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讀書心得範文(通用6篇)

來源:才華庫 2.39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讓我們好好寫份讀書心得,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怎樣寫讀書心得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記讀書心得範文(通用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桃花源記讀書心得範文(通用6篇)

桃花源記讀書心得1

桃花作為陶淵明筆下“桃花源”的一個象徵物,自古就代表著祥瑞,如有家中老人過生日,要送上壽桃;《詩經》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是代表著女子出嫁後定能生活幸福美滿。

“桃花”作為一個美好的意象,同樣代表著美好的桃花源。但桃花源難尋,難尋就在於它的美好。生活中你不知是否有這樣的經歷:有一天找一件東西,很急,但找不到,只好放棄尋找另尋辦法;可又往往是在之後的某一天,或許是一次打掃,無意的,就找到它了。

所以說吧,“美”這種東西,刻意去尋,是尋不到的,它是一瞬的東西,要是能將它記錄,便是“永恆”;要是像文中的漁人一樣錯過,就很難再尋到了。

因此,就有了相機這種東西啦、“隨時記錄靈感”這種言論啦。美可以儲存了,但最初那種怦然心動又沒有了,即便成為所謂永恆,又多少有點意難平的感覺。“美”到底是個抽象的主觀概念,戰爭年代的人說和平是美,墜入愛河的人說愛人是美,欣賞畫作的人說畫作是美……

而且,漁人眼中美麗的桃花源,也許桃源人並不能確切地感受到呢?

美所代表的,是能成所謂“永恆”的瞬間,而美本身則不是。和平也許是假象,愛人也許會老去,畫作也許會掉色,時光也許會抹去一切,但我們一直在尋找美。

桃花源記讀書心得2

讀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以後,我的靈魂會情不自禁地跟著他走進那個人間仙境。那裡沒有煩惱,沒有憂愁,有的只是快樂和諧的生活。我經常幻想著那樣的人間仙境。

但這僅僅是幻想,當回過神來,就會有一種說不出的失落感,因為現實中的世界距離那個有山有水的地方相差甚遠。

一次偶然的機會使我明白了關愛森林,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那是一個夏日的傍晚,我帶著弟弟到室外散步,我們沿著荷花塘走過,微風拂面,淡淡的荷葉清香中夾著柏油的氣味,原本令我心曠神怡的舒適感一掃而光。這時我想到這附近的一片竹林,如果它還存在,那麼還可以聞到竹葉的清香呢。可是,現在大部分的氣味都被塵土的氣息所代替了。當今,隨著科技的發展,工廠越來越多,排放的氣體嚴重汙染了環境,還有各種車輛排放的尾氣,使原本就汙染嚴重的環境雪上加霜,想起這些,心裡一陣遺憾。

夜幕如期降臨,我和弟弟沿著原路返回,弟弟突然停止了腳步,我問他:“你怎麼不走了呢,天快黑了。”他指著一隻打轉的鳥兒說:“姐姐你看,是小鳥,好可愛呀,也在做遊戲嗎?”我說:“可能是吧。”他想了一會兒,看著我說:“怎麼只有一隻呢,其他小鳥呢?它是不是找不到媽媽,找不到家了?晚上會害怕嗎?”面對他這一連串的問題我愣了一下,不知如何作答。觀望四周,這裡原本是一片茂密的竹林,後來為了造路、建房,竹林變成了柏油路與居民區,或許這隻鳥兒正如我弟弟所說的那樣失去了家園,無家可歸了。

晚上,我躺在床上,弟弟的問題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失去了家園的何止是這一隻小鳥呢,有多少小動物無家可歸,有多少動物瀕臨滅絕或苦苦掙扎在生死邊緣,這都是人類所賜。

桃花源記讀書心得3

傍晚,煩於功課,沿著湖邊走,天陰,路上人多冗雜,吵鬧聲不絕於耳,不願與之同行,回頭,看路邊雜草間有一隱祕小徑,人甚是稀少,欣然前去。

小徑在小山坡上,所以顯得蜿蜒起伏,兩旁雜草漸無,全是綠草地,青翠欲滴,鮮嫩柔軟,似乎從未被人踐踏,整整齊齊地長在一起,中間夾雜著無名野花,五彩斑斕,薄如蟬翼。不知走多遠,忽遇一片小的森林,再回頭,依稀的人影也難看見。森林中,繁多高大的樹木,卻不顯黑暗,有陽光透過細碎的樹葉灑進來,光暈圍繞在周身。又前行幾十步,樹木忽而變得矮小,周圍豁然開朗,腳下仍是小徑,卻整潔不少,澄澈天空下,連綿山巒,似裙襬搖曳,裙角勾了便是串串漫著白雪的山峰,忽高忽低。雪頂陽光,斑斕色彩,雲蒸霞蔚,翻雲覆雨。雪線以下林木蒼翠、青蔥挺拔、鬱鬱蔥蔥,似無數紳士。山腳青草無際,伸向遠方,深深淺淺。湖泊溪流,盪漾雪峰的影,百年老樹,樹蔭灑半湖。紅瓦尖頂小屋,炊煙裊裊,婦人裹圍裙,精心熬製梅子醬,男人騎馬歸來,孩子在草坪上打鬧,老人安坐在門前搖椅裡。

