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學生調查報告彙總四篇

來源:才華庫 2.21W

隨著個人的素質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事務都會使用到報告,要注意報告在寫作時具有一定的格式。那麼什麼樣的報告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學生調查報告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關學生調查報告彙總四篇

學生調查報告 篇1

一、前言

步入大學後,班級的涵義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意義上“一室一班”的班級空間觀念被打破,“班”的地位日益削弱,班級的群體也被淡化。,而相對比較固定的寢室就成了最小的群體單位。我國高校的“班級”作為最小群體單位已逐漸為寢室所取代,寢室也已成為大學生一天中停留時間最長的地方。據不完全統計,我們大學生在寢室活動活動時間除去睡眠,每天仍有5.72小時。寢室不僅是大學生休息和睡覺的地方,還是大學生學習、娛樂以及資訊獲取和思想交流的場所。在這裡,大學生能展示他們最真實的一面,在這裡,大學生可以進行最自由的思想交流和感情傾訴。然而,近年來因寢室內部關係不和而引發的一系列高校慘案,已使人們將寢室關係這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提到日程上來。大一同學經過一個半學期,大二則是三個半學期的相處,尚不熟悉的關係已轉向相熟相知。但同時各自的壞習慣和性格等已由當初因陌生而約束轉為隨意。那麼,學生間是否能真正接納要相處四年的室友?目前大學生宿舍的關係到底如何?又有哪些因素影響了宿舍人際關係?影響的程度如何?為了解答這一系列問題,我們通過問卷星在網上對大學學生寢室人際關係進行調查。並在針對大學生寢室關係中出現的不良趨勢,探討其形成原因,提出建設性的建議。

二、調查設計與實施

1.調查方式

採用抽樣問卷調查的方式,利用問卷星製作問卷,全部在網上發放,實際參與問卷調查的人數為89人。

2.調查物件

在網上發放問卷,以重慶大學的學生為主,其他高校學生適當發放一些問卷。

三、調查結果統計與分析

(一)樣本選取與結構分析

本次問卷星上一共收到89份問卷。從問卷就結果看,參與調查的群體中,男女比例基本一致,而其中獨生子女只佔一小半,大多數都不是獨生子女。

(二)寢室關係分析

在回答“請問您覺得您當前的宿舍關係是怎樣”時,39.53%的男生回答十分融洽,女生則為47.83%,58.14%的男生基本和諧,女生則為47.83%,其餘的則是有矛盾或關係緊張的。這樣我們可以發現,男女生在相處關係上基本和諧和融洽的比例相差不大,但女生比男生融洽的比例更大。總之,男女生寢室關係在大體上沒有太大區別,但細節上還是有許多不同的。

1.寢室融洽程度與是否為獨生子女的關係

Q6您在平時怎樣稱呼您的室友

Q5 請問您覺得您當前的宿舍關係是

從結果分析,在受調查的同學當中寢室融洽程度與是否為獨生子女沒有太大差別,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大都都和室友相處融洽且還會稱呼室友外號或暱稱,這說明寢室成員基本相處融洽,而且是否融洽與是否為獨生子女無必然聯絡。

2. 寢室融洽程度與宿舍成員情況的關係

Q4 請問您的宿舍成員請況是

從問卷結果分析得知,大多數受調查的同學都是和同班級同學住在一起的,只有少數是同專業不同班或不同專業的。總體來講,同專業的同學比不同專業的同學相處更為融洽,而同伴的又比同專業的同學相處更為融洽。不同專業的同學們宿舍相處關係普遍不如同專業和同班級的同學融洽。這從側面反映了寢室相處關係與是否在一個專業有一定的關係。

學生調查報告 篇2

一、摘要

國小生不會觀察生活,作文時無話可說,是造成學生作文困難的主要原因。走進生活,學會觀察是國小作文訓練的主要任務。國小語文教師應把培養學生的觀察生活,感悟生活能力作為一個很重要的工作來抓。用順應兒童心理,激發寫作興趣、鼓勵學生堅持寫日記、引導學生勤於蒐集寫作素材,並做好筆記等方法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發現觀察的方法,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幫助學生展開聯想,提高寫作水平。

