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的讀後感(通用10篇)

來源:才華庫 2.09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雨巷的讀後感(通用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雨巷的讀後感(通用10篇)

雨巷的讀後感1

當夢想與現實交峰的那一刻,我看到了他們的差距。在我跟著戴望舒以一個尋夢的名義在青色的海里和青色的大海的底裡尋找的時候。

我看到了,我真真切切的看到了經——夢與現實的差距。

夢會開花,而且會開世嬌妍的花,那夢,真美,我想去撿起那青色海底的金色的貝殼,和那嬌妍的花,即使讓我在旅途上我會遍體鱗傷,縱然,要攀九年的冰山,航九年的大海,可我不怕。

也許,有一天,我逢著了那枚金色的貝在青色的大海的海底裡,那顆海水養九年,天水養了九年的金色的貝殼,我把它捧在手心,將耳朵慢慢地貼過去,靜靜的聽那雲雨聲,風濤聲,讓心沉醉。

那一天,我一直等著,等著,它在暗放星開綻放的那一天,直到歲月斑駁了你曾留在沙灘上的足跡,直到風兒吹白了你的頭髮,雨水模糊了你的雙眼的那一天。

那夢,是潛意識裡的渴望,等到夢開出嬌妍的花,金色的貝殼吐出桃色的珠,可此時的我們已衰老了。

這就是尋夢者的一生。

雨巷的讀後感2

猶記得初次遇見她的那天,雲淡風輕。如煙花般的三月,稍縱即逝。丁香爛漫的綻放,香氣一陣陣撲到她那流淚的臉龐。

細雨淅瀝。青石鋪就的悠長小巷,望也望不到頭。自那次初見,我的腦海裡時時浮現出她的模樣。撐著油紙傘,念著她那憂傷的目光,默默彳亍著,靜靜尋覓著,多希望在這寂寥的雨巷,逢著這位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

若不是家族恩怨,若沒有家人的歇斯底里,我們,或許也就不會有那麼多的苦。或許我們也可以像其他的情侶一樣,在一個飄香的季節結成連理。可如今,這一切都變成了幻想。

我們,可不可以不勇敢。這樣就可以懦弱地藏匿在巷子裡,不顧他人的閒言碎語,不管他人的指手畫腳。只有我們,相互攙扶著,在這浪漫的小巷裡攜手到老。

明明知道你已隨父母離去,明明瞭解你已經不會再出現在這條小巷裡,明明千遍萬遍地告訴自己忘記你。已經不能和你呼吸同一城的空氣,已經感受不到你的氣息。丁香花又開,婆娑的花影裡,你憂愁的目光在我的記憶裡投影,湮染了往事的靜謐。如果可以,願人生只如初相相遇。

走在落雨的小巷懷念你,等待著相遇。

溼面的,已經分不清是雨水還是淚水。

油紙傘聚雨,也凝住了我對你的每一次思念。夜漫漫,月落烏啼。

我似乎還能看得到,你帶著愁怨向我走近,默默吐出一句----今生君負我,來世亦念君。你太息般的眼光灼傷了我,我聽到風雨都在悲泣,你靜靜的遠了,遠了。我向著你的背影,喃喃道,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

記著你,記著你丁香一樣的臉龐,記著你的高潔美麗。

只恨那些時光,太匆匆。

只怨那條雨巷,夠不得地久天長。

雨巷的讀後感3

《雨巷》這首詩曾經轟動整個文壇,這首詩的作者戴望舒也被譽為“雨巷詩人”,他的這篇成名作廣受大眾喜愛和好評,為無數人傳頌。

這首《雨巷》是作者因當時的時代背景與個人際遇經歷而作的,所有整首詩中常見“愁怨”、”哀怨“、”彷徨“、”悽清“、”悽婉“等字樣,讓人讀出了作者所處的境遇。當時作者所處的社會瀰漫著悲觀迷茫的情緒,大革命失敗的痛苦,而詩人自己則又陷入了苦戀中,不能自拔。撐著油紙傘的姑娘,她彷徨,孤寂,在雨中哀怨,走近又走遠了。抒發出作者愁苦抑鬱的心情。用象徵的手法將弄而不結、繁而不亂的意象環環相扣地結合在一起,將雨的悽清和巷子的幽深以及姑娘的惆悵表現的淋漓盡致,共同組成了一幅低沉而唯美的圖畫,藉此表達自己的失望和彷徨的心聲,對革命前途的迷茫。