順著路走下去,是片小鎮。鎮上極為熱鬧,卻不惹厭煩,一排小攤,果醬甜膩飄香,也有自家烤好色澤金黃的餅乾。不斷有路邊買賣的婦女朝我揮手,眉眼帶笑。有一群孩子,好奇圍過來,黑髮黑眼,衣著樸素。問他們從哪裡來,互相笑著眨眨眼,不語,卻引我去他們的家。婦人端上茶水點心款待,告訴我這裡只有他們一個小鎮,自出生直至死亡,沒人想過離開這裡,所以大家就像一個大家庭一般。這裡有我所羨慕的慢生活,所有的一切都是那麼悠閒,孩子不用被學習壓力所逼迫,大人沒有生活的負擔,連老人的疾病也少有,家庭美滿,人們臉上盪漾的無憂滿足的笑容。我念起那個忙亂的世界,對這些無比嚮往。屋後有他們的果園,有孩子蹦跳著去摘,提著一籃誘人的果實,分給所有人。午後,小鎮陷入短暫的平靜,暖洋洋的太陽讓人心生睏意,家裡的老人回房睡午覺,母親收拾廚房,父親臥在椅子上看書,孩子召集了一大幫孩子,穿梭在小鎮的各個地方。晚上,大家又聚在一起,分享著家庭趣事,或讀上一段書,有時也一起坐在門前,指著幽藍天空中的一片繁星。

停留在這裡的幾天,我跟著孩子們在這個小地方跑來跑去,他們沒有羈絆,總是很快樂;有時幫著婦人準備晚餐,她們永遠掛著和善的笑容,似乎沒有脾氣;大家一起聚餐,想玩就玩,想睡就睡,日復一日,連那一片片的雪山都顯單調了。後來決定離開,善良的婦人握著我的手,說,不留在這裡嗎?我們很喜歡你。想想,甚至有些懷念外面的時光,它雖然並不完美,可是卻很真實,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煩惱,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吵鬧、衝突、矛盾時不時會發生;所有人都有所想,馬不停蹄地向前奔波,偶爾停下來,感嘆自己辜負了身邊的美好,消停幾時,又要前行,這便是,生活。人,本身就是在摸爬滾打中長大,消遣悠閒固然愜意,可物以稀為貴,要真正只剩下它了,思想停滯,毫無鬥志,就算不覺乏味,那這樣的生活也毫無意義。我望向婦人毫無波瀾的眼眸,笑了笑,婉拒了,生活還在繼續,怎能滯留原地?也許站在這裡的,只有這樣的一個她,也許在這裡,也有千千萬萬像她一樣的人。

我順著原路返回,又進了那一片森林,出來時天色已暗,回望那裡,已經看不出有什麼不同的了。

後來有一次再去,小徑上人多了些,穿過森林,僅看一湖面,仍有許多的人,熙熙攘攘,笑笑,從此不再來。

桃花源記讀書心得4

讀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我在心裡嘆道:哎,世上竟有人可以描繪出如此美好的小世界。

陶淵明生活在政治黑暗、兵禍連年的東晉末年,他看到人民生活困苦,百姓流離失所,處處一片哀慼,心中的良心促使他哀民不幸,從而對那時黑暗的現實極為不滿。因此,在他心中,漸漸形成了一個寡國小民、民風淳樸、寧靜安樂、風景優美的小世界。

文章第一段寫了漁人遇見桃花林,描寫了桃花林“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美麗景色,暗示漁人即將到往一個美麗的去處。

文章第二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看到寧靜喜樂的景象。寫老人幼童“黃髮垂髻,並怡然自樂”。男女往來種作,村內雞犬相聞,一片和樂融融之景。漁人生活在東晉末年的現實社會,亦是看到民生疾苦,自己也是窮困潦倒,如今看到眼前一片和平景象,不知心內作何感想?

第三段寫村中人與世隔絕已久,“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又寫村內人“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見村內人的熱情好客,友善溫情。村內人若想到放漁人離開桃花源,很可能會給桃花源內的人帶來災難,但是他們只是提醒漁人說:“不足為外人道也。”村裡人也可能和樂已久,心地純善,料不到世外人心險惡,故而縱虎歸山。

第四段寫漁人背棄諾言,“處處志之”,將自己所見桃花源說與太守聽。這真是可惡極了。但是時代如此,或有內裡詳情,漁人何辜!