二、調查目的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達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當今的農村國小生由於他們在生活中不會留心觀察,不會積累寫作素材,所以他們作文或選材視野狹窄,寫作題材老套,千篇一律,或小作文東拼西湊、胡編亂造。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 “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因此,本調查研究圍農村國小生作文的現狀開展調查,收集相關資料,分析農村國小生作文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尋找差距,提出改進對策。

三、調查研究方法

(一)調查工具

為全面瞭解農村國小生作文現狀,找出農村國小生作文中存在的問題,本研究主要採用問卷調查法收集資料資訊。依據研究內容和研究目的,分別設計了《農村國小生作文現狀調查問卷》(見附錄)

《農村國小生作文現狀調查問卷》主要由22個封閉式選擇題和2個開放式問答題構成,由中高年級部分學生填寫,主要用於調查當前學生基本情況和作文現狀,以便分析學生作文現狀的問題所在,尋找有效的作文教學途徑。

(二)抽樣

考慮童家國小實際狀況,本次調查以中高年級學生為主,共隨機選取100

名學生參與問卷調查,其中四年級34名同學,五年級35名同學,六年級31名同學。各個學生的基本情況如下:

表1 學生樣本基本資訊

(三)問卷調查的實施情況

本次問卷調查由專門調查人員到班級現場發放和回收問卷,共收回100份《農村國小生作文現狀調查問卷》,均為有效問卷。各個班級回收的有效問卷數量都符合統計學上的抽樣要求,具有代表性,能夠反映農村國小生作文的基本現狀。

四、結果與分析

通常作文課給你的感覺是?

選輕鬆愉快,豐富多彩,使人充滿信心的18人,佔18%,選嚴謹,但樂趣少的28人,佔28%,選平穩單調,不討厭也沒樂趣的29人,佔29%,選緊張單調,難於忍受的25人,佔25%。

作文課時,你能在老師的提示下回憶起與某方面相關一些經歷嗎?選通常都能做到26人,佔26%,選有時能做到27人,佔27%, ③偶爾能這樣18人,佔18%,選從來都做不到的29人,佔29%。

你寫作文的'目的是?

選為了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68人,佔68%,選為了練好作文21人,佔21% 選為了記錄自己的生活,表達自己的情感 8人,佔8%,選其他原因3人,佔3%。

你有寫日記的習慣嗎?

選沒有的49人,佔49%,選老師佈置才寫的40人,佔40%,選有時興趣來了就寫的11人,佔11% 選經常寫0人。

一般情況下,你在寫作文或日記之前是一種怎樣的心情?

選很有激情,充滿創作的慾望8人,佔8%,選比較有激情,有創作的想法18人,佔18%,選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無所謂29人,佔29%,選煩躁,不太想寫45人,佔45%。

一般情況下,你寫完作文或日記後會有一種怎樣的心情?

選愉快,滿足18人,佔18%,選完成任務後的輕鬆的27人,佔27%,選沒什麼感覺21人,佔21%,選真累啊的34人,佔34%。

每次習作時是否有內容可寫,有話可說?

選有充足的習作內容的13人,佔13%,選有時有內容可寫,有時無的22人,佔22%,選無話可說的32人,佔32%,選胡編亂湊或抄襲範文的33人,佔33%。

每次習作材料來源哪裡?

選平時觀察積累的真實材料的19人,佔19%,選借鑑範文中的材料的36人,佔36%,選胡編亂寫45人,佔45%。

是否善於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並將有意義的事記下來?

選是的8人,佔8%,選無的73人,佔73%,選有時有,有時無的19人,佔19%。

通過對教師和學生作文狀況的調查,經過整理分析現將調查結果歸納分析如下:

1、學生對作文缺乏興趣。

從調查來看,只有18%的學生覺得寫作文是見輕鬆愉快的事情,可見有82%的學生對作文沒有興趣,分析他們對作文缺乏興趣的主要原因,就是覺得寫作文太難了,一方面在作文時腦子一片空白,另一方面又要應付老師的要求,所以常常只能是東拼西湊或者題材老套。

2、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只有多讀別人的作品,你才能自己學到巧妙的寫作的方法,才能積累好詞佳句,才能隨心所欲的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如果自己不讀優秀的作品,那麼在寫作的時候就會步入“此處有景道不出”的尷尬境地。

