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小石潭記教案合集8篇

來源:才華庫 1.52W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石潭記教案8篇,歡迎大家分享。

關於小石潭記教案合集8篇

小石潭記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識記“篁、洌”等10個文言實詞和“以、其”2個文言虛詞的意義。

2、理解作者筆下小石潭的特點。

3、反覆朗讀體會作者借景所抒發的感情。

【教學重點】 1、理解重點實詞和虛詞的含義。

2、作者借景所抒發的感情。

【課堂實錄和反思】 師:上課!

生:老師好!

師:請坐。遊山賞水,探勝尋幽,歷來是我國文人的保守喜好。或抒發平步青雲的喜悅,或詠歎仕途坎坷的感悟。唐朝的文學大師──柳宗元,借遊小石潭,唱吟了一首寧靜與感傷的詩章。下面我們就來學習《小石潭記》。

作為一篇文言遊記,你最希望老師和大家一起學會哪些知識呢?

生1:學會文言字詞的音、義,一些重點實詞和虛詞的含義。

生2:弄懂文意。

生3:瞭解所描述景色的特點。

生4:古人往往借景抒情,本文是否也是這樣?抒發了一種怎樣的感情?

……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老師認為我們應先了解作者和本文的寫作背景。

(出示課件1)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人,世稱柳河東。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柳河東集》。《小石潭記》是他被貶永州時所做的遊記之一。

生:(一齊)朗讀並背誦。

師:根據同學們的要求,老師確定了以下3個學習目標,請同學們看螢幕,並且讀一遍。

(出示課件2)

1、識記“篁、洌”等10個文言實詞和“以、其”2個文言虛詞的意義。

2、理解作者筆下小石潭的特點。

3、反覆朗讀體會作者借景所抒發的感情。

師:我們先聽一遍課文錄音,感知文章內容,標註出下列生字詞的讀音。初步領悟作品的思想內涵。

(出示課件3)

一、走進錄音棚

1、聽錄音,為下列加粗字釋義:

篁竹(huáng)_______ 清洌(liè)_______

為坻(chí)_______ 為嶼(yǔ)_______

為嵁(kān)_______ 佁然(yǐ)_______

俶爾(chù)_______ 差互(cī)_______

幽邃(suì)_______ 悄愴(chuàng)_______

師:放錄音。

生:(聽完後)齊讀字音,並帶拼音寫一遍漢字,交流詞的意義。

師:請同學們反覆誦詠,體會作品表達的思想感情。

(出示課件4)

2、結合註釋疏通文意,劃出不會的字、詞、句交流討論。

生:(邊讀邊結合註釋)自主學習。

師:接下來,我想考一考同學們,請看螢幕。

(出示課件5)

3、理解下列每組加粗詞的含義:

⑴ 全石以為底 ( )

⑵ 以其境過清, ( )

⑶ 以天下事為己任 ( )

⑴ 其岸勢犬牙差互 ( )

⑵ 以其境過清 ( )

⑶ 益習其聲 ( )

(討論後)

師:(找兩名學生回答其它學生補充)明確答案:由、因為、把 那、那種、驢子。

師:同學們字詞理解得很好,再努力,看誰能理解了文章內容。

生:相互交流,疏通文意,不會的提出,商討。

師:(學生討論結束後)哪位同學願意把自身的理解與同學們交流一下?

生1:解釋文意(其它學生補充)。

師:同學們對文意理解得非常好,你能否用自身的方式給同學們分析一下你所喜歡的句子?請看示範:

(出示課件6)

二、進入探究園

1、結合文意,大膽想象,用自身的方式給同學們分析一下文中你喜歡的句子,並用最美的語言描述出來。

如:第二段的“似與遊者相樂”可理解為:魚兒一會兒鑽出水面,一會兒又潛入水底,一會兒游到你的面前吐著水泡,一會兒又遊得遠遠的望著你,好像故意逗你呢!

(學生考慮、討論)

師:哪個同學願最先表達自身的見解呢?

