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舌尖上的記憶4篇

來源:才華庫 2.29W

作文一:舌尖上的記憶

作文:舌尖上的記憶4篇

人很多的記憶都和味覺聯絡在一起,而味覺的記憶會是內在的感受,因而也會更長久些。從小到大,舌尖上也積累了些許細碎的滋味,駐紮在記憶中。每當到了某個時候就會跳出來,勾起你記憶深處的記憶,勾著你去回味、去尋找、去想念。

孩提記憶裡,那時天天想著的就是糖果了。那味兒酸酸甜甜的,吃上甚是甜蜜。還有那糖紙,五顏六色的,那時好像還當收藏來著,但現在已沒有了,想必是物是人非……

還記得,小時候想吃糖想得要命,一天到晚都想著,什麼水果糖、奶糖、棒棒糖、巧克力等等都嚐了個遍。正因如此,惹來爸媽不少責罵,一本正經地跟我說:“少吃點糖,小心蛀牙。”那時的我不太懂什麼蛀牙,只見父母嚴肅認真的神態便覺得蛀牙一定是什麼壞東西,我一聽這話便覺得渾身發冷,可嚇了跳,要是蛀牙了,以後可怎麼吃糖呀。所以我不再吃糖成痴,學會剋制,以至於現在的我幾乎不怎麼碰糖,只是在妹妹買糖回來時吃上一顆,原因麼,也許是漸漸地長大,會讓我們失去一些東西,比如純真……

糖果的味道已駐紮在記憶中,每當再次品嚐時,童年的味道也隨之出現,然後勾起童年往事。回味著,留戀著……

如果你從不曾嘗過糖果的美味,那你也就不會惦記它的味道。

可是正因為已經知道它有多好,所以才會更捨不得忘掉。

二、舌尖上的記憶

總有許多馨香不走,在舌尖停留,在心底永駐。

擦擦嘴角剩餘的湯汁,幸福地說:“媽媽我還要!”於是抱著大碗的“青風雪語”,又閉上眼睛享受,享受這媽媽的味道。

“青風雪語”,是媽媽一例拿手湯的名字,乍一看是一片湖水,靜謐而又像極了一處神袛,好像充滿祕密。近看好像一片仙境,星星點點的雪花一沉一浮,帶著小小的綠,帶著小小的綠在朦朧不清的世界裡上上下下,如同形影不離的好夥伴,什麼時候都是一起。說名字的話,只因為喝的時候常常看地走了神,便叫起來了。很幸福的名字。媽媽聽了也這麼說。

我從小就是一個嘴巴很怪的孩子,從幼兒園開始,早、中、晚飯就是媽媽最頭疼的事情,不合我的口味我可以一直餓著,所以小時候曾經很瘦。於是,媽媽開始找菜譜,不善於做飯的媽媽為了我開始學習,媽媽漸漸地變成了一個好廚師,而我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也愛上了那例“青風雪語”,愛上了那撲鼻而來、帶著溫暖的香氣。

每次捧著一碗湯,摸摸暖暖的肚子,都會想說謝謝,想說媽媽我愛你。可是為什麼,為什麼開不了口呢?

那麼多次的幸福,我都看在眼裡:跑完800米回到家躺在床上就睡,媽媽把我輕輕的叫起,遞來一杯檸檬茶;考試前複習到凌晨,媽媽推開門,端著一杯枸杞雙皮奶;在外面瘋玩回家後無精打采,媽媽拍拍我,拿著一杯加了冰的西瓜米露。媽媽理解我,她用自己的心意充實著我,沒有埋怨,沒有責怪。只是每天不一樣的味道,只是每天都一樣的輕柔。

可能是我已經習慣去接受這樣的愛,可能是我不善表達,或許媽媽也是這樣呢。每天的美麗心意就是媽媽的愛啊。我會期待將來的我,雖然不喜歡被養的白白胖胖,但我期待,期待這味道一直在,期待有一天,我可以創造出一樣溫暖的味道給媽媽。

