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河中石獸》教案三篇

來源:才華庫 1.03W

作為一名教職工,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教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河中石獸》教案3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選】《河中石獸》教案三篇

《河中石獸》教案 篇1

【學習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學習敘述和議論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3.理解“實踐出真知”的含義,懂得在認識事物的時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學習重難點】

重點:

1、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理解“實踐出真知”的含義,懂得在認識事物的時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難點:學習敘述和議論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知識連結】

1、作者:紀昀(1724-1805),字曉嵐,直隸獻縣人。清代文學家,乾隆十九年進士。學問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遣戌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後,任《四庫全書》總纂官,親自撰寫《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2、寫作背景:本文選自《閱微草堂筆記》。題目是編者加的。《閱微草堂筆記》為清朝短篇志怪小說,於清朝乾隆五十四年至嘉慶三年由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紀昀以筆記形式編寫成。在內容上,主要蒐集當時流傳的各種狐鬼神仙、因果報應、勸善懲惡等鄉野怪談,或親耳聽聞的奇聞軼事;在空間地域上,範圍遍及全中國,北至烏魯木齊、伊寧,南至滇、黔等地。

3、筆記小說:是一種帶有散文化傾向的小說創作形式,它的特點就是兼有“筆記”和“小說”的特徵。“筆記”使其在記敘上獲得了一種散文化的記敘空間,在這一空間裡,作者可以敘述,也可以表達別人及自己的思考以及觀點;而“小說”則是一種帶有故事性的敘述和創作,由於“筆記”本身獲得的自由空間,可以使“小說”創作與散文化的“筆記”敘述相互交叉,優勢十分明顯。

【自主預習】

給下列字詞注音。

河干( ) 門圮( ) 船棹( ) 曳 ( ) 湮沒( )

齧沙( ) 坎穴( ) 溯流( ) 臆斷( )

【朗讀課文,翻譯】

1、翻譯全文。

2、完成《學輔》P86 第2、3、4題

3、理解重點詞。《學輔》P86第5題。

4、 重點理解的句子

(1) 閱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

(2)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3)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 這個故事講了一件什麼事?

2. 課文可以分為哪幾個層次?試概括各層大意。

【再讀課文,文字探究 】

3、故事中主要說出了幾位主要人物?他們各自尋找河中石獸的道理和方法是怎麼樣的?分析他們這樣認識的原因。試歸納總結。

經 過

人 物

尋找地點

原 因

結 果

第一種

第二種

第三種

第四種

4、為什麼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

5、講學家和老河兵都說了“石性堅重,沙性鬆浮”,為什麼得出了不一樣的結論?這說明了什麼?(《學輔》第12題)

6、結合全文,分析寺僧、講學家、老河兵的性格特徵。

7、“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

【把握文章主旨】

8、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學輔》第11題 )

【寫作鑑賞】

1.層層鋪墊。

2.具有較強的思辨色彩。

3.細節描寫增加了文采和可讀性。

【小結】

【隨堂測試 】

1、 課後第五題

2、講學家和老河兵都說到了“石性堅重,沙性鬆浮”,但他們對沉在河中的石獸作出的結論是完全不同的。講學家據此得出的最終結論是___________

A、爾輩不能究物理; B、是非木柿,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C、湮於沙上,漸沉漸深耳; D、沿河求之,不亦顛乎?

老河兵的最終結論則為_________

A、水不能衝石; B、再轉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

C、求之下流,固顛; D、石必倒擲坎穴中。

3、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一種見解是從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認為應在石獸落水處尋找石獸。

B、一種見解是從水暴漲衝擊石獸而走作分析,認為應該到河的下游去尋找石獸。

C、一種見解是從石性、沙性和水衝擊角度作綜合分析,認為應到獸落水的上游去尋石獸。

D、三種見解都是正確的,只不過實踐更重要。

4、下列句中劃橫線的詞古義和今義相同的是( )

A.但知其一

B.是非木柿

C.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D.一講學家設帳寺中

5、下列句中黑體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山門圮於河(倒塌)

B.棹數小舟(划船)

C、不亦顛乎(顛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6、你還知道哪些“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卻主觀臆斷,以致犯下錯誤或鬧出笑話事例?