每次讀《雨巷》,我就能想象出這樣的場面,柔櫓聲中多水多橋的江南雨巷中,撐著油紙傘的纖纖少女漫步在小巷,可能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像丁香一樣的姑娘……

雨巷的讀後感4

“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首一個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一首朦朧的詩,訴說一個辛酸的愛情,暗示一個執著追求的精神。

在潮溼而又窄小的巷子裡,雨水滴答、滴答的落下,在這靜謐的小巷裡顯得猶為突出。這時,一位美麗的民國姑娘撐著一把油紙傘,從這寂靜的小巷子中走過,慢慢的,默默地,眉間帶著憂愁,帶著惆悵,像夢一樣,像丁香花一樣,芬芳迷人,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給詩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詩人戀上了,也牢牢的記住了這位丁香姑娘,可這位丁香姑娘都在詩人戀上她的時候,消失在那小巷的盡頭。到了坍塌的籬牆,走盡這雨巷,遠了,遠了,留給詩人一個背影。

詩人感到冷漠,感到淒涼,他對丁香姑娘的戀戀不忘,導致了他對美事融而不得,得而復失,理想落空的痛苦,丁香的原型其實是詩人曾經的初戀施絳年,施絳年對詩人只有敬仰之情,詩人愛上了她,並向她告白,施絳年無奈也只好接受,並提出要詩人獲得學位,詩人為了他的愛情,踏上了去法國留學的道路中,可當他滿懷希望地回到祖國,卻發現施絳年早已有了心儀之人,愛情的失利之下,詩人寫下了這首《雨巷》來訴說他的痛苦。

但這不過是詩的表層罷了,當時的詩人所生活的地方十分混亂詩人彷徨著、迷茫著,不知道應該何去何從,對現實黑暗光明的渺茫,以這對美好未來的渴望之下,詩人寫下了這首詩,這首名叫《雨巷》的優美而又傷感的詩。

“在雨的哀曲裡,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詩人以自己的經歷,依靠形象來傳達思想感情,使得這首詩是這樣的淒涼這樣的哀怨,詩人多次運用象徵的手法,多次運用復沓手法以及重複的手法,表達了更為強烈的感情,雖然現實黑暗,光明十分渺茫,但詩人對未來仍是充滿著希望,對理想更是有著執著的追求。

“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雙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詩人借丁香姑娘來寄託對美好未來的渴望,內心的執著追求,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雨巷的讀後感5

《雨巷》一詩是詩人戴望舒的成名詩,這首詩帶給我一種舒緩、低沉而又優美的旋律和節奏,也很輕易的讓我們感受到它所抒發的情感——悽清,冷漠,惆悵,哀怨。詩一開篇,詩人就給我們描繪了衣服雨中小巷的美麗畫面,同時又為全文打下鋪墊,確定了全詩的背景。

詩人孤身一人獨行於雨巷之中,而他彷徨的腳步,內心對丁香姑娘的期盼,都透露著他內心的苦悶和孤寂,更有對丁香姑娘求之而不得的焦急難過。於是詩人便寫出了“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

在我看來,詩人詩中所寫的丁香姑娘,正是施絳年,因為施絳年是詩人戴望舒的深愛之人,但由於種種原因,詩人戴望舒與施絳年相戀8年卻毫無結果。自此戴望舒便從未走出那條悠長而又寂寥的雨巷,在一個不可能的丁香姑娘身上,浪費去一生的時光。正如詩中所寫“像夢一般的,像夢一般的悽婉迷茫。”