生1:“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一句,可理解為:樹木和藤蔓鬱鬱蔥蔥,枝葉相連,環抱著小石潭,如同一位母親輕輕搖動著睡夢中的嬰兒。

師:很好!比喻新穎。

生2:“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一句,可理解為:石頭的底,石頭的邊,石頭的島嶼,石頭的岸,一個天然的石頭盆景出現在眼前。

生3:我認為“日光下徹”中“徹”用的好,彷彿讓我們感到陽光直接照射在潭底,潭中沒有任何東西一樣。從而更好地表示出小石潭水之清澈。

師:在描寫方法上這屬於哪一種呢?

生3:側面描寫。

生:(一齊)為生3的精彩回答一齊鼓掌鼓勵。

師:非常好!這三名同學的考慮很具獨創性。哪位同學還想再試一試?

生4:我認為“影布石上”一句也具這種功能。看起來是寫魚影,但實際上仍在表示潭水之清。正因為水清小魚的影子才幹極其清楚的“布”在石上。一個“布”字用的極妙。

生5:“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一句,表示了小石潭地處偏僻之地,與前面“伐竹取道”相互應。又能看出小石潭周圍的環境極其幽靜,幽靜的能讓人發生寒意。又與下文“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相聯絡。

師:同學們理解得非常好,在此基礎上你能否再歸納一下作者筆下的小石潭具有怎樣的特徵呢?

(學生討論)

生1:小石潭的──清。

生2:小石潭的──靜。

師:作者又是分別通過哪些景物的描寫來突出這兩個特點呢?

師生一起交流,用課件明確答案。

(出示課件7)

2、小石潭的顯著特點:

小石潭的“清”是通過(水、石、樹、魚)

小石潭的“靜”是通過(四周環境、作者的感受)

師:既然同學們對課文理解的很深刻。那麼老師有一個不理解的問題,你能否幫老師解決一下嗎?

(出示課件8)

3、作者描寫了那麼美的景色,開頭也說“心樂之”而為什麼結尾處卻說“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學生分小組討論)

生1:景色雖美,但此地過於荒涼

生2:我卻認為:景色雖美,但作者遭貶,心情抑鬱。

其它學生補充。

師:由此可見,人在欣賞景色時,心情是關鍵。心情不佳往往會觸景傷懷。作者心中被貶的陰影揮之不去,抑鬱之情時時體現在字裡行間。請同學們再讀一遍第四段,體會文中的這種感情。

生:朗讀、品味、感悟。

小石潭記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徵加以細緻描摹的方法與融情於景、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體會這些寫法的妙處,提高自己的鑑賞能力。

2.能積累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與虛詞,掌握其音與義,瞭解常見的文言句式特點,從而理解作品的內容和藝術手法。

教學重難點

1.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怎樣理解文中的樂與憂。

教學準備

文章以遊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教師可以導遊的形式,引導學生理清思路,把握課文內容。輔之以多媒體手段,將配樂範讀、錄影畫面結合起來,增強直觀效果。設計思路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行、遊覽、返回的全過程,特別是對“小石潭”秀麗景色的描寫,細膩而生動,讀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時所寫的《永州八記》中的一篇。雖是遊記,卻不能當作一般遊記來讀。試想,作為一個貶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遊永州八景,其心情又當如何?恐怕是苦中作樂者多。本文最大的特點不在於景色寫得多麼美,技巧多麼高,也不在於一般意義上的情景交融,而在於人在景中,情在心中。“聞水聲”固然能使作者“心樂之”,游魚的“往來翕忽”也能讓作者獲得與之相通的快樂,但是,作者的身份和處境,卻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覺與內在心靈的感受的非同步和反差。越是優雅清靜的環境,越讓作者感覺到難以承受的冷清與孤寂。因美景而生感傷,於高潮處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觸動,使作者幾乎要逃離剛剛還帶給他快樂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現實生活中去。否則,便無法解讀“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的複雜內涵。當然,這不是本文教學的重點,但卻是一個難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經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在此期間,寫下了一組著名的山水遊記,合稱《永州八記》。上學期我們曾學過他寫的《黔之驢=》,這位作家是誰?(柳宗元。)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永州八記》之一的《小石潭記》。

(彩屏顯示課題。)

二、明確學習目標

1.(彩屏顯示。)

疏通文意,落實字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理清課文的思路結構。

3.體會作者的感情。

三、整體感知課文

1.聲屏顯示朗誦錄影。要求學生認真觀看畫面,聽準字音和語氣語調。

2.檢查預習,落實字詞。

(彩屏顯示。)

l(1)下列加點的字注音正確的一組是 ( )

