條前行的路。

二、解題

勸,勸勉,鼓勵。學,學習。

三、分析課文

(一)分析第一段:

1.我們已經粗略地翻譯完了這篇課文,大家思考: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生答:學不可以已,學習是不能夠停止的。)

2.從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看,這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章,讓我們很容易想到古代的老學究,穿著灰色長袍,正襟危坐,拖著長腔,講著一堆枯燥、乏味、單調的大道理時的情形。這篇文章是這樣嗎?

(二)讓我們分析第二段(學生齊讀,老師糾正讀音)。

1.大家思考:本段一共有幾個比喻句?(學生回答:五個)請讀出並翻譯前兩個。(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靛青是從蓼藍中提取,卻比蓼藍的顏色更深;冰是由水凝結成的,卻比水溫度低得多)經過提取的過程,靛青不再是蓼藍的顏色,經過凝結的過程,冰的寒冷也不同於水,說明經過某種人為或自然的變化過程,事物可以改變原有的性質。第一句已發展成固定的成語。(學生回答: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裡是說明事物可以有所提高。我們還記得孟子用了“五十步笑百步”這個比喻說明什麼嗎?(答: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之政”並無本質區別。)那麼就此看來,這兩個比喻是為了說明什麼呢?(答:因為荀子提出的“性惡論”,說明人經過一定的學習,本性就會發生變化,知識就會豐富,能力就會提高。)

2.那麼通過學習改變了的本性是否又可以回覆到過去的特性呢?作者又用了一個比喻回答了這個問題,那個比喻是什麼?(答: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又槁暴,不復挺者,輮使為然也。並翻譯: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繩,如果給它加熱使它彎曲做成車輪,它的彎度就可以合乎圓規,即使又晒乾了,也不會再挺直,這是因為人工使它彎曲成這樣。)已經改變的本性,是很難恢復到原來的特性的,學習對於人的本性的改變有著決定的不可逆轉的作用。

3.略講: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說明學習可以改變人的本性,使之向好的方面發展變化。同樣的道理推出:人只有經過廣泛地學習才能增長知識,培養品德,鍛鍊才幹,成為一個有道德,有學問的人。

4.請同學們概括本段所講的內容。(答:學習的意義)學習可以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三)朗讀第三段。(老師正音)

1.第一句話的前半部分講到了思和學,強調的是什麼?(答:學習。)後半部分,用了哪個比喻句?(答: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用這個比喻來說明學習的作用可以開闊人的視野。)

2.找出四組比喻句並翻譯: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登到高處招手,手臂並沒有加長,但人們在遠處也能看見)②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順著風呼喊,聲音並沒有加大,但聽的人會聽得清楚)③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使…..快;致,達到。藉助車馬的人,不是腳走得快,卻能到達千里之外)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絕,橫渡。藉助船隻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卻能橫渡江河。)這些比喻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淺顯的,易懂的,好似信手拈來的,但它卻是作者細心安排的,是為了說明一定道理的。我們思考:“見者遠、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這種效果的獲得,是由於人的本身固有條件發生了變化嗎?(答:不是。)從文中找出相關語句,(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那到底是什麼原因才有這種效果呢?(答:是善於藉助外物“登高,順風,假輿馬,假舟楫”的緣故,憑藉外界條件,無論是自然條件還是人工條件,都能幫助我們彌補不足。)自然匯出本段最後一句“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生通性),根據這個道理可以推出,君子的天賦本性跟其他人並沒有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為君子,是因為君子善於學習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罷了。

請一位同學概括本段的內容:學習的作用是彌補不足。

(四)匯入下一段:學習能夠改變、提高自己,能夠彌補不足,那我們應該怎樣學習呢?下面我們來學習第四段。大家齊讀第四段。並找出本段的比喻句(共10個)。

1.先分析前四個比喻句。(學生: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由土到山,是一個由少到多的積累過程。)這是哲學上的一個量變過程,堆積成高山,那裡的氣候條件就發生了變化,請大家用地理知識來解釋這一現象;(答:迎風坡降雨等),是哲學上講的質變,是一個飛躍。(用同樣的方法分析“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相反“用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說明不積累就將一事無成。找一位同學概括這四句話所強調的內容是什麼。(生答:學習要善於積累。讓學生聯絡生活說說積累的好處,學生說及:我們的讀書筆記,成語,名言警句等的積累是一種量變過程,伴著積累,伴著成長,氣質就發生了變化,是質變過程。)

2.要想做到長期積累,我們該如何做呢?讓我們分析下兩組比喻句。第一組比喻:騏驥與駑馬對比,說明客觀條件的優劣不是成功的唯一條件,只要堅持就能取得成功,(為了活躍氣氛,更易於理解,舉龜兔賽跑的故事。)第二組比喻:“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生舉鐵杵磨針的故事,滴水石穿的事實,說明做事要堅持不懈。)

3.做到堅持不懈還不夠,我們還必須做什麼呢,請看最後一組比喻句: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學生譯出兩個定語後置的句子,說出“上”與“下”的用法以及實詞“強”的用法)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學生說出“寄託”的古今異義)通過蚓與蟹對比,說明學習要專心。