詩人把施絳年比為丁香姑娘,通過丁香花給讀者描繪了一個柔弱、嬌美而又純潔的施絳年。丁香花嬌美卻容易凋謝,自古以來丁香被認為是引愁之物,古詩中有不少吟詠丁香的名句“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詩人巧妙的運用了丁香這一意象,既抒發了自己對丁香姑娘的嚮往,又表達了自己求而不得的惆悵與內心的悲傷。

等到詩人帶我們走過一道“頹圮的籬牆”,這“頹圮的籬牆”正是詩人與“丁香姑娘”相聚相守這一具體的希望破滅的象徵,“丁香姑娘”終於消失在雨巷盡頭,但這時詩人還處在魂不守舍的狀態中,即使看不到“丁香姑娘”,他還是感受著“丁香姑娘”嬌美的背影和清冷空氣中遺留的顏色和芳香,併為顏色和芳香的消散而傷感不已。

詩的結尾,詩人又將開頭所出現的鏡頭又重播了一遍,首尾兩節的詞句幾乎相同,只是將“我希望逢著”改為了“我希望飄過”,僅這一處的改變,就說明詩人與丁香姑娘相聚相逢的機會和希望越來越少,越來越渺茫。

讀完全詩,我們都會感到詩人內心那種憂鬱,負重前行的壓抑。

雨巷的讀後感6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我喜歡上了那種帶著朦朧感的《雨巷》,是被它那動人的字眼,還是喜歡那種撐著油紙傘漫步在江南小巷的感覺,一切都是那麼醉人。

直到現在,每次讀這首詩,心中都有種莫名的感覺,喜歡雨,喜歡雨天獨自一個人撐著傘靜靜的走著,喜歡江南小巷的那種幽靜恬淡,喜歡小巷石板路上的清幽與古樸,喜歡小巷的朦朧,喜歡那個叫做丁香的姑娘......

多少次看著眼前濛濛細雨,幻想著自己就是那個叫丁香的姑娘,撐著一把傘,走在青石板上,任風吹著頭髮,我只是靜靜的走著,遇見那個浪漫的詩人,傾聽他內心的失望與希望,聽他訴說他的幻滅與追求,向他訴說我的愁怨,彷徨,訴說我的惆悵,迷茫。

當然這隻能使幻想,只是我在生活中被壓抑的想要找個世外桃源的地方去釋放自己,想到一個就像是《雨巷》中的悠長的小巷中去漫步,想到那裡栽下屬於自己的桃花,屬於自己的世外桃源。

曾經吟著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曾經渴望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花園,曾經聽著《藍色的愛》,在心裡勾畫那片屬於自己的溫柔的海灘,曾經,曾經,曾經……

曾經的幻想很美麗,當然現實依舊很激烈,也許你說得對,面對困難的時候,樂觀一點,笑著對自己說我可以,事情就沒有想象的那麼複雜了……

到現在,我的腦海裡,還彷彿出現著那小巷裡的場景,還在吟誦著“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結著秋怨的姑娘。它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

雨巷的讀後感7

那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是有多麼地高潔、美麗,讓詩人可望不可即。她那嘆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是有多麼大的光芒,讓世人沉醉其中,無法自拔,以至即使是徒勞的等待,也願意在彷徨中繼續追求。也許,這首愛情失落與理想失落的協奏曲,是他在苦苦彷徨追求的時候,那顆孤苦迷茫的心所演奏的,如此哀怨,悽清,連我這個局外人,也不禁感動得心都在顫抖了!