結尾寫品德高尚的南陽人士劉子驥尋桃花源,“未果,尋病終”。自他以後,桃花源再無人問津了。即使是現在,世人雖然不知道桃花源如何去,也心嚮往之。

中國現在是個和平的國家,但是社會上仍然會發生讓人咬牙切齒的惡事,尤其現在校園欺凌、社會欺凌事件時有耳聞,自殺者不可數之。法律也心有餘力不足,而道德又不足以約束良心已經被矇蔽的人。這種時刻,就更加嚮往民風淳樸、寧靜喜樂的桃花源啊!

桃花源記讀書心得5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創造了一個“世外桃源”。桃花源是與現實世界不同的另一個世界,是一個自由的理想化的世界。陶翁理想中的桃源世界誕生於公元421年,也就是他辭去縣令歸隱(42019年)後的第2019年。桃花源裡的此情此景也許就是陶淵明歸隱生活的寫照。其實,桃花源是當時人們逃避現實社會的“避難所”。

詩人把它描繪成一個自由而理想化的王國,形成了與現實社會並存的,又相對立的'與世隔絕的理想樂園。這不能不說這是陶淵明的偉大創舉,詩人描繪出人類理想社會的雛形。它有點類似於英國作家莫爾筆下的“烏托邦”(莫爾的《關於最完美的國家制度和烏托邦新島的既有利益又有趣的金書》寫於1515—1516出使歐洲時期),但要比“烏托邦”早一千多年。以作家的年齡比,陶淵明是莫爾的爺爺的爺爺了,所以,可以說陶淵明是人類理想王國的鼻祖。“世外桃源”至今已流傳了一千五百八十多年,仍然令現在許多人嚮往不已。這樣的藝術效果和社會作用,是陶翁當時創作時做夢也想不到的(文學的社會作用往往會大大地超越作家當時創作意圖),其價值遠遠超過了文學本身!這究意為何呢?經過反覆思考,本人感悟有三:

第一、人的本性就是嚮往平等自由,追求和諧快樂的幸福生活。這也許就是人生的真諦之所在!人是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

第二、在人類社會裡,只要有私慾的存在,就始終存在剝削、壓迫、侵略、爭權奪利、爾虞我詐等等背離人性的行為。因此,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衝突就在所難免。“強者為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亡者不逃則死!俗話說:俺惹不起,躲得起;三十六計,走為上。躲到那裡去呢?!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裡可耕田。

第三、桃花源是一種意境,是一種理想,是一個美夢,是一個精神樂園。未必要苦苦尋求!只要心中有“佛”,與世無爭,天下為公,樂在其中!人生活在現實社會中,難免有現實和理想的衝突,當你對現實感到無奈的時候,就會想跳出這個圈子,尋求自己的理想王國。這也許就是桃花源流芳千古而不朽的魅力之所在。我想,在共產主義實現之前,桃花源也許永遠是正直而失落者的追求目標!

桃花源記讀書心得6

大家應該都聽說過“世外桃源”這個故事吧。這個故事出自《桃花源記》這篇課文。這是一個虛構的故事,因為古時候人們多戰亂,沒有安定的生活,作者就想象出這樣一個理想的社會生活。沒有戰亂。貧困,有的只是幸福,快樂。作者通過想象,把“桃花源”這個地方的景緻展現的淋漓盡致,其中幾處寫的非常好。

第一處: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從這句中可看出這裡的人已經很久沒有出去了,見到除了桃花源以外的人非常驚奇。從這裡還可以看出一個問題:為什麼這裡的人不願出去呢?如果說是因為戰亂的話,那他們早就出去了,因為戰爭是不會一直停在一個地方的。

所以說,他們留在這裡,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這個地方彷彿人間仙境,樹木茂盛,芳草清香,土地肥沃,非常適合居住。再加之這個地方又極少知道,所以他們決定留在這裡,自己創造一個理想的家園。

第二處: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這段話讓我們心生猜忌:漁人不是去壹次了嗎?他應該還記得路的,假如他真的忘了,可是他也做了記號呀!再看下面一段內容:

南陽劉子驥,高尚土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後來又有人去找了桃花源,可始終沒有找到,這是為什麼呢?

不過,這篇課文真的寫的不錯。把這個桃花源寫的亦真亦假,作者的這個結尾倒是提醒了我們,若我們也想有這樣一個真正的桃花源,就應該保護環境,不準濫砍濫伐,共同建造一個屬於我們的桃花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