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桃花源記》教案4篇

來源:才華庫 3.39W

作為一名教職工,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桃花源記》教案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桃花源記》教案4篇

《桃花源記》教案 篇1

匯入:從課文題目中,你能聯想到一個什麼成語

一、文學常識

二、朗讀(句間停頓)

三、解釋字詞,翻譯句子

為業:靠……謀生。 緣:沿。 鮮美:鮮豔美麗。 豁然: 開通、敞亮的樣子。

開朗:開闊明亮。 屬:類。 悉:全。 怡然自樂:喜悅,心滿意足。

所從來:從哪兒來。 鹹:都。 妻子:妻子兒女。

邑人:同鄉人。 不復出焉:不再從這裡出去。 焉:於之,從這裡。

間隔:斷絕了往來。 延:請。 既:已經。 志:做記號。

詣:拜見,臥…·怯。

翻譯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3.此人—一為具言所聞。

4.不足為外人道也。

四、理清結構,把握內容

課文以武陵漁人的行蹤為線索,按照發現桃林,進入桃源,出而復尋的時間順序。

1.漁人偶然發現桃林。

“忽逢”說明是在偶然的情況下發現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廣之美,是漁人以前未曾見過的。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桃花林奇異景象,景物幽美帶有神祕色彩,暗示將會出現奇境,為漁人進入桃源渲染了氣氛,也為桃源的美好作了鋪墊。

甚異、欲窮—心理,設懸念,做鋪墊,引下文。

2.漁人進入桃花源、漁人做客桃花源。

“林盡水源” →山有小口(為不復得路埋伏筆) →舍船從口入 → 復行 →豁然開朗”---桃花源的曲折、隱蔽、幽深,與世隔絕,難於發現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描寫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環境;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桃花源社會環境安寧。---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環境桃花源中的生活環境美好、寧靜而和平;人們和睦相處,生活幸福、富足安樂

漁人與桃花源中人交往---表現了桃花源人熱情好客的淳樸風尚和人與人之間和睦融洽的關係,表明他們對戰亂的厭惡,對和平寧靜生活的追求。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風淳樸、熱 情好客)

“皆嘆惋”?-- 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不足為外人道也。”--“村人”滿足於桃花源生活,厭惡外界生活(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願也不屑與世俗交往的心情,也表明村人對與人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後破壞他們安定平和的環境。)為“不復得路”埋伏筆

3.漁人離開桃花源再訪而不得

“不復得路”,“規往”而“未果”--- 目的是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似無,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個虛構的社會,現實是不存在的。並且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及、渲染了一種神祕的色彩。)

主題: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寫了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後再尋桃源的情形,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中心思想)

本文借武陵漁人偶然發現桃花源的故事,表現作者對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嚮往和對現實動亂、黑暗生活的不滿。在文中他虛構了一個寧靜安樂的世外桃源,在這裡,人人勞動,自耕自食,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亂,人們過著安居樂業、友好和睦的生活。這個世外桃源,寄託了作者的社會理想,這樣的理想社會反映了人民反對壓迫、反對戰爭的願望,同時也批判了當時的黑暗現實,但這理想境界是不可能實現的。

五、積累考題

1.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漁人對桃花源人說了些什麼?請根據你的歷史知識和對課文的理解推測。

一是重大歷史事件,如陳勝、吳廣起義,楚漢相爭,劉邦建立漢朝,三國鼎立,赤壁之戰,三國歸晉……。

二是當時動亂、黑暗的社會現實和人民痛苦的生活。

2.作者為什麼開頭結尾寫得簡略,中間寫得詳細?

明確:文章的詳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達的中心來決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過桃花源的生活情狀來表現他的社會理想。反映廣大人民嚮往安定、幸福生活願望的。所以中間部分要詳寫。開頭和結尾只跟故事的傳奇性質有關,所以寫得簡單。

3.在桃花源中,作者寄託了怎樣的社會理想?作者筆下的桃花源,虛構了這樣一種理想社會:這裡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裡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

4.我們應當怎樣看待這樣的理想?這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反對剝削壓迫、反對戰爭的願望,也是對當時社會*暗現實的批判。但他又帶有一定的復古傾向,在階級社會中只能是一種空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1).文中描繪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異景象)的語句是: 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本文中是什麼吸引漁人“欲窮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夾岸數百步”都是桃樹,沒有一棵雜樹,很是奇特。