A.篁竹(huang2)清冽(lie4)為坻(di3)

B.為嶼(yu3)為堪(kan1)怡然(yi2)

C亻叔 爾(chu2)翕忽(燈)差互(cha1)

D.寂寥(1iao2) 悄愴(chuang4) 幽邃(sui2)

(2)下列句子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全石以為底:(潭)以整塊石頭做底。

B.潭中魚可百許頭:潭中的魚可以數出有百多條。

c.怡然不動:(魚影)呆呆的一動不動。

D.悽神寒骨:感到心神淒涼,寒氣透骨。

3.齊讀課文。

四、引導討論,完成目標

(彩屏顯示以下問題。)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請用譯文回答。

明確:隔著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樂起來。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明確:一整塊石頭做為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成為坻、嶼、、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3.游魚和潭水有什麼特點?

明確: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麼依靠似的。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散在石上,靜止不動;忽然向遠處遊走了,往來很快。

4.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明確: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著,寂靜寥落,沒有人家,使得心神淒涼,寒氣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課文是按遊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請說說本文.寫作思路。

(彩屏顯示。)

明確: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五、佈置作業

1.熟讀並背誦全文。

2.翻譯第二自然段。

小石潭記教案 篇3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單元選的課文都是歷來傳誦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記》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遊記“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從不同角度描繪了小石潭的各種景物,著意渲染它的寂寞、淒寒、幽愴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貶官失意時的悲涼、悽愴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行、遊覽、返回的全過程,描寫生動、細緻,充滿詩情畫意。

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優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二、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的設定

根據新課標提出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等要求。結合本單元的教學和課文自身的特點,本篇文言文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學習對景物入微地觀察並抓住特點寫景,借景抒情的寫法;

3、理解作者在貶居生活中孤獨悲涼的心境;

4、通過對課文的品讀,感受祖國山河的美,提高對美的鑑賞能力;

本文個別語句晦澀,詞語活用現象較多,是學生理解課文的一大障礙,因而疏通文意、積累文言實詞、虛詞是本課的重點;由於年代久遠,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樂與憂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三、教學方法

羅素說過:被動地接受老師的智慧,這種習慣對一個人的未來生活是一種災難。新課標指出“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課堂上,我十分重視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以喚起他們的切身感受,激發他們質疑、辨疑的意識,在體驗學習與探究學習中整體把握課文,從而達到提升個人語文素養的目的。

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徵,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有:誦讀教學法、課前資料交流、開放式討論、提問法、練習法等。

四、 教學物件分析

(一)學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兩個班,人數均在55人以上,且學生語文素質參差不齊,有一部分學生在課堂上樂於表達自己的閱讀體會,而另一部分學生則習慣於在課堂上保持言語沉默,甚至思維 “休眠”,因此不斷激發學習興趣獲得成就感尤為重要。

(二)學法指導: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於國中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通過教學應使學生能熟練朗讀課文並能在課後背誦,能運用已有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自主的學習。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為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藉助工具書和註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夥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採取師生互動的形式,與作者同遊、與作者對話,體會課文抓住特點描寫景物、借景抒情的寫法,提高寫作能力;

4、人人都來當導遊,寫寫導遊詞並與同學、老師交流,提高寫作、口語表達能力。

、課前預習

1、通讀課文,藉助工具書給生字注音;

2、對照課文註釋與工具書,口頭翻譯課文,讀懂課文大意;並整理出預習中解決不了的疑難字詞;

3、利用網路或書籍,收集有關柳宗元與《小石潭記》的資料。

對於文言文閱讀,新課標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能利用圖書館、網路蒐集自己需要的資訊和資料”,“瞭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之所以佈置這樣的預習題目,它的好處在於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課時安排:一課時

七、教學工具:多媒體

八、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課文

伴隨著一曲《高山流水》展現一組充滿大自然魅力的山間圖片,教師緩緩匯入,

隨之課件展示課題 。

這一環節的設計旨在通過圖片欣賞,引導學生感受自然美,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的匯入語可以拉近學生與文字的距離。

