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課改總結3篇

來源:才華庫 1.59W

總結是把一定階段內的有關情況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導性結論的書面材料,它可以使我們更有效率,快快來寫一份總結吧。總結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師課改總結3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師課改總結3篇

教師課改總結 篇1

一、教學設計的變化。

深入鑽研教材,瞭解教材的編排體系,更好地發揮教材優勢是搞好課改實驗的前提。為更好地落實新課程理念,在實驗中,我們一年級的老師加強了對教學設計的研究。首先依據新課程理念進行教學設計。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們能深入學習課程標準,明確學段目標,把新課程理念貫穿在各環節中。其次依據學生實際進行教學設計。語文是一門母語學科,有非常廣泛的學習環境和途徑。老師們能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實際接受水平出發,靈活地處理教材,拿出符合學生知識和心理需求的教學設計。再次,依據教材進行教學設計。北京版實驗教材以專題組織單元,每單元前的導語提示了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教學要點。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能充分發揮導語的導學功能,從整體上把握單元教學內容、教學重點,針對精讀、略讀課文在本單元的不同作用,有的放矢地加強對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培養。

為了呵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富有個性的經驗,教師能站在促進學生髮展的高度,以學定教。課堂上,教師更加關注學生靈性的閃動,在注重預先設計的同時,更注重把握課堂上生成的知識,珍視學生獨特的見解,抓住契機引導、拓展並及時地進行課後反思,不斷提高處理教材的能力。

二、課程改革中評價方式的變化

評價改革是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制約課改能否順利進行的瓶頸。為實現“評價促進學生髮展”的目標,在近一年的實驗過程中,我們認真研究,積極探索,在評價方式、評價內容、評價標準等方面做了嘗試。

1.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實現評價內容的多元化。

針對以往評價過於注重學業成績,過於注重期末檢測評價的弊端,在評價中,我們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注重了日常評價,體現了動態的評價管理。在評價內容上,分為平時的形成性評價、期末測試終結性評價。

2.關注學生個體,實現評價方法多元化。

平時的形成性評價,包括“跟蹤作業”、“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學科活動測試”、“書面階段測試”等。

3.開放評價過程,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

為避免傳統評價中教師為主體的侷限性,在實驗過程中,我們鼓勵學生本人、同學等參與到評價中來,將評價變為多主體共同參與的活動。在評價中,結合評價內容採用了學生自評、互評、教師綜合評定的民主、開放式的多元評價方式,增加了評價的客觀性,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教師課改總結 篇2

、隨時總結與階段性總結相結合。

“總結”是提高教研質量的一項有效手段,所以每次上課之後,指教教師及時對自己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完成情況;教學過程的實施情況;學生課堂上的'學習情況;以及課堂效果方面進行一個及時的反思總結。課堂教學與預先設計有所不同時,我在調控方面還要注意靈活。”而聽課教師提出自己認為比較好的教學環節,以及在教師“教”和學生“學”上的一些不同的處理方法我們經常對教研組的活動向全體數學教師徵詢意見,進行小結。活動前聽取大家的想法,根據大家提出的意見調整活動。活動後交流總結活動情況,對後一階段的工作提出新的目標和要求。

總之,我校教研組真正成為教師教學水平提高的堅實後盾,為教師的成長提供了平臺

教師課改總結 篇3

由於“三加一”課堂教學模式的推進,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被廣泛運用。這種教學模式給英語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廣大師生從中受益匪淺,並積累了不少成功的經驗。但這種教學模式在實施的過程中又出現了許多新的問題。由於主體意識和客觀條件的不同,在對合作學習的認識和實施的策略以及效果上還存在很大的差距。

一、 英語合作學習的含義與現狀

合作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小組為形式,為了共同的學習目標共同學習、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一種教學策略。小組合作學習可以使每個學生平等地參與學習,並有充分發言和表現自己的機會。合作學習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和主動探究,在此過程中學生的進取意識、創造意識和競爭意識能較好地得到強化。合作學習真正使每個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人格受到了尊重。

