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魯迅的作文4篇

來源:才華庫 1.55W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魯迅的作文4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熱門】魯迅的作文4篇

魯迅的作文 篇1

曹聚仁與魯迅曾有過這樣的對話:“為您寫傳我肯定不是最適當的人,因為我不姓許。”魯迅聽後哈哈大笑:“就憑你這句話,你是懂得我的人。”

一句“你是懂得我的人”,可看出兩人非同一般的關係。就是這位自稱“不是最適當的人”,於1956年在香港寫成並出版了《魯迅評傳》。

在民國曆史上,像曹聚仁與魯迅之間這樣互相“懂得”的人,還有很多。

1939年夏,19歲的汪曾祺懷揣著已讀了多遍的《沈從文小說選》,順利考入西南聯大中文系。關於箇中緣由,他後來曾不止一次地說過:“我好像命中註定要當沈從文先生的學生……”從此以後,汪曾祺就在老師的幫助下一步步走上文壇,而後成為“京派小說”的領軍人物。

他是最懂沈從文的人,在行軍過程中,只帶了沈從文的書,只想聽這個人說話。而沈從文在向文藝界推薦這位學生的作品時,也總是說:“他的小說寫得比我好。”

豐子愷崇拜李叔同,兩人的師徒之情天高地厚。1918年李叔同出家做了和尚,而為了回報恩師對他的培育和引領,豐子愷用自己的畫筆、46年的時間和一段坎坷艱危的道路,實現了一個巨集大的誓願,這就是直到現在還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六集《護生畫集》。豐子愷懂得李叔同。所以,有生死之約,一個寫,一個畫,後來李叔同仙逝,剩下的一個,繼續畫。

國學大師陳寅恪晚年在病榻上將編定的著作整理出版全權授予學生蔣天樞。這被後輩學人視為他一生學問事業的“性命之託”。蔣天樞是懂得陳寅恪的人,他也值得這種信賴。1958年,他在其履歷表“主要社會關係”一欄中寫道:“陳寅恪,69歲,師生關係,無黨派……”這在當時來說,是冒著很大風險的。

文人之間的“懂得”是一種千古知己的情懷,是一種“斯世同懷視之”的默契,如清風之於明月,雖無形,卻自有一股清輝耀人寰。

有人懂得是一種幸福,能懂得別人是一種境界!

魯迅的作文 篇2

踏上人生的旅途吧!

前途很遠,也很暗。

然而,不要怕,

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魯迅

幾番躊躇,最終卻也不知該如何下筆。究其緣由,只因一則自己思想膚淺、智慧貧乏,要談論先生,真有力不從心之感;二則實難體悟反映於先生身上的那種神聖悲憤,那種“置身於茫茫曠野、四顧無人的大寂寞,壓在萬鈞閘門下的全身震裂的大痛苦,在烈火中讓面板燒焦,心肺煮沸,決死對敵奮戰的大沉醉”。

坦率地說,至今我對魯迅先生的認識仍是非常淺薄的,我甚至還沒有完全、真正地嚼透先生的偉大。在我眼裡,先生實質上更以生活中的普通人的.身份,而不是以大思想家或者更偉大、更神聖的身份出現在我們面前。在先生的作品文字中,體現出來的都是我們不能輕易揭示的一些東西,能夠在平凡的文字和敘述中,把人物的思想心理進行徹底的揭露,實可謂是能看透別人的心理。不過,我想這樣也好,去掉後人加在先生身上的光環或許能夠減輕談論時的心理壓力。

對待先生的心態,可以說是“敬而遠之”。我實在找不到更恰當的詞彙來描述。先生殘酷地剝去我們身上的偽裝,揭示我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弱點,時常令人感到坐立不安;加上自己的惰性在作怪,我真的懼怕先生的冷峻與嚴苛。先生能夠把現實社會中的人進行透徹的分析,而且進入到他們的內心世界,把所謂的“真、善、美”進行徹底的批判,脫去他們展現在世人面前的“假殼”,讓其在批判中獲得被救贖、被改造的可能。同時,我們也為先生作品中那消磨不盡的痛苦而困惑,換句話說,我們簡直不會甚至無法欣賞這種悲劇之美,無法分享先生在人生角鬥中得到的生命沉酣的大歡喜。

誠然,我們欽慕先生那樣“無所顧忌的生活,無所顧忌地去愛、去恨、冷嘲熱諷,坦蕩地面對著別人的熱舌頭、冷唾沫,讓他們去說,去誣衊去以為”,然而現實生活給了我們太多的否定和困惑。儘管我們看到了諸種弊病,可是我們不敢反抗,當然也反抗不了。在先生的悲哀中我們也感到一種無可奈何的悲哀。以先生為師,能真學先生嗎?想想先生的精神十字架,可能太沉重,我們揹負不起。

我想這也許是正確的。作為年輕人,我們只希望在可能的條件下盡力使生活變得輕鬆愉快,何必人為的去加重生活的砝碼呢?我們沒有必要脫下T恤牛仔,換上長衫,把自己關在“鐵屋子”裡去體味那一份苦澀。當然,我們也不怕生活的沉重,也決不會輕意去逃避。我們很欣賞先生那種面對現實,正視現實的精神,但為何不能更超脫一些,多一點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寬容?平等與慈和不知先生是如何認為的?