3、學生不會留心觀察生活,不會從生活中選擇寫作素材。

學生不會留心觀察生活,不會從生活中選擇寫作素材,這是學生在寫作中遇到的一個最致命的傷痛。他們的學習生活可謂豐富多彩,但是他們卻熟視無睹,視而不見,他們不會去發現生活的喜怒哀樂,更不會去用心感悟。從調查表明,善於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並將有意義的事記下來的學生只有8% ,寫作很有激情,充滿創作的慾望僅佔8%,在寫作時用平時觀察積累的真實材料的佔19%,借鑑範文中的材料的佔36%,選胡編亂寫45人,佔45%。所以我們如果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去挖掘寫作素材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5、沒有掌握觀察方法。

(1)觀察沒有目的。多數學生目的不明確,觀察時帶有很大的隨意性,盲目性。

(2)觀察沒有順序。觀察人、事、景物都要按一定的順序進行。或由上而下,或由左而右,或由整體到部分等等。反之亦可。一般來說,觀察時間和空間兩個角度。從空間角度來說,是靜態的觀察;從時間角度來說,是動態的觀察。當然,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實際觀察中,學生並沒有能很好地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往往是“東一榔頭西一棒”,結果造成作文時思維混亂,無從下筆,沒有條理。

(3)觀察沒有重點。在對事物的全貌有了瞭解之後,要抓住重點進行觀察。學生在觀察中往往是“眉毛鬍子一把抓”,根本不注意抓住事物的特點細緻、深入、反覆的觀察。

(4)沒有良好的觀察習慣。國小生生活閱歷淺,常常為寫作文而發愁。但他們的生活又是豐富多采的,只是在觀察順序、觀察細緻等觀察習慣方面的培養上還有所欠缺。

五、建議

針對以上的分析,我們認為,要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的應由一下幾個方面入手:

1、順應兒童心理,激發寫作興趣

(1)把作文放手給學生。

老師思想解放,不給學生定框框,不用強使就範的辦法使學生的思路和語言套路化和僵死化。學生可以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他認為合適的體裁抒發自己的情感。

(2)把課堂放手學生。

我們教師在課堂上的活動專案、寫作要求,放手讓學生討論;怎麼寫,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不怕幹得不完美,不怕偏激一點,不怕產生矛盾,老師表面“放手”,暗裡使勁,不露痕跡地發揮自己的引導作用,為的是使學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悅。

2、語文課前,開展“一分鐘新聞”活動

語文課前,利用一分鐘的時間,開展“一分鐘新聞”活動,讓他們把他們看到的、聽到的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用簡短的一句話或幾句話給大家說一說,促使他們用心去觀察、感受生活,讓學習活動與生活緊密的結合起來。

3、鼓勵學生堅持寫日記

寫日記是提高文學素養的奠基石。我們每天堅持寫日記,可以積累寫作素材,提高文學素養,完善文學功底,幫助寫一手好文章;寫日記有利於培養自己的觀察力、想像力。要取得好的日記內容,就必需善於留心觀察身邊的一些事,並加以想像。在日記裡,總會體現出你新奇的想法和獨到的見解,這樣一來,不僅開闊了你的視野,也拓展了你的思維。

4、引導學生勤於蒐集寫作素材,並做好筆記

鼓勵學生準備一個筆記本,並把生活中有意義的事情的梗概記錄下來,作為以後寫作的素材。因為平時積累多了,寫作的時候就可以信手拈來,厚積薄發。

5、充分挖掘農村資源,積累寫作素材

(1)走進生活,就地取材,開拓作文教學的源泉。讓學生欣賞廣袤的自然風光,感受淳樸的民風民俗,注目農村特有的勞動場景,讓這些他們耳濡目染的東西成為他們寫作的源泉,讓他們有感而發。

(2)開展活動,親身體驗,在活動中積累素材。廣闊的天地是農村孩子們的樂園,也是他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天然寫作素材。我們結合農村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特別利用了綜合實踐活動,組織參觀、訪問、遊覽等活動。

(3)鼓勵閱讀,開發圖書角,在閱讀中做好積累。

雖然農村國小條件有限,圖書室不健全,但我們還是鼓勵學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料進行閱讀。我們充分發動教師、同學捐書,開展人人每月捐獻一本書的