四、略析論證方法

比喻論證,對比論證。

五、分析語言特色

本文運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見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說得明白,具體,生動,深入淺出,使讀者容易接受,並不是開始我們所想象的老學究那枯燥、乏味的說教。

六、總結

千古傳誦、膾炙人口的好文章,每個社會、每個時代都會賦予它新的內涵,我們推想荀子寫此文的初衷,是針對自己提出的“性惡論”中的“惡”採取的一種措施,要加強後天的學習,來增強自身的修養,去除惡的本性,改變自己不良的天性,成為有學問、有修養的謙謙君子。今天我們學習這篇文章,應該超越古人,上升到我們這個時代的高度:我們要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因為學習能開闊人的視野,學習能增長人的學識,學習能改善人的生活,學習能提高人的品位,學習能改變人的命運。請學生舉例子(張海迪、海倫·凱勒……)

七、作業

1.寫一篇一二百字勸學文字。

2.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用多媒體)

勸學

《荀子》

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板書設計1

板書設計2

勸學教案 篇8

在教《勸學》一課時,我事先並沒有告訴學生這一節課要學什麼,而是讓學生做下面的“造句”練習:

1、事物經過變化,可以得到發展、提高,就像()一樣。

2、事物經過改造,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況,就像()一樣。

3、讀書可以使人變得更聰明,就像()一樣。

4、做事情時藉助外物可以取得更好的成效,就像()一樣。

5、在學習上,積累是很重要的,就像()一樣。

6、做學問要有持之以恆的精神才能取得理想的成就,就像()一樣。

7、心不專是取得成就的最大障礙,就像()一樣。

幾分鐘後,學生開始舉手回答問題,這些答案中,有的很有創意,如:

1、答為“人類進化”,

2、答為“鐵久煉而成鋼”,

3、答為“牛頓說自己取得成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

4、答為“利用計算器可以算得更快”,

5、答為“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6、答為“滴水穿石”,

7、答為“小貓釣魚”等等。

當然,也有些答案值得糾正的,如有的同學把4答為“考試作弊”、“談戀愛要有資本”,7答為“腳踏兩隻船”等等,對這些答案必須正確引導,使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教育功能。然後,我對答案加以引導,依次把它們答為:青出於藍、把刀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刀會變得更鋒利、站得更高看得更遠、藉助車馬可以走得更快更遠、匯聚小河可以成為江海、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弱蚓心專能食土飲泉而強蟹心浮卻只能寄居,我特別強調了第7句的答案,說是某班一個學生的答案,以引起學生的興趣。講到這裡,學生已經隱隱約約地知道今天要學什麼課文了,我便順勢問了一句:“同學們,你們知道今天要學哪一篇課文嗎?”

“《勸學》──”學生異口同聲。

在這個基礎上,我又佈置了下面一道題:

請從《勸學》一文中找出一些比喻句填在1~7中,看看古人的答案好還是你自己的答案好。

就這樣,在無形中就已經進入了《勸學》的學習。事實證明這幾十分鐘沒有白費,在分析課文重點的時候,稍加點撥,學生就理解了。真可謂:

暗渡陳倉,出奇制勝。

勸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礎知識

2、能力目標:以誦讀培養語感,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標:認識“學不可以已”的深刻道理。

教學設想

我們教文言文,目的不在於寫作,而在於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既如此,什麼是學生閱讀文言文的理想境界呢?它不是能將文言文譯成順暢的現代語,也不是能對文言語句作細緻的語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經過查詞典、會意而後懂。有時進行點翻譯練習或語法分析不過是達到讀懂的一種輔助性手段。

教授《勸學》,我擬以“讀”為基調,即朗讀、誦讀、背誦。

當然,對於高一的學生來說,在“讀”的過程中,

老師應該知道他們掃清字詞句的閱讀障礙,

引導他們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這對誦讀課文、理解課文、背誦課文,提高閱讀鑑賞文言文的能力很有幫助。

針對這樣的教學目的,我設計了三個教學環節:誦讀課文(感性認知)、探究課文(理性認知)、背誦課文(能力昇華)。

1、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樹立為發展學生能力、智力而教學的觀念,堅持誦讀教學。

教學難點是:在誦讀中落實本文的文言語法知識教學。在誦讀中滲透正字正音、辨詞析句、層次疏理、文意理解、語言鑑賞等多項文言基礎知識的學習。

2、教學方法

本文采用誦讀教法、討論交流法。

誦讀要多次進行,開始照課本朗讀,要求字音無誤,節奏鮮明,讀得順暢;

繼此再讀,要求在粗知大意的基礎上能大體成誦;

最後,經過分析、思考,要求領悟文章的基本內容,達到熟練地背誦全文。這種誦讀式的教學,跟先前書塾的死記硬背是有著實質上的區別的。

為了使誦讀收到實效,首先要善於根據課文內容和寫法上的一些特點,啟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產生自覺誦讀的要求;其次,在誦讀練習過程中發現難點時,要指示學生運用各種記憶的因素去解決它們,毫不動搖地要堅持做到當堂成誦。

誦讀練習可以分段、分層地進行,但最後一定要連貫地背誦全文。

3、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誦讀課文、探究課文、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整理、歸納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識(實詞、虛詞、句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