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在新教職員崗前學習交流會上的總結

來源:才華庫 3.11W

按照每年的慣例,今天,人事處安排我為新上崗的教工作一個講話,我也很願意能通過這個機會同大家見面,把我的一些想法與大家交流。

校長在新教職員崗前學習交流會上的總結

多年來,我與全校的師生一同經歷了大學的改革與發展,我深切地感到,我早已深深地愛上了這個學校。

今天,在座諸位加入到大學中來,為這個學校增添了新鮮血液,作為校長,我非常高興。當然,我們也知道,大家來到**工作,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不僅僅是大學選擇了諸位,同時也是你們選擇了**,說明大家願意並且喜歡來到這裡,相信**能夠為自己提供一個學術事業和人生髮展的平臺,而且我還以為,這裡一定還有著各位與**之間的緣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標,我們所共同熱愛的大學也有自己的辦學目標和努力方向。下面,我想談談我心中的大學,也可以說是作為校長對於心**學的一個期待和展望。

一、大學的使命與教師的責任

(一)大學精神與大學的使命

我們知道,大學是時代精神的象徵,是社會良知的燈塔,也是人類精神家園和民族文化的守護者。大學應該既體現著某一時代的精神,同時又承載著人類終極的價值追求。只要人類的文明延續,大學前進的步伐就不會停止。

目前,社會上對大學的各種討論越來越多,但無論如何,我認為大學的本質並沒有改變,那就是,大學是以科學思想為基礎,是追求真理、創造知識的地方,大學總是嚴肅地、批判地把握人類社會發展的一些永恆價值。而大學的功能則是要通過學術性的教學(而不是職業教育或者技術教育)和創新性的科學研究,全面地塑造學生,傳承和創造人類的知識與文化,並服務於當下社會。簡言之,大學就是要以培育人才、創造知識為根本使命,以服務社會、造福國民為己任。

美國加州大學前校長克拉克教授曾經對1520年以前成立的各類組織做過一個統計,迄今仍以同樣的名字存在的,全世界只有85個,其中,70個是學校,15個是宗教組織。追求永恆是絕大多陣列織的終極目標,看了這個例子,也許有人會說,大學具有永恆的屬性,是可以一直延續下去的。但是,1520年前,世界上的學校一定不止70個,為什麼只有70個迄今仍然存在,我想,那是因為它們傳承著某種精神,所以我們或許可以得出這麼一個結論:那些承載著大學精神的大學才有可能是永恆的。

(二)教學與科研是大學教師的天職

大學就是這樣一所承載著大學精神的大學。作為大學的教師,應該牢記大學的責任和使命,把傳承知識、創造知識作為自己最根本的任務,因為這是一個大學教師的天職。

在大學,我們要求教學與科研並重。因為,教書與做研究是分不開的,我相信,不做科研的教師是很難成為出色的教師的,也就是說,在大學這樣的學校,要把書教好,有一個前提,就是要做研究。這裡,我想講一個例子,有一位學生從其他學校轉入我校學習,過了一段時間,父親問他感覺如何,他說**的老師上課“有意思”,更能吸引自己,為什麼呢?他說原來的學校老師總是照著教材講,而我們的老師沒有現成的教材,是“講自己的東西”。

聽了這個故事,我頗有感觸。事實上,學術史上的許多經典著作,正是從學者們的課堂講義演變而來的。我也相信,今天我們**許多教師的學術論著,出自教學講義或者通過課堂火花啟發完善而形成的,也一定不在少數。我想,這就是**與一般的教學型學校的不同之處。**的教師應該具有從事獨立研究的實力和志氣,**的教師應該有信心開闢出一片自己的學術天地。當然,大學課堂的主要任務還是傳授知識和文化,我們鼓勵大學教師獨立研究,更多地是希望老師們創造性地傳授知識,讓我們的學生也學會獨立思考,學會批判地繼承。總之,教學和科研是**教師最根本的任務,是天職,諸位必須盡力為之。