7、課文闡述的事理對我們平時的生活、學習有什麼啟示?

《河中石獸》教案 篇2

一、複習上節課內容。

複習文言文加點字解釋。

二、思考問題。

故事說了一件什麼事?

故事中主要出現了幾位主要人物?他們各自對事情的看法如何?

故事是如何發展變化的,課文可以分幾個層次?概括各層次大意。

三、請學生口頭回答上述問題,劃分層次並概括各層次大意。

1、為什麼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藉助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

【多媒體演示】

(1)、學生演示。

(2)、教師演示。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藉助動態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

2、師生共同歸納:

第一種 沒考慮流水、石獸、泥沙的關係。

第二種 只考慮了流水,沒考慮石獸、泥沙。

第三種 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係,忽略了流水。

第四種 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準確把握了三者的性質及相互關係。

五、分析最後一層,概括文章的中心。

1、概括文章的中心:

許多自然現象的發生往往有著複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僅僅根據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據常情主觀作出判斷。

2、啟發學生深入思考,聯絡生活實際,更深入地領悟這一道理。

六、拓展閱讀:《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七、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訓練題。

歸納本課古今異義和一詞多義現象。

水中石獸真會向上遊

吳德鋒

紀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是出名的清人筆記小說之一。蔡元培先生將它與《紅樓夢》、《聊齋志異》鼎足並列為“有清一代三大小說”。《閱微草堂筆記》中的《河中石獸》這個故事,頗負盛名。

近來有人對紀昀的這個說法,表示懷疑。理由是石重水輕,無論如何,沉於水中的石獸,只可能順流而下,決不可能逆流而上。他們認為紀昀所說的這個故事,儘管很生動、有趣,很能吸引人,無奈事實決非如此,石獸向上遊,不過是文學家的幻想,客觀上並不存在。

事實真的如此嗎?尋找沉在河中的石獸,究竟應在上游還是下游?不久前發生在雲南西雙版納的一回事,圓滿地回答了這個問題。這回事的情節幾乎與紀昀所記一模一一樣,即西雙版納有一條河中有兩塊大石,它們有一半露在水面。十多年前,有一塊石頭被人炸碎,另一塊也隨之失蹤,大家都不知道這塊未炸碎的石頭到哪裡去了。十多年後,有人在離原地十多裡的上游,發現了那塊失蹤了的石頭,經核對,它確實是本來位於十多裡外的下游那一塊。它是怎麼“遊”上來的呢?

原來炸另一塊石頭時,這塊石頭的基礎也被震壞,它喪失了屹立不動的根基,正如紀昀所說的水沖走石邊沙的道理,在十多年的時間中,它逐漸地向上遊翻滾了十多里路。它向上“遊”時經過之處,留下了一道明顯的溝,令人信服他說明,紀昀所記,確非虛言。這一有趣的自然現象,1980年4月當地的報紙作過詳細的.報道。這故事不僅教育我們如何思考問題,對從事水中打撈也有實際指導意義。

《河中石獸》教案 篇3

《河中石獸》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最後一篇,它是清代才子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中的一篇志怪小說。本文語言簡煉,層次清晰,故事性、趣味性比較強,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學生通過前面幾篇文言文的學習,積累了一定數量的文言詞彙,初步掌握了閱讀淺顯文言文的方法。這對我們理解課文有很大的幫助。當然,本文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教師要在方法技巧上點撥指導,幫助學生積累文言字詞,理解課文內容。

新課標要求7-9年級學生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閱讀淺顯的文言文。本單元的學習目標是要掌握邊默讀、邊摘錄的閱讀方法,還要注意把握內在的條理,理清作者思路。依據以上兩點及本文的特點,我將《河中石獸》一文確定如下三個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積累文言詞語,理解內容。

3.反覆誦讀,懂得“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基於七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及知識結構,我把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和準確翻譯課文、理解內容作為本課的重點。本文有較多的疑難字詞、倒裝句和文言長句,因此我把準確翻譯課文作為本文需要突破的第一個難點;另外,本文作者善於在敘事中製造波瀾,風格簡淡、立意高遠,七年級學生較難體會,因此品味本文的寫作特色是第二個難點。