(二)、走進作者,瞭解寫作背景

1、請學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作家、作品的資料;

2、教師視學生交流的內容作補充(用多媒體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記”以及寫作的背景);如果學生交流能較好地完成這一環節,教師補充省略。

我設計這一環節,為下面深入入文字,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鋪墊。

(三)、走入《小石潭記》

1、朗讀課文

1)請一名學生朗讀,教師組織學生聽讀、評議,教師最後總結;

2)範讀,教師放伴有音樂的朗讀錄音並給予聽讀要求;

3)學生齊讀,然後男女學生朗讀比賽。

古人云:“三分詩七分讀”。文言文教學應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要達到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誦讀。我設計這一環節旨在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語氣語感,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礎。

2、細讀課文、疏通文意

(1) 小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著重翻譯前四段,每人一段,將翻譯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字、詞或句記錄在本子上,準備在全班交流中提出來。

(2)集體質疑

學生提出疑問,由學生幫助解決,教師點撥,同時引導學生劃出本課的重點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見的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教師進行歸類板書。(課件展示板書)

新課標要求學生 “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我設計這兩個環節,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在老師的指導下,掃清字詞障礙,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並積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見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和通假現象,培養學生依據文脈推斷詞義的能力。

3、當堂檢測

發放印好的練習,要求學生在五分鐘內完成,(練習內容有文學常識一題,重點實詞、虛詞共10個,2個句子翻譯),做好之後全班校對。

控制論告訴我們,“要實現有效控制”就必須“要有反饋”,而且反饋越及時越好。因此我設計課堂練習,既檢查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果,又獲得了資訊反饋,有效地達到了教學相長。

(四)與柳宗元同遊

1、再讀課文,理解課文抓住景物特徵寫景的寫法

1)投影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①本文寫景條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們有什麼特點?

2)自主閱讀3分鐘後,在學習小組內展開討論,小組代表總結髮言。教師做定性評價並板書明確。

本文是文言文遊記中的佳作,作者對小石潭觀察入微,描摹細緻,我設計這兩個問題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去探究文章的寫作特點,感受小石潭的幽靜。

2、學做導遊,介紹“小石潭”

1)選擇文中自己最喜歡的一處景,設計一段導遊詞,允許發揮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遊客”的遊玩興致。

2)請4——5名學生給全班同學導遊(時間允許的話可以多請幾位學生)

新課標指出“能就適當的話題即席講話,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的說服力”,我設計這一環節,既訓練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也有利於鍛鍊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一舉多得。

(五)品味文章,與柳宗元對話

1、精讀感悟,體會以景寫情的寫法

1)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暢說優美景色給人的感受:

如果你也坐在潭邊,會有什麼感受?

2)深入探究,走進柳宗元

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面對如此優美景色,作者卻是“情愴幽邃”。請結合寫作背景,說一說你的理解?(可以從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

新課標要求學生 “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說出自己的體驗”,而且“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絡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我設計這個環節,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六)師生共同總結本課學習

1、這堂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知識?

2、通過對課文的分析及對作者的瞭解,你有什麼啟發?

教師引導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後教師做總結髮言。

新課標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我設計這一環節一方面為了讓學生回顧本節課學習的要點,另一方面能夠培養學生對文章內涵的拓展延伸。

(七)佈置作業(二選一)

1、你也曾遊覽過一些風景名勝,請寫寫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處,按遊覽順序寫一則遊記,要求寫出該景物的特徵及任務的心情。

這個作業的佈置讓學習不再停頓在課堂內,能讓學生學以致用,使學到的知識得到延伸。新課標要求學生“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徵,力求有創意的表達”。

2、你已學過不少描寫景物的古代詩文,試著把其中描寫山水的名句摘錄下來,並選擇一兩則加以賞析。

這是一題拓展性的練習。設計此題,意在引導學生對過去已讀過的古代詩文作品加以總結、梳理,然後對自己感受最深、體會最切的一兩個名句寫一段賞析文字,從而培養學生對優秀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和對祖國優美山水的審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

小石潭記教案 篇4

一 、目的要求:

1、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學習對景物入微地觀察並抓住特點寫景,借景抒情的寫法;

3、理解作者在貶居生活中孤獨悲涼的心境;