服務社會,是大學義不容辭的責任,大學不僅是社會良知的燈塔,同時也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發動機。大學應該融入到社會中去,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支援與服務,這是我們多年來一直強調的辦學指導思想。大學的總體定位和建設目標應該是“國際水平,國家需求”。具體而言就是,學校各個學科應該以“國際水平”作為研究方向和建設目標,而其立足點則應該在於解決國家尤其是廣東省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戰略需求。更具體地說就是,我們所研究的科學問題應該是從解決國家尤其是廣東省的戰略需求中提煉出來的,只要是符合這一需求的學科,即使目前還不是我們學校的強項,出於大學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我們也應該在學科規劃中適當佈局,這是學校應該長期堅持的一個方針。長期以來,我校的發展得到了廣東省的大力支援,我們理所當然要為廣東省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大學要成為廣州的名片,廣東的名片。

這個問題還有另一個方面,我認為,服務社會,大學當然責無旁貸,但這個功能並不應該全面地落實到每一個教師的頭上。大學教師的任務是很明確的,就是教書育人和創造知識。各學院可以而且也應該根據各學科的特點組織老師們承擔政府或企業的專案、課題,各位學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研究,針對當下的社會事件對媒體發表參考性的評論,為社會輿論提供學術性的意見,一些有社會影響力的學者也可以擔任校內外的公共學術職務。我曾經在湛江參觀過生命科學院的對蝦養殖基地,最近還到林芝地區參觀了生命科學院的冬蟲夏草孕育基地,他們的工作是寓科學研究於服務地方建設當中的,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總之,我的看法是,對於大學教師而言,服務社會的任務可以與教學科研相結合,與學科的特點相結合,希望諸位量力為之。

在這裡,我還想請老師們注意,學校裡有個別教師在得到了講師或副教授職稱以後,學術上就不思進取了,以“自己不願與別人爭教授”為藉口,不做研究,教學也得過且過,有的還頂著**的招牌熱衷於在外面幹私活。我認為,這種做法對自己對學校都是不負責任的。對於大學的教師而言,講師和副教授都應該是過渡階段,學校之所以會聘一位教師,是在於認為他是一個人才,最後是可以當教授的。如果沒有這樣的發展潛力,從講師升不了副教授,這位教師是要離開的。副教授升不了教授的,雖然可以在副教授的職務上當下去,但我們也不希望這樣的人太多。在這裡,我想表明學校的態度,學校對於每一位教師的聘任,包括在座諸位,都是通過聘任專家委員會嚴格篩選、討論通過的。學校相信大傢俱有學術研究的潛力,應該在學術道路上有更好的發展。如果有個別教師主動放棄以創造知識為己任的學術信念,根據學校教師職務聘任條例規定,他們將“不適合”繼續從事學校教師崗位的工作,學校也不再與他們簽訂新的聘任合同。關於教師職務聘任的相關內容和規定,大家可以向學校的人事部門進一步瞭解。

總之,大學不同於企業,不是一個盈利組織,如果說獲取儘量多的利潤是一個成功企業的標誌,那麼一所大學,則一定是以為社會創造了知識,並培養出了具有創新精神的合格學生作為成功標準的。歷史已經告訴我們,若干年以後,人們不會記得一所學校在某個時期曾經有過多少經費,而只會記得這個學校某個時期培養的人才和湧現出的著名學者,我希望諸位為大學能夠成為這樣一所成功的大學而共同努力。

二、我心中的**

(一)大學的氣質

大學如果失去精神,就是一所普通的教育機構,大學如果沒有文化,那也將是一所平庸的學校,就無法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自己的位置。大學承載著大學的精神,並且從立校之初就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文化,這就是**的“氣質”。由於地處嶺南,**的氣質深受嶺南文化的影響,可以說,是既開放又內斂,既維護原則又包容差異。

大學是開放的。**地處廣州,而廣州是近代中國對外開放的一個視窗,對吸收外來文化有著天然的優勢,嶺南文化兼具中國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特點,兼收並容,這些都深刻地影響著我們這所學校,影響著生活在大學裡的人們。可以說,**的內外環境讓我們具有了開放性的特點,我想,在中國大陸,即使目前我們並不是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學校,但我們起碼是比較容易國際化的大學,是放眼世界的大學,因為我們有這樣的文化和傳統。