3).本文中描寫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環境的句子是: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4).本文中描寫了桃花源社會環境安寧的句子是: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5.本文中明顯了桃花源人安居樂業/和平幸福的境況(或:明顯精神面貌)的句子是: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6.本文最能體現桃花源人熱情好客/民風淳樸的句子有: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桃花源人為何嘆惋不已?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8.交代桃花源的人來歷的句子是: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9.“村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原因? 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10.“村人”滿足於桃花源生活厭惡外界生活的體現是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願也不屑與世俗交往的心情,也表明村人對與人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後破壞他們安定平和的環境。)

11.“不足為外人道也”這句話,表明桃花源中人聽了漁人的話之後,雖“嘆惋”卻仍然想繼續在桃花源中生活。他們為什麼不願離開? ①桃花源中人厭惡源外戰爭,追求寧靜、和平、幸福的生活; ②桃花源中景色很美。

12.最後寫想重入桃花源“不復得路”,劉子驥“規往”而“未果”的意圖是什麼? ①目的是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似無,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個虛構的社會,現實是不存在的。並且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及、渲染了一種神祕的色彩。)

13. 表明村人與世隔絕的句子是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桃花源記》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朗讀、背誦文育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理解文章的敘事線索。

難點:理解文章故事曲折迴環,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豁然(huo)嚴然(yau)阡陌(qian mo)詣(yi)

2.熟讀課文,查字典,參考課文註釋,試翻譯課文。

二、匯入

1.作者簡介:

陶淵明生於東晉末朝,出身於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於不滿官場的醜惡,棄官回鄉,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憂憤、飢寒、勞累、贏疾一起折磨著他,六十三歲去世。後稱靖節先生。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了優美的自然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樂於和農民來往和不願與統治者同流合汙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樸自然,善於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徵,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後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本文寫作年代大約是宋永八年級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已經五十七歲了。他拒絕同劉格的來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實,同時由於他和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願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

2、導語:

同學們學過“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嗎?它是晉朝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現在我們一起跟著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課文分析

1.朗讀課文。(或聽老師範讀,聽課文錄音後齊讀課文)

2.請同學們試翻譯課文。(每生翻譯一句)

3.掌握課文註釋的詞語。(補充註釋如下)

為業:靠……謀生。緣:沿。夾岸:夾著溪流兩岸。雜:別的。鮮美:鮮豔美麗。異:詫異。窮:窮盡。舍:捨棄,放棄。豁然:開通、敞亮的樣子。開朗:開闊明亮。平曠:平坦開闊。屬:類。悉:全。信然自樂:喜悅,心滿意足。所從來:從哪兒來。鹹:都。問訊:打聽訊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兒女。邑人:同鄉人。不復出焉:不再從這裡出去。焉:於之,從這裡。間隔:斷絕了往來。皆:都。嘆惋:感嘆,惋惜。延:請。語告:告訴(他)說。不足:不值得。既:已經。志:做記號。詣:拜見,臥…·怯。如

此:像這樣。遣:派。欣然:高興地。

四、小結

1.古今異義詞:

2.一詞多義

舍:捨棄 便舍船 尋:尋找 尋向所志

房子 屋舍儼然 不久 尋病終

志: 做標記 處處志之 向: 以前 尋向所志

標記 尋向所志’ 對著 眈眈相向

3·判斷句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南陽的劉子驥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五、作業

l·課後練習。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一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下列加點詞解釋不全對的一項是()

A便得一山(得到)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捨棄、放棄)屋舍嚴然(房屋)

C.緣溪行(行船)復行數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魚為業(作為)不足為外人道也(對、向)

(二)選出下列“之”字用法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漁人甚異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屬

C.具答之D.聞之,欣然規往

(三)下列各旬的加點字,不能用“都”解釋的是()

A.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B.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C.問所從來,具答之

D.此人—一為具言所聞,首嘆惋

(四)翻譯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3.此人—一為具言所聞。

4不足為外人道也。

第二課時

一、導人

上節課我們已疏通了文章意思,這節課我們一起分析文章的內容。

二、課文分析

1.朗讀課文,試背誦課文。

2.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

按漁人行蹤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現桃花林的經過。

第二部分(第2~3節)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裡做客及辭

去的經過。

第三部分(從第4節到完)寫漁人離開桃源後,太守派人先後探訪

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問:漁人怎麼發現桃花源的?

討論並歸納: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人。初極狹,

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4.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討論並歸納: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5.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的生活環境的?

討論並歸納:土地平曠,屋舍產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呼陌交

通,雞犬相聞。

6.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的?

討論並歸納: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問:桃源人見漁人為什麼“乃大驚”?

