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翻譯賞析

來源:才華庫 2.03W

《雨巷》朦朧而不晦澀,“我”是一個夢的追尋者。憂鬱的情調是基於對有限生命的自我意識、對感性存在有限性的超脫。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雨巷翻譯賞析,下午去對你有所幫助。

雨巷翻譯賞析

《雨巷》寫於1927年夏天。當時全國處於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於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後的幻滅與痛苦,心彙總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本詩就是他的這種心情的表現,其中交織著失望和希望,幻滅和追求的雙重情調。這種情懷在當時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在這裡,詩人把當時黑暗陰沉的社會現實暗喻為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沒有陽光,也沒有生機和活氣。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這樣的雨巷中孤獨的亍著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懷著對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與追求。詩中“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這種美好理想的象徵。但是,這種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難以實現的。這種心態,正是大革命失敗後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識分子在政治低壓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於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實反映。

藝術上,本詩也鮮明地體現了戴望舒早期詩歌的創作特色。它既採用了象徵派重暗示、重象徵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對於音樂美的追求。

戴望舒注意挖掘詩歌暗示隱喻的能力,在象徵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雨巷》就體現了這種藝術上的特點。詩中那狹窄陰沉的雨巷,那撐著油紙傘的.詩人,那寂寥悠長的雨巷,那像夢一般地飄過有著丁香一般憂愁的姑娘,並非真實生活本身的具體寫照:而是充滿象徵意味的的抒情形象。這些意象又共同構成了一種象徵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並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我們不一定能夠具體說出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內容,但我們可以體味這些形象所抒發的的朦朧的詩意。那個社會現實的氣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種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寫的形象裡,是既明白又朦朧,既確定又飄忽地展示在讀者眼前。想象創造了象徵,象徵擴大了想象。這樣以象徵方法抒情的結果,使詩人的感情心境表現得更加含蓄蘊藉,也給讀者留下了馳騁想象的廣闊天地,感到詩的餘香和回味詩歌描繪了一幅梅雨時節江南小巷的陰沉圖景,藉此構成了一個富有濃重象徵色彩的抒情意境。

富於音樂性是《雨巷》的另一個突出的藝術特色。詩中運用了復沓,疊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迴環往復的旋律和宛轉悅耳的樂感。因此葉聖陶先生稱讚這首詩為中國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

詩人用契合內心情緒節奏的音樂性,傳達了行走中的彷徨、惆悵、哀怨和寂寥。音樂性的追求並不是詩人的終極目的,《雨巷》的音樂性也不同於聞一多和徐志摩的音樂美追求,在聞、徐,有著外在形式整齊、劃一的均衡,戴望舒的音樂性追求,有著更多搖曳多姿的情態。難怪葉聖陶先生要感贊《雨巷》“替新詩底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其實內涵的深刻理解則是《雨巷》的音樂性更符合現代新詩傳達現代人豐富多蘊、曲折多變的情感體驗。一句話,戴望舒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接著聞一多、徐志摩格律詩的接力棒,使音樂性更容易貼切自然地表達現代中國人的心靈顫動,意即“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精妙的去處”。

這份低迴流暢、遍帶哀怨的旋律叩響了當時多少徘徊在雨巷和亭子間的舊式文人的心絃,至今音韻流長: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幽怨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

在雨的哀曲裡

消了她的顏色

消了她的氛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雨巷》

這裡,詞愈的重疊,連綿詞的反覆運用,構成了樂段的迴旋。每節中音組的停頓和斷續的反覆,衍為詩的弦律的悠長。似乎雨巷也就顯得悠長悠長,喻示著一種飽含著美的渴求,也喻示著無望的、長長的徘徊。開首段和結局段幾乎完整的反覆,達到主旋律不斷應和和首尾呼應的效果,大有曲終繞樑之感。《雨巷》以三頓詩行為主,間以二頓詩行,皆以雙音節收尾,交錯押韻,每節詩末一行以相同的腳韻呼應。間用句中韻,首尾二節重複一遍,特別是用了連續意義音節的跨行法,使音節的停頓若斷若續,使詩義的連綿與音節的迴環相應相合,同時又採用了幾組排比句,更增加了詩的音樂感。朱湘曾讚美《雨巷》兼採有西詩行斷意不斷的長處,在音節上比起唐人的長短句來,實在毫不遜色。另一首《不要這樣盈盈地相看》則很注意音韻的迴旋往復,全詩共五段,一、三、五段的前三句重複同樣的內容,只有末一句稍有變化,形成反覆詠歎的效果。

為了強化全詩的音樂性,詩人還吸取了外國詩歌中的一些技法,在同一節詩中讓同樣的字句更迭相見。這種語言上的重見,復沓,象交織一起的抒情樂句反覆一樣,聽起來悅耳,和諧,又加重了詩的抒情色彩。在浪漫的自由詩和“新月派”的豆腐乾詩體盛行的時候,戴望舒送來了優美動聽的《雨巷》,雖然不能說是“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至少也是開拓了音樂在新詩中表現的新天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