大學又是內斂和務實的。我想,這一點更加可以從嶺南文化的特點中找到依據。廣東人務實,喜歡實幹而不願爭論,這種文化性格同樣影響著我們的大學,**應該腳踏實地、厚積薄發,而不應去追求一時的“輝煌”。我的看法是,大學不要成為輿論的中心,更不要成為社會上“說事”的物件,所以我認為我們學校的一個重要經驗就是“不要出經驗”。作為校長,我想,沒有什麼比在校內擁有一個和諧的氛圍更重要了。我們推行的校內人事制度改革,學校的態度是務實和低調的,效果也很好。我想還是那句話,發展是硬道理,只要學校真的發展了,這就夠了,經驗還是讓別人去“出”,只要我們的改革有利於教學、有利於科研、有利於師生就可以了,不必去圖那個虛名。

大學有自己“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即使面臨壓力,也必須頂住。最近,我們的軟體學院接受了評估,評估專家組的一條意見是我們沒有按照所要求的那樣用企業化的方式來運作軟體學院。其實,我們認為,學院與企業合作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否應按照企業化的模式運作卻是值得探討的。檢驗一個學院甚至學校是否成功,其中一個標誌就是它培養的學生是否在社會上受到歡迎,人才市場的反應和學院的社會聲譽是可以說明問題的。在這件事情上,我們覺得問心無愧,因為我們對得起學生,對得起社會。我想,我們常說的大學的自主性,其本質的含義不僅僅在於它可以做什麼事情,更重要的是在於它有能力拒絕某些事情。一個有責任感的大學必須要有自己的原則,要有自己的核心價值,要有一種不隨波逐流的品格、信心和勇氣。

大學還是包容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是我們**更為重要的一種氣質。相容幷包是嶺南文化重要特徵,這種文化性格包容“異類”的存在,允許人們有新的嘗試。我們學校有位教授曾經說過:“**之所以是**,不在於大,而在於中”。“中”指的是對事情把握適度,“中”還包括忠恕寬容的內涵。我想,大學就應該以包容的精神,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當然,大學的包容也是相對的,這裡還有一個立場和取向的問題,例如,當我們在關注國家和地方的各方面建設時,就應該有一個正確的取向。我想,正確的取向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從事相關的問題和課題研究時,要端正學術立場,提出具有建設性的,有利於國家穩定和發展的對策性意見,而不能添亂,更不能被別有用心的組織和機構所利用。第二,教師在講壇上和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要把先進的科學、正確的理論傳授給學生,用正確的觀點、方法去引導學生認識現實中的困難、問題和某些複雜事件,不能誤導學生。第三,要充分認識到,我們在大學裡必須營造寬鬆、和諧的學術環境,但是決不能寬容和放任錯誤的思潮和出格的做法,這兩者之間是有根本區別的。對待錯誤的思想和出格的行為,如果寬容和放任,最終會破壞良好的學術環境,會損害學校的聲譽。不能因為滿足了個別學者的學術自由而影響了學校大部分學者的學術自由。總之,我們鼓勵教師理論聯絡實際,研究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實踐問題,我們也將努力營造有利於科學發展和學術研究的良好環境和氛圍,但是必須把握正確的方向和導向,這一點是不能含糊的,希望大家對此有清醒的認識。

(二)尊重差異性是大學管理的精髓

上面說到了包容,其實這裡面也有尊重差異的意思,下面,我想著重來談談大學管理中的差異性問題。

一直以來,我始終在思考大學管理中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問題。作為校長,在與不同學科、不同教師的交往過程中,我都可以領略到他們各自獨特的風采。我本人是學數學的,又長期在以理工科見長的浙江大學工作,初來**時,我就被**文科教授們的風采所吸引,他們的博學讓我敬畏,覺得就算不能與文科的教授們結成知音,也一定要做他們的朋友。但是過了一段時間,我發現,在文科的領域,也許我只能做他們的學生。學校合併以後,大學有了七家附屬醫院,我又對醫生們有了更為直接、更為深入的瞭解,他們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和維繫生命的責任感也經常令我感動。俗話說,隔行如隔山,正是因為如此,在大學管理的過程中,我們應當充分考慮到不同學科所具有的不同的發展規律,充分重視由於學科特點以及發展水平不同所產生的差異,從而制定出不同的學科發展規劃、建設模式以及評價標準,絕不能採取“一刀切”的方式。