當然,我們也應該理解先生,學習先生,但我們卻沒有必要用先生揹負的歷史包袱來充實自己的內心世界,以此來追求一種悲劇式的精神境界。少一點因襲以往的顧慮與牽掛,多一些對未來的高瞻遠矚,這樣我想先生恐怕也不會斥責我們的莽撞。

按照一個固定的標準和模式去生活是可悲的,我卻寧願讓自己的心流浪而不去模仿別人生活。我敬仰先生之人格,卻不喜歡先生的性格。我想,我從先生那裡所得到的既不是智慧,也不是熱情,而是一種毅力,一種促使我們一步步向前走而決不停留下的力量。“遇見深林,可以闢為平地;遇見沙漠,可以開掘井泉”,這對於正在刻苦學習、奮鬥,不久也將步入社會的我們來說便是極大的收穫:以先生獨立不依的精神和奮然前行的毅力,儘可能少地為自己設立羈絆,開拓自己的道路,或許這就是先生現在對於我們的重要意義。

先生躑躅於荒原之中,孑然回顧,蒼茫無及。這是一幅極富於象徵意義的生命影象。沒有對話者,這是思想者最大的孤獨;無法直面的人生,這是思想者永恆的困惑。在孤獨這座祭壇上,幾乎所有偉人和思想者都要走上它,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生命的造型就是一群沉溺孤獨的羈旅者。

在先生這樣的大境介面前,我們永遠只是蹣跚學步的稚童。

魯迅的作文 篇3

老師教過我們一篇課文,名字叫做《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小作者在文章裡介紹,在魯迅先生去世那一年的正月,小作者和她的爸爸媽媽來到了她的伯父魯迅先生家裡。在吃晚飯的時候,伯父與小作者談起了《水滸傳》的故事和裡面的人物,由於小作者讀這本名著時沒有認真,結果張冠李戴的把裡面的人物和情節亂說一氣,魯迅先生笑著對小作者說:“看來還是我的記性好呀!”雖然這句話沒有直接評批小作者,但小作者心裡聽了比捱打捱罵還要難受。這說明魯迅先生是一個讀書破萬卷,同時做事嚴謹與教育有方的人。

小作者還回憶起當時她發現爸爸的鼻子與伯父的鼻子不一樣,便問他們這是什麼原因,伯父回答她說是因為“碰壁”而把自己的鼻子碰扁了,而“我”卻不懂其中的含義當真以為伯父的鼻子碰在了牆壁上,惹得大家鬨堂大笑。這裡暗示了魯迅先生雖然受到了反動勢力的危害壓迫,但他依然頑強反抗,堅持正義。

小作者還記得有一次,天氣非常冷,下著鵝毛般的大雪。小作者與父母一起坐黃包車去伯父家,剛到伯父家門口,車伕的腳不小心被玻璃劃破了,地上流了一攤血,伯父與父親拿藥把車伕的腳包紮好,伯父還細心的叮囑車伕,別再拉人了,趕緊回去休息。從這件小事能體會到,魯迅先生對勞動人民充滿了同情,同時也憎恨封建主義舊社會。

小作者的伯父逝世後,魯迅先生的女傭阿三對小作者說,在魯迅先生病重時,還經常三更半夜起來寫文章,評判舊社會、反動勢力,說要抓緊時間做一些對社會、對人民有益的事情。魯迅先生還勸告阿三深夜不要起來要多休息,也不要乾重活。魯迅先生是多麼無私啊,把自己的安危放在腦後,處處為別人著想。

魯迅先生,我們敬佩您!敬佩您的嚴謹、敬佩您的無畏、敬佩您的頑強、敬佩您的無私……

魯迅的作文 篇4

他嫉惡如仇;他關心青年;他幽默風趣;他憎惡黑暗有如憎惡魔鬼;他是一位越老越頑強的戰士;他的名字響徹大江南北;他,就是魯迅。

通過學習第五組的課文和課外閱讀,我走進了魯迅先生的世界。

魯迅先生的寫作是真實的。

比如《狂人日記》中的狂人其實是一個精神錯亂的人物,他以為身邊的人都在“吃人”,他想保護自己,更想保護身邊那些活潑天真的孩子。魯迅先生接狂人之口,讓我們看到了舊社會無邊的黑暗。而這,並不是別人“敢想、敢說、敢寫”的。

魯迅先生以筆為武器。

比如在《藥》這一文中,人們封建迷信,有一戶人家的兒子的了大病,聽了別人的妄言,卻信以為真,拿出積攢的錢去買“人血饅頭”,以為它包治百病,但兒子吃了後,還是去世了。魯迅先生讓我們看到了舊社會的封建,同時,也寫出了那些反動統治者的殘忍。

魯迅先生思念故鄉。

《故鄉》一文是魯迅先生二十年後回故鄉的感受。魯迅先生回到故鄉,卻發現,這和記憶中的故鄉有著天壤之別,少年時期的玩伴閏土,再也不是那個見多識廣、機智勇敢的孩子了,中年的閏土和他的父親簡直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更令魯迅先生失望的是,閏土恭恭敬敬地叫他“老爺”,令魯迅先生的心一下子涼了。離開故鄉時,他也沒有了留戀,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的影像,原本清晰,卻又模糊了,使魯迅先生十分悲哀。可見當時的社會多麼可怕,導致魯迅先生再回家鄉時也已物是人非了。

魯迅先生不會去寫那些假惺惺的,只寫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所以才受到了這麼多人的愛戴和敬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