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園田居其三主旨

來源:才華庫 1.03W

歸園田居其三敘述了詩人的躬耕生活和歸隱決心,在當時社會,農業勞動受到世家大族的蔑視。作者不僅歸隱田園,還親自參加農業生產勞動,這不僅與一般的隱士有所區別,也表現了詩人對抗官場與世俗的勇氣。

引導學生準確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是詩歌教學的重要課程目標,如何引導學生準確理解思想感情呢?本案例進行了積極的實踐和思索。

一、背景分析

《歸園田居》(其三)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的課文。全詩內容簡約清新,描繪了詩人辭官歸隱後的辛勤勞動生活,表達了詩人希望歸隱園田。自食其力,以保持高潔人格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準確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是本篇課文的教學重點。如何幫助學生準確理解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呢?關鍵在於引導學生準確理解詩句“但使願無違”的豐富內涵。因為這句詩含蓄地表明瞭詩人辭官歸隱園田的原因。正因為學透這句詩對學習全詩十分重要,教材設計上也針對這個句子下了不少工夫。首先,教材對“但使願無違”作了註釋: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願就行了。其次,設計了一個課後練習題:《歸園田居》中“但使願無違”的“願”具體指什麼?在教學中,學生熟悉了詩歌的註釋後,再來解讀出“願”字的具體含義,的確能較好地把握詩歌的主旨思想。在我的教學實際操作過程中,由於學生的詩歌鑑賞閱讀能力尚淺,要使學生透過字面去理解詩句中的豐富內涵,是有難度的。是採取直接為學生解答問題的辦法,還是採取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尋找問題的答案呢?這是擺在我面前的一道選擇題。我在教學中兩種方式都操作過,我願結合實際案例與同仁們一起思索。

二、案例呈現

教學片斷一(採用直接解答的方式):

(一)朗讀全詩,學習詩歌內容。

(二)探討詩歌的思想內容。

師: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歸園田居》中“但使願無違”的“願”指什麼?

生:指詩人的意願。

師:說說你這樣解釋的理由。

生:書上有“但使願無違”的解釋: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願就行了。所以“願”字解釋為“意願”;

師:詩人的“意願”具體指什麼呢?

生:……(無人回答)

師:詩人的意願到底是什麼呢?詩人在詩中沒有明白講出來,但詩人已經用前面幾句的形象描繪作了含蓄的表白,那就是遠離官場,歸隱園田,自食其力,以保持高潔的人格。

教學片斷二(採用啟發式的方式):

(一)教師給學生講陶淵明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使學生熟悉寫作背景。

(二)學習詩歌內容,探討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師:古人云:“詩言志。”這句話表明詩歌是抒發思想感情的文學體裁。《歸園田居》(其三)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生:抒發了詩人熱愛勞動的思想感情。

師:為什麼能這樣理解?

生:因為詩中寫道:“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這是詩人熱愛勞動的表現。

師:你講得有道理。但不全面。

師:大家想想,我在寫作背景中介紹過,詩人陶淵明在隱居園田前是彭澤縣的縣令,他棄官歸隱園田,只是因為他熱愛勞動嗎?

生:詩人是為了按自己的意願生活,

師:你能說說理由嗎?

生:因為詩裡寫:“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詩人認為露水沾溼了衣服也不要緊,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願就行了,

師:講得有道理。接下來我們要弄清一個關鍵問題:“但使願無違”的“願”具體指什麼?

生:詩人的意願。

師:詩人的意願雖然沒有明白講出來,但詩中已經作了形象的描繪。誰說?

生:就是指詩中的“種豆南山下”式的生活,

師:對,詩人的這種生活我們可概括為園田勞作生活。大家再想想。為什麼詩人辭官?

生:因為在退隱園田不必為“五斗米而折腰”。園田的勞作生活才沒有違背詩人的意願。

師:對了。沒有違背意願就表明詩人在園田勞作中獲得了心靈的滿足,人格得到了保持。現在我們清楚了“願”的具體含義了嗎?

生:清楚了。詩人的“願”是遠離官場,歸隱園田。

師:對,可以補充完善為:歸隱園田,自食其力,以保持高潔的人格。回到開頭提出的問題。大家可以說說這首詩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嗎?

生:抒發了詩人希望歸隱園田,自食其力,以保持高潔人格的思想感情。

師:再補充一句。也抒發了詩人在自食其力的勞作中獲得心靈滿足的喜悅之情。

三、案例反思

上面的案例來自本人所教的兩個平行班級的課堂。在兩堂課中,我都以探討詩歌蘊含的思想感情為重點展開教學。雖然設定的問題相同,但是,探討問題的過程卻不盡相同,教學的效果也有高下之分。仔細剖析上述案例,我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教師要做好教材的解讀工作。古典詩歌的背後,都有其獨特的創作背景,富有個性特徵的情感體驗。教師應該讓學生首先了解這些文史知識。做好教材的解讀工作,學生在瞭解了作品的寫作背景、作家作品等常識的基礎上去學習古典詩詞,更容易走進詩的意境,揣摩詩的韻味,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產生自己的情感體驗。教例一就是在學生不瞭解詩歌的創作背景的情況下展開討論。結果學生討論不下去,要依靠老師進行講解。這樣直接把答案塞給學生,顯然不符合我們的教學理念。教例二進行了改進,教師把創作背景和詩人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介紹給學生,這是對教材進行必要的解讀,加深了學生對詩人的瞭解,為學生體驗詩歌蘊含的思想感情奠定了知識基礎。結果表明,教例二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要依據課文的體裁特點教學。詩歌是一種抒情的文學體裁,學生要體會詩歌中蘊含的情理,不能完全依靠教師講解和課文的註釋,要依據詩歌的體裁特點來體會其中的情理。詩歌體裁的重要藝術特點是什麼呢?是採用藝術手段抒情,而不是直接的嘗試,所以,詩歌往往採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藝術表現手法。我們就要從詩歌的景中看到情,準確體會出詩人要表達的情感。如《歸園田居》中寫的“願”,詩人就採用白描的手法,形象地表達出來了。詩人描寫自己種豆南山下的辛勤勞動生活,就形象地表達了自己的願。如果忽視詩歌的寫作特點去教學,那就會出現教例一的情況,談不上探討詩歌中蘊含的情理。

最後,我覺得要千方百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只有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我們才能讓學生走進豐富多彩的語文世界。學習古代詩歌,是提高語文素養的好辦法。要讓學生多讀多背,領會詩歌的思想美、意境美、語言美、音律美,激發靈性,陶冶情操,豐富中國傳統文化積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