討論並歸納:寫出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顯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遠。

8.提問:漁人—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麼“皆嘆惋”?

討論並歸納: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源外的人沒有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嘆惋。

9.提問: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裡的生活。也為下文再尋桃源不得埋下伏筆。

10提問: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為什麼再往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討論並歸納: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虛構的。

11.提問:為什麼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麼評價?

討論並歸納: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照的。這裡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裡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的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三、小結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後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迴環。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中心思想)

四、板書設計

發現桃花源: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景色優美)

進入桃花源

所見:土地平曠、屋舍嚴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環境良好)

怡然自樂(生活安定)

所聞:避秦時亂,來此絕境(與世隔絕之久)

所歷: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民風淳樸)

離開桃花源

導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無

問津者

似有而無的

理想社會

《桃花源記》教案 篇3

一、 教材分析

(一)課文所處的地位及聯絡

語文出版社編寫的九年義務教育中學語文教材七年級、八年級(上)對淺易文言文已有了一定量的編寫。通過三冊的學習,學生對文言文有一定的學習基礎,有必要讓學生更深入地去學習、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樣式。文言散文在整個中學教育階段佔有不可忽視的一席之地。在八年級(下)第七單元開始安排文言散文,三篇“記”篇幅相對前三冊出現的文章來得長。而《桃花源記》是這一單元的第一課,它是我國千古散文中的奇葩,傳誦千古而不衰。這一課給學生印象好壞必將影響到以後學生對文言散文學習的興趣。因此,有必要對這一課進行時代的處理,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散文的興趣。

本單元在文體上屬於“記”一類的文字,四篇都被選入《古文觀止》作為傳誦千古的美文,學習、背誦這樣的文章對培養、提高學生的文言語感很有幫助。教學中應該要注意引導學生,利用在學習現代遊記類散文和其他記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識,形成能力來學習這幾篇文言課文。

(二)教學內容

本課是本單元的重點,而作為文言文,在教學上,首先要幫助學生解決閱讀中遇到的字障礙,然後引導他們把握文章的大意,瞭解文章的主旨,並從現代的角度對文章的主旨作進一步思考,因此,本課共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瞭解作者,把握“記”文體特點,疏通文意並熟讀第二課時,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並從現代文的角度對文章的主旨作進一步思考,這是第一課時。

(三)教學目的

1、掌握“交通、問訊、絕境、間隔、無論、妻子”等詞的古今異義,掌握“志、尋”等字的一詞多義,及省略句的`運用。

2、初步瞭解“記”的一般特點。

3、疏通文章

4、流利運用普通話朗讀

(四)教學重難點

1、掌握本文的重點實詞和部分虛詞

2、順暢朗讀並熟讀成誦

3、領會本文按漁人所經歷的順序記敘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且詳略得當的寫法。

二、 教學方法

1、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以存疑——質疑 ——解疑的模式解決字面上的翻譯。

2、運用歸納教學法學習實詞、虛詞,引導學生學會歸納同類知識點。

3、邊讀邊譯,反覆朗讀增強語感。

設計意圖:

運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學習規律並形成習慣。

三、 學法指導

1、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養成查閱資料、使用工具書的習慣,課前佈置學生預習,瞭解作者、掌握新出現的字詞的含義,並能翻譯全文。

2、為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語言感受能力,課堂上儘量讓學生多讀。

四、 教學過程()

(一)教學準備

佈置預習、準備課文錄音帶、錄音機,並準備好《天仙配》音樂磁帶,小黑板。

(二)設定情景匯入

現在請同學們欣賞一段音樂《天仙配》------(曲終)你從歌曲中聽見了什麼?看見了什麼?(待學生回答後歸結)歌曲描繪的是一副環境優美、夫妻怡然自樂、男耕女織的社會生活美景。這種美景過去有嗎?現在有嗎?將來有嗎?(學生作出回答後)不會,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誰能用一個成語來比喻?——“世外桃源”。是的,這個成語出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現在我們一起跟陶先生走進世外桃源吧。

設計意圖:

以音樂渲染情境,美好的音樂能吸引學生,激起學生對審美的感知和想象。

(三)預習檢查

1、全班齊讀課文。

2、教師出示卡片指名解釋字詞。

3、讓學生說說對“記”的理解。

4、指名概述課文內容。

設計意圖:

朗讀一是為了檢查學生預習時關於字音的掌握情況;二是引導學生初步有節奏地朗讀課文,進一步地熟悉課文。卡片解詞有利於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認知程度,符合八年級學生應側重於基礎知識的積累原則。概述內容符合課標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四)閱讀課文