我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實踐時,對課堂中的教學行為進行了認真觀察和反思,並在反思中改進教學。

現狀一:為了增加學生在課堂上的活動量,使學生在英語課中真正“動”起來,我嘗試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討論問題。我發現,雖然課堂討論氣氛異常熱烈,但討論的效果並不理想。

現狀二:在合作學習活動中,學生在小組長的帶領下或多或少都在交流;但又出現了另一個問題,即有些小組氣氛較沉悶,討論不熱烈。

現狀三:小組討論結束後,各小組彙報員向全班彙報的只是其個人的觀點;或各小組彙報的主要觀點極為相似。這些雷同或重複的報告既浪費了大量的課堂教學時間,又缺乏創造性和新穎性,從而使學生對討論漸漸地失去了興趣。

現狀四:一段時間後,我發現學生對小組討論的興趣有所減弱,有一部分學生甚至表示不願參與小組討論。

二、 任務型學習法在合作學習中的應用

任務學習方法:就是以學習任務為中心,將任務落實到小組,小組成員既分工又合作。這種學習活動與英語教學中的任務型教學緊密相關,根據教學內容可以安排在課前、課中或課後進行。

1.課前小組任務學習一般可設計兩種活動:

(1)預習課文的活動(包括查字典,找出重、難點,提出質疑以及預做課後練習等)。

(2)課前演講。每個學生圍繞學過的內容進行演講,小組在組員個人演講的基礎上進行集體加工。教師也可以將學習內容進行分解,這些活動方式既能營造課前合作學習的氣氛,又能激發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趣。

2.課堂中合作小組包括:

(1)合作歸納知識。在匯入對話或課文後,讓學生分組歸納總結某一語言結構的功能和用法。學生經過獨立思考並小組討論後發現許多不同的表達方式。學生對於經過自己思考歸納出的知識印象更深,記憶更牢。

(2)合作寫作。寫作課很容易使學生覺得枯燥無味。在教學生寫一封介紹自己的英文信時,可安排以下小組任務:

①獨立思考3分鐘。讓學生考慮文章的主要時態、格式,以及重要的短語,為小組討論做準備。

②集體列出寫作要點。首先讓中等生確定格式和主要短語,鼓勵差生大膽參與,優生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③小組報告討論結果。選擇一兩個小組口頭報告討論結果,並讓其他組評價指正。

④教師介紹寫信格式、相關短語。

⑤學生獨立寫作。

⑥小組交換批改。

3.課後合作小組活動包括:

(1)合作完成作業。傳統的英語作業往往以書面形式由學生單個人完成。課程標準則要求改變過去單一的作業形式,力求作業多樣化。如聽寫單詞句子、寫英語小作文、與外國朋友通訊、閱讀英文書籍、表演對話、製作英文賀卡、編輯英語小報等。這些作業可以個別完成,但小組合作完成效果更好,學生真正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和做作業的樂趣。

(2)合作訂正錯誤。每次單元測驗後,教師會講評試卷,針對一些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但由於學生錯題型別各不相同,教師不可能在一節課內講解所有題目,怎麼辦?可以在小組內讓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幫助成績較差的學生,成績中等的學生相互探討,共同訂正試卷上的錯誤。

三、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

學習語言,學生的接受能力有著相當大的差異。國中的學習內容相對來說比較簡單,有些學生只要上課認真,回家不用太多的時間,就能學好英語,而有的即使花再多的時間就是記不住。因此,在學習中指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方式。

實踐證明,在國中英語課堂中採用小組合作式學習,將促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成為課堂的主人,成為能夠對自己學習負責的人,真正在學習實踐中學會學習;同時通過合作式的交流,讓學生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與他人互相合作,發揮同學間相互鼓勵、相互啟發的教育作用,讓學生在主動參與的活動中完成合作意識的內化與協作能力的提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