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桃花源記》全詩欣賞

來源:才華庫 2.63W

桃花源記》是東晉偉大文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絡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下面是yjbys為大家整理的陶淵明《桃花源記》全詩欣賞,歡迎閱讀!

陶淵明《桃花源記》全詩欣賞

  桃花源記

  晉·陶潛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東晉詩人。字元亮,曾更名潛,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有名的田園詩人。他幼年失去父親,家道中落。由於社會動盪,早年一直沒有出仕,後為貧窮所迫,陸續做過州祭酒、參軍、縣令等一些小官。為官期間,爾虞我詐的官場使他認識到社會現實的黑暗,終於從彭澤令任上棄官歸田。

陶淵明受時代思想和風氣的影響,早年就有愛好自然的一面,所以在他政治理想破滅後,他選擇了潔身守志、棲身田園的道路。陶淵明歸隱後親自參加了勞動,與下層人民有了較廣泛的接觸,同時對自然也更熱愛了。在此基礎上,他寫出了大量讚美田園風光、讚美農村純樸勞動生活的詩篇。由於他是田園詩的開創者,後世稱他為“田園詩人”.

陶淵明的詩最突出的特點便是平淡自然與深厚醇美的統一。他的田園詩寫的是平淡的田園風光和日常的農村生活,反映的是歸隱後恬淡的心境與情趣。在表現方法上,這些詩歌多用白描手法,語言樸素自然,少見華麗,但這並不意味著平淡無味。在田園詩平淡的描寫中蘊含著陶淵明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然的熱愛,表現出他美好的人格和崇高的理想。同時陶淵明的田園詩還富有意境,所選的景物多具有鮮明的特徵,且飽含著詩人的感情,體現了詩人的個性特徵。

陶詩還善於將深刻的哲理融入詩歌的形象中,使平凡的素材表現出不平凡的意境,這種情、景、理交融形成的意境十分和諧,往往令人神往。這些藝術特色突出表現在代表作《歸園田居》五首中。詩中語言樸素自然,表情含蓄委婉,被稱為“陶詩中的珠玉”.

陶淵明雖棲身田園,卻仍未忘懷現實,也未消沉頹廢,這種執著於自己追求的不懈精神體現在詩歌創作中就形成了陶詩的另一種風格:豪放曠達的“金剛怒目式”,如《詠荊軻》等詩都具有慷慨激昂、悲憤雄壯的風格。

雖棲身田園,陶淵明仍無法逃避現實,自然災害和社會動亂仍困擾著他。現實的黑暗、醜惡,自身的經歷的痛苦和艱辛,以及農村的凋蔽、荒蕪,便引起詩人深沉的思考,他在現實世界中找不到出路,只能寄希望於理想境界,希望有一個沒有壓迫、人人平等、自食其力的桃花源理想社會。基於對幸福安定生活的嚮往,陶淵明創作了《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等作品,這些文章質樸自然,有真情實感,言淺意深,深為後世推崇。宋代作家歐陽修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一篇而已。”陶淵明對後世中國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註釋】

太元:東晉孝武帝的年號(376—396)。

武陵:郡名,現在湖南常德一帶。

為業:靠……謀生。

緣:沿。

夾岸:夾著溪流兩岸。

雜:別的。

落英:落花。

繽紛:繁多的樣子。

鮮美:鮮豔美麗。

異:詫異。

窮:窮盡。

林盡水源: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到頭了。

彷彿:隱隱約約,形容看的不真切的樣子。

舍:捨棄,放棄。

才通人:僅容一人通過。

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突然變的寬闊明亮的樣子。

平曠:平坦寬闊。

儼然:整齊的樣子。

屬:類。

阡陌交通: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阡陌:田間小路。

相聞:可以互相聽到。

悉:全。

外人:陶花源以外的人。

黃髮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怡然自樂:喜悅,心滿意足。

所從來:從哪兒來。

要:通“邀”邀請。

鹹:都。

問訊:打聽訊息。

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兒女。

邑人:同縣的人。

絕境: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不復出焉:不再從這裡出去。

間隔:斷絕了往來。

無論:不要說。

具言:詳細的說出。

嘆惋:感嘆驚訝。

惋:驚訝。驚奇。

皆:都。

延:請。

不足:不值得。

便扶向路:就順著舊路(回去)。

沿:順著。

向:從前的,舊的。

及郡下:到了郡城。

既:已經。

志:做記號。

尋向所志:尋找以前所做的記號。

遂:終於。

南陽:郡名,現在河南南陽。

規:計劃。

未果:沒有實現。

尋:隨即,不久。

問津:尋求,探求。

津:渡口。

【翻譯】

東晉太元年間,有一個武陵人以捕魚為業,一天他沿著溪流划船前行,竟然忘掉了路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夾著溪水兩岸有數百步之長,其中沒有其他樹木,地上的芳草鮮嫩優美,遍地是掉落的桃花瓣;漁人覺得十分驚奇。又繼續向前走,想走完這片桃花林。

桃花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發源地,走到那裡便發現有一座山。山有一個小的洞口,洞口好象有亮光;漁人就離開小船從洞口進去。剛進去時洞很狹窄,僅能容得一個人通過;又朝前走了幾十步,突然開闊明亮起來。裡面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排列整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及桑樹、翠竹一類東西;田間道路交錯相通,彼此可以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桃花源中的人往來、耕種、勞作,以及男女穿的衣服,都同外面的人一模一樣;老老少少都很安適快樂。