1聽課文錄音,注意讀音及朗讀節奏,進一步感知全文。

設計意圖:

錄音示範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使學生更加專注閱讀課文。

2、瞭解作者及背景——以《愛蓮說》及《飲酒》兩篇詩文回顧作者,並讓學生藉助資料進一步介紹作者。之後,教師強調與本文創作有關的內容:陶淵明生活在東晉的分裂崩亡時期和晉末的換代之際,社會矛盾尖銳,兵荒馬亂,民不聊生。他對東晉的黑暗現實不滿而歸隱,而對這些慘痛的現實,越來越堅決地否定自己所處的社會,不斷構思和嚮往理想的生活圖景。《桃花源記》就是他親筆繪出的理想社會圖景。

設計意圖:

讓學生簡介作者是為了讓學生養成通過查閱資料蒐集資訊的習慣並形成能力。教師的進一步補充強調則是為了後面文章主旨的理解打下基礎。

3、解疑、掃除文字障礙

請同學把預習中碰到的不理解的詞句指出來,同學間互相解疑,未能得到解決的疑問由老師解答明確。

設計意圖

符合課標的閱讀要求——對課文的內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5、在個別字、詞、句排除疑難的基礎上準確翻譯並反覆朗讀。方法:同桌一人讀原文一人口譯,逐句疏通文章。對於串譯有不妥之處,師生共同加以糾正。

設計意圖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基礎。對於八年級學生,能粗略看懂一篇文言詩詞並能嘗試著現代漢語把文意表達出來,已達到我們的教學目的。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節奏反覆朗讀並能熟讀成誦是國中生閱讀淺易文言美文最基本的要求。

6、默讀課文沒,閉上眼睛想象一下武陵人一路上見到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熟讀課文,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對作者描繪的“世外桃源”有個感性認識,同時讓學生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

(五)課堂作業(出示小黑板)

1、給劃線的字注音: 便舍( )船 屋舍( )儼然 間( )隔

2、解釋詞義:尋向所志 ( ) 尋病終 ( )

3、理解古今異義詞:交通 妻子 絕境 無論 鮮美

4、補充省略的成分:( )見漁人,( )乃大驚,( )問所從來。( )具答之。( )便要還家,( )設酒殺雞做食。

設計意圖:

能正確區別多音字,多義詞並初步樹立古今漢語存在差別的意識,掌握文言句式,通過練習一來檢驗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二來加深印象、鞏固知識的作用。

(六)課堂小結

這一節課通過我們的合作學習,我們基本上理解了課文的內容,並學到了不少文言實詞、虛詞。讓我們一步一個腳印隨著古人去尋幽訪古,感受祖國文化的美麗和偉大。

(七)佈置作業

1、 翻譯全文

2、 思考課後練習二

3、 背誦課文

設計意圖:

翻譯既鞏固了課文知識,又培養了書面表達能力。背誦突出了本課的教學目的。思考題則是為下一課作準備。

課後說明:板書是隨著課堂進行和學生需要而逐步書寫的。由於有死的教案,沒有死的教法。具體課堂操作要隨機應變,其結果不是這一篇說課稿所能預料的。

敬請各位老師賜教!

《桃花源記》教案 篇4

第一課時

一、導人課文,簡介作者。

有位英國文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時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學們往往也有這種體驗:當你遇事不順時, 當你心煩意亂時。當你鬱悶低沉時,你會去想象一些開心的東西,你會去幻想著一切都變得美好順利歡暢的一剎,你會去遐想成功帶來的無盡的歡暢生活在東晉的著名詩人陶淵明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但他卻把希望寄託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桃花源記》就表達了他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簡介作者(略)。

二、學生默讀課文,結合註解瞭解課文大意。

1.學生自讀課文後,對提出的疑惑的字詞注音、釋義。

2.教師落實重要的字詞注音、釋義。注意一詞多義的現象、通假字、詞性活用字

3.指導學生理解文中所出現的古今異義的詞語。如:交通、妻子、無論、如此、儼然、鮮美。這部分可結合教學設計(一)的內容。

三、學生齊讀一遍課文。

要求:①聲音洪亮。讀準字音。

②把握節奏。讀出停頓之處。

③帶有感情。讀出韻律。

四、思考討論,要求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1.漁人是怎樣發現桃花源的?他進入桃花源之前見到了怎樣的景象?