為了更好的把握重點、突破難點,我將採用朗讀法與小組討論法相結合的教法。

本文我打算用兩個教學課時完成,教學過程如下:

第一環節:疑讀 正其音。

我設計了多個層次的讀,力爭每次朗讀側重於某一方面的訓練與提高:一是自由朗讀,提出疑問,劃出讀音不準的字詞;二是指名朗讀,讀準字音和句讀,側重於教給學生劃分句子節奏的一般方法。三是齊讀,注意揣摩人物的語氣語調,為後面的人物分析做好鋪墊。這樣設計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朗讀熱情,完成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的教學目標。

第二環節:譯讀 明其意。

我設定了四個步驟。

第一步譯一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輪流翻譯,並將個人以及小組不能翻譯的句子在班內質疑,師生共同完成解疑。

第二步重點突破中最有難度的幾個句子:在這一步驟中我設定了一個表格,學生完成表格既能較全面的把握故事情節,同時幫助學生理解:石獸是如何“遊”到上游去的?先讓學生用原文回答,之後採用“畫一畫”的形式讓學生自己動手,用簡筆畫演示最有難度的句子的動態模擬圖景,幫助學生理解。同時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只有老河兵找到了石獸?讓學生質疑、討論,說出自己的看法。並拓展延伸聯絡生活中紙上談兵、閉門造車的事例,得出“實踐出真知”的科學道理。從而整體把握的內容與中心。

消除了語言障礙是讀懂文言文的基礎,但是如果將富有豐富內涵的文言詞語僅僅停留在釋義的層面顯然是不夠的。如何在教學中玩味文言文的語言呢?除了誦讀外,“比較法”“想象法”是一種有效而且實在的方法。比較是理解和思維的基礎,在教學中如果教師善於精闢的概括,精心的選擇比較點,並且運用比較法引導學生琢磨字詞,就必能使得學生登上語言之堂,入運用之室。於是我在第三步設計了找一找的活動,進一步引導學生品味本文的作者的語言特色。教師引導學生找出所有體現作者對講學家嘲諷的句子,抓住文中的細節描寫,如講學家和老河兵的“笑”,讓學生“比一比”並“想一想”,在補白的練習中學生體會到作者憑藉這簡潔的文字記敘的故事情節,刻畫了人物形象,揭示了深刻的道理。引發我們的聯想,引發我們的思考,真所謂是一個字寫活一個人,一個字激活了一群人。在短短的字裡行間,我們讀出的是人物的心情,是人物的語言,是人物的形象。所以說紀昀的文字雖然簡短但是意無窮。讓我們帶著情感,分角色朗讀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讀出語氣語調,實現了讀的又一層次的提高。

第三環節:創讀 悟其理

在前面朗讀、理解、賞析、比較的基礎上,學生了解了作者紀曉嵐的三個特點:1.語言平易,風格簡淡,耐人尋味;2.善於在敘事中製造波瀾,平而不板;3、寓意於事,立意高遠。於是我又採用了轉換角色的方法讓學生採用第一人稱的方式來一次穿越,再現的故事情節以及人物形象,想象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力爭演出人物的神韻,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文字,並且又能走出文字,深刻感悟揭示的道理。並且幫助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實現背誦的目的。

第四環節:背讀 得其法

我採用減字法幫助學生背誦,降低了難度,交給了方法。

最後是課堂小結:讓學生感悟,說出自己所得。

作業佈置:

1.熟讀並背誦全文

2.積累有關實踐出真知的名言或詩句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說課內容,讓學生學會閱讀、學會表達、學會感悟、學會積累,是我這堂課的追求,也是我平時的教學理想。儘管在備課的過程中得到了我校所有語文組姐妹的幫助,但是我們深深的感到教師對文字的解讀水平實在有限,而教師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直接決定和影響著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我們能否準確的找到文字能”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那個按鈕.還肯請各位老師多批評指正。謝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