活動,充實班級圖書角,達到資源共享。這樣,就能保證農村孩子的閱讀量,為學生積累更多的寫作素材,開拓他們的視野。

(4)大膽想象,學會創造生活

生活不應是作文的唯一源泉,作為學生,生活的積累和積澱固然重要,但似乎生活不應是學生作文的唯一源泉,想象,也是學生生活之一,所以,教師還應該為學生創造想象的空間,在想象中學會創造生活。

6、交給學生的觀察方法

(1)觀察要有目的。讓學生明白我們觀察的目的以指導自己的觀察。

(2)觀察要有順序。觀察人、事、景物都要按一定的順序進行。或由上而下,或由左而右,或由整體到部分等等。反之亦可。一般來說,觀察時間和空間兩個角度。從空間角度來說,是靜態的觀察;從時間角度來說,是動態的觀察。當然,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實際觀察中,學生並沒有能很好地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往往是“東一榔頭西一棒”,結果造成作文時思維混亂,無從下筆,沒有條理。

(3)觀察要有重點。在對事物的全貌有了瞭解之後,要抓住重點進行觀察。學生在觀察中往往是“眉毛鬍子一把抓”,根本不注意抓住事物的特點細緻、深入、反覆的觀察。

(4)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國小生生活閱歷淺,常常為寫作文而發愁。但他們的生活又是豐富多采的,只是在觀察順序、觀察細緻等觀察習慣方面的培養上還有所欠缺。

7、說寫結合,加強訓練,提高作文指導效果

為了提高作文指導效果,我們主要採用先說後寫,以說促寫的辦法,使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同步發展,提高作文指導課的質量。

7、認真作好作文的批改和點評

(1)批改人性化、個性化、

我們要求教師人性地對待學生的個體差異,要善於從幼稚的、粗糙的習作中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對於優秀作文多推廣,對於較差的作文,即使他們全文僅有一兩個用得恰當的詞,一兩句精煉的話,也要加以鼓勵,使他們能鼓起作文的勇氣,下次作文時有所進步。並對作文批語作了改革,要求批語人性化、個性化,

特別對於較差的作文,不僅要給予充分的關注,還要不失機地指出不足,以鞭策學生改正促進。

(2)利用好作文點評課,提高學生作文質量。

(3)以活動為平臺展示學生習作風采。

把優秀作文用多種展示方式展示出來,以激勵學生寫作。我們每學期組織大型的校級作文比賽兩次,評出優秀作文在全校展示,並將特別突出的作文向報刊社投稿,試著發表。

總之,作為國小語文教師,肩負著傳承祖國的傳統文化、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任務,我們一讓學生走進生活,用心觀察生活,捕捉生活的真實,做真人,寫真事,抒真情,讓自己的作品有血有肉,真實感人。

學生調查報告 篇3

擇業是人生的一次重要選擇,也是對大學生綜合素質尤其是心理素質的一次檢驗。新形勢下大學生的擇業心態十分複雜,各種矛盾和衝突交織在一起,對此我們應當進行認真的分析並加以積極的引導、疏導。本次調查物件為本校大學生,採取問卷抽樣調查形式。共發放問卷20份以上。通過調查,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一、大學生擇業心態特點

1.成就動機水平高,但害怕面對現實。大學生有強烈的成就感。在擇業中,大學生的追求和憧憬更為強烈,有著希望成功和報效社會的強烈傾向。他們願意為祖國繁榮富強貢獻力量,有較高的抱負水平。不過現實卻有諸多不盡人意之處。

2.擇業心理期望高,但缺乏信心和競爭力。現代大學生的心理期望值從入校開始就很高。這種高期望值歷經四年更加高漲,大學生的擇業心理期望值高就是其中一個突出表現。

3.實現自身價值願望強,但缺乏艱苦創業的心理準備。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大學生擇業十分重視自身價值,追求自我實現,願意根據自己的專業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到他們認為能實現自己“價值”的單位去。可是,他們缺乏艱苦創業的心理準備,現實中不願到艱苦的地方、到邊遠山區、到基層去。大學生想走捷徑,幻想成才的道路一帆風順。他們雖然也願為國家繁榮富強作貢獻,卻過分強調自我價值;有實現自身價值的雄心壯志,但對吃苦耐勞恐懼,沒有充分做好艱苦奮鬥、艱苦創業的心理準備,產生恐懼和彷徨,形成強烈的心理矛盾。