生在俗世,沒有誰天生就具有詩人的氣質,所以我們只能在喧囂中沉浮,在忙碌中徘徊,在昏昏沉沉中迷失自我。可是,戴望舒卻在徘徊、昏沉中寫出瞭如此唯美的詩句,這該是經歷了多少磨難與打擊後的重生!成長,便是如此充實的一個過程。只有經歷了痛,才會懂得苦,只有懂得苦,才會覺得甜,便能如滿月朝陽,投射出圓潤的光芒,才能在昏昏沉沉中,找到迷失的自我!

泰戈爾曾經說過:“只有經歷了地獄般的磨練,才能煉出創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唱。”有位署名作家劉墉也曾說過:“人生如茶,不會苦一輩子,但總要苦一陣子。”我想,那些苦難與挫折,便是成長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吧,其實痛定思痛,沒有什麼克服不了的挫折,愁中評愁,也沒有什麼越不過去的坎,抗中抗敗,失敗後的陽光依舊燦爛!

感謝戴望舒,感謝雨巷,感謝他在挫折中的執著。他帶個我的不只是丁香般朦朧的姑娘,不只是美好高潔的理想,還有成長道路中面對艱難苦困不放棄、不退縮的勇氣!

生命就像是一個舞臺,偶爾有悲劇也是在所難免的,而我們每個人都是那舞臺上的人,劇情再悲慘,也終會落幕,而那舞臺上的“演繹”,也許已成為經典,閃閃發光,而故事的主角,卻因為這個“悲劇”而變得更加出眾,甚至名揚四海,萬古流芳……

挫折並不可怕,它是我們成長的'催化劑,可怕的是不敢面對挫折,那會把我們推進墮落的深淵……

雨巷的讀後感8

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果然,夢幻般的姑娘出現了。她有著“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像“我”一樣撐著油紙傘,“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中。走近時,“我”看到她是那樣地哀怨、憂愁,投出的目光“像夢一般的悽婉迷茫”。她並沒有停下來,而是“像夢中飄過/一枝丁香”一般,飄過“我”的身旁。姑娘最終消失在雨巷盡頭“頹圮的籬牆”邊。雨巷裡又只剩下“我”一個人,孤獨地行著,繼續渺茫地希望著、期待著……這首詩寫得既實又虛,朦朧恍惚。

“我”似乎有著滿腹的心事,無限的煩憂,但又不願明說,或者是說不出來。“我”似乎在期待什麼、追求什麼,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標又顯得那樣遙遠而渺茫。“她”出現了,這或許是在幻覺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現是那樣地快,逝去也那樣地快,一剎那間擦肩而過,消失在前方,“像夢一般的悽婉迷茫”。“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嘆。詩中的“姑娘”,我們可以認為是實指,是詩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麗、高潔而憂鬱的姑娘。但我們也可以把這位“姑娘”當做詩人心中朦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詩人陷入人生苦悶時,對未來渺茫的憧憬。《雨巷》在藝術上一個重要的特色是運用了象徵主義的方法抒情。象徵主義是十九世紀末法國詩歌中崛起的一個藝術流派。他們用世界末的頹廢反抗資本主義的秩序。在表現方法上,強呼叫暗示隱喻等手段表現內心瞬間的感情。這種藝術流派於“五四”運動退潮時期傳入中國。第一個大量利用象徵主義方法寫詩的是李金髮。戴望舒早期的創作也明顯地就受了法國象徵派的影響。他的創作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注意挖掘詩歌暗示隱喻的能力,在象徵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