4、通過對課文的品讀,感受祖國山河的美,提高對美的鑑賞能力。

二、教學重點:疏通文意、積累文言實詞、虛詞是本課的重點;

三、教學難點:理解文中的樂與憂。

四、教材分析: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遊記“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從不同角度描繪了小石潭的各種景物,著意渲染它的寂寞、淒寒、幽愴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貶官失意時的悲涼、悽愴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行、遊覽、返回的全過程,描寫生動、細緻,充滿詩情畫意。

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優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五、教具準備:U盤。

六、課時安排:3課時。

小石潭記教案 篇5

內容預覽:

《小石潭記》教案4

一、目標與要求

1.通曉文章大意並背誦全文。

2.瞭解一些文言實詞與虛詞的用法。

3.理解作者借遊記寄託的思想感情。

教與導設計

①學法指導

這篇課文內容並不多,但其中不少字和詞不大好認,也不大好懂,因此,先要過文字關,理解各個字同、各個句子了含義,做到能夠通澤全文。然後把重點放在對作者的抑鬱憂傷之情的理解上,思考一下,是什麼引起作者的憂傷之情,在文中哪些語句中得到體現。同時,還要學習本文的寫法,本文先寫所見景物,然後以特寫鏡頭描繪游魚和潭水,這種特寫鏡頭與總寫景相結合的方法是值得借鑑的。

①重點與難點

1.全文的結構層次。

第一部分(1):總寫小石潭全貌。寫了竹、水、潭、石、樹等。

第二部分2一3:以特寫鏡頭描繪游魚和潭水,並寫到了小溪的走勢。

第三部分(4):寫幽靜的環境,抒發作者抑鬱憂傷的心情。

第四部分(5):補充交待同行的人。

2課文的語言特點。

這篇課文的語言有以下特點:簡潔而又豐富,細緻而生動,用短句產生節奏感,讀起來悅耳動聽,字裡行間還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情感。

因此,從語言上看,這是一篇難得的好文章。

3.如何準確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這篇遊記是作者被貶為永州司馬時所寫,是《永州八記》中的一篇。因為被貶謫,作者的心請常常是憂傷悲涼,欲求解脫卻又無法解脫。

這種情感,從文中的“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造邃中可以看出。

但是,文中表現的又不完全是鬱鬱寡歡的心情,在抑鬱憂愁的基調中,仍可見一些樂意,這從魚兒“似與遊者相樂”的描寫中隱約可知。

O問題與方法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

從小山丘向西邊走一百二十步,隔著一片竹林,聽見水的聲音,非常悅耳,好像佩在身上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聲音一樣,心中高興而好奇,想看看究意是怎樣的一片水,於是砍倒竹子,闢開一條道,這樣就發現了隔著竹林的小石潭。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小石潭的全貌是: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的部分,有的翻卷過來露出水面;四周樹長得很茂密,高高低低,隨風飄搖;潭水很清,有魚兒遊動。

3.“皆若空遊無所依”與上文哪句話相呼應?

這句話與上文中的“水尤清洌’相呼應。

4,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作者這樣描寫潭上景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

三、學與練設計

①識記與理解

1.根據拼音寫漢字。

1)近岸,卷石底以出,為chi2(),為yu2(),為kan1(),為yan2()。

2)影布石上,yi2然不動。

(3)chu4()爾遠逝,往來xi1()忽。

2.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1)隔篁()竹 (2)參()差()披拂 3)水尤清冽() (4)悄愴幽邃()

3.解釋加點的字。

1)伐竹取道_ (2)蒙絡搖綴_ 3)水尤清冽_ (4)隸而從者_ 4.翻譯。

1)全石以為底 (2)聞水聲,如鳴佩環 3)卷石底以出

①鞏固與掌握

閱讀下面文段,回答問題。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叔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1.解釋加點的字。

其:其岸勢犬牙差互()

以其境過清()

可: 潭中魚可百許頭()

不可久居()

2.翻譯下列句子。

1)皆若空遊無所依。

(2)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3)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4)悽神寒骨,悄愴幽送。

3.小石潭的景與作者的情是如何統一的?

4.“似與遊者相樂”寫到了“樂”,與後文的“悽神寒骨,悄愴幽違”是否矛盾?為什麼?