2.漁人在桃花源見到的景和人有何特點?桃花源人對外界社會情況瞭解嗎?

3.人們根據漁人作的標誌再去尋找桃花源,結果怎樣?通過討論這幾個問題,搞清課文的基本內容和結構。

(1).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土地平曠,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無論魏晉。

(3).遂迷,不復得路。未果,尋病終。

五、根據以上問題,理清課文結構。課文從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寫漁人發現桃花源。

第二部分(第2、3段):寫漁人在桃花源的見聞。

第三部分(第4、5段):寫漁人離開、再尋桃花源的經過。

六、完成下列練習。

1. 給下列加線的字注音:

儼然( ) 阡陌( ) 垂髫( )

諧太守( ) 邑人( ) 劉子驥( )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橫線斜字詞的含義。

①芳草鮮美:②率妻子 邑人來此絕境:③阡陌交通:④乃不知有漢,無論 魏晉:⑤諧太守,說如此:

3.根據解釋寫出相應的詞語。

①從樹上落下的花瓣繁多鮮豔。 ( )

②閒適愉快,自得樂趣。 ( )

③比喻無人再來嘗試或過問。 ( )

4.口頭翻譯下列句子。

①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

②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③不足為外人道也。

七、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背誦第1段。

八、推薦作業。背誦全文並默寫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

一、體會課文的語言特點,要求學生仔細品味自認為文中寫得好的語句。說明:讓學生自己來談感受,教師可稍作點撥。

例:1. 第1段描寫桃花林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這些詞語用得好不好?為什麼?寫出了花草的色澤、質地、形態,不僅花多、花美,而且奇特無比,突出了桃花林的神奇之處;用四字句的形式,讀起來鏗鏘和諧,節奏整齊,朗朗上口。

2. 第2段寫桃花源居住的環境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勾勒出怎樣的田園生活畫面?平曠指土地廣闊平坦;儼然即整齊有序;良田美池桑竹三詞並列,描寫出田地的肥沃,池塘環繞以及樹木成陰的佳景;相聞則以動寫靜,既說明牲畜興旺,又讓人感受鄉村的寧謐,這些生動的用詞勾畫和展現出了桃源人安居樂業、閒適祥和的生活圖畫。

3.此人為具言所聞,皆嘆惋,嘆惋一詞表現了桃源人怎樣的心態?嘆惋是感嘆惋情之意,詞語用得十分精當、傳神,桃源人對世事變遷、人間滄桑的慨嘆和外面百姓生活的苦難的同情,躍然紙上,可見可感。說明:可讓學生具體設想模仿桃源人嘆惋時各種不同的語言、神情、動作。

二、領會課文在情節處理上的特點。思考討論:課文描寫的情節,處處體現出一個奇的特點,表現在哪些方面?說明:讓學生進行討論,然後發言。教師在總結時,可作如下啟發。

①.景奇。如:土地平曠,屋舍儼然,等。

②.人奇,如:悉如外人、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等等。

③.蹤奇.後人再去尋找桃源,都一無所獲,不見蹤影。這些奇異之處.使課文情節曲致跌宕,懸念環生,充滿了神祕感,更增強了人們對桃花源的好奇和嚮往。

三、討論分析:聯絡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請你聯想桃源人的生活與當時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麼不同之處?桃花源寄託了作者怎樣的願望? 說明:應啟發學生髮揮想象,聯絡課文內容加以比較說明。

例: ①桃花源有著良田美池桑竹的秀美環境,而外界卻是戰亂頻頻,烽火連三月。

②桃花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人們居住安定舒適,而外界百姓卻是顛沛流離.背井離鄉,國破家亡,一片焦土瓦礫。

③桃花源雞犬相聞,人們往來種作,怡然自樂,處處是人丁興旺、詳和愉樂的氛圍,而外界百姓卻飽受戰火磨難,過日如年,終日生活在痛苦之中。總之,桃花源是一個沒有壓迫、沒有階級、人人平等自由、家家豐衣足食這樣一個安寧美好的理想社會,表達出身處黑暗、動亂社會之中的作者對美好理想社會的嚮往,寄託了作者渴求自由美滿生活的強烈願望。 自然,它是一個虛構的境地。

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加深對課文內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五、讀說訓練。

1.教師出示陶淵明的《桃花源詩》內容(略)。

2.學生朗讀該詩。

3.分析該詩與課文在表現手法上有何異同?

提示:①內容相同,表現世外桃源的美好、神祕。

②所寫的重點不同。

③表現手法不同。

六、推薦作業:完成課後練習三、五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