4.全面素質重要性意識強,但自身欠缺且培養不夠。大學生就業競爭是十分激烈的,主要是全面素質(綜合素質)競爭。大學生對全面素質重要性的認識十分明確,但是有些人大學四年卻未得到很好的培養。

二、大學生擇業心態矛盾衝突原因

1.畢業生自身處於矛盾期。首先,大學生擇業是在各種矛盾中的艱難選擇。如自我與客我矛盾、理想與現實矛盾、奉獻與索取矛盾、社會需求與自身實力矛盾等。其次,大學生正處於人生心理矛盾的突出時期。他們心理髮展不穩定、不平衡、不健全往往會產生種種矛盾。再次,大學畢業生有相當部分心理還不成熟,所以形成的個性心理特徵有較大的差異,在擇業中就表現出內在心理特徵的複雜性與矛盾性。

2.高等教育處於過渡期。當前,高校進行大幅度擴招,就業崗位跟不上畢業生數量的快速增長和無法完全滿足畢業生的期望。如何適應這種新形勢、新情況,進行專業結構、課程設定、教學內容、教學進度等改革,提高師資水平,加強高校的配套發展,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有效教育和引導大學生轉變觀念和調整心態,保證他們擇業活動的順利開展,是高校甚至全社會值得研究和探討的問題,這個問題的緊迫性和重要性應引起我們的關注。但是高校無法在短時間內適應這種新形勢、新情況,它是一個長期性和漸進性的過程。這種狀況是畢業生產生不同擇業心態的直接原因。

三、調整大學生擇業心態

我們應當正確認識大學生擇業心態中的種種矛盾衝突,決不能籠統地認為都是消極心態。大學生擇業的矛盾心態使其遇到困難、挫折和衝突是不可避免的,既有積極方面,又有消極方面,但積極方面是主流。這種矛盾心態是其成長過程中的心理現象和心理髮展趨向成熟的動力。除了大學生本身要努力尋求積極的解決辦法外,高校與社會也要加強教育和引導,使他們保持穩定、積極、正確的擇業心態進行合理擇業。

1.大學生要全面提升自身綜合素質。21世紀經濟、科技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市場經濟條件下畢業生在人才市場的競爭主要是綜合素質的競爭,大學生在大學四年應注意自己各方面素質的培養,提前做好擇業準備。自覺培養自己的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身體心理素質等,培養自己的交際能力、創新能力、運用知識的能力,增強自己的競爭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為適應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

2.畢業生要進行擇業心態的自我調整。在擇業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困難、挫折、矛盾和衝突,畢業生應學會全面瞭解社會,客觀地分析、評價自我,使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統一起來,正確處理理想與現實的矛盾關係,根據社會需求正確解決自己就業定位問題,調整自己的擇業心態。

3.學校應加強全方位的就業指導工作。學校要適應新形勢,採取相應改革措施。除了對大學生進行專業知識教育,培養學生各方面素質、能力外,還要進一步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和心理諮詢活動,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客觀地進行自我評價,增強他們的心理素質和在人才市場上的競爭力,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合格人才。高校還應大力加強就業技巧指導,為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資訊。

4.社會和畢業生家長要給予積極的關注和引導。社會要努力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擇業環境,為畢業生提供更多的擇業機會,完善就業市場和人事制度,建立真正的公正、公平的競爭機制。這是對大學生擇業心態調適的最有力的措施。另外,家長和親友要主動關心畢業生擇業期間的心理變化,積極配合學校,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擇業觀,緩解心理壓力,使他們有積極、健康的擇業心態。

學生調查報告 篇4

一、問題提出

學習心理是人們尤其是學生群體學習過程中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學習型別、認知理論、資訊加工、學習遷移等。筆者於XX年3月——6月對黃驊市呂橋鎮中學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況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研究,對農村國中生的學習心理有了初步的理解,為準確把握當前農村國中學生的學習心理動向,提高教育教學的實效性,提供了客觀依據。

調查內容:農村國中生的學習心理現狀,造成當前農村國中生的學習心理的成因及對策。

調查方法:問卷調查。學生問卷,內容涵蓋教育價值觀、學習態度、學習需求和學習目的四個方面。問卷調查在呂橋中學進行,共發問卷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88份。