他們看到漁人以後,大為驚異;問他從什麼地方來,漁人全都作了回答。他們就邀請漁人到家裡去,備酒殺雞熱情款待。村民聽說來了這樣一個人,都來探問外界訊息。他們說自己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帶領妻子小孩和同鄉人來到這個與外界隔絕的地方,從此以後不再出去;於是就跟外界隔絕了。又問漁人現在是什麼朝代,他們竟不知道有漢朝,更不要說魏朝和晉朝了。漁人就詳盡地講了自己所知道的事情,他們都十分感嘆。其他的人也都邀請漁人到自己家裡,拿出酒食來款待。住了幾天,漁人要告辭回去,桃花源中的人對他說:“這裡的事不必對外人講。”

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他的船,就沿著老路回去,一處處都做了標記。到了郡城,就往見太守說了自己進入桃花源的經過。太守立即派人跟隨漁人前去,尋找先前所做的標記,結果竟然迷失方向沒有能夠找到原來的道路。

南陽的劉子驥,是個高尚的隱士,聽到這件事情,就高興地計劃前去探訪。但沒有能夠實現,不久就生病死了。以後就再也沒有去尋找的人了。

【賞析】

中國的古典詩歌很重視創造意境。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所創造的意境,便是理想化了的小農經濟下的田園生活。《桃花源記》既假設了一個理想的社會環境,也虛擬了一個迷人的生態環境。山外是一條可以打漁的溪流,兩岸有將近一公里的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山裡面“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請看:田野裡有莊稼,有桑園,有竹林,水池裡有魚蝦等水產品;雞鳴狗叫,萬物歡騰;老人小孩一個個都樂陶陶的。

《桃花源記》中我們隨處可見的那種恬靜優美的生活圖景,與詩人在《歸園田居》詩中所描寫的“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的景物和氣氛是多麼相似!與詩人在《移居》詩中所寫的“農務各自歸,閒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又是多麼一致!但《桃花源記》比作者在田園詩中所寫的.農村生活更美,更理想。《桃花源記》中的人們不僅生活愉快,而且“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沒有封建君主的統治,沒有如當時現實生活中的動亂和災難。正如宋代詩人王安石在《桃源行》詩中所說的,桃花源人過著“雖有父子無君臣”的生活。可以說,它既是作者依據他的社會理想所作的美好想象,也代表了那個動亂時代的廣大民眾對太平社會的嚮往。如寫武陵漁人初入桃源的一節:“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寫桃花源中風光:“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陶淵明把自己的進步理想寄託在桃花源的社會裡,從而描繪出了一個這樣形象化的美好的農村生活境界。歷代讀者都鍾情於桃花源的田園生活,在於他開創了田園詩歌風格,《桃花源記》也自然成為農村生活的讚美詩。

真正的“桃花源”在那裡?

這個《桃花源記》寫出來之後,可以說一直被人們關注一個問題就是“桃花源”在哪裡。特別是到了現在旅遊熱,這個“桃花源”真的存在那是非常寶貴的旅遊資源了。人們就更加關注,希望把它坐實。依我的看法,陶淵明寫出《桃花源記》,實際上是有三個因素在起作用:一個因素是他個人的這種田園生活,他描寫的田園生活裡有很多類似的寫法,比如說“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那麼就是一個與世隔絕的意思。在與世隔絕的小世界裡,過得是一種什麼樣的生活呢?那麼他有描寫,比如說和周邊的人的關係,還有和大自然的關係,都和《桃花源記》精神是相通的。假如他沒有這種真切的田園生活,他寫不出《桃花源記》,這是第一個方面。第二個方面是有一種思想文化的傳統,《桃花源記》寫的是一種理想世界——世外桃源、理想的世界。那麼對於理想世界的描寫,這種勾畫在陶淵明之前,在那些經典文本里思想家們已經有過不同的表述。比如《禮記》,《禮記》的《禮運篇》提到這個“大同”,我們都知道“大同小康”.對於“大同”的這個世界的描寫,很多地方和《桃花源記》有異曲同工之妙。就是說人和人之間非常的和睦不是靠一種制度,不是有一種權力,而是一種自然的親和,而人們和大自然也是一種相對親和的,這樣一種理想的境界和《桃花源記》有一種精神上的血脈的關聯。再比如《老子》裡,《老子》描寫“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也是寫這樣一種小國寡民,我覺得和《桃花源記》也有關聯。所以這種思想上的血脈給他提供了思想的基因,給他提供了一種思想的養料,這個應該是不容忽視的。但是還有另一個方面,為什麼其他的人沒有寫出《桃花源記》,為什麼陶淵明寫出來了?跟他所處的特殊的時代、生活的特殊的環境還是有關係的。比如《桃花源記》裡提到的這個劉子驥,在現實當中也有關於他的其他的記載。說他曾經到深山窮谷裡有所發現,他發現了和仙人有關的什麼什麼東西;另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說有些百姓為了逃避戰亂,他們在山溝或山谷裡建立起類似堡壘一樣的東西據險自守,在裡面自給自足,過著一個半與世隔絕的生活。我想這樣的一些社會現實,以及由社會現實產生的傳說都對陶淵明產生了影響。這樣三個因素他自己、田園生活、對人生的這種嚮往,這個思想文化上這種傳統、血脈聯絡,再加上當時現實裡的這樣一些事情融合到了一起,經過他的一種主體的藝術的加工,於是有了“桃花源”.

這個“桃花源”,我想如果就說“桃花源”在哪裡?它在陶淵明的心裡,在他的精神裡。而這個心靈和精神是多方面因素混合發酵,最後釀出的這麼一杯美酒,它是人們精神荒漠裡的一種甘露給人們心靈一種慰籍。我這個近幾年到各地去旅遊,至少我看到過有三處自己標謗和“桃花源”有一些關聯的,有在湖南的,甚至還有在江浙一帶的。當然我們可以理解,這個也沒有什麼關係。但是“桃花源”它真正的價值在於當初是陶淵明心靈釀出的一杯美酒,而今天也應該是我們心靈和精神當中的一種寄託所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