我的體會是,實行統一管理在某種程度上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統一管理的政策必須是涵蓋共性的,是指導性的,而不應該是指令性的,否則,遇到具體問題就不能具體分析,忽視了差異性就容易產生“一刀切”的不良後果。這種差異性其實體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國家制定法律,既要制定憲法以及刑法、民法等上位法,同時又允許各地方政府根據各個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地方性的法律法規,這就是尊重地區差異性的體現。上個月,我在北京參加一次會議,當討論到國家巨集觀調控政策等問題時,與會的一些西部大學校長認為,由於歷史的原因,已經造成了西部地區社會經濟的落後,現在正在進行西部大開發,西部地區必須抓緊一切時機大力發展,而且發展速度還應該高於全國的平均水平,這樣才有可能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如果國家的巨集觀調控政策不區分各個地區的情況,而要求所有地區都把發展速度降下來,那麼西部地區的發展將永遠無法趕上發達地區。因此,國家的巨集觀調控也應該根據不同的地區採取不同的政策,有區分的對待。我認為這是非常有道理的。

與國家的管理需要尊重差異性一樣,教育管理部門更應該正視大學之間的差異。每一所大學,無論是它的歷史傳統、地域文化還是所處的歷史發展階段都有各自的特點。因此,教育管理部門應當充分考慮到這種學校間的差異性,除了嚴格規定最基本的辦學條件以外,應該尊重大學的獨立性和自主性,給大學提供更廣闊的辦學空間,為大學創造一個更為寬鬆的社會環境。

而作為大學的管理者,則必須認識到,尊重差異性是大學管理的精髓所在。這就對大學的管理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他們不但要了解不同學科的特點,瞭解教授們的工作,而且要成為他們的朋友,甚至成為他們的學生,要做到“心中有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為教師提供更好的治學環境,學校也才能形成一個和諧、寬鬆的氛圍。

我想舉幾個例子。一是學校的人事制度改革,這一制度我們已經實行了三年,今年6月份學校完成了對首次教師聘期的考核工作。在制定人事制度條例的時候,我們有一個說法,叫做“為中才立規矩,給天才留空間”,學校通過各個學科專家組的評議,決定對200多位教授的教學科研工作免予考核,學校下撥特殊津貼而不硬性規定他們的教學或科研工作量,因為大家相信,不管考核與否,這些以學術為生存方式的優秀學者都會認真地去對待自己的學術事業。在制定考核標準時,我們充分考慮了不同學院、不同學科的差異性,學校僅對學院的教學、科研總量進行評估,學院則根據本學院的學科特點制定考核評估標準和實施細則,學校要做的就是為老師們營造一個良好的學術環境和生活空間。

再有就是經費投入的例子,學校經費在重點向科研創新團隊傾斜的同時,也為那些由於學科特點等原因從事個人自由探索的“孤獨的思考者”以適度的支援,**希望能夠為所有學者都提供發揮才華的舞臺,我想,在大學裡,如果教授們都能夠安安心心,心情舒暢地從事於學術研究工作,那才是一所大學的希望所在。

還有一個比較“新鮮”的例子。日前,學校釋出了關於申報2008年博士生招生計劃的檔案,在制定這個檔案時,我們考慮到了學校文、理、工、醫等不同學科的差異,徵求了各方面的意見。但是,對於這個檔案,一位文科的教授8月2日給我寫了一封信,信中說,她深感**基礎文科優良的治學傳統,學風醇正樸厚,這樣的學術環境讓她對**產生了由衷的熱愛之情,她希望學校在制定新的博士生培養方案時,考慮基礎文科的學科背景和實際情況,保護基礎文科教授招收和培養博士生的權利。8月15日,我與幾位教授討論這篇講稿時,向他們提及此事,他們認為可以考慮這位教授的意見,希望學校在新出臺的博士生培養機制改革方案中採取措施,充分考慮學校人文基礎學科的特殊性,設定保護的底線。我與他們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後來又與研究生院的同志進行了溝通,最後認為,教授們的意見是十分好的,在今年的實施中我們會做區域性的調整和彌補工作,明年,學校將會對博士生培養改革的試行方案作進一步修訂。