《雨巷》就體現了這種藝術上的特點。詩裡那撐著油紙傘的詩人,那寂寥悠長的雨巷,那像夢一般地飄過有著丁香一般憂愁地姑娘,並非真實生活本身地具體寫照,而是充滿象徵意味地抒情形象。我們不一定能夠具體說出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內容,但我們可以體味這些形象所抒發但朦朧的詩意。那個社會現實的氣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種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寫的形象裡,是既明白又朦朧的,既確定又飄忽地展示在讀者眼前。想象創造了象徵,象徵擴大了想象。這樣以象徵方法抒情的結果,使詩人的感情心境表現得更加含蓄蘊藉,也給讀者留下了馳騁想象的廣闊天地,感到詩的餘香和回味。朱自清先生說:“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徵派。他譯過這一派的詩。他也注重整齊的音節,但不是鏗鏘而是輕清的;也照一點朦朧的氣氛,但讓人可以看得懂。”“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處。”(《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導言》)《雨巷》朦朧而不晦澀,低沉而不頹唐,深情而不輕佻,確實把握了象徵派詩歌藝術的幽微精妙大去處。這首詩裡就是用雨中丁香結作為人的愁心的象徵的,很顯然,戴望舒從這些詩詞中吸取了描寫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來構成《雨巷》的意境和想象。這種吸收和借鑑是很明顯的。

但是,能不能說《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舊唐詩名句“丁香空結雨中愁”的現代白話版的擴充和“稀釋”呢?我以為不能這麼看。在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時,詩人既吸吮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創造。

雨巷的讀後感9

四月的江南,春深似海,柔媚溫婉。邂逅一場又一場的花事,幾多濃妝淡抹的春意,香溢流年,醉了眼眸,烙在了心底。

晨起,凝望窗外,煙雨濛濛,飄飄灑灑,似有似無。溼花春雨如珠泣,泣珠如雨春花溼。小樓昨夜聽春雨,不知花落又多少?

轉眼,春日盛宴的最後一個節氣穀雨已過,一邊看草長鶯飛,一邊懷念一些花事。春雨貴如油,好雨知時節,潤物細無聲。穀雨三朝看牡丹,夏滿芒夏暑相連。顯然,不管季節怎麼變換,大自然依然傾情演繹著花影繽紛的紅情綠意,牡丹依然在開它的花,桃李依然在結它的果,莊稼依然在茁壯生長著它的莊稼,而只有你,獨自結著一樹丁香的愁怨。

你看,你紫衣緊裹,小巧素雅,黛眉緊蹙。從戴望舒那寂寥的雨巷蓮步輕移款款而來。撐著一把油紙傘,獨自在悠長狹窄的雨巷彷徨,默默行著,冷漠,悽清,又惆悵。在雨的哀曲裡,是否消了你的顏色,散了你的芬芳,甚至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

每當我漫步在雨巷,望著那一樹密密匝匝的愁怨,總是在想,千年前,你原本是那樣的一位女子: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盻兮。不知道是詩人在雨巷發現了你,還是你不經意走進了詩人的夢裡。塵世中會有很多相遇,又有幾人可以靈魂相邀,深入骨髓,篆刻在心底呢。

柳絲長,春雨細,你在千年的夢裡獨自編織著自己的美麗。你原本就是一個夢境吧,不然,這麼多年,在文人墨客的江南夢裡,為什麼總是能喚起人內心深處那些希望與幻滅的情緒呢。你似夢一般的悽婉迷茫,帶著詩人走出了那白色恐怖的歲月,走過頹圮的籬牆走進了雨巷。然後又消失在雨巷,你靜靜地走在一個人的時光裡,輕輕撿起那滿地的落花,芬芳著自己的美麗,也芬芳著別人的憂傷。

你是一位深閨中的素衣女子,飽讀詩書、滿腹才華。當花褪殘紅,燕子飛時,是否憶起當初,你眉眼含笑,情竇初開。你如易安筆下那純情少女:見客入來,襪戔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如納蘭筆下那鍾情的女子:夕陽誰喚下樓梯,一握香荑。回頭忍笑階前立,總無語,也依依。如徐志摩妙筆下那嬌美的女子: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似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只是,那年一竿舟遠,天涯離別,從此山河永寂。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綿綿春雨中,多少離愁別緒,千種風情,盡在不言之中!此寂寥,誰共說?自此,春光盈盈,花事葳蕤,你默默地綻放,芳香四溢,沁人心脾。你的盛放如小喇叭,喜怒哀樂卻從不輕易流露。小小的花瓣一簇一簇的,纖細柔弱,玲瓏有致,溫柔而不失剛毅,從堅韌不拔的枝幹上噴湧而出,在春雨的洗禮中凝結成沉沉的思念,那麼美麗、高潔、幽怨。