二、調查結果

農村國中生的學習心理現狀分析

1、教育價值觀

調查顯示,大部分農村國中生具有較為明確的教育價值觀。64%的學生認為學習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質,15%的學生認為學習的作用是為了考中專和大學,21%的國中生沒有考慮。

2、學習態度

調查結果表明,僅有47%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較高,24%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中等,29%的學生害怕學習或對學習不感興趣。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學習或對學習不感興趣的學生數佔相當份額。而且,我們在調查中還發現,90%的學生都有自己“最討厭的課程”。學生害怕學習或討厭某些課程的根本原因,一是與教師的教學方法緊密相關;二是與該課程的實用價值緊密相關。

3.學習需求

在調查中發現,大部分學生對“特長”有正確的認識,其中,92%的學生有自己感興趣的目標,且有52%的學生希望得到教師的指導。同時,有將近一半的學生認為現在所學的政治、歷史、英語等學科對自己日後的生活幫助不大,更希望學習對他們以後的工作有所幫助的科目。調查中還發現41%的學生認為“學校老師能力有限,希望得到名師指點”。由此可以看出,“教師行為滯後”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學生的認同,並越來越嚴重地影響著他們的學習。

4.學習目的

調查結果表明,對於國中畢業後的打算,52%的學生選擇讀高中或中專,18%的學生選擇就業,30%的學生還沒有考慮。國中學生對於“務農”的態度的調查結果表明,農村國中生大部分不願意務農,其比例隨年級變化,且該心態呈現出一種特殊的波動,其波動特點為:七年級為69%,八年級為58%,九年級為72%。

三、當前農村國中生的學習心理狀況成因分析

當前農村國中生的學習心理狀況,其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他們正在健康地成長,同時也存在消極的一面,不容忽視。

1.農村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影響

素質教育是一種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其對於學生的積極作用,是使他們認識到了具有真才實學、一技之長的重要意義,從而要求課堂教學更多地聯絡生活實際和生產實踐,並自發地牴觸以考試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教學方式。其對於學生的消極作用,是使部分學生過多地追求學習的功利性,而忽視了學術性較強的文化課程的基礎性意義。

4.家庭教育的影響

當前,農村國中生大多處於一種相對優越的生活環境中,備受家人的寵愛,他們一般表現為意志不堅強,缺乏進取精神,耽於生活享受。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接觸眾多的學生家長後,發現很多家長對學生的要求較低,且大多數側重於紀律方面,而對學生提出考高中、特別是考大學要求的家長越來越少,從而在學習上對學生形成了一種內家庭鬆外學校緊的矛盾局面。

5.學校教育的影響

在農村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程序中,農村國中越來越重視特長教育和培養學生的個性。可是,由於資金和人才的制約,對於學生學習的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需求無法滿足,從而導致學生需求與學校教育之間的矛盾衝突。

6.教師的影響

在諸多的影響因素中,我們認為,教師對於學生的影響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但當前的問題是,由於教師行為滯後,所以使教師的教育和教學工作對學生學習產生的制約和負面影響越來越大。

四、形成健康的學習心理的幾點對策

影響學生學習心理的因素非常複雜,因而幫助他們形成健康的學習心理的任務十分艱鉅。為了適應改革開放新形勢的要求,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應積極地幫助農村國中生形成健康的學習心理。

1.增加投入,創造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

當前,農村學生已經感受到了社會進步的快節奏,初步瞭解了滲透於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高科技。但在日常的學習中,他們接觸的卻是落後的儀器裝置、簡陋的實驗場所、過時的科技知識,這種強烈的反差必然使他們感到厭倦併產生牴觸。因此,只有增加硬體和軟體的投入,使儀器裝置、實驗場所、科技知識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才能對學生產生求知的誘惑和刺激。

2.幫助學生準確地瞭解和把握未來

由於主客觀方面的原因,農村國中生對國家市場經濟發展、高等教育改革、素質教育實施等的瞭解既不全面也不深入,所以有必要以專題報告的形式,向他們介紹國家市場經濟發展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和存在的困難以及未來的美好前景;向他們介紹高等教育改革中招生制度的合理性、科學性,收費制度的公平性、保護性,分配製度的靈活性、公正性;向他們介紹素質教育實施的具體內容、價值和未來取向,以幫助他們明辨是非,消除誤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