融化進說不出的愛。

 三、舌尖上的記憶

從前,我腳一踏進門,喊一聲“我回來了”,迎接我的就是母親那淳樸的笑容和一盤盤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餚。每當我看著那香氣四溢的美味時,內心就油然生出一種異樣的感覺,恨不得把它們一掃而光。吸飽了它的香氣,然後美美地端起盤子。將他一股腦兒地吞下,美滋滋地摸著漲鼓鼓的肚子,懷著滿心歡喜,到書桌旁開始做作業。每天,我就懷著這樣喜悅的心情迎接每個晚上的作業。

但是,同樣的東西,吃多總會膩的,我開始抱怨母親做的菜、拒絕這些我從前認為的佳餚。

有一次,我去外地旅遊。據朋友說,這個地方有很多有名的小吃,去此地遊玩,不品嚐此地的名小吃等於白來。於是我決定去看看朋友們所謂的名小吃。來到小吃一條街,看著琳琅滿目的吃食,我不禁眼前一亮。快步跑到小吃攤前,果斷買下了這個東西嘗一口,那個東西品一品。第一天吃著這些所謂的名小吃,果然不錯,第二天還能再品嚐這些吃食,到了第三天這些美食再也勾不起我的興趣了。突然很想吃母親為我做的家鄉菜,恨不能立刻放棄繼續旅遊,回家讓母親為我做一大桌子使我現在口水直流的家鄉菜。終於,我拖著疲憊不堪的身體回到家中,看著久違的家鄉菜,心中不覺一震。聞著那濃郁的香味,眼中那渾濁的眼珠也突然明亮了起來,看著那鮮亮的菜餚,我禁不住迅速拿起筷子,風捲殘雲般把菜送往嘴裡,隱藏在我心中的那份激動又被激發了出來。我忽然領悟到,原來我舌尖上碰撞的不僅僅是美食,而是對母親的記憶,對家的思念呀!舌尖碰撞著美味的菜,我內心裡那份對母親的回憶也漸漸漲了出來,溢到了心頭。

舌尖上與母親做的菜的碰撞,並非只感受到美味,還有我對母親那愛和寵的濃濃的思念。這種思念,就像夢寐以求的食物一樣,在舌尖上回味無窮。

四、舌尖上的記憶

在我看來,年味是凝結在舌尖上的,一年又一年,我們就在這樣的年味中,慢慢長大了。

“進了臘月門,就是過年”老話雖是這麼說,但在現在,過年的熱鬧喧騰,似乎是從小年開始的。在小年這個春節的盛大開始中,餃子第一次揭開了她的面紗。

餃子永遠是過年餐桌上最重要的角色。餃子寓意著更歲交子,無論這一年過得怎樣,春節的餃子永遠是一家人的年終盛宴。“舒服不過躺著,好吃不過餃子。”餃子美味,餃子餡更是變化多端,令人多吃不厭。

在我的老家,餃子餡總是經典的韭菜豬肉餡。韭菜是新下的,鮮嫩多汁,剛買來摘來的韭菜更是青翠欲滴。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地上鋪著幾張報紙,一起摘韭菜,年味與家的味道就在這裡,慢慢昇華。豬肉最好是手切的,可以一粒粒清晰地嚼到,最好有些肥肉,豬肉的肥而不膩與韭菜的鮮辣融合在一起,正是對年味的最完美詮釋。

韭菜豬肉餃子本是最佳組合,可年三十晚上子時要吃的餃子卻是素餡。老一輩人說這象徵著來年樸素平淡、平平安安。我對這種說法不太相信,但素餡餃子的確也別有一番風味。

把胡蘿蔔、粉條、豆腐切碎,攤一個蛋餅切成小塊,有時加些木耳,素餃子餡基本上脫不了“這一套”,但就是這幾味簡單的食材,卻能調出美味的餡兒。素餡沒有了肉餡的那種濃烈的肉滋味,多了一股清淡的感覺,也可以對春節期間的大魚大肉起到一個很好的調節作用。不過令我疑惑的是,有時素餡裡也加些海米蝦仁,這還叫素餡嗎——也許素餡只是人們的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寄託與嚐鮮的滿足罷了。

