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教學設計初稿

來源:才華庫 2.43W

《鄉愁》以時間的推移和空間的轉換組織內容,抒發深深思鄉之情。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一長大後一後來一現在,四個人生階段。下面是《鄉愁》教學設計初稿,隨小編來看看吧。

《鄉愁》教學設計初稿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

能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感受詩歌的節奏,理解、體味詩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蘊;體味詩歌的繪畫美、音樂美、結構美等特點,把握詩歌的象徵手法。

2、過程、方法:

以讀為本,通過朗讀吟誦,感悟詩歌的意蘊美,通過美讀想象,感受詩歌的圖畫美;通過品讀回味,欣賞詩歌的語言。

3、態度、情感、價值觀:

體味詩人所表達的鄉愁,增強愛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誦讀,理解詩歌的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情感。

2、教學難點:

感受詩歌中湧動著的激激,把握詩歌的主題。

【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

【板書設計】

鄉愁

余光中

小時侯郵票故鄉之思

長大後船票|逐層

後來墳墓(託物寄情)↓推進

現在海峽家國之思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一、匯入

同學們,從小到大,你們離開過爸爸媽媽嗎?當離家三五天,或半個月的時候,你們回想家嗎?

我們想家時,還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原離祖國,漂泊在異鄉的遊子,特別是臺灣同胞,因海峽兩隔,長期不能見到親人們,那才是真正的愁,真正的痛啊!每一個日落的黃昏,每個月圓的夜晚,都會勾起遊子對故鄉的眷念。

讓我們一起走進詩人余光中那濃濃的《鄉愁》世界,一起來傾聽詩人內心的呼喚。

二、資料助讀

1、余光中(1910~)當代詩人和詩評家。湖南衡陽人,現居臺灣。

三、朗讀,整體感知

1、聽錄音磁帶範讀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

教師作朗讀提示。(停頓、重音)

3、指定學生誦讀全詩。

教師作簡要點評。

4、齊讀課文。

其餘學生聽讀,準備點評。

四、研讀詩歌

1、“鄉愁”本是一種抽象的感情,但在《鄉愁》詩裡,它轉化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作者是如何實現這一轉化的?

2、學生合作研討:

⑴《鄉愁》一詩中,詩人抓住“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這四種物象表達的情感。說說詩人所抒寫的“鄉愁”是怎樣隨時間推移而一步步加深、昇華的?

⑵這四種物件前表修飾、限制的形容詞和數量詞有什麼特點?

它們共同突出了這四樣東西的什麼特徵?在詩中有什麼表達效果?

⑶詩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都緊扣了事物的特徵。但海峽明明是“深深的”為什麼詩人說是“淺淺的”?

3、生研討後回答,教師明確。

4、比較閱讀。

5、臺灣當代女詩人席慕容的《鄉愁》也是抒寫鄉愁,說說它與課文在表達上有什麼特點?

6、背誦課文:

⑴有感情朗讀課文。

⑵自由背誦。

⑶指名背誦。

7、課堂小結:

同學們“鄉愁”是我國傳統文學歷久長新的主題,古詩中有許多象余光中的這首“鄉愁”詩,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對映著中國古典詩詞的神韻和魅力。吟誦這首深情的戀歌,我們掂量出詩人的思想中中國意識的分量。

分組合作討論。

自由背誦課文。

五、課堂反饋練習

閱讀舒蘭的《鄉色酒》,完成題目:

三十年前你

從柳樹梢頭望我

我正年少

人也圓

三十年後

我從柳樹梢頭望你

你是一杯鄉色酒

你滿

鄉愁也滿

1、詩中“你“我”所指的物件分別指什麼?

2、抒發了怎樣的情感?

3、鑑賞詩歌。

六、作業佈置

《鄉愁》中一個詩節就是一場悽美的離別,都設想自己是詩中的主角,寫一段文字把詩中離別的模糊寫清楚。

拓展閱讀:《鄉愁》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設身處地地體驗和理解作品”,“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作出自己的評價”,“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鄉愁》是一首抒寫鄉愁的名篇佳作,詩人以獨特的意象、嚴謹的結構、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厚強烈的思鄉情懷。對於這首詩歌的學習,我既沒有要求學生逐句講解詩句的意思,也沒有概括詩歌每節的內容,而是按照“朗讀──品味──發現”這樣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去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發現詩歌的新奇美,使學生對詩歌的賞析上升到一定的審美的層次。

高爾基說:“真正的詩,永遠是心靈的詩,永遠是靈魂的歌。”詩歌是最富情感的,詩人把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而他的目的總是要在讀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樣的感情作用的。針對學生對詩歌的朗讀能力較差的現狀,結合詩歌的特點,在課上我加強了對學生的朗讀指導,主要是讀出感情、節奏、重音,注意語速、語調等。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使詩中所抒發的情感叩擊學生的心靈,引起學生的共鳴,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情感。《鄉愁》就詩的每一節來看,句子有長有短,參差不齊,節奏感很強,很適合學生的朗讀。通過朗讀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音樂美。學生第一次接觸新詩,教師的配樂範讀使學生能從整體上把握這首詩的感情基調、語速、節奏,對學生的朗讀起到了較強的指導作用。一是可以使學生增加讀詩的興趣,另外還可以依據一定的標準對他人的朗讀情況進行點評。在這裡,有感情地朗讀始終是放在首位的,事實上,我們在學習詩歌時,都是在誦讀中逐漸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情感。

“詩以一字為工。”通過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深刻地感受蘊藏在字裡行間的真情實感。在這一環節,學生分組討論,充分體現了自主、合作的精神,既有個人的見解,又有集體的智慧,各抒己見,互相交流,挖掘了學生的內在潛能。讓學生結合對詞語的品析,簡單描述想像到的畫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充分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去發現這首詩的新奇之處。學生入情後,在閱讀過程中不斷有新發現,並能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來。學生先去發現,然後說出依據,學生的思維就會被啟用。這首詩學生的發現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詩歌的層次結構,二是詩歌的立意。用時空的變化順序來組詩,使這首詩的層次非常清楚,由對家人的思念上升到對祖國大陸的思念,正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昇華,學生這麼多的發現,可見他們的潛力是無窮的。

學生的即興寫詩,是讓他們藉助這種詩歌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人生體驗,學生對生活的獨特感受是他們積累的學習語文的寶貴財富。當學生的生活體驗被引發時,學生的情感就會自然地抒發出來,而不是刻意地模仿。這個練習的目的不在於他們能說出多麼富有韻味的詩句,而是在於表達自己對人生的獨特的感受和真切的體驗。

在這樣開放的課堂中,教師要時時認識到,對學生給予足夠的理解和尊重,這對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往往能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在新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已不單是知識的傳播者,更多時候是一名參與者、引導者、學生知識建構的促進者。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權和自主權,強調自主、合作、探究,這樣學生才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詩歌的內容和情感,獲得自己的獨特體驗和發展,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豐富而充滿個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