0拓展與遷移

豐樂亭記 歐陽修 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閒。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間,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激幽芳而南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遊也。因為本其山川,道其風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

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送書以其名亭焉。

1.這段文字以議論為主,寫景不多,其中寫四時之景的語句是:

2.從文中找出敘寫“與民同樂”的語句。

3.文中說明人民能夠喜獲豐收、過上安定生活的原因是什麼?

4.為什麼要取亭名為“豐樂亭”?

小石潭記教案 篇6

【教學目的】

1、知識與能力:

⑴ 學習按照一定順序組織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徵,用鮮明生動的語言寫景狀物的方法。

⑵ 瞭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為在文中的用法。

⑶ 體會本文融情情於景,借景抒情的藝術特色。

2、過程與方法:

⑴ 介紹作者背景,匯入課文。

⑵ 主要採取朗誦法、問答法和點撥法學習本課。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瞭解造成作者憂傷苦悶的原因,對封建官場有一定認識。

【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1、重點:

⑴ 指導學生背誦課文。

⑵ 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

2、難點:

樹、石、水、魚的特點及對它們的準確描寫。

【教學突破】

這是中國古典文學的典範,教學時應該反覆領讀、齊讀、提名讀。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

瞭解與作品有關的史實。

2、學生準備:

預習課文,準確認讀課文下標註的字詞。

【教學方法】

點撥法。

【教學過程】

一、簡介作者,背景,解題

1、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韓流匯入。

2、簡介作者,背景,解題: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託物言志。

二、學生賞讀課文

1、範讀課文,然後學生朗讀課文,圈出生字、生詞。

2、指導學生理解文章:

板書:

第一段:寫發現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寫潭水清澈,游魚活潑。

第三段:寫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寫作者對小潭總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記下與作者同遊小石潭的人。

3、課堂探究:

⑴ 文中哪些句子寫了石?請說明理由。

⑵ 文中哪些句子寫了水?請說明理由。

⑶ 文中的動與靜。

⑷ 文中的對比和烘托

⑸ 文中的景與情

4、教師點撥:

⑴ 文中描繪的景物無不浸透著石的氣息。全石以為底,卷石底以出說明潭的確是個石潭如鳴佩環形容聲音嘹亮,說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優美形態。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魚影表現水的清澈透明。悽神寒骨不盡是石的冰涼,還含蓄地表達了作者憂傷、悲涼的心境。

⑵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似與遊者相樂這句話正面寫出游魚的生動活潑,從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用形象的比喻,寫出了小溪的形狀。

⑶ 對比:為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把怡然不動和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顯出魚的活潑。

三、作業

課後練習二。

小石潭記教案 篇7

一、教學目標

1.讀課文,把握文意。

2.品細節,欣賞美景。

3.看背景,感受情懷。

二、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青山綠水多嫵媚”,山之磅礴,水之靈動,是自然的恩賜,也是我們內心世界的折光。置身於優美的山水之中,看山山有情,賞水水有意。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在永州覓得了一處清幽之境,讓我們隨他一起走進《小石潭記》,看文章描繪了哪些優美的景物,看作品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二)講讀課文

1.指導誦讀

隨古人共遊名勝,我們要走好兩條路,那就是讀準字音和疏通文意。

讀書有三得:一要讀準字音;二要讀好節奏;三要讀出情味。請同學們聽讀課文錄音,注意留心字音、節奏,初步感受流淌在文字中的作者的情感。

同學們聽得很認真,現在可以自由讀一讀課文,讀準字音。

接下來請同學們分段朗讀課文,男同學讀第1、2段,女同學讀3、4、5段,請注意讀出節奏。

男生讀得很流暢,字音都對,節奏也沒有問題,情味——有一點點。女生讀出了起伏感,情味也讀出來了,聲音很悅耳,不過聲音——還可以大些。

2.初步感知

同學們再各自讀一讀課文,注意思考問題:文章哪些部分主要寫景?哪些部分主要寫感受?