我想,在學校的管理中會經常遇到這類事情,無論是學校的領導還是普通的管理人員,都應該儘量避免“一刀切”的做法,要讓尊重差異性這個理念深入人心。

最後,我還想對教師們說,尊重差異性也同樣應該體現在教學的過程中。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就是要求老師要根據每個學生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體情況施行不同的教育方案,強調的就是要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而在我們以往的教育模式中,強調共性過多,強調個性過少,影響了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影響了學生性格的塑造,現在我們提倡的博雅教育,其特徵就在於要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我想,既然大家已經立志以教師為自己的事業,就有必要來探索教學中的各種規律,因為“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既是一件樂事,更是一件責任重大的事。

總之,我闡述這些想法,就是希望讓大家牢記,尊重差異性是大學管理的精髓,同時也是大學教學的精髓。

(三)大學應該集中資源為教師提供優質的服務

眾所周知,大學在現代社會中的分工就是培養人才、創造知識和服務社會。但是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們的.大學承擔了太多的社會功能。在計劃經濟的時代,大學要為她的職工提供全面的服務,但是在市場經濟情況下,大學必須優化自身的資源配置,集中力量為其教學與科研的根本使命服務。

暑假期間,我參加了兩個附屬醫院的簽約儀式,一個是廣州市越秀區政府將原東山區人民醫院以及6個社群衛生中心全部移交給我校附屬第一醫院進行管理,另一個是廣州市蘿崗區政府投資,全新建設一座醫院,交由我校附屬第三醫院經營和管理。最近又將有一家市級醫院納入我們**附屬醫院的隊伍,成為我們的一家專科醫院。

我舉這個例子,說明政府已經看到了專業化管理的重要性,他們並沒有認為將原有的醫院交給我們的附屬醫院管理以後,自己會有什麼損失,相反,他們相信,在由專業醫院統一整合資源後,新的醫院會管理得更好。

因此我想,我們大學必須要繼續改變學校辦社會的局面,從而集中資源為教學和科研服務。最近,教育部下發了關於高校產業規範化的檔案。近年來,我們學校也一直致力於後勤、產業向社會化轉型,包括我們將校內的電話所取消,將電話業務推向市場管理;將有線電視業務從原來工會管理推向專業機構管理等等。這些措施作為後勤社會化的一部分,只是學校資源優化配置的開始,今後我們應該把步子邁得更大一些。暑假期間,我參觀了廣州電信公司的總部,向他們請教了校園網路建設等有關問題。其實,學校與專業機構在技術水平上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我想,我們是否可以考慮將學校網路等資訊平臺通過某種形式交由社會的專業企業來管理,如果這樣,將不僅可以實現校內資源的優化配置,節約管理成本,而且通過更為專業的社會企業管理,師生們也可以得到更為優質的服務。

同樣的道理,學校的修繕、園林等服務,也可以像委託物業公司一樣逐步委託給社會企業來管理,這樣,學校龐大的機構才能逐漸小起來,運作成本才可能降低,大學才能夠集中力量做應該做的事情。

此外,大學服務社會的功能,也不一定完全直接由大學作為主體來實現,應該考慮通過其他渠道來完成。8月初,我校通過了國家大學科技園的評估認定工作,學校經過研究,決定成立大學科技園股份公司,通過公司化的專業運作,來實現教師科研成果的技術轉移和專利轉讓,從而為學校承擔服務社會的功能。總之,學校的這些做法和想法,就是要優化配置現有資源,集中力量為教學和科研工作服務。

三、我心中的**人

(一)**人要立志

在座諸位都是青年才俊,你們能夠進入到大學工作,都經歷了重重篩選,我知道在黨政部門工作的一些同志,是需要通過幾輪的筆試、面試才最後入圍,是百裡挑一的人才。希望大家珍惜現在的工作,新的環境可能遇到新的困難,我相信你們有信心、有能力去面對、去解決。站在學校的角度,我希望所有的**人共同努力,為**的事業盡一份心力,為**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這是我們的責任。

當然,我也想提醒諸位,成為大學的一員,是有合約的約束的,從事教師的工作,必須要通過學校對大家在教學以及科研方面的考核;從事行政工作的,也必須達到所在崗位的工作要求,如果不合格,那麼,三年以後,就有可能會被認為不適合從事學校的崗位而淘汰。希望大家在入職開始就充分了解學校的考核制度,明確自己的責任和使命,並認真加以對待。