你深巷幽居,蒼蘚滿地,不悲不喜,恬淡雅緻,眉宇間依然難掩那一份淡淡的孤寂。不經意,你素手緩緩抬起,隨風一撥,就是春天最優美的曲,在記憶的綠葉上彈奏著千年的心事,流殤飛出,驚起落花無數,雨絲如注。我知道,冷漠不是你的本意,遺世孤立也不是你想要的姿勢,在你的世界裡,是否也有溫暖依依。

天空沒有翅膀的痕跡,而鳥兒已飛過。你的世界是一首沉默的詩,多少人讀過。你幽幽的綻放,卻也讓我明白了在孤寂中仍要懷著對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與追求。啊!丁香,誰解語你心中那千千結,化解那雨中的惆悵,誰的靈魂在雨巷的盡頭默默地迴響,低吟你心中那首千年不老的絕唱。

雨巷的讀後感10

在這周的學習生活中,我學習了雨巷這首詩,一說雨巷,大家都會聯想到,在一個下著雨的小巷裡,一個人孤獨的彳亍著,他也許是在思念自己的戀人,也可能在思念自己的工作,而我,在學習了雨巷這首詩後,彷彿又回到了自己的家鄉。

家鄉的雨巷,窄窄的,非常寂靜,往往除了早上買菜時聽到別人砍價的吵鬧聲後,便再也聽不到別人的交談聲了。而如今,窄窄的巷子已經被擴寬了好幾倍,每次我回老家時,都懷疑自己是不是走錯了地方,因為,每次回家,都會為故鄉的變化而感到吃驚,記得那一天,也是一個下雨的日子,但再也不是以前那樣悽清了,以前只要下雨,街上一個行人都沒有,而如今,人潮湧過,花花綠綠的塑料雨衣早已替代了當年油紙傘的單一色調。以前不喑世事的我到如今已轉換成了那張成熟而長大的臉。這條巷子見證了我的成長。走著,看紅燈綠酒漸漸模糊,並整合幾束光線從身邊劃過,是時光,是時光在流逝……而唯一不變的,是雨巷裡的善良。

那天,我走過,走過老人的修鞋鋪,看那個嶄新的節能燈。哦,多年前這兒掛的還是老款的白熾燈,總在悠長漆黑的夜中安靜的亮著,似乎等待著什麼,直到人流漸漸稀少,巷的那頭才傳來“嘎吱”的蹬車聲,一個男孩騎車歸來,向修鞋的老人問聲好,“又是這麼晚了,還不回家啊?”老人總笑著應到:“快了,快了。”於是年輕人依舊愉快地蹬著車,消失在小巷盡頭,老人慢悠悠站起車,收拾東西,起身,熄燈,回家。

這是幾年前與媽媽從回家見到的,那時媽媽說:“看,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懷與和諧,是愛。”當時我還疑惑,“老人到很晚收工與愛八杆子打不著邊,怎麼會扯到一塊呢?不管太多,媽媽說的,就一定對。”於是每天早晨到鞋鋪對面打豆漿買油條,都總要向老人問聲好,老人也會回敬一個微笑,直到多年後,才懂得了其中真真正正的含義。人世間的愛,多麼抽象的字樣,原來也可以言的如此形象,又如此地深刻,也許當年的那個男孩時至如今都不知道老人等待到深夜的原因,不是為收穫利益,而是為獻出愛心,獻出關懷。

“看,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懷與和諧,是愛。”

走過,走過雨巷,走過這充滿人與人之間和諧與愛得雨巷,走過我的故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