是的,第1、2、3段主要寫景,第4段主要寫感受,第5段寫的是附錄部分。大家回答得很正確。

3.疏通文意

疏通文字,用現代漢語翻譯文章,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功。同學們可以藉助課文註解,聯絡上下文推斷,可以和前後排同學交流,還可以舉手問老師,先自行疏通、翻譯課文。

同學們慧眼獨具,行動積極,不僅找出了文中較難理解的句子,而且順利解決了它們的翻譯問題。現在我們進入下一個學習環節——賞景探情。

4.賞景探情 (1)品味第1段

請同學們思考:第1段從哪幾個方面寫出小石潭的美?它們的特點各是什麼?用文中的語言回答。

是的,寫了“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這是寫的水聲,特點是悅耳動聽——“如鳴佩環”。 還有“水尤清冽”,寫的是水清。(這裡有一字用的很好,尤:很,特別。) 還寫了小石潭的美,美在“全石以為底”,“卷石底以出”,還美在“青樹翠蔓,參差披拂”……

初步展現的小石潭之美,就已經讓我們沉浸陶醉了,那再走近一步,我們來看看清冽的潭中,又有怎樣的景緻?

(2)品味第2段

請同學們讀第2段,看看這段話寫出了潭中魚的哪些狀態?突出了小石潭的什麼特點?

同學們找得不錯,寫魚的句子有“空遊無所依”“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這描寫的是魚的哪種情態?

對,遊動時的狀態。除此以外,還有對魚的描寫嗎? 是,“影布石上,怡然不動”,是說魚的影子映在石頭上,靜靜地一動不動。這是對魚的靜態描寫。

分析得很到位。作者分別描寫了魚的動態和靜態,真的就是為了表現小石潭裡魚多嗎?

這位同學說這樣寫是為了表現水清。請具體談一談。

很好,“空遊無所依”突出了水之清,清到了透明的程度,魚兒在水裡遊,竟像是在空中沒有憑依似的。“日光下徹”,寫水可以一直照到潭底,把魚兒的影子都印在石頭上,魚、石、影全都清清楚楚,足見水是多麼清澈透明,突出了水的“清冽”。

同學們分析得很有道理,可是課文明擺著寫的就是魚呀,你們偏說是水?

是的,這是側面描寫,借寫魚的情態來表現水的清澈透明。

讓我們一起朗讀,邊讀邊在腦海裡湧現魚兒或遊動、或安然的生動畫面,感受小石潭水的清澈透明。

(3)品味第3段

小石潭景美、水清、魚有靈性,真是讓人流連忘返。古詩云“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小石潭的源頭活水又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結合第3段,談談小石潭溪水、溪岸的特點。

這位同學描述得很好:溪水“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麼曲折,像蛇爬行那樣彎曲,溪岸“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齒那樣互相交錯。這裡的小石潭水清、魚靈、石異、樹翠,真是一個旅遊休閒的世外桃源,讓人抑制不住地樂由心生。

看來,在作者的筆下“一切景語皆情語”。如此美景,按理應該樂不思蜀,而柳宗元為何卻說“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呢? 請同學們關注柳宗元的生平經歷。

小石潭記教案 篇8

一、 說教材

1、 教材地位和作用

《小石潭記》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中的一篇寫景記遊,借景抒情散文。課文作者通過仔細入微的觀察,運用多種技巧,生動地描繪出小石潭的優美景觀。從這個單元所選的四篇課文來看,教材的編寫意圖意在繼續讓學生積累文言知識,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學會多種描寫技巧,領會寓情於景的寫作方法。

2、 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編寫意圖和所教班級學生實際,我制定教學目標為:

(1) 知識目標:落實字詞,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背誦課文。

(2) 技能目標: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學會多種描寫景物的技巧。

(3) 美育目標:體會小石潭優美的景色,培養審美情趣。

(4) 情感目標:把握作者的感情變化。學習寓情於景的寫法。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抓住景物特徵仔細觀察,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緻描寫事物。

這一重點是根據本文的特點所定。

難點: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

確定依據:學生年齡尚小,對生活的理解能力有限,很難體會作者由“樂”而“憂”的感情變化。

二、說教法

新課標指出“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確定的教學方法如下:

1、誦讀法。實踐證明這是一種良好的傳統教學方法,特別是對這種文質優美散文。以讀代講,以講促讀,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鑑賞的主體。

2、討論點撥法。在討論中,使學生得到啟發,糾正認識的偏頗。

3、情景教學法。利用多媒體展示作品的意境美,進而激發學生想象。

4、遷移練習法,讓學生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自己的的寫作中。

三、說學法

古人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課前佈置學生充分預習,培養學生主動自學的好習慣,課堂中在教師的指導,點撥下,讓學生通過聽讀,朗讀,默讀去進一步自學課文;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歸納,總結,識記感知課文的內容,以達到“學生是教學的主人”的教學效果。

四、說教學程式

(一)匯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根據學生的寫作實際設計導語:同學們,面對美麗的大自然,你肯定有無限的感慨,肯定想用最美的語言把它形象生動的描述出來,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唐代大散文家柳宗元的寫景美文《小石潭記》,想必他能教給我們一些好的寫景方法。這樣匯入就把課堂和學習的內容拉近我們的生活,創造出良好的情景,啟用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展示課題和學習目標。

目的是讓學生明確本課學習的方向。

(三)作者及文體簡介。這既增長學生的文學常識,更為後面把握作者的情感變化打下基礎。

(四)整體感知

a)朗讀課文:多媒體播放優美的山水畫面,同時顯示字幕,聲頻播放配樂課文朗讀。目的是使學生能讀準字音,在優美的畫面中感受課文的美,感悟作者的情感,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b)提示一些字的讀音。(多媒體顯示)(目的是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

c)自讀課文,落實詞義,讀通全文,目的是使學生掌握新詞詞義,能通譯課文。

(多媒體展示資料,檢查學生的自學情況,幫助學生積累詞語)

d)學生依據多媒體展示的問題有感情的朗讀文中的句子。

⑴寫發現小潭經過的句子。

⑵描寫小石潭全貌的句子。

⑶描寫水和魚的句子

⑷描寫潭上景物的句子。

e)每段用四字短語概括遊覽內容,理清遊覽順序。

(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氛圍)

通過有目的的讀,一方面讓學生理清文章的脈胳,學習遊記的寫法,另方面教給學生背誦的方法。儘量做到當堂背誦。

(四)研讀、探究。

(多媒體展示以下四個問題)

⑴作者在敘述發現小石潭經過時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 ,用了什麼描寫方法。設計這一問題是為了讓學生學習移步換景,全景描寫特寫的方法。

⑵潭中的水和魚各有什麼特點,用了什麼描寫方法。

⑶作者描寫小潭源流各抓住了溪身,岸勢的什麼特點,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⑷潭中的氣氛如何?流露出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設計這幾個問題目的是引導學生學習抓住景物特徵,運用各種描寫技巧描寫景的方法。

(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完善板書設計,這一板書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景物特點,寫作方,抒發的情感一目瞭然。)

b、探究思考:在行文中,作者前後一樂一憂,該如何理解?這是本節課的難點。目的是為讓學生結合作者當時的處境,準確體會作者的感情變化及寓情於景的寫作方法。

根據學生實際,教師不斷在旁邊提示、點撥,然後讓各組代表發言、儘量使師生在課堂上互動起來。

(五)總結、擴充套件

總結:本文生動描繪小石潭的優美景色,並寓情於景,抒發了作者在寂寞處境中的悲涼悽苦之情

主要寫作方法有:移步換景、全景描寫與特寫相結全,動景與靜景描寫相結合,側面描寫與正面描寫相結合。

設計意圖是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及寫作方法的理解。

擴充套件:優美的文章、往往得力於作者觀察細緻。如魚在水中“然不動,爾遠逝,往來忽””的情態;溪水時隱時現明滅可見的景象。若不是親臨其境、進行細緻觀察是難以描寫出來的。

擴充套件的設計是強化學生注意觀察生活的習慣。學以致用。

(六)朗讀背誦:

依據多媒體展示的一幅幅畫面朗讀背誦課文。這樣做既引發了學生的興趣,降低背誦的難度,又讓學生得到美的薰陶。

(七)鞏固遷移:觀察某一地方的景色,運用移步換景,定點特寫的方法,寫一段話。

這樣做的目是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去。

(六)、(七)課堂沒時間可課後完成。

(八)佈置

1、 一詞多義(略)

2、 翻譯句子(略)

作業的設計為積累學生的文言詞,加強學生對文言文的翻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