(二)**人要學會相互欣賞,構建校內的和諧氛圍

大學是一個整體,在這個整體中,每個人都是其他人的外部環境,和諧的整體正是由每一個“互為外部環境”的個體共同營造的,有賴於其中每一個個體的共同努力。但是,知識分子往往有“文人相輕”的毛病,學科之間、學科內部也容易存在相互輕視,看不起對方,甚至互相詆譭的情況,這是很不好的現象。我曾經提出過,教授、學者之間應該相互尊重、相互欣賞,要承認學科之間的差異,尊重別人研究的學問。現在,我覺得,這種“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的品質應該是全學校共有的品質,不僅教師、管理人員內部要互相尊重,而且教師與管理人員之間也要相互尊重,教師與學生之間更要相互尊重,因為只有形成這樣一種氛圍,才能有助於營造寬鬆、和諧的校內工作環境,有了這種環境,我們才能實現學校發展的目標。

(三)**人要明確自己的定位,維護大學的聲譽

大學老師應該具備“崇教厚德,為人師表”的品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在學生面前,我們應該既是傳授學生知識的“經師”,又是教導學生做人道理、幫助他們樹立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人師”。大家要知道,師生關係並不僅僅是簡單的“權利與義務”的關係,如果只是這種關係,學生們就感覺不到那一份師愛了,我們培養的就可能只是些沒有愛心和奉獻精神的人了。教育事業是神聖的,教師的職業是光榮而崇高的,只有那些對學術抱有興趣,願意獻身學術,獻身教書育人事業的人,才能夠參加到這個學術的共同體中來,所謂“師道尊嚴”,這是我們所有**人應當共同維護的一個核心價值。

然而,當前的社會輿論似乎並不利於維護大學的這一核心價值,例如,針對教育收費的問題,媒體們似乎都熱衷於報道境外大學的高額獎學金,那麼他們有沒有看到這些大學高昂的學費和生活費用呢?在報道境內學校的教育費用時,媒體總是單方面地強調學生家庭因學致貧,他們又是否看到了各級政府和學校為保證不讓貧困學生們失學而做的工作和努力呢,是否看到了孩子們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後,他們以及他們家庭的生活發生的變化呢?我想這樣的報道有失偏頗,是容易誤導社會的。這讓我聯想起我曾經討論過的媒體對醫患關係的一些報道,要知道,正如不正常的醫患關係不利於醫生對患者進行醫治一樣,目前不公正的輿論環境也同樣不利於教育事業的發展。輿論要有一個正確的引導,媒體要向民眾傳達的,是要正確認識到政府的有限責任,不要把因學致貧、因病致貧都籠統地認為是社會責任,都應該由政府、大學以及醫院來“埋單”,因為這種對政府和社會的過高期望,往往會轉而導致一種對政府和社會的不信任,有可能激化社會矛盾、引發社會不穩定的因素。

大學的榮譽需要所有大學中人的共同維繫。下面,我想對行政管理人員再提幾點要求,首先希望大家記住,在大學裡,教學和科研永遠是第一位的,因為大學的特質決定了大學行政人員從事的就是輔助性的工作,行政工作必須從屬於教學和科研工作、是服務於它,這是職業的要求。既然我們的行政人員選擇了這個工作崗位,就必須遵守這個職業最基本的入行條件,這個要求是剛性的,是沒有討論餘地的。

同時,我也希望在座的行政管理人員忙碌之餘能夠多讀些書,不要忘記自己是一個讀過書的人。同志們現在在大學裡工作,應該要立志做一個讀書人。雖然你不一定是一個學者,但應該是一個“讀書人”,是讀書人,對老師,對學生,對學術,就會有一種天然的情感,就不會做出一些諸如對著老師、學生打官腔的舉動來。我們的管理人員如果不能對師生充滿感情,也就不會急師生之所急,想師生之所想,就更談不上為師生服務了。所以,我希望大家要做一個讀書人,這樣才會對師生們有一種“理解的同情”,更好地為他們服務。希望諸位保有一顆對學術的敬畏之心,善待學生,尊重教師,盡最大的努力為他們服務。

最後,希望大家能夠儘快融入到新的生活中去,同時,我還希望大家去更多地瞭解我們的學校,因為我覺得,你越是深入地認識自己的學校,越是融入到她的生活和工作之中,你就會越深切地熱愛上她。

祝大家身體健康,家庭幸福,事業有成!

熱門標籤