餃子皮也頗有講究。必須要用死麵的那是一定的,放了酵母就變成煮包子了。這幾年新出了一種“餃子粉”,據說是專門用來做麵皮用的,其實味道嚼勁與一般的餃子皮沒什麼差異。擀麵皮真是門手藝,擀麵皮講究中間厚,邊上薄。要想擀得又快又好,挺不容易。現在,肉店裡有賣機器壓的餃子皮,兩片皮之間撲上點麵粉,顯得死氣沉沉,口感也一般。

每當吃完餃子,總要喝上一碗煮餃子的清湯,說是“原湯化原食”。其實拋開營養不講,清湯的味道品相還是不錯的:清湯的色澤是有著穀物氣息的淡黃色,味道既有一種餃子皮的清淡,也有露餡餃子肉餡的鮮美——所以煮餃子時,露餡餃子還是必不可少的呢!喝下一碗湯,感到周身熱乎乎的,寒冷驅散殆盡,也沖淡了剛才吃餃子的鹹味。

在吃餃子時,總少不了幾個翠綠色的身影,那就是臘八蒜。吃一口餃子咬一口臘八蒜,感覺那種辣味在鮮味裡散開的感覺,緩解了肉餃子的油膩以及臘八蒜的辛辣,可謂是兩全其美!米醋、綿白糖、大粒蒜,把它們種在玻璃瓶子裡(原來是用瓷罐子以及玻璃罐子的),小年時便可收穫一瓶翠綠臘八蒜。今年我家的臘八蒜是翠綠色的,可醋卻成了草綠色,沒達到老舍先生“色味雙美”的標準啊。

說到小年,似乎還有一種沉寂已久的習俗:祭灶、吃關東糖。在濟南城區裡,祭灶的習俗早已無影無蹤,關東糖、糖瓜也越來越少。不過我今年有幸尋覓到了桿狀的關東糖。關東糖很脆、很酥,有時咬一口還會迸濺出許多渣渣,不過那甜味是沁人心脾的,與廚房裡柔弱無骨的綿白糖是沒法比的,多了一層過年的香氣,讓人很是舒暢。

我在福建吃過一回白年糕:味道雖不錯,可口感是單一至極,好像在咬糯米糰子。山東的黃米年糕就不一樣了。原材料是黃糯米麵,和麵時直接把洗淨的大棗整顆放進去,正好隨著和麵被絞碎一部分,進到黃米麵裡面,捏成窩窩頭狀,上鍋蒸熟。吃黃米年糕時,離大棗越近,棗味越濃,還要時刻提防著,別被棗核咯了牙,多麼有趣!

說到年糕,就不能不說豆包了。豆包講究心裡美,其實也是餡料的重要性。做豆包前一天晚上要把大紅棗以及紅小豆放糖放水,煮沸了再燜。第二天上午餡料已燜得差不多,甜糯軟香,直接吃更是美味無比,即刻用發麵包了放進蒸籠裡,還要一同做些饅頭。蒸出來的豆包外表普通,裡面卻是紅彤彤的,煞是好看、煞是美味。

最後要介紹的,也是我最為喜愛的,就是酥鍋了。酥鍋這手藝,我的親人裡只有我姑姑有,而奇怪的是我奶奶卻不會。酥鍋之做法,我也不清楚,大概就是把喜歡的食物煮熟了加某種香料燉吧。最後收了汁,放涼以後,每種食物既儲存了些許原味,也有一種互相聯通的不可名狀的香味,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酥鍋涼了才好吃,可地凍天寒的,不免令人不太適意,也是春節美食中的特色一員了。我們小區來了個賣酥鍋的,掀開鍋蓋,冒出的竟是陣陣熱氣,這算什麼酥鍋!他那酥鍋還有哩啦的湯水,味道一般,竟然還有人買!於是我便決定再也不吃他家的了。

酥鍋有酥白菜酥豆腐酥魚酥雞酥豆角酥海帶酥肉酥口蘑酥木耳等等,什麼都可以往裡放,我最愛的是酥海帶。

過年,其實不僅是一個盛大節日,也是億萬中國人的心靈寄託。我衷心希望這些美食,凝固成舌尖上的年味,一代又一代流傳下去,